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
唐于志宁撰《大唐西域记序》载:慈恩三藏法师法名玄奘,俗姓陈氏,先世为颍川人。自从轩辕黄帝开始有了天文历法,任姒(文王之母太任与武王之母太姒)游华阳(商州之地)感生炎帝(即神农氏),初都于陈,陈氏之姓于是始出焉。至舜开四方之门迎宾客诸侯朝臣,在历山躬耕而奠定基础。周武王将帝舜之后分封于陈,与杞、宋合称为三恪,光显于周代。陈平六出奇计,荣耀于汉朝。陈宠父子的书奏如朗月以继白日,陈实与诸子访道而有德星聚会的征兆。陈氏人才辈出,好像纵壑齐游的巨鳞,乘风比翼的大鹏。历代相传的美德,形成陈氏本支繁茂的望族。法师凭借以往的吉庆而诞生,含着和光,降下德星,根基深厚而壮大茂盛,导源流长而运祚绵延。
辩机《大唐西域记赞记》载:玄奘法师的家世清流可以追溯到虞舜的渔于雷泽,分派的洪源则上达虞舜娶唐尧二女为妫川(后因以妫氏,陈国为妫姓,陈姓源于此)。
《慈恩三藏传》谓:玄奘是汉太丘(今河南永城县西北)长陈寔(字仲弓,许人)之后;陈寔有“文范先生”之称,与子纪(字元方)、谌(字季方)并著高名,时号“三君”。(《人名词典》)又是“颍川四长”之一,四长即东汉钟皓、陈寔、苟淑、韩韶。(《辞海》)陈寔原籍颍川(今河南许昌一带),其子孙徙于河南,故又为洛州缑氏人焉。
高祖谌,魏清河(今河北清河县)太守。(《行状》)
曾祖钦,后魏(386—534)上党太守。或谓为魏征东将军南阳郡开国公。(《行状》)
祖康,以学优仕于北齐(550—577),任国子博士,转司业,又转礼部侍郎。(《行状》)食邑周南(洛阳),子孙因家于此,后复迁缑氏。
父慧(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时人誉之为郭有道。(以上见《慈恩三藏法师传》)郡举孝廉,拜陈留令。隋末又迁江陵令。(杨延福《简谱》)隋运将衰,于大业末年,遂息缨冤之心,结辟萝之志,解璎而返,识者高之,以为剋终,隐沦之候故也。(《续传》玄奘本传及《行状》)或说性恬静,无务荣进,加属隋政衰微,遂潜心坟典,州郡频贡孝廉及司隶辟命,并辞疾不就,识者嘉焉。(《法师传》)
敦煌卷子有唐河南县尉鲁竧撰《龙门赋》,中有“王子晋,浮丘伯,昔日伊川迎羽客……李元礼,郭林宗,昔日洛水泛仙舸。”陈惠亦好仙道,又被比之为郭林宗,其家于控鹤里实属自然。
母亲宋氏,广平(今河北永年县)人。隋洛州长史(掌判诸曹府,即考课)钦之女。(《行状》)
年谱
开皇二十年(600)
玄奘1岁。本名禕。《行状》谓,法讳禕,名玄奘。是年出生于缑氏县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陈村,即今之滑城村南边府店乡一带,府店南1公里即缑山,此地是周灵王太子晋控鹤升仙的地方。圣历二年(699)武则天所树《升仙太子之碑》就在这里。这也就应当是玄奘的出生地。而非今之陈河村。
玄奘悬弭诞辰,室表空生之应。又谓“法师初生也,母梦法师著白衣西去,母曰:汝是我子,今欲何去?答曰:为求法故去。”此则游方之先兆也。或谓法师粤自褓辰,夙标温嶷。迨于二十日,更表贞淳,机智有殊,聪敏绝异。玄奘兄弟4人,兄长捷法师,自己排行第四,还有姐一人。
仁寿元年(601)
玄奘2岁。
隋文帝诏送佛舍利于天下诸州名藩(31州)建灵塔供养,于塔内各作神尼智仙像,复于京师法界尼寺造连基浮屠以报神尼旧日抚养之恩。
仁寿二年(602)
玄奘3岁。
独孤皇后死,诏日严寺僧50余人入内殿连日行道。
文帝为文献独孤皇后于永阳坊建禅定寺。
敕彦琮更造《众经目录》。琮又据达摩笈多闻见撰《大隋西国传》一部十篇,又奉敕与裴矩共撰《天竺记》(《隋书经籍志》有裴矩《西域图》三卷)。
仁寿三年(603)
玄奘4岁。
再诏送舍利于53州建灵塔供养。
仁寿四年(604)
玄奘5岁。母故。
再诏送舍利于30州建灵塔供养。
隋文帝卒。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
玄奘6岁。父陈惠自江陵令解职归控鹤里。
改僧寺为道场,道观为方坛。
为文帝于永阳坊建大禅定寺追福。《长安志》说,事在大业三年。
六月甲子,荧惑入太微,占曰:“荧惑为贼,为乱入宫,宫中不安。”
三月,始营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又建显仁宫,采天下奇禽异兽草木之类以实园圃。开运河,造龙舟、楼船之类。
八月,御龙舟幸江都,舳舻相接,二百余里。
大业二年(606)
玄奘7岁。居家。
诏沙门道士致敬王者,沙门明瞻抗诏不从,谓若知大法可崇,则法服之下僧无敬俗之典(炀帝还京,在南郊盛陈军旅,时有滥僧染朝宪者,帝闻奏大怒,召诸僧徒并列御前,峙然抗礼,下敕责曰:条制久颁,义须致敬,黄老士女闻声下拜,唯僧一族,俨然莫屈,明瞻以佛教不拜俗抗辩),帝默然而止,后说:“我谓国内无僧,今验一人可矣。”
于东都上林苑设翻经馆,以彦琮为学士。琮著《辩正论》以垂翻译程式,论古今翻传得失及论译家须具“八备”。(《续传》彦琮本传)
沙门智果于东都内道场撰《诸经目录》。
大业三年(607)
玄奘8岁。从父受《孝经》,讲至“曾子避席”处,玄奘忽整襟而起。父问其故,答曰“曾子闻师命避席,某今奉慈训,岂宜安坐?”因有“扬乌”之誉。乌者,能反哺之鸟也,喻孝敬。自后备通经典,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不交童幼之党,无涉阛阓(街市)之门。虽钟鼓嘈囋于通衢,百戏叫歌于闾巷,士女云萃,亦未尝出也。
诏天下州郡行道七日,炀帝亲制愿文称菩萨戒弟子。
诏令诸僧道士致敬,彦琮撰《福田论》讽劝之。三论宗吉藏以所得财施建“无尽藏”交付昙献。
昙迁入寂。
大业四年(604)
玄奘9岁。
诏僧无德业者还俗,寺院冗余者毁拆。诏下不行。
沙门法济入寂。济以异术发迹,至隋更为所重,常宿禁中,两京为立寺。及卒,为废朝,百官素服,敕送还蒋州(今南京),东都王公以下为造大幡40万口,日斋百僧至于七七。
净业入鸿胪寺教授蕃僧。
三教在智藏寺讲论。
大业五年(609)
玄奘10岁。父卒。
齐王暕引僧粲等30余人于西京本第与吉藏辩论,四十余番不相上下。
大业六年(610)
玄奘11岁。仲兄长捷,容貌堂堂,仪局瑰秀,讲释论经义,联班群伍。素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弘法。以奘少罹穷苦,或说见玄奘少知色养(心气平和,孝敬父母),温清醇谨,堪传法教,于是带诣道场,教习经业,日授精理,旁兼巧论。诵《维摩》、《法华》等经。或谓爰自宿植,早厌樊笼,驿思玄门,翘神觉道。(《续传》玄奘本传、《行状》)
