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几个佛教文化园林的论证之一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由于历史的原因,具备开发成佛教文化园林品牌条件的宗教人文景点多数集中在古都长安城及城南终南山一线。时代变了,但西安作为千年古都的历史地位没有变。正是这一点,决定了西安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把旅游业作为其支柱产业之一。在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古人类文化、帝王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和一般的古迹文化。作为迄今为止仍然对社会产生持续性影响、而且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文化资源而言,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又是以上诸种文化资源中的一个“大头”。这又决定了宗教文化旅游不可避免地要成为陕西旅游业、西安旅游业的特色之一。要充分地利用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要生产、创建具有此一特色的旅游产品品牌、名牌,佛教文化园林的开发无疑地是一条通途、要途和捷径。

    在西安地区可以开发建设的佛教文化园林有:大雁塔——曲江池园林、青龙寺乐游原园林、大荐福寺园林、大庄严寺(木塔寺)园林、南五台园林、天子峪至相寺园林、沣峪口净业寺丰德寺园林、圭峰草堂寺园林等。大雁塔——曲江池园林、南五台园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存在的只是一个如何完善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其它几个园林。

    一、青龙寺乐游原园林

    资源评估:青龙寺,位于唐长安城延兴门内之新昌坊东南部,即今西安明城东南8里铁炉庙村北之乐游原最高点,原占地四分之一坊。其资源有:(1)此寺本隋兴建新都大兴城时所建的灵感寺,唐龙朔二年(662)重建为观音寺,景云二年(711)改名为青龙寺。宋元祐元年(1086)以后废毁,历史可谓悠久。(2)大历十年(775),惠果奉敕住本寺东塔院,置灌顶道场开坛灌顶传法。惠果分别从不空、玄超禀承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总而传之,青龙寺也因此从此时起取代大兴善寺而成为密宗的根本道场,法润中华,道流海外,国内密教高僧昙超、昙贞、义一、义政、义憨、义照、义操、义满、义明、常坚、义圆、义舟、义真、法润、弘悦等都曾在寺中居住弘法,新罗求法僧惠日、悟真、均亮、弘印,日本求法僧空海、圆珍、圆仁、圆行、慧远、宗睿、遍明、圆载等都曾到寺中求研密法,日本真言宗因此尊奉青龙寺为祖庭,至今感恩不尽,朝圣、参拜者络绎于途。终唐一代,寺院盛极一时。(3)由于寺院独得形胜之美,即所谓“高原陆地,下映芙蓉之池,竹林果园,中秀菩提之树”,是登高览胜的绝好之处。唐诗人王缙诗“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就是最好的写照。(4)乐游原是古代长安城东的一块长梁形高地,东北——西南走向。秦代时为宜春苑的一部分,至西汉初年始称为乐游原,汉宣帝在乐游原为许皇后立庙,称乐游庙。唐长安年间(701—704),太平公主在原上建亭游赏,装饰非常豪华,亭前有“观池”,经常邀集众皇亲国戚及大臣在此盛会;太平公主谋废太子事败,原上的亭、池分赐于宁、申、岐、薛四王。如前所述,乐游原高踞于京城之东,放目四方,宽敞爽垲,城中阶衢人物,如在指掌间。唐代,每年的中和(二月一日)、上巳(三月三日)、重阳(九月九日)三令节,京城士女皆就此登高游赏、祓禊。每当这个时候,幄幕如云,车马填塞,绮罗耀日,磬香满路,朝士词人赋诗吟咏,不胫而走。乐游原自古以来就是长安(西安)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开发项目:1.在现有寺宇的基础上,进行较大规模的增建扩建,拟增建的新建筑必不可少的有东塔院(包括一高大佛塔)及灌顶道场、韩国求法僧纪念堂,日本求法僧纪念堂、南海诃陵国求法僧(今印度尼西亚)纪念堂;2.寺内广种樱花和山达莱花,象征中韩、中日友谊,营造一幅寺院春花烂漫的画图。3.寺外大量植树造林,以林为主,间以花圃、绿地;4.在原上建一菊园,恢复重阳登高赏菊项目。5.建议将青龙寺遗址以东劳改局迁出后的1000多亩空地纳入园林规划中,开辟为林地。

