大慈恩寺建造沿革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现在的大慈恩寺位于西安市环塔路,在唐代是长安城的晋昌坊。

    大慈恩寺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初名无漏寺。隋代末年动乱,长安城里大部分寺院都衰落。到唐高祖武德初(816),终于废弃。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高宗李治在春宫当太子时,为了给去世的母亲文德皇后(即长孙氏)追荐冥福,下令在大明宫正南的无漏寺旧址重建寺院,以“慈恩”为名。据《长安志》记载,唐时的寺院是重楼复殿,云阁洞房,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寺院南临黄渠,杏园,水竹森邃,风景之胜为长安之最。寺院建成后,皇太子又宣令度僧三百,别请五十位高僧大德入住。并请玄奘法师任上座,五十名高僧为助理。高宗永徽五年(654),有旨度窥基为僧,窥基拜玄奘为师,住大慈恩寺,注疏释义,弘扬唯识学说。由于大慈恩寺地位高,寺宇广阔,中外高僧云集,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的高等学府,可与印度的那烂陀寺媲美。

    唐永徽三年(652)。玄奘为保存由印度带回的经籍,仿西域窣堵波之法,请建高三十丈的石浮图。这就是今天所见到的大雁塔的前身。(详见下章)

    总之,由于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长安又地当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个开放型的国际大都市,因而与其他地方相比较,长安的佛寺更具有多重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品格,不仅仅只是宗教的活动场所。特别是这些以大慈恩寺为代表的皇家大寺,地域广,院落众多,建造规格高,寺院经济发达。所以它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

    大慈恩寺是皇家寺院,所需费用由官府划拨,信众施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官寺,大慈恩寺承担了许多社会功能。根据皇室的需要,寺里经常奉命“为国祈福”,大臣阁僚来行香,僧众举行法事活动,为君祈福,为民祈福。这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寺内置有专门翻译佛经的国立翻经院,集中了许多精通外语的人才,又具有了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除了翻译佛经之外,还奉命翻译其他文书,例如天文、医药等。东西方外国的传法僧、求学僧来长安,常常让住在这里,大慈恩寺又成了鸿胪寺宾客接待的处所和中外文化直接交流的地方。宗教活动、文化活动、娱乐活动和外事活动,这里兼而有之。对各阶层的人来说,可寄托精神,可开阔视野,也可以消闲观赏。例如,长安人都知道大慈恩寺还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牡丹花很有名,备见唐诗和唐人著作;另一个就是“戏场”。据《南部新书》记载:“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当然,这里所说的“戏场”,指的是杂耍表演的场所,和今天戏场的概念完全不同,和庙会有类似的地方。

    唐末五代,战争频繁,经兵火破坏,寺院、塔亦沦荒废。宋时,寺宇废毁殆尽,唯一塔俨然。元代,史志未见记载,寺内仅存经幢一块。明成化二年(1466),对寺院进行了一次大的整修。明万历甲辰(1604),对塔又重加修葺,安装了阶梯,可登临各层。清康熙、乾隆、光绪间都有重修,大都补缮旧塔破殿,保存古迹而已。现在的寺院布局和建筑物,除了新建的三藏院之外,基本上保持了明代重修后的规模。

    1931年,慈善家朱子桥募款二万四千元,整修大殿和塔的盘梯,添建殿堂一座。竣工后,邀请太虚大师开光,并讲《弥勒上生经》,并由他主持,创办了慈恩宗学院,由朱子桥、杨虎城两将军合力资助。此后,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生存成为全社会主要矛盾,寺内驻扎军队,周围挖战壕,殿堂残破,寺院荒凉,游人稀少。

    1949年以后,陕西省人民政府为了保护文物古迹,从1952年到1990年,对寺院进行了多次的修葺,1958年在寺内设立玄奘纪念室、人民文化馆陈列室。饱经千年风霜的古刹、古塔,旧貌换了新颜。1958年时住持为宽宗,宽宗在北京读佛学院,由通玄代理。1956年,大慈恩寺与大兴善寺、卧龙寺、广惠寺、木塔寺、开元寺等寺僧众组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从事农业耕种、蔬菜种植,生活有了保障。

    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大慈恩寺和全国佛教寺院一样遭到厄运。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逐步开始落实宗教政策,恢复了大慈恩寺宗教活动场所的地位,并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现任方丈为增勒法师,为大慈恩寺道风的建设和寺宇的整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