为智顗设千僧斋,度万人出家,赐物甚厚。
沙门慧乘从幸张掖,奉命为高昌王麴氏讲《仁王经》(本传作“讲《金光明经》”),吐言清奇,闻者叹咽,麴氏布发于地,屈乘践焉。(《续传》本传)
彦琮入灭。著述颇丰,其中,《通极论》破世术诸儒不信因果,执于教迹,好生异端。《辩圣》则明释教宣真,孔教弘俗,论老子教不异俗儒。《通学论》则劝引儒流遍师孔释,令知内外,备识俗真。(《续传》彦琮本传)
沙门慧达入灭。慧达在江南大疫期间设大药藏,需者便给;又大修寺庙等。
隋末离乱自这年开始。正月癸亥,几十名素冠练衣、自称“弥勒佛”的壮士焚香持花,冲进东都洛阳建国门(端门),监门者皆稽首,既而夺卫士杖,将为乱,齐王谏遇而斩之。于是都下大索,与相连坐者千余家,揭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丁丑,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隋书·炀帝纪》)
大业七年(611)
玄奘12岁。继续在东都净土寺学习佛法。
王文同在巡查河北时滥杀沙门(包括裸身验非童男童女者)而被诛。(《隋书》、《北史》本传)
大业八年(612)
玄奘13岁。继续在东都净土寺学佛法。有敕于洛阳度二七僧,业优而求度者数百人,玄奘以年幼不在录取限内,立于公门之侧。预事者大理卿郑善果好奇,问其为何要出家,答曰:“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善果有许郭之鉴,嘉其志,贤其器貌,故破格录取焉,并对同僚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但恐我与诸公不见其翔翥云霄,洒演甘露也。然而,名家不可失啊!”或谓:“此子年齿虽幼,风骨甚奇,若在释门,必为梁栋。”既得度,自尔卓然梗正,不偶朋流,口诵目缘,略无闲缺。睹诸沙弥剧谈掉戏,乃曰:经不云乎,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岂复恒为儿戏,可谓徒丧百年,且思齐之怀,尚鄙而不取,拔萃出类,故复形在言前耳。
此年,炀帝于西京奉为二皇建两塔,七层木浮屠,有敕令慧乘送舍利瘗于塔所,于时四方道俗、百辟诸侯各出名珍,于兴善寺北天门道南树列胜场三十余所,高幢华盖接影浮空,宝树香烟望同云雾,迎延灵骨至于禅定寺,同请慧乘于寺内开讲《仁王经》……。(《续传》慧乘本传)
大业九年(613)
玄奘14岁。继续在东都净土寺学佛法。
大业十年(614)
玄奘15岁,继续在净土寺修习,并到处参学。或说此年始住净土寺。(《续传》)在净土寺听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服膺,遂忘寝食。又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爱好愈剧,一闻将尽,再览无遗。众奇而请升座复述,抑扬剖析,备尽师宗。美闻芳声,从此开始。(《行状》)或谓时东都慧日寺盛弘法席,《涅槃》、《摄论》轮驰相系,每恒听受,昏明思择,僧徒异其欣奉,美其风素,爱敬之至,师友参荣。大众重其学功,弘开役务。(《续传》本传)
是年,召沙门神迥入鸿胪寺为三韩诸方士敷讲《大论》。又召灵润入鸿胪寺教授蕃僧。
《续传》德美本传载:长安慧云寺僧静默禅师檀那利养所归,京师为最,积而能散,为时称重。常为兴善,而集千僧行道,期满嚫奉,人别十缣(细绢)。将及散晨,外赴加倍,执事惧少,依名付物,静默闻而告曰:何有此理,不成僧义,如若约截,凡圣难知,但当供养,不虑虚竭。库先无储,物出散晨,及设大会,七众俱集,施物山积,新旧咸充,时又钦之。静默将灭,将普福田业委于德美,美厉行之,故悲敬两田年常一施,或给衣服,或济饿粮,其他造福处有匮竭,皆来祈造,通皆赈给。
大业末岁,值千僧七日行道,有异人建议,天热可打饼供养,并发明发面打饼,储于瓮内,再置于水槽内冷存,尽七日限期,无有坏者。
大业十一年(615)
玄奘16岁。继续在净土寺学法。
大业十二年(616)
玄奘17岁。继续在净土寺学法。
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改元义宁,617)
玄奘18岁。继续在净土寺学法。
是月,唐公李渊入京师长安。立代王侑为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王。恭帝授唐公大丞相等,进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有鸟鹊来巢幄帐,驱不能止。
唐高祖武德元年,即义宁二年(亦作大业十四年,618)
玄奘19岁。
五月,隋恭帝逊位于大唐,改元。(恭帝于次年五月死,时年15岁)
改元武德后,在朱雀门南通衢上普建道场,设无遮大会,士女云集。于京师立会昌寺、证果尼寺、集仙尼寺、兴圣尼寺、慈悲寺;造太祖帝后旃檀等身佛像三躯;命沙门、道士69人集太极殿七日行道,设千僧斋,法琳撰“颂”赞僧道同处弘宣;又敕沙门49人入内行道。
玄奘虽居童幼,然情达变通,乃与兄长捷商量:“此虽父母之邑,而丧乱若此,岂可守而死也!闻唐主驱晋阳之众,已据有长安,天下依归如适父母,愿与兄投也。”兄从之。既至长安,住庄严寺。因国基草创,兵甲尚兴,孙吴之述斯为急务,孔释之道有所未遑,以是故,京城未有讲席。玄奘与兄于是追龙象如景、脱、基、暹等而入蜀赴成都。期间,在途中于汉川遇空、景二师停月余,从受学,《毗昙》、《摄论》各得一遍。据《续传》法琳本传,武德元年(618)下诏,京师置三寺,唯立千僧,余寺给赐王公,僧等并放还桑梓。严敕既下,莫敢致辞,五众哀号于槁街,四民顾叹于城市,于时道俗蒙然,投骸无措。赖由震方出帝,氛祲廓清,素袭启奏,薄究宗领,登即大赦,还返神居。故佛日重朗于唐世,又由法琳之力也(或说此事在九年)。
武德之始,犹未有年,诸寺饥馁,烟火不续,总持名胜,普应为先,结会僧伦,誓开粮路,人料一勺,主客咸然,时来投者,日恒仅(千)百,夙少欣欣,曾不告倦。而行微念起厌怠怀,即悔告人大开鬼业,如何自累,惜他食乎?每旦出门,延顿客旅,欢笑先言,顾问将接,多办钵履,安处布置,乃达时丰,初不休舍。(《续传》)
武德二年(619)
玄奘20岁。与兄自长安经子午谷到达成都。先听宝暹讲《摄大乘论》(或说由僧景所讲),昔来《摄论》十二住义中,表销释共12家,讲次诵持,率多昏漠,而奘师初闻,记录片无差舛。登座叙引,曾不再录,须便为述,状逾宿构。后从道基学《毗昙》,一闻不忘,见称昔人;随言敬理,又高伦辈。又从道震(振)受《迦延》。