    可行性程度:青龙寺和乐游原都有悠久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巨大的影响,青龙寺在唐代是密教弘传的圣地,至今在国内外仍然有着重大的影响。正是基于这一点,在1963年、1973年探明遗址(100多亩)的基础上,于1981年、1984年先后建成空海纪念塔和纪念堂,后来又陆续增建云峰阁等众多建筑物,1997年底将寺院的三分之一划归僧人管理。今青龙寺遗址以北尚有空地200多亩,以东又有劳改局迁出后之空地1000多亩,以青龙寺为中心建设的佛教文化园林,一可在城东南为市民开辟一块宽大的休闲园地,二可以创建一个受国内外游客欢迎的旅游品牌,三可以为西安市增加一个呼吸吐纳的“肺叶”,有利于改变西安的城市小气候。目前,青龙寺由市文管部门与僧人分而管之,既有损青龙寺的形象,也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开发。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寺院及遗址交由僧人统一管理使用,不仅寺院扩建资金来源不存在问题,园林建设也能即事功成。

    二、大荐福寺园林

    资源评估:(1)大荐福寺系唐文明元年(684)高宗皇帝死后百日由则天皇后主持创建,并遣僧200人住寺弘法。因为这是专为高宗祈福的道场,故初赐名大献福寺,至天授元年(690)改名为大荐福寺,天后御书飞白寺额赐之。原在长安城朱雀大街东之开化坊南半坊之东,占地四分之一坊。中宗景龙中(707—710)宫人施钱于寺院南安仁坊西北隅建浮屠,浮屠院门北开,与寺院隔街相对。唐末,寺院毁于兵火,僧人移至浮屠院居住弘法,因此,现在的大荐福寺实即原来的浮屠院。宋、明、清各代都曾对寺院进行过重修,法事活动一点延续至民国末年。(2)大荐福寺不仅是一所皇家寺院,而且从住僧及法事活动方面看,其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首先,大荐福寺是唐代三大译经场之一,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义净三藏,密宗祖师之一、“开元三大士”之一的金刚智都曾在寺中组织译场,为中国佛教做出过重大贡献。其次,华严宗的实际创始者、三祖贤首国师法藏和尚曾住寺弘法,并充任寺主。第三,由于金刚智在这里译出过密教经典,因此,皆寺也是密宗的重要道场之一。第四,寺中于开成年间举行过盛大的佛牙供养法会,在京城产生轰动效应。第五,曾参与义净、金刚智译场的新罗国僧人胜庄法师、慧超法师都在寺中活动过,前者还是寺中的著名大德,因此是国际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3)从俗文化角度看,作为长安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享誉古今,使这所寺院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开发项目:1.在寺中开设唐高宗、则天皇帝、唐中宗政施简介及寺史、小雁塔建筑特点展室。2.用泥塑或腊塑复原大荐福寺翻经院译经盛况。3.为法藏、义净、金刚智塑像(石刻或铜雕)。4.建立新罗求法僧胜庄、慧超纪念馆。

    可行性程度:大荐福寺有历史悠久的背景,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开发的潜力;大荐福寺现在殿宇依然严整,小雁塔、藏经阁、大雄宝殿、慈氏阁、白衣阁、钟鼓楼、山门等旧建筑保存完好,碑石等文物相当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除本院外,东有原属于寺院的空院一处,面积与寺院本院相当;寺西有苗圃一处,面积相当于寺院本院的两倍,具备建设园林的空间。南关一带迫切需要一处较大的园林供市民休闲娱乐。目前,西安市已将此一空间规划成以文物库为中心的园林,并开始建造文物库,但开发项目受到制约,文管部门管理体制既无法突出寺院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亦不利于发展旅游经济,甚至连寺宇、宝塔的维修、保护也面临困境。建议将此寺院当成特殊个案处理,将管理权归还僧人。这样,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大庄严寺园林

