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创始人是三位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这三位都是在唐代玄宗的开元年间在京城长安译传密法,声名渐著,成就了中国佛教密宗法脉,因而被尊称为“开元三大士”。
印度佛教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等四个发展时期。中国佛教的密宗则和印度佛教密教时期的密教有直接的关系。隋唐以前译传入中国的密法,只是片段的杂部密教,杂咒居多,并不是有系统、有组织的正纯密教或独立的真言密教。在印度,真言密教上升为主流,用真言咒语诠释诸法实相,奉祀的法主由释迦如来变为毗卢遮那,才成为正纯的密教。
中国的密宗继承了印度密教的法系传统,是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中最后一个形成的宗派。在“开元三大士”中,善无畏以传授胎藏界密法为主,金刚智以传授金刚界密法为主,他们的得意弟子有不空和一行,其他有宝思、明思、智严、义林、新罗玄超等。义林传顺晓,顺晓又在浙江传于日本最澄(767—822)。最澄入华先学天台,后学密,回国后创立“台密”法系。不空有六大弟子,其中惠果在青龙寺灌顶传法,日本空海在青龙寺学成后回国创立了真言宗。善无畏和金刚智的弘传重在学理和灌顶,他们的弟子不空和一行在实际的推广和发挥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不空长期在大兴善寺译经传法,弟子众多,很受唐王朝重视。天文学家一行曾经是善无畏和金刚智的弟子,作有《大日经疏》,是第一位继承法系的中国籍僧人。
1.善无畏
善无畏(637—735),梵名Subhakarasimhad,音译输婆迦罗,东印度乌荼国人。祖先是中印度摩揭陀贵族,因国难出奔乌荼国,并做了国王。善无畏十三岁即位,因兄弟不服,乃让位出家为僧。后归依摩揭陀那烂陀寺高僧达磨鞠多(Dharmagupta),学习密教,得到总密瑜伽三密和印契,以及灌顶之位。八十多岁时,携带梵本经卷东行弘法,唐睿宗特派使者赴玉门迎接。开元四年(716),善无畏到达长安,被礼为国师,先安置住兴福寺南塔院,后迁西明寺、大兴善寺等。玄宗在皇宫设立内道场,尊善无畏为教主,宁、薛王以下降阶捧器,以示尊崇。开元二十年(732),善无畏请求回国,玄宗优诏慰留。二十三年(732)十一月,善无畏于洛阳去世,葬于洛阳龙门西山广化寺,嗣法弟子侍殡宫六年。
善无畏是第一位全面翻译纯密的翻译家,所译之经均是密宗的宗经,助手有悉达、无著、宝月和一行等。开元五年(717),首译金刚顶部的《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悉达任译语,无著任笔受。之后,译场来往于长安和洛阳,共译出六部十八卷,即胎藏部的《大日经》(全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金刚顶部《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苏悉地部《苏悉地羯罗经》、《苏悉地羯罗经供养法》和《苏婆呼童子经》。在翻译佛经期间,善无畏还奉命搜检整理华严寺无行法师遗留的梵经。无行,荆州江陵人,南下经海途至印度求法。后归国途中病逝于北印度。消息传来,敕令将无行之梵经迎请回归,藏于长安华严寺。这座华严寺,就是今天长安区少陵原畔的华严宗祖庭华严寺。
2.金刚智
金刚智(669—741),梵名叫vajrabodhi,意译“金刚智”,南印度摩赖耶国人。据尾祥云《密教史》,又见《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金刚智传》所引吕向之《纪》。或称本中印度人,由摩赖耶国出发入唐,故称摩赖耶人。幼年于那烂陀寺出家,后游学全印,博通经教。曾跟随著名密教高僧龙智修习达七年之久,受五部灌顶大法,得密教精髓。发愿远赴中国顶礼文殊菩萨,弘扬密教。于是摩赖耶王派将军米准那护送,奉《大般若经》和各种珍宝远赴唐国。经海途搭波斯商船东行,开元七年(719)到达广州,次年到京城长安。玄宗敕令迎就大慈恩寺,后迁大荐福寺。金刚智在所住之地必建大曼荼罗灌顶道场,受法者甚多。另外,金刚智还曾奉命为第二十五公主治疗疾病。
金刚智也是一位大翻译家,以译传密教金刚顶系列典籍为专业。主要的助手有不空、一行、伊舍罗、温古等。开元八年(720),金刚智入长安。三年后,敕令于资圣寺设立译场,东印度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洛阳僧人温古任笔受,译出《金刚顶瑜伽念诵法》、《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等。十八年(730),又于大荐福寺译场译出《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等,智藏(即不空)任译语,一行笔受删缀成文。开元十九年(731)之后,又译出《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即《大悲心陀罗尼》)、《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等。至五代南唐保大三年(945)恒安编辑《续贞元释教录》,又收入《千臂千钵曼殊室利经》一部十卷。另据吕徵《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考察,出自金刚智译场的还有《金刚峰一切瑜伽经》、《金刚顶瑜伽青颈大悲王观自在念诵仪轨》等。以上总计,金刚智译场所出共约十部二十三卷。