是年,诏依佛道旨意,正、五、九月及月十斋日不得屠钓,永为国式。(《统纪》卷39)
武德初,僧过繁结,故于京师立十大德统摄僧尼,纲维僧务。改禅定寺为大庄严寺,高祖举保恭为纲纪,居大德之右。专当剖断,平恕衷旨,众无怨焉。十大德可考者有:保恭、法侃、慧因、吉藏。(《续传》本传)
武德三年(620)
玄奘21岁。于成都受具,坐夏学律,五篇七聚一遍斯得。
诏改楼观为宗圣观,赐物有加。
异僧转明至京师,高祖深知神异,隆礼敬之,敕住化度寺,数引入禁中。(《续传》本传)
武德四年(621)
玄奘22岁。在成都游学。
五月,秦王李世民奖励少林寺及有功僧人。(《旧唐书》高祖本纪谓“五月丙寅,王世充举东都降”)
六月,傅奕上疏十一条,请废僧减寺。高祖因召沙门问出家损益。释法琳陈对曰:至道绝言,岂九流能辩,法身无象,非十翼所诠。但四趣茫茫,漂沦欲海,三界蠢蠢,颠坠邪山,诸子迷以自焚,凡夫溺而不出。大圣为之兴世,至人所以降灵。遂开解脱之门,示以安稳之路,于是中天王种辞恩爱而出家,东夏贵游厌荣华而入道。誓出二种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善以报四恩,立德以资三有,此其利益也。毁形以成其志,故弃须发美容变俗以会其道。故去君臣华服,虽形缺奉亲,而内怀其孝;礼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怨亲,以成大顺,福沾幽显,岂拘小违。上智之人依佛语故为益,下凡之类亏圣教故为损。惩恶则滥者自新,进善则通人感化。此其大略也。(《续传》法琳本传)
七月,秦王平王世充还至广武,见观音神异,故造观音寺。(《粹编》卷41陆德明《新建观音寺偈》)《旧唐书》谓“秋七月甲子,秦王凯旋,献俘于太庙”。
是年,立胡袄祠并置官。
武德五年(622)
玄奘23岁。在成都5年间,究通诸部,时蜀中讲席大盛,玄奘才智皆出众师之右,吴楚荆蜀无不知闻,望风追之者若古人之钦李、郭(东汉的李膺与郭泰)。其兄住空慧寺,风神朗俊,体状魁杰,有类于父。善《涅槃》、《摄论》、《毗昙》,兼通《书》、《传》,尤善《老》、《庄》。蜀中总管钟酇公特所钦重。至于属词谈吐,蕴藉风流,接物诱凡,无愧于弟。若以亭亭独秀,不杂埃尘,游八弦,穷玄理,郭宇宙以为志,继圣达而为心,匡振颓纲,苞挫殊俗,涉风波而意靡倦,对万乘而节愈高者,非唯兄所不能及,乃率生而寡俦也。然二人懿业清规,芳声雅质,虽庐山兄弟无得加焉。欲再至长安询问殊旨,为兄所留。或谓于是年为诸学府及雄伯沙门讲扬心论,不窥文相而诵注无穷,时曰神人。不神何能此也。
沙门法琳上太子建成启,并启秦王力斥傅奕。(本人《别传》及《破邪论》)
法琳撰《破邪论》驳傅奕,虞世南为之序。沙门普应撰《破邪论》,东宫学士李师政撰《内德》、《正邪》二论驳傅奕,为佛教张目。
武德六年(623)
玄奘24岁。私与商人结侣,经三峡而至荆州天皇寺,应请讲《摄论》、《毗昙》,自夏至冬,讲3遍。汉阳王及群僚道俗,深加礼敬,嚫施无数,玄奘一无所取。《佛祖统纪》谓是年敕沙门玄奘住大庄严寺,属误。
太子李建成奏上法琳《破邪论》,高祖异之,傅奕所奏因寝。
三论宗实际创立者吉藏入灭。
武德七年(624)
玄奘25岁。自荆州下至扬州,游吴会,与名僧智琰相晤。
旋北上相州慈润寺,从慧休学《杂心论》、《摄论》。慧休道声高邈,行解相富,夸罩古今,独据邺郡,昌言传授,词锋所指,海内高尚。玄奘与之相见若旧,不面生来,去师资之礼,事等法朋,遍为独讲,指摘纤隐,曲示纲领,相续8月,领酬无厌。慧休惊异绝叹,抚掌嗟曰:“希世若人,尔其是也。”(《续传》玄奘本传)同时会见灵琛、慧光、道凭、法上、昙迁等三阶教名僧。
上幸国学释奠,令三教讲论。(《佛祖统纪》)
傅奕再上疏排斥佛教。(《旧唐书》傅奕本传)
沙门明概作《决对论》,责傅奕谤佛八事。(《佛祖统纪》卷39)
武德八年(625)
玄奘26岁。自相州至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终始十月,资承略尽。”道深体悟《成实》,学称包富。控权敷化,振纲赵邦。
高祖幸太学,下诏叙三教先后,老先,次孔,末释。(《古今佛道论衡》丙)或谓“岁在协洽,驾幸国学,将行释奠,堂置三座,拟叙三宗,慧乘被推为释首,时五都才学、三教通人星布义筵,云罗绮席,天子下诏曰:‘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种。’当尔之时,相顾无色,乘虽登座,情虑莫安。秦王躬临位席,直视乘面,目未曾回,频降中使十数教云:‘但述佛宗,先敷帝德,余一无所虑。’慧乘照办,于是天子回光,敬美其道,群公拜手,请从弘业……慧日更明,法云遐布。”(《续传》本传)
太史令傅奕上疏反佛,言佛教不忠不孝,游手窃食,逃租赋云云。书奏不报。铠庵曰:圣道以求出世间,敷慈化以赞理天下,明善恶之应以警昏俗,穷性命之旨以悟真修,斯学佛者之大效,其与儒家并行之不悖。(《佛祖统纪》卷39)
武德九年(626)
玄奘27岁。
玄奘第二次到长安,住大觉寺,从道岳学《俱舍论》,一遍而尽其旨,虽宿学耆年不能出。道岳宗师《俱舍》,阐弘有部,包笼领袖,吞纳喉襟,扬业帝城。岳审其殷至,慧悟霞明,乐说不穷,任其索隐,单思研采,啐周究竟。
又从玄会学《涅槃经》。玄会匠剖《涅槃》,删补旧疏,更张琴瑟,玄奘承斯令问,亲位席端,资质迟疑,焕然祛滞。
从法常学《摄论》,奘一举十问,皆陈幽奥,坐中杞梓拔思未闻。玄奘由是驰誉道流。法常乃一时之最,经论教悟,其徒如林。
从僧辩学《俱舍论》,所有深致,一拾斯尽。僧辩乃法轮论士,机慧是长,既见玄奘,命来连坐,称“吾之徒也”。常、辩二师谓:“汝可谓释门千里之驹,其再明慧日,当在尔躬,恨吾辈老朽恐不得见也。”从此“擅声日下,誉满京邑。”
傅奕七上奏疏请除佛法。高祖下群臣议,大臣多袒佛,唯太仆卿张道源附傅奕,宰相萧瑀率先反对,左仆射裴寂说高祖曰:“陛下昔创义师,志凭三宝,言登九五,誓启玄门,令六合归仁,富有四海,而欲纳傅奕之言,岂不亏往德而彰今过乎。”沙门法琳撰《破邪论》,谓佛法守志明道,弘善兴福,启迪昏蒙,利国非浅。虞世南为序赞之。秦王府典仪李师政述《内德论》云:劝善进德之广,六经所未隶,戒恶防患之深,九流莫之比,但穷神知化,其言宏大而可惊,去惑绝尘,厥轨清邈而难蹈……岂得以诗书早播而可隆,贝经晚至而宜替!又死生无穷之缘,报应不朽之说,释氏之所明,黄老之未喻也。
高祖不纳,于五月下诏汰僧减寺。《本纪》作四月辛巳废浮屠老子法。