    资源评估:大庄严寺位于西安市西南丈八沟乡木塔寨村以北、甘家寨村以南的木塔寺苗圃院内。其资源有:(1)这是隋代的皇家寺院,唐代的名刹。仁寿二年(602),皇后独孤氏卒,次年,文帝下令在京城西南永阳坊东半部为其建寺追福,名禅定寺,当时的大建筑师宇文恺“以京城西昆明池地势微下,乃奏于此寺建木浮图(塔),崇三百三十尺(或作三百尺),周回一百二十步”。寺院建好后,寺中“塔架七层,骇临云际。殿堂高耸,房宇重深,周闾等宫阙,林圃如天苑。举国崇盛,莫有高者。”武德元年(618)改名(大)庄严寺,唐大中六年(852)改名圣寿寺。直至中唐后期,寺院仍然是“复殿重廊,连甍比栋,幽房秘宇,窈窕疏通,密竹翠松,垂荫擢秀”,以至于使人“行而迷道”,故“天下梵宫,高明寡匹”。(2)是隋代弘扬禅法的重镇。隋文帝下令由昙迁禅师负责从全国各地挑选德学高深的禅师120人,各携徒2人入住,弘扬禅法,并总领寺任。(隋文帝死后,炀帝于大业三年(607)为其在永阳坊的西半部建寺追福,寺名大禅定寺,唐武德元年改名大总持寺,规制样式以及弘法内容,一同禅定寺。)(3)唐武德六年(623),玄奘三藏曾奉敕住于此寺,在寺中酝酿、准备西行求法事;传说他还在寺内亲手栽下两株倒栽槐,至今仍然屹立在寺内大雄宝殿遗址前,枝叶繁茂。(4)唐代时,大庄严寺内曾有佛牙一枚,长三寸,是由沙门法献从乌踵国带回来的,再由豫章王杨暕自扬州持之入京,隋文帝将其置于此寺供养。唐代长安城中共有佛牙四枚,大庄严寺所供养者即其一。开成六年正月,大庄严寺曾举行释迦牟尼佛牙供养法会,法会之盛,倾动京城。(5)隋唐两代,中国佛教发展到鼎盛阶段,大庄严寺(禅定寺)、大总持寺(大禅定寺)的法事也非常隆盛,见于《续高僧传》、《宋高僧传》的高僧大德长住这两座寺院弘法者至少不下32人,其中住在庄严寺的就有19人之多,他们是义解大德智凝、僧朗、智梵、保恭、慧因、神迥、法恭,习禅大德昙迁、慧瓒、僧定、道哲、法喜、昙伦,读诵大德慧铨、慧悟,兴福大德智兴、明准,明律大德慧灵,护法大德威秀。一个寺院有如此之多的的住寺高僧见于僧传,名传后世,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比较罕见的现象,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庄严寺在长安佛教中的重要地位。而这样一所历史悠久的皇家寺院能够保存到现在,更是中国佛教史上罕见的现象。(6)新罗国王子无相禅师入唐求法,奉玄宗皇帝敕住于此寺,后自京入蜀,在成都创开“三句用心说”禅门。

    开发项目:1.增修寺宇,重建七级佛塔。2.保护玄奘法师所种的两株倒栽槐。3.开辟传统禅法展室。4.建无相禅师纪念碑。5.在园林中仿定昆池开辟水面(湖泊),既增加市民游乐场所,又可有助于改善市内小气候。

    可行性程度:大庄严寺(木塔寺)既是隋代的皇家寺院,又是弘扬僧稠禅法的重镇,还与一代高僧玄奘有着殊胜因缘,也有一定的国际关系,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不啻为西安地区的一大名寺巨刹;唐王朝灭亡之后,长安失去了佛教弘传中心的地位,长安佛教从此衰落下去,但大庄严寺在艰难中一直维持着法命。据寺内现存碑石记载,清代康熙、嘉庆年间曾多次修葺寺宇,添置斋田。同治初(1862),寺院毁于战火,不久后再修复,并建立常住清规。至全国解放初期,寺院及所属土地共有150余亩,寺院为二进院,主要建筑有三门(山门)、大雄宝殿、五佛殿及前院东西配房12间、后院东西厢房6间,此外还有藏经楼旧基三间和木塔塔基,寺院围墙完整,长234米,宽164.5米,仅围墙内面积即约为50亩。1952年,寺院地产收归国有,建立苗圃;寺院归僧人,此外又划拨20亩耕地由僧人耕种自养,耕牛、车辆、农具齐全。当时住僧19人,常慧法师任住持,普照法师任监院。至1958年,大庄严寺仍有住僧5人,住持为常清和尚,监院为愿西,均参加佛教农业合作社。”直至“文革”前夕,寺院仍有僧人居住。现在,寺院的建筑物有山门、三佛殿(窑洞)3间、厢房数间,隋代七层木塔遗址、大雄宝殿遗址、五佛殿遗址、玄奘法师所种千年倒栽槐两株、旧寺额牌匾一方、清康熙38、48、55年、嘉庆13年、光绪18年等重修碑石六方。大庄严寺是属于落实宗教政策、归还僧人管理的寺院。在隋唐两代,大庄严寺因其院内有七级木塔,是长安城西南隅的一个制高点,又与定昆池相邻,故一直是京城士女登高游览的好去处,《全唐诗》中就不少诗人到这里登高揽胜的诗篇。西安市西南郊至今没有一个比较宽阔的可供一方市民游玩休息娱乐的公园,随着电子城的建成、西南高新科技开发区的不断发展壮大,建设这样一个园林日益显出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将大庄严寺建设成一个园林化的道场,使之与相邻的经过不断更新、改善和扩大的苗圃联成一个整体,这里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具有佛教人文特色的大型园林。这样,在西安的南郊,东边有唐代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大雁塔与曲江池园林连在一起的风景区,西边则有隋代的皇家寺院庄严寺,七级佛塔与定昆池、苗圃园林连在一起的风景区,这无疑是在西安的城市新貌图上添加的一笔浓墨重彩,对西安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按政策规定,大庄严寺是一处应当退还的寺产,一旦由僧人居住弘法,他们将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搞好寺院建设,作为这个园林的核心人文景观建立起来后,在政府的支持、指导下,园林的其它工程也不会成为难题。