开元二十九年(741),得到朝廷批准,金刚智还归故土,但行到洛阳时疾病加重。八月十五日去世,敕令于洛阳龙门安葬,天宝二年(743)于龙门奉先寺西岗起塔供养,谥“国师”之号。代宗永泰元年(765),应不空所请,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赠号“大弘教三藏”。大历三年(768),代宗又应不空之请,为金刚智塔亲自书写塔额。
3.不空
不空(705—774),梵名Amoghavajira,法号全名为“不空金刚”,北印度人(一说为斯里兰卡人)。中国汉译佛典五大翻译家的最后一位。原法名为“智藏”,肃宗朝,对不空特加尊崇,不称其名而称其法号,遂以“不空三藏”见称于世。
善无畏和金刚智译传密法,设坛灌顶,一行奉命研究新的历书,密宗信仰的广泛流传主要是不空努力的结果。“安史之乱”前,不空受玄宗尊崇,敕令住在大兴善寺,译经传法,大立坛场。特别在“安史之乱”中,不空率领僧团在大兴善寺与逃亡在外的玄宗、肃宗暗通消息,密报叛军情况,提出各种建议。战乱平定后,不空为肃宗授转轮王七宝灌顶。到代宗时,不空更受朝廷宠信,“敕书盈箧,中使相望”,而且特别征请大德僧四十九位入住,壮大了大兴善寺的力量,每年于正月、五月、九月,在寺内开坛灌顶,教化文武百官和佛教四众。以大兴善寺为基地,向四方传扬密教的和来大兴善寺学习密法的络绎不绝。当时,长安各寺,大兴善寺的香火最盛,两京僧徒,修密法者居多。
不空多次从大兴善寺出发,赴外地传授密法,如应哥舒翰的邀请去河西一带传法,很受欢迎。多次派弟子赴山西五台山一带,建寺传法,经营功德。大历五年(770),不空亲自率领众弟子赴五台山,代宗敕令在太原设万人斋,一切费用由官府支付,使五台山成为密宗的重要传播地。该山的金阁寺、玉华寺、清凉寺、华严寺、吴摩子寺等,都经常奉命“为国行道”,成为密宗的重要道场。以不空在大兴善寺译场的密教经典翻译为代表,标志着中国佛经翻译步入了最后一个高潮。由于不空的努力,信仰密宗的僧人很多,密宗成为当时中国佛教最兴盛的一个宗派。
大历九年(774)春,不空患病,朝廷赠“开府仪同三司仍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不空坚辞不许。六月十五日,不空上临终表章,感谢朝廷的支持和关心,并将自己所喜爱的几件法器赠送代宗以作纪念。次日,不空逝世于大兴善寺。代宗听说后,辍朝三日,令中使到大兴善寺宣慰众僧,赐绢三百匹、棉布三百端、大米和面粉各五车、油七石、柴薪十车、木炭三车,令丧事一切官供。后于长安城南少陵原举行火葬仪式,于大兴善寺内起塔建碑,并特别赐绢七百五十二匹为造塔之费用。追赠“司空”,谥曰“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
不空是中国佛教五大翻译家的最后一位,与前代的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齐名。和前几位翻译家相比,不空翻译的部数最多,经文比较短,而且几乎全部都是密教典籍。到了宋代,虽然还有密教经典的翻译,但那已经是佛法东传以及密法东传的余绪了。
密教经典的翻译有秘密性,比较特殊,不空译场中担任助手的人不多,有良贲、子邻等。良贲任青龙寺寺主,子邻也是大安国寺的上座,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译师。与前代的译场相比,不空译场中朝廷官员参加的很少。即就是入译场参助译事的僧人,多数人也不常住译场,另有他职。形成这种状况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不空译经集团是以翻译密教经典为中心,不同于其他典籍,对助译僧有特殊的要求。其次是“开元三大士”传纯密不久,擅长者不多,当时僧众的修习仍在熟悉阶段。再次,密教的研习有较强的实践性,重在师资相传与仪轨之修持。最后,密教典籍的篇幅一般都比较小,不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员长时间工作。总计不空译场所出经本的数量,据大历六年(771)十月十二日代宗降诞日不空所上的《三朝所翻经请入目录流行表》,共七十七部一百一十一卷。“三朝”者,玄、肃、代三朝。大历六年之后又译出一些经,至大历九年(774)不空去世,译场停止。对勘典籍所记载,如《请入目录流行表》、《贞元录》、《贞元续开元录》等,不空译场所出总计一百一十部一百四十二卷。
按,不空《请入目录流行表》云:“总七十七部凡一百一卷并都目一卷”,实际依《大正藏》经目对勘,为七十七部九十八卷。《贞元录》卷十一为“一百一十部四十三卷”,卷十五又为“一百一十部四十三卷”,实际计算为一百一十部一百三十二卷。与《贞元续开元录》对校,《奇特佛顶经》三卷,《贞元录》作一卷;《大虚空藏经》八卷,《贞元录》亦作一卷。相比之下,《贞元续开元录》较准确,为十四帙一百零九部一百四十一卷。再加上《贞元录》卷十五“先进经数元欠者”《金刚顶瑜伽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修行念诵仪轨》一部一卷,则总计为一百一十部一百四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