道士李仲卿撰《十异九迷论》,刘进喜撰《显正论》排诋佛教,托傅奕上奏。(《论衡》丙)
法琳为驳李仲卿、刘进喜而著《辩正论》,又致书杜如晦假经史以资著述,杜称其为“护法菩萨”。(《别传》)
六月,李世民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大赦天下,停行沙汰僧道令。
八月传位于李世民。新皇恶傅奕之言。
八月丙子,立妃长孙氏为皇后。后好读书,造次必循礼法。秦王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有隙,长孙氏在高祖面前竭力“弥缝其阙”。及正位中宫,务存节俭,服御取给而已。太宗尝与议赏罚事,后均辞曰:“牝鸡之晨,唯家之索,妾妇人,安敢豫闻政事!”固问之,终不对。(《通鉴》)
八月己卯,突厥自泾州而武功,京师戒严。复进寇高陵,尉迟敬德与之战于泾阳,并大破之。颉利可汗进至渭水便桥之北(自长安出咸阳,过渭水便桥),遣心腹执失思力入见太宗,说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率兵百万至。太宗责其负盟,囚于门下省。上自出玄武门,与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径直至于渭水上,与颉利可汗隔水而语,责其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可汗见使者未返,而太宗竟然挺身轻出,军容又盛,因有惧色。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阵,独留与颉利对话。颉利更惧,是日即来请和。乙酉,帝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上。突厥引兵退。(《通鉴》)
九月,突厥颉利献马3千匹。朝廷禁私家妖神淫祀、占卜非龟易五兆者。
十二月,中天竺沙门波颇至长安,住大兴善寺。
太宗贞观元年(627)
玄奘28岁。
仆射宋公萧瑀以玄奘脱颖,奏住庄严寺。但这并非玄奘的本意,情栖物表。自谓曰:余周流吴蜀,爰隶赵魏,末及周秦,预有讲筵,率皆登践,已布之言令,虽蕴胸襟,未吐之词宗,解签无地,若不轻生殉命,誓往华胥,何能具觌成言,用通神解,一睹明法,了义真文,要返东华,传扬圣化,则先贤高胜,岂决疑于弥勒,后进锋颖,宁辍想于《瑜迦》也。或谓“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于是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同时兼取《十七地论》(即《瑜伽师地论》)以释众疑。慧立评说:法师以古今大德阐扬经论,虽复俱依圣教,而引据不同,争论纷然,其来自久。至如黎耶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和合怖数之徒,闻熏灭不灭等,百有余科,并三藏四含之盘根,大小两宗之钤键,先贤之所不决,今哲之所共疑。法师亦踌躇此文,怏怏斯旨,慨然叹曰:“此地经论盖法门枝叶,未是根源。诸师虽各起异端,而情疑莫遣,终须括囊大本,取定于祗洹耳。”由是壮志发怀,驰心遐外。又说: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以是故,谢绝仆射萧瑀的奏请令住庄严寺的好意,而结侣陈表(或谓“厉然独举,诣阙陈奏”),但有诏不许。诸人皆退,唯奘不屈。既方事孤游,又承西路艰险,乃自试其心,以人间众苦种种调伏,堪任不退。因入塔启请,乞众圣冥加,使往还无梗。或谓有司不为通引,乃顿迹京皋,广就诸蕃,遍学书语,行坐寻受,数日便通。(《续传》)侧席面西,思闻机候。
正月,令京城德行沙门入内行道七日,度僧尼3千,以皇家旧宅建兴圣寺。召沙门光智于兴善寺译《宝星经》,左仆射房玄龄监护。
沙门玄琬为皇太子诸王授菩萨戒,造普光寺让其居住,又请入宫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授戒,所得施赐填委。(《续传》本传》)
三月癸巳,皇后帅内外命妇亲蚕。(《通鉴》)
秋,霜杀稼。关内饥荒。
十月,帝以岁饥减膳。
《贞观政要》载: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腾贵,突厥侵扰,州县搔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
太宗谓傅奕曰:“佛教玄妙,圣迹可寻,且报应显然,屡有微验,卿独不悟其理何也?”傅奕谓:“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太宗然之(《傅奕传》)。它处作“太宗以此不齿傅奕”。态度迥异。
贞观二年(628)
玄奘29岁。
三月已巳,遣使巡关内,出金宝赎饥民鬻子者还之。庚午,以旱蝗责躬,大赦。
太宗谓诸臣,梁武父子好佛老以致亡国,足为鉴戒。并论秦皇汉武好神仙之失,己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贞观政要》卷6)
六月,京畿旱蝗。太宗在苑中掇蝗祝曰:“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于一人,但当蚀我,无害百姓。”将吞之,侍臣惧帝致疾,剧以为谏。帝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忌。”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新唐书》)《通鉴》谓:畿内有蝗。辛卯,上入苑中(出玄武门北入禁苑),见蝗,掇数枚,祝之曰,“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或成疾。”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是年,太宗问王珪:“近代君臣理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以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太宗深然其言。
七月,诏谓神道设教,慈惠为先,恐风雨失时,有碍民食,乃令京城及天下诸州寺观僧尼道士等七日七夜转经行道,每年正月、七月以此为式。(《辩正论》卷4)