    四、草堂寺园林

    资源评估:草堂寺位于西安市西南30公里的终南山北麓,紫阁当其南,左右以东西圭峰为邻。所谓草堂寺园林是指以草堂为中心,包括东面的高冠潭、东圭峰山寺、西面的古云际寺西圭峰山、南面的大圆寺、张良辟谷修道处、紫阁峪宝琳寺、云际寺。

    草堂寺的创建,最晚亦应在西晋时期,苻秦时,西域丘兹高僧鸠摩罗什至止译经,在这里建立起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国立译经场。鸠摩罗什译出的众多经典(35部425卷),关系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关系诸多的学派和宗派,影响古今,影响中外。草堂寺因此成为三论宗的祖庭,鸠摩罗什也被推为中国佛四大翻译家的第一人。隋代,“开皇三大师”之一的阇那崛多曾在寺中翻译佛经。唐代,先后有飞锡法师、澄观法师、宗密禅师等在此弘法、撰述、习禅,其中犹以宗密影响最大。此后,寺院屡毁屡建,法脉一直绵延至今。

    这里的文物古迹非常丰富,如鸠摩罗什玉石舍利塔、草堂烟雾、烟雾井、明代巨钟、鸠摩罗什纪念堂等等。其中的古碑有25方,而以裴休所撰书的《圭峰宗密禅师碑》、元代《宗派图碑》、清雍正《敕封僧肇碑》以及历代重修碑尤为重要。

    由于日本国僧人日莲依据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经题创宗立说,推尊罗什为祖师,草堂寺也因此成了此宗的祖庭。日本国与草堂寺至今往来频繁,关系密切。国内外凡沾鸠摩罗什法慧的信徒也无不追仰草堂寺。

    草堂寺以外的其它人文景点也都各有其内涵、特色:1.高冠潭以瀑布著称,历史上,被贬官员和失意文人常到这里祷祝平安;宋代时,草堂寺主还在这里建水磨、高楼,东开客馆,西敞僧房,极尽天然形胜之美。2.东西圭峰山与宗密禅师的习禅活动和寂后荼毗(火化)有密切关系。3.云际寺曾是新罗国入唐求法僧慈藏、圆测二法师居住弘法地;云际古寺则是唯识宗两明系领袖圆测法师为检讨学说而独居静志8年的地方。4.大圆寺建于旧子房庄遗址上,子房庄是汉代留侯张良辟谷修道处。5.宝琳寺由唐太宗敕建,尉迟敬德监修,七层密檐式塔至今保存完好;新罗国求法僧慧昭曾在这里居住、研习禅法3年。6.紫阁峰是终南山户县境内的一座山峰,因旭日照射,山色泛紫,灿烂入目,故名;紫阁峰北有黄阁峰,南有白阁峰,西有仙掌峰,俯仰皆景。

    显然,紫阁草堂,或者说圭峰草堂一带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密集的地带,其旅游资源可谓丰富,为关中地区乃至陕西全省罕有匹比者。

    开发项目:1.重建鸠摩罗什翻译佛经的“草堂”,并用泥塑或腊塑再现当年三千德僧共译佛经的盛况。2.在寺院山门以南旧塔院处开辟成园林,重建宗密禅师舍利塔和金代辨证大师奥公僧录舍利塔,在园中广植樱花和腊梅。3.在寺内开辟草堂寺历史沿革展室,重点介绍鸠摩罗什、宗密等高僧的译经、弘法活动及对外交流活动。4.重建西圭峰宗密禅师“打坐”禅庵。5.在圭峰脚下、太平峪口截流蓄水为湖,再现“圭峰夜月”景色,开展水上运动。6.重新规划修建东圭峰寺及寺旁的休闲设施。7.在高冠潭建一仿古水磨,展示历史生活的一角。8.重建紫阁峪中的宝琳寺和云际寺,整修从大圆寺到云际寺的沟道。9.开辟登东西圭峰山、紫阁峰的登山运动通道。

    可行性程度:1.草堂寺一带的人文景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2.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旅游揽胜之区,草堂遗碑中就有关于这一带旅游路线的文记。3.随着西安居民生活区和高校的南移,终南山一线人气大增,既提出了在这里建设园林的要求,也必定会引起园林景区的增值。4.这里的人文景观都已有一定的基础,只要政府出政策,出规划,便可很快形成终南山西线旅游的拳头产品。5.草堂寺园林的建成,与楼观台园林、太白山森林公园东西呼应,整个西线旅游将因此全面活跃起来。

    五、丰德寺、净业寺园林

    资源评估:净业寺位于西安城南终南山沣峪口柳林坪后庵山清官村。其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寺院创建于隋朝末年,可谓历史悠久。(2)唐初,道宣律师从丰德寺迁至此寺居住弘法,专心著述,建构律宗学说、仪轨,创立南山律宗。(3)麟德二年(665),道宣奉敕在寺中建立石戒坛,并开坛广为出家人授戒,并撰有《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并序》。(4)由于道宣创立了南山律宗,并最后为全国佛教界所共同崇奉,他本人于是被推为中国佛教律宗的祖师,净业寺也便成了律宗的祖庭。(5)乾封二年(667)道宣入寂,建舍利塔于三个寺院,其中一塔就在净业寺北山峰顶。(6)相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死后曾在净业寺建了一座衣冠冢,衣冠冢石室刻有一副楹联,是谓“孔孟启愚明心性,天地容我老山林”。(7)传说道宣在寺中受天人供养,寺内至今有天人供养台。(8)据说道宣曾在寺中与道士、医学家孙思邈结林下之交。(9)唐亡以后,寺院虽然衰落,但历代均有重修之功,法脉一直绵延至今,中国及东亚佛教徒依然一往情深地追仰此一祖庭。近年来经过住僧大力整修,寺宇迭起,殿堂整肃,登山石阶直通寺院。

    丰德寺,位于沣峪口东山坡上。其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寺院由大兴善寺僧智藏创建于隋代开皇三年(583),并于此大弘《大智度论》,法事盛极一时。(2)唐初,道宣律师从崇义寺迁住于此,从事律学的弘扬、撰述,故丰德寺是律宗的重要道场。(3)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海东法将圆测寂灭,其弟子西明寺住持慈善法师和胜庄法师(新罗僧)从洛阳龙门西山葬所分得骸骨一份,以石涵瘗之,在丰德寺东岭上起塔供养。(4)长庆二年(822),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禅师先后在丰德寺撰成《华严纶贯》5卷、《四分律疏》3卷。唐亡以后,丰德寺衰落,但历代均有重修之功,法脉至今绵延不绝。现在,住寺比丘尼正大力整修寺宇,法事日见兴旺。

    可开发项目:1.在修复寺宇,整饬纲纪的同时,按《戒坛图经》重建净业寺戒坛。2.修建道宣律师祖师堂和寺史陈列室。3.竖立白居易衣冠冢遗址纪念碑。在寺院附近林下建亭,雕塑道宣、孙思邈“林下之交”像。4.在丰德寺东岭重建新罗高僧圆测法师舍利塔,并于寺内开设圆测法师及其西明系学派陈列室。5.铺设沣峪口至寺院的登山石阶以及由丰德寺到净业寺的山梁通道,在将这两处人文景观联系起来的同时,开展沣峪口——丰德寺——山梁——净业寺的登山健身活动。6.将两寺所在的山岭划归寺院管理或由僧俗共同组织园林管理委员会管理此一园林,广种松柏,在两个寺院近旁开辟桃花园。