以沙门明瞻善识治方,有闻朝府,召入内殿,躬升御床,食讫对诏,广列自古以来明君昏主制御之术,兼陈释门大极以慈救为宗之旨。帝大悦,因下诏,每年三月六断屠杀。(《续传》本传)
十二月诏于交战处建八寺,为战死者追福。次年,寺成,虞世南、李百药、褚遂良、颜师古、岑文本、许敬宗、朱子奢等为碑记铭功业。(《唐会要》卷48等)
十二月二十七日,明瞻圆寂,此前曾在兴善寺设斋辞诀,房玄龄、杜如诲二仆射等举朝毕集,助供山积。
天下大括义宁年间私度僧尼,不出者斩。(《续传》卷20法响传)
秋八月(或说三月或四月),玄奘将欲首途,又求祥瑞,夜梦大海中有苏迷庐山,虽美而不可上,得海莲与搏飙之助始登之。醒而寤焉,遂即决意起行。是年(《续传》与《行状》说事在贞观三年)霜俭,有敕许道俗随丰四出,幸因斯际,与秦州僧孝达(在京学毕还乡)一起,西向敦煌。《三藏法师传》谓“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至秦州停一宿,逢兰州伴,又随至兰州。遇凉州送马归者,又随而往彼,停月余,应道俗请,开讲《摄论》、《般若》、《涅槃经》。时凉州(甘肃武威)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听讲者大有其人,玄奘获施无数,声誉亦因此远播西域,各国无不预发欢心,严洒以待。
时国政尚新,疆场未远,禁约百姓不许出蕃。凉州都督李大亮奉严敕,防禁特切,因逼迫玄奘还京。
诏京城僧道七日七夜行道转经,为民祈福以保秋成。每岁正月七月定为成式。
凉州有法师讳慧威,河西之领袖,既重玄奘辞理,复闻求法之志,深生欢喜,遂密遣弟子慧琳、道整二人,窃送向西。自是不敢公出,乃昼伏夜行,到达瓜州(敦煌)。瓜州刺史独孤达闻玄奘至,喜不自胜,供事殷厚。玄奘因访西路,知50里外有瓠(葫)芦河,深而波急,不可渡。上有玉门关,通西境之咽喉也。关外西北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无水草。流沙无路,行人多结伴侣,看牛马粪及遗骸为标帜,唯多起风魑魅之类。东西八百余里,欲孤行者,终不可达。玄奘闻已,愁愤不知其计。五烽外为莫贺延碛,是伊吾国境也。
未出发,凉州访牒又至,指名所在州县严候捉拿玄奘。凉州州吏李昌本崇信之士,密将牒来示玄奘,说:“师须说实话,如果你就是玄奘,弟子我必为师想办法。”玄奘于是如实告之。李昌闻说,甚是称赞,并当面撕掉访牒文书,说:“师必须赶快出发,离开这里。”玄奘得一年轻胡人陪伴,在一老马带领下向玉门关进发。胡人斩梧桐树为桥,铺草垫沙,驱马而过。后胡人以家事、王法所不允,辞归,并劝玄奘亦回。玄奘誓不回头,只能向西而死,绝不东返而生。自是孑然孤游沙漠。行80里,至第一烽,伏沙沟待天黑,就水而饮,乱箭近膝,于是求进烽。校尉深相责问,法师具陈行意,声泪俱下。彼亦愍然垂泣云:“师能如是,任师去就是。傥如所愿,亦国家之益。”天亮,为设食,更施面粮,自送十余里。于是由惊险而转喜。(详《慈恩传》)校尉王祥引路指向第四烽。第四烽亦有惊无险,守烽人王伯陇留宿,更施大皮囊及马、麦相送,嘱其不用过第五烽,而直向野马泉。野马泉未找到,原来所准备的饮水亦不慎洒掉,只留得一掬解渴。千里之资一朝斯尽,又迷失道路,不知所向。想及求法初衷,奋然而向西北转辔,专念观音而进。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焦,几将殒绝,不复能进。
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强行十里,马忽异路,制之不能,又行数里,遇青草数亩及水池,人马始得苏息。九死一生,终于人马俱全。(详《慈恩传》)又经两日,方出流沙,到达伊吾。(自瓜州至伊吾,共费时9至10天)
在伊吾停10日。初,玄奘在凉州讲经论,华夷士庶盛集归崇,商客通传,预闻蕃域。高昌王麴文泰特信佛经,又承奘告将游西域,故沿路设置邮馹,境次相迎通夕候立,王母妃属执炬殿前,见奘苦辛备言,合宫下泪,惊异稀有。或谓遣使盛礼迎之。经白力城抵达高昌城。王欲留玄奘在国中弘法,不让西行,玄奘绝食以申其志。
后来,玄奘与王结为兄弟,相约求法归来在国中弘法三年。然后谴四沙弥充给事,从骑60人,由殿中侍御史欢信赍绫帛5百匹送至叶护可汗衙帐,并备办了24封国书及各种法服用具,还有送给叶护可汗的礼物。(在高昌城停留时间月余)临别,玄奘作《谢高昌王启》。
经无半城、笃进城而达于阿耆尼国。国中有阿父师泉、银山。山西遇贼,又同侣胡商数十夜中私发,遭劫被杀。
阿耆尼王与高昌有旧怨,恨不给马。玄奘停一宿而过。
渡大河,履平川,入屈支国,颇受殊遇。在阿奢理尼寺折服小乘师木叉毱多。因凌山雪路未开,淹停二月余。
西行二日,遭遇突厥贼。经跋禄迦国(停一宿)而过凌山(今木苏尔岭的天山隘口),即葱岭北隅也。凌山险峭极于天,冰凌终岁不解,与云连属,凌崩路险,风雪杂飞,虽复履重裘,不免寒战,席冰而卧,悬釜而炊。徒侣冻死者十三四,牛马愈甚。
经清池(热海)而至素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西南8公里处),逢突厥可汗田猎甚欢。玄奘先至衙所,三四日可汗归,礼敬欢宴,极尽地主之宜。可汗劝留,不听,遂封一懂汉语少年为摩咄达官作诸国书,并送至迦毕试国。施物送十余里。时当夏初。或谓玄奘初至衙所,信物倍多,异于恒度,谓是亲弟,具以情告,终所不信,唯重其贿赂,故才遣骑前往所部诸国,但有名僧胜地,必令奘到。(《续传》)
经屏聿(千泉,可汗避暑之处)、呾逻斯城、白水城、恭御城、笯赤建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塔什干地区的汗阿巴德)、赭时国(石国)、窣堵利瑟那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汗东北与忽占之间),跋涉锡尔河、阿姆河间的大沙漠大碛,无水草,望遗骨而行,再沿土耳其斯坦山北麓至飒秣建国(即康国,今撒马尔汗城东),为国王说人天因果,赞佛功德,恭敬福利。王欢喜请受斋戒。此国事火教。
西行经屈霜你迦国、喝捍国(东安国)、捕喝国(中安国)、伐地图(西安国)、羯霜那国(史国),然后入铁门。此处峰壁狭峭,崖石多铁矿,依之为门,门扉揲铁,又铸铁为铃悬于上,故名。或谓,其铁门也,即铁门关。汉之西屏,入山五百里,旁无异路,一道南出,险绝人物,左右石壁,耸立千仞,色相如铁,故因号焉。见汉门扇,一竖一卧,外铁裹木,加悬诸铃,必掩此关,实惟天固。(《续传》玄奘本传)此即突厥之关塞也。