    可行性程度:1.这两个寺院历史悠久,文化内函丰富,具备开发潜力。2.两个寺院及山林已具备一定规模、基础,开发资金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政策、规划和管理权归属问题。建议将净业寺、丰德寺所在的山林划归僧人管理,以便杜绝村民乱砍乱伐的恶习。历史事实证明,僧人是建设山林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神州大地的名山胜水多与僧人的长期奉献分不开。

    六、至相寺、百塔寺园林

    资源评估:至相寺位于西安正南终南山楩子峪(又称天子峪)内数里处的半山坡上,坐南向北,背有山峰屏蔽,放眼北望,晴川历历,古都西安尽收眼底。这里的资源有:(1)寺院建于北周,初为法难中僧人隐遁之所,隋代扩建,并正式命名为至相寺。(2)至相寺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祖庭,创寺者普安、静渊曾在这里弘扬《华严经》,协助扩建寺宇的高僧灵裕法师以及智正法师也是华严学者,华严宗的初祖杜顺和尚、二祖智俨法师、三祖法藏和尚都在寺中研习、讲授过华严学。(3)新罗佛教十圣之一的义湘法师及其弟子胜诠、孝忠、梵修都曾到寺中投师研习华严学,义湘与华严宗的实际创始者法藏和尚是同学关系,两人的友谊保持了数十年之久,智俨和法藏的华严学就是由义湘法师传播于韩国的。此外,新罗求法僧无染禅师也曾在至相寺听讲过《华严经》,并且是在这里弃教而入禅的。(4)至相寺周围人文遗迹也相当的多:静渊、智正的墓塔,隋初二十大德之一昙崇的墓塔,开皇六大德之一慧藏的灵塔,京师延兴寺高僧通幽的葬所,三论宗的实际创始者吉藏法师的灵龛石窒,高僧道宗的灵塔,唐初十大德之一慧因的支提塔,唐初高僧静琳的五丈木塔等等,都在寺院内或寺院周围,这样的密集型遗迹群,在中国境内实属罕见。这些高僧虽然分属于不同宗派,但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兼习《华严经》,这同样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特殊现象。

    百塔寺位于楩子峪口,是中国佛教三阶教创始人信行和尚的塔院;后来,信行的追随者死后也在这里建塔,塔越来越多,于是称之为百塔寺。三阶教是流行于隋唐间的一种颇为特别的佛教流派,它把佛教、佛教徒分成三个阶时、三种根机、三个阶位,强调“现时”即“末法时代”,属最大恶世界、恶时代、恶众生,这些恶众生都是第三根机的众生,只有学“普真普正”的“普法”,才能“纯益无损”,否定其它一切佛教教义;其诱导“恶众生”入教的手段是建立“无尽藏”(用信徒的布施建立无尽藏,再用无尽藏的钱物施于贫穷众生,劝发菩提心)。由于三阶教在教义上与佛说之法大相径庭,在经济上则与封建朝廷的经济政策争利,屡次被朝廷禁止,乃至最后废止。

    楩子峪,俗以为“终南胜脉结在其中”,所以,唐王朝与这个山谷还有着较深的因缘,至今峪内还有唐王寨、李渊坪、养子沟、走马岭、饮马池、棋盘石等遗址,都与唐初的皇帝有关系,这大概是此峪又叫天子峪的缘故。

    可开发项目:1.由佛教界将现在的至相寺按华严宗的规制扩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寺院,重振祖庭声威,使之成为吸引中外释子、善信的道场。2.按照文献考证前文所提到的高僧遗迹,重修有关舍利塔、灵龛石室,恢复旧有的人文氛围。3.在寺中修建韩僧求法纪念堂,树立智俨、法藏、义湘纪念碑,大力展示中韩佛教华严宗交流的事迹。4.扩建百塔寺,恢复原来的塔院。5.整修与唐王朝有关的遗址,演绎唐王朝在这里发生的故事。6.贯通百塔寺、至相寺及各景点的道路,将登山健身与参观游览活动结合起来。7.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改变这里原来比较荒秃的地貌。

    可行性程度:1.至相寺和百塔寺都是隋唐时期的著名寺院、宗派祖庭,在佛教史、国际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2.其他僧、俗文化遗址多,因而景点也多,很有开发潜力。3.作为此一园林主要人文景点的两所寺院,特别是至相寺已有一定规模和基础,其它人文景点的恢复所需资金不多,主要任务是植树育林。

    (原载《陕西省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