南出斯门,至睹货罗。其地纵千余里,广三千里,东拒葱岭,西接波斯,南大雪山,北据铁门,缚刍河中境西流,其境分27国。
渡缚刍河,至活国,在此留数月。
与前来吊祭的缚喝国僧十余人至缚喝国,此国号称小王舍城,多有胜迹,如佛齿、佛澡罐、扫帚、佛爪发、舍利塔和迦叶所建塔等。在此遇磔迦国小乘三藏般若羯罗(慧性),此僧聪慧尚学,少而英爽,钻研九部,游泳四含,义解之声周闻印度。其小乘《阿毗达磨》、《迦延》、《俱舍》、《六足》、《阿毗昙》等无不晓达。玄奘因就问《俱舍》、《婆沙》文疑义,并停月余就读《毗婆沙论》。还遇小乘三藏二人,即达磨羯罗(法性)和达磨毕利(法爱),二人对玄奘极加敬仰。
再三受邻国贵臣拜请,辞不行,不得已而至锐秣陀国和胡寔健园,受二国国王供养,陈金宝饮食施法师,皆不受而返。
与慧性法师自缚喝国相随入揭职国。
又东南入大雪山,出吐货罗境(一大地区),入梵衍那国。
在梵衍那国遇僧祗部学僧圣使、圣军,二人惊叹中国竟有如是僧!相引处处礼观胜迹,如王城北山石立像高150尺,城东卧佛长千余尺,还有2枚佛牙,长7寸或3寸。
行15日,出梵衍那国,度黑山,至迦毕试国,国王及诸僧并出城迎接。
越黑岭,入北印度境,至蓝波国,属印度北境,自此以北地,印度人称为蔑戾车地(或云密利车类,意为边地或垢浊种也),如来欲化,不践地而乘空而往来。
南行至那揭罗喝国(那伽罗曷国),有佛布发受记处塔、佛买花处塔、佛顶骨七塔、髑髅骨塔、佛眼、佛锡杖等。灯光城有降瞿波罗龙王之影窟,玄奘冒险前往礼拜。
东南行至健陀罗国,此国是那罗延天、无著、世亲、法救、如意、胁尊者等著名论师所出处。国中有毕钵罗树、迦腻色迦王所造塔、白石像、无忧王所造二塔、佛行菩萨道时千生舍眼处等。
北行至乌仗那国(乌长国),此国僧传律仪五部,即法密部、化地步、饮光部、说一切有部、大众部。国中有佛作忍辱仙人时割体处、佛脚迹、无忧王塔、观自在像和木刻慈氏菩萨像。
又南渡信渡河,至呾叉始罗国(罽宾)。传说印度河流急恶兽多,有持奇宝名花及舍利渡河者,船必覆没。国中有放光无忧王塔、大石门(即摩诃萨埵王子舍身饲乌处)。
东南登危险,度铁桥,至迦湿弥罗国(罽宾),已是岁末。自蓝波国至此间绕山诸国,形体鄙薄,俗习胡蕃,因住居山谷,风杂诸边,虽预五方,非印度之正境也。(《续传》)
贞观三年(629)
玄奘30岁。在西游旅途中。
或说是年,玄奘上表乞往天竺求经,有诏不许,乃于八月随饥民出京西行。
正月丙午,以旱避正殿;诏京城沙门于每月二十七日行道转《仁王经》、《大云经》为国祈福,官给斋供。(《旧唐书》太宗本纪及《辩正论》卷4)
二月,以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魏征为秘书监,参与朝政。
以久旱无雨,恐年谷不登,太宗令高僧27人于天门街祈雨7日。又诏佛道两教岳渎诸庙,爰及淫祀,普令雩祭(求雨之祭奠是谓)。于时万里赫然,全无有应,朝野相顾,惨怆无赖。有潘侍郎曾知密州,奏言诏密州沙门明净至京,净一无损费,唯原静念三宝,慈济四生。因言,若欲报德,于国内空寺度僧并施其名。帝许之。净于是于庄严寺静室禅默,至七日,果雨,比至日晡,海内通洽。新雨初晴,农作并务,然因朝廷对明净的阴德全无称述,故苗虽出陇,更无雨嗣,萎仆将死,投计无所,左仆射房玄龄亲往再请净祈雨,净曰:雨之升降,出自帝臣,净有何德,敢当诚寄?前许无报,幽显同忧,若修素请,雨亦应致,以事闻奏,帝又许焉,并敕权停俗务,合朝受斋。净依前重祈,七日果又雨,四民欢泰,遂以有年。太宗依净意,在全国度僧3千人,用酬净德。但有令深斥僧徒无行者。(《续传》本传等)
三月,上(皇帝)以诸有非乐,物我皆空,眷言真宗,无过释典,流通之极,岂尚翻传。因以波颇为译主,又下诏所司,搜扬硕德,备经(通)三教者19人,于大兴善寺创开传译,慧乘等证义,玄谟等译语,慧赜、慧净、慧明、法琳等缀文,房玄龄、杜正伦参助铨定,萧瑀总知监护。
波颇译《大庄严论》,纪国寺慧净为笔受,并为撰疏文30卷。(《续传》本传)
或说于此年“天下大括义宁私度,不出者斩”。(《续传》法响本传)
五月,徐州蝗。
秋,德、戴、廓等州蝗。贝、谯、郓、泗、沂、徐、豪、苏、陇九州水。
迦湿弥罗国国中有无忧王塔,又是世友等五百圣贤结集三藏处。这年春夏,玄奘在该国钻研梵文经典,为日后翻译事业打下基础。从僧称学《俱舍》、《顺正理论》、《因明》、《声明论》。座中高僧如大乘僧净师子、最胜亲,萨婆多部僧如来友、世友,僧祗部僧日天、最胜救发愤诘难,玄奘酬对无碍,诸贤惭服。玄奘在此停首尾二年学习、巡礼。
之后,起程往半笯嗟国(今克什米尔西南的朋奇)。
过曷逻阇补罗国(今克什米尔西南端的拉乔里)。
抵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地方),国中有过去四佛说法处之大塔。
出磔迦国东境,至大庵罗林,停一月,从龙猛弟子长年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
继至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境费罗兹普尔地方),已是岁冬。住4月,从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至那伽罗寺从月胄学《众事分婆沙》。(《续传》本传)此年践4国,行2800余里。
贞观四年(630) 玄奘31岁。春天继续在至那仆底国学习。
二月,以太常卿萧瑀为御史大夫,参议朝政。七月罢。
四月以后,玄奘至阇烂达那国(今印度北境贾则达尔),停4月,从旃达罗伐摩(即月胄)学《众事分毗婆沙》。
继经屈露多国(印北西母拉西北的苏丹普尔)、设多图卢国(印北苏特里杰河东面萨兴特即其都城)、波里夜呾罗国(今印度北方邦拜拉特地区),始进入中印度。
北行至秣吐罗国(今印度北方邦朱木那河西岸的马特拉),有舍利子、目乾连、满慈子、优婆离、阿难陀、罗睺罗、曼殊室利等塔均在。
继经萨他泥湿伐罗国(今印度北方邦的塔尔萨尔),冬末至(窣)禄勒那国(今印北罗塔克地区)。在此住一冬半春,从阇毱多(《续传》作阇那崛多)学经部《毗婆沙》。此年践7国,行3000余里。
贞观五年(631)
玄奘32岁。春初学完经部《毗婆沙》,东渡至秣底补罗国(今印北罗希尔坎德地区的曼达洼),停半春一夏,从德光弟子密多斯(犀)那学《怛埵三弟鑠论》(即《辩真论》)、《随发智论》。此国中有众贤论师、无垢称论师塔。
夏末,至婆罗吸摩补罗国(今印北加尔瓦地方)、(堊)醯掣怛罗国(今印北罗希尔坎德地区,拉母那加尔即其首都)、劫比他国(印北卡瑙季西北),有佛于忉利天为摩耶夫人说法毕回来处(大伽蓝),又有无忧王石柱。
继到达中印度羯若鞠阇国(今印度恒河两岸卡瑙季),由戒日王统治,称霸五印,都城曲女城,全国禁杀生,断肉,岁三、七日供僧,五年一陈无遮大会。国中有二无忧王塔。在罗毗阿罗城住3月,从毗离耶犀三藏就学佛使《毗婆沙》和日胄《毗婆沙》。
之后,游阿踰陀国(印北方邦的乌德),有世亲(天亲)所住寺及无著说法处。于佛三月说法处有无忧王塔,其旁有过去四佛经行处。
在去阿耶穆佉国(乌德东南阿扎姆加尔地方)途中,与80余人同船顺殑伽河东下,约百里处,两岸阿输伽林中各有10只贼船鼓棹袭来,奘为说杀盗邪祠诸不善业,必受阿僧企耶长时苦种,贼众叩谢。奘为之受五戒。
逃生后,玄奘先后游阿耶穆佉国。
再游钵罗耶伽国,是提婆作《广百论》处,于佛降外道处有无忧王塔。两河交汇处有大施场。
再游憍赏弥国(今印度阿拉哈巴德西南柯桑地方),是世亲造《唯识论》、无著造《显扬论》处、优填王刻旃檀像处。
再至鞞索迦国(今印度毕塞普尔或尼姆卡尔或阿卓地亚或奥德地方),是提婆造《识身足论》处、护法七日折服小乘一百论师处及如来六年说法处。
再至室罗伐悉底国(今印度拉普提河南岸塞特马赫特地区,旧日舍卫),国中有逝多林,即祗树给孤独园,园东门有二无忧王石柱;又有胜军王王殿故基上之塔及佛之大讲堂、佛姨母生主比丘尼精舍、苏达多故宅、二谤佛入地狱坑、藏迦叶全身舍利之无忧王塔等。
再至劫比罗伐窣堵国(旧称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境鲁明台),是释迦牟尼诞生处,净饭王正殿、摩耶夫人寝殿、释迦牟尼降生处,遗址上皆建有迦蓝,又有太子与诸释种角力处、乘马逾城处、厌离世间回驾处等。
再至蓝摩国(在印度拉姆普尔与德奥里地方),佛圆寂后,第一个取舍利建塔供养处,野象含花常来供养。于太子落发出家处有无忧王塔。
再至拘尸那揭罗国(印度卡西亚地方或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以东地方),城北阿恃多伐底河侧不远,有娑罗林,有树似槲,皮青叶白,甚光润,四双齐高,即如来涅槃处也。如来坐金棺为母说法,出臂问阿难,现足示迦叶,香木焚身,八王分舍利,皆有塔记。
又至婆罗嗢斯国(今恒河左岸的贝拿勒斯),渡婆罗嗢斯河东北行十余里,有鹿野伽蓝,台观连云,长廊四合,有小乘比量部僧1500人,有精舍、石阶砖龛、黄金佛像、鍮石佛像、无忧王塔等。是弥勒、迦叶波受记处。
又至战主国(今印度北部的加泽普尔)。
又至吠舍厘国(旧称毗舍离,今印度木扎法普尔区的毗萨罗)。有佛说《毗摩罗诘经》处之二塔等。是无垢称示疾说法处。至吠多补罗城,得《菩萨藏经》。
南渡恒河,到达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伽耶地区)的波吒厘子国(城)(又称华氏城,巴特那西北至订那浦尔地区),停7日巡礼圣迹,有佛足迹、石柱、菩提树(原名毕钵罗树,树茎黄白,枝叶青润,秋冬不凋,唯至如来涅槃日,其叶顿落,经宿还生如本;或说叶如中土白杨叶,扶疏茂盛少有异)、尼连禅河、大华池、无忧王塔、石柱、佛脚双迹(长1尺8寸,广6寸,两足下有千辐相轮,十指端有万字华纹及鱼瓶等)及金刚座遗址上之菩提寺。菩提寺八院三层,寺内有佛指骨舍利及肉舍利,印度历十二月三十日(中土正月十五日)称大神变月,其夕舍利放光,天雨香花,充满庭院。玄奘到此,不觉闷绝,良久苏醒,诸多灵相,昔闻经说,今宛若目前,恨居边鄙,生在末世,不见真容,倍复闷绝,旁有梵僧,就地接抚,相与悲慰,虽备礼谒,恨无光瑞。后有大乘居士为讲《瑜伽师地论》,终感舍利放光。(《行状》)约于是年十月初,到达那烂陀寺(当地称为施无厌寺,在比哈尔邦巴特那东55英里的巴腊贡)留学,师从戒贤法师。
诏僧尼道士致敬父母。(《贞观政要》卷7)
以庆善宫为穆太后建慈德寺,为皇太子承乾建普光寺,令法常居住,为太子受菩萨戒。(《佛祖统纪》、《续传》本传)
岐州刺史张亮请出扶风法门寺阿育王塔佛指舍利。
贞观六年至九年(632—635)
玄奘33—36岁。玄奘被隆重迎入那烂陀寺,就坐于上座头别床上,徒众随坐讫,遗维那击楗椎唱。然后众拥玄奘参正法藏,即戒贤法师也。既见尽欢,以为相遇之晚。玄奘依彼土仪式,膝行肘步,鸣足顶礼,问讯赞叹,讫,正法藏为说传法因缘。既安置定,玄奘再至王舍城巡礼圣迹。归寺,方请戒贤开讲《瑜伽论》,同听者数千人,先后听讲三遍,《顺正理论》一遍,《显扬论》一遍,《对法》一遍,《因明》、《集量》、《声明》等论各二遍,《中》、《百》论各三遍,其他如《俱舍》、《婆沙》、《六足》、《阿毗昙》已于迦湿弥罗诸国学讫,至此再寻读决疑而已。玄奘皆一遍便覆,无所遗忘,譬濛、汜之纳群流,若孟诸之吞云梦。戒贤法师嗟怪曰:“若斯人者闻名尚难,岂谓此时共谈玄耳。”奘师从是声振葱岭,名流八国,彼诸先达英杰闻之,皆宿构重关,共来难诘,雁行鱼贯,毂驾肩随,其并论之词,云屯雨至。法师从容辩释,皆入其室,操其戈,取其矛,击其盾,莫不人人丧辙,解颐虔伏,称此公为天纵之才,难酬对也。又兼学婆罗门书。如是凡五年。自如来一代所说,耆山方等之教,鹿苑半字之文,爰至后圣马鸣、龙树、无著、天亲诸所制作,及灰山、住等十八异执之宗,五部殊途之致,并收罗研究,达其旨,得其文。(慧立语)
(六年)太宗于东都龙潜处建天宫寺;赐杜顺号帝心。傅奕上书“请令僧吹螺,不合击钟。”(《广弘明集》卷7)太子染患,众治无效,于是敕迎波颇入内一百余日,亲问承对,不亏帝旨。(《续传》本传及慧赜、慧净等传)
(七年)中天竺三藏明友来译《大乘庄严论》,李百药序称为大小乘学悉以此论为本;于此不通,未可弘法。
敕停僧道致拜父母。(《佛祖统纪》卷39)
太子中舍辛谞信道侮佛,难纪国寺沙门慧净、法琳皆著论以答之。(《论衡》丙)
或说是年玄奘抵达天竺王舍城。(《慈恩传》卷3)波颇入灭。
(八年)太宗谓长孙无忌,百姓上封事,请每日延十僧与达官同入礼拜,经魏征谏阻而作罢。(《唐会要》卷47)
为穆太后建弘福寺,车驾亲临,自开佛眼。
敕法常法师入内为皇后受戒。
莱州奏高句丽三国僧愿入中国学佛法,敕许之。
(九年)诏定道先佛后名位,智实、法琳抗诏,流智实于岭表。或说此事在十一年。(《续传》智实本传等)
大秦国阿罗僧至长安,敕房玄龄郊迎,引入内殿问道,特令传授。(《景教碑》)
文德皇后有疾,玄中寺道绰为之祈福,帝于是敕令全国名山皆表刹。(《玄中寺碑》)
下诏断屠,起于三月,止于五月,后按玄琬请延至年底。(《续传》玄琬本传)
智首律师入灭,葬事公给,房玄龄、杜正伦亲往吊祭,隋唐僧人国葬自此始。或说从玄琬始。(《续传》本传及玄琬传)
贞观十年(636)
玄奘36岁。春初,别戒贤,游学五印。
至伊烂拏钵伐多国(今比哈尔邦的蒙吉尔地区),此国有迦布路伽蓝,精舍中有刻檀观自在菩萨像,颇为灵验。玄奘于此求三愿:1、学毕平安归国弘法;2、愿生睹史多天;3、众生皆有佛性。誓愿毕抛花,皆如所愿。
至伊烂拿国,停一年,并度岁,从萨婆多部学者怛他揭多拏多(如来密)、犀底僧诃(师子忍)学《毗婆沙》、《顺正理》。此国有佛坐迹及佛澡罐迹。
玄琬法师入寂,下诏褒赠,令太子临吊,命有司给葬具。其遗表云:圣帝方尊事三宝,不应使沙门与百姓同科,乞临僧有过者,并付所属以内律治之。帝嘉纳之。
高僧慧赜入灭。武德中,与吉藏对论,藏深赏叹,太宗在藩,亲观论府,深相结纳。(《续传》本传)
沙门慧净于纪国寺开讲,王公宰辅才辩有声者莫不毕集。房玄龄求为道友,义结俗兄,晨夕参谒,鞠躬虔敬,四事供给。(《续传》本传)
贞观十一年(637)
玄奘38岁。春初,自伊烂拏国起程,赴瞻波国(今盂加拉国巴迦尔普尔附近)。途中穿越大森林,幸脱野象群之难。
又至羯朱嗢祗罗国(今印度拉杰马哈尔)。
又至奔那伐弹那国(今孟加拉国的帕布尔,属南印度),国中有无忧王塔。
东南行至羯罗拏苏伐剌那国(今孟加拉国的巴拉白姆附近,属东印度),国中有无忧王塔。
东南行至三摩怛吒国(今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以南恒河口附近,属东印度),国中有无忧王塔。
西行至耽摩栗底国(今恒河口塔姆努地方),有无忧王塔。玄奘本拟从此渡海至僧伽罗国(即斯里兰卡),以海涛凶险而取道乌荼国(今印度奥里萨,国中有十余座无忧王塔,又有佛牙率堵波,每当静夜无云之时,遥望塔上宝珠,光明莹然,犹如空中星灿)。
西南至恭御陀国(今印度东甘贾姆市附近)、羯*(左饣右夌)伽国(今印度戈达瓦里河以北孟加拉湾沿岸地区)。
自此折西北至南憍萨罗国(今印度纳格浦尔以南钱达及其以东康克尔地区),有无忧王塔。停一月,巡礼提婆、龙树遗迹,从一擅长因明的婆罗门学《集量论》。
东南行至案达罗国(今印度安德尔省以海德拉巴德为中心一带,首都在艾洛尔西北六英里处),国中孤山,山上有塔,是陈那造《因明论》处。
东南行至驮那羯磔迦国(今南印度马得拉斯邦克里希纳河口处),遇通大众部三藏的苏部底和苏利耶二法师,停数月,从学《根本阿毗达磨》。此二师从玄奘学大乘诸论。
与二法师结伴同西行,至珠利耶国(南印度境,今印度科罗曼德尔沿岸),国中有无忧王塔。
最南行至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得拉斯以南地区),国都名建志补罗,是护法菩萨本生处。准备自此往师子国,师子国东南有楞迦山,是如来说《楞迦经》处。玄奘闻此国饥乱,又无著名学者,遂去此愿,而取道西印度,返回中印度。
经建那补罗国(今印度西海岸果阿东北及克里希纳河上游地区),国中有多罗树林,周30余里,叶长色润,诸国抄写,最以为贵。
从此经大林暴兽之野,到达摩诃剌佗国(南印度境,今孟买东北,都城在那西克附近),国中有阿旃陀石窟。国人轻死重节,好武尚戎,多勇士、暴象,临战饮酒,欲醉麾旗,无往不胜。有五座无忧王塔。
西北行至跋禄羯咕婆国(南印度境,今印度西堪贝湾东岸的布罗奇市)。
西北行至摩腊婆国(今马瓦尔一带),与摩揭陀国皆为好学尚贤之国,戒日王本生国,国中风气甚佳,且善言谈,有风韵。
又西北行至阿吒厘国、契吒国、伐腊毗国(盂买邦的卡提阿瓦岛),此时已是岁末。
下敕召沙门法恭及法宣入洛,深降恩礼,入侍宴席。(《续传》法恭本传)
皇太子于延兴寺修一切经。(《唐重修众经目录》)
贞观十二年(638)
玄奘39岁。自伐腊毗国西北(东南)行,至阿难陀补罗国(属西印度)。
又西北(南)行,至苏剌佗国(属西印度)。
又东北行,至瞿折罗国(今印度西部沿海北古吉拉特地区)。
又东南行,至邬阇衍那国(今中央邦的乌贾因地区),有无忧王塔。
又东北行,至掷枳那国(属南印度)。
又东北行,至摩醯湿伐罗补罗国(属中印度,今印度北昌巴尔河以南瓜寥尔地区)。
又西南行,回至苏剌佗国。
又西行,至阿点婆翅罗国(属西印度,今印度河口一带,都城即今之卡拉奇),如来在日曾频游此国,有无忧王塔。
又西行至狼揭罗国(今印度河口以西至梅克兰东部一带),此为玄奘西游所至极西之地。其西南大海中有西女国,国人皆女,无男子,附属于拂懔国,每岁由此国遣丈夫配焉,凡生男皆不举。西北有波剌斯国。
自狼揭罗国东北行,至臂多势罗国(属西印度,今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海德拉巴地区),有无忧王塔,舍利数放光明。是如来作仙人时被国王所害处。
又东北行,至阿軬荼国(属西印度,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中游的拉詹普尔地区附近),国中有二无忧王塔,有青石立佛像,数放光明。
又东(北)行,至信度国(属西印度),无忧王子如来所游处皆建塔表记。
又东(北)行,至茂罗三部卢国(属西印度,今巴基斯坦木尔坦),事天神,有华林池。
又东北行,至钵伐多国(今克什米尔的查谟地区),是最胜子造《瑜伽师地论》处,停二年,从其国二三大德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及《摄正法论》、《教(成)实论》等。
在钵伐多国度岁。
皇太子集宫臣及三教学士孔颖达、道士蔡晃、沙门慧净等于弘文殿议论。《续传》慧净本传载此事在十三年,说慧净力挫道士蔡晃,又斥孔颖达袒道。
于义宁坊建大秦寺一所,度僧21人。(《景教碑》)
新罗僧慈藏及弟子僧实等12人至长安求法。
贞观十三年(639)
玄奘40岁。从钵伐多国东南行,回摩揭陀国那烂陀寺(自十年至此,共三年有余,游历五印毕),参礼正法藏戒贤法师。停两月,从萨婆多部出家、善《声明》、《因明》、住低罗泽迦寺学者般若跋陀罗资决所疑。又至杖林山,停首尾二年,就胜军居士学《唯识抉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槃》、《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又问《瑜伽》、《因明》等疑义。
唐太宗诏三教入弘文殿谈论三教。
方士秦世英谮法琳《破邪论》谤讪皇宗道教,太宗于是下敕沙汰僧尼,现有众侣宜依《遗教》处置管理。敕遣刑部尚书刘威德、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侍御史韦悰、司空毛明素等勘问法琳,流益州,途中死于百牢关菩提寺。(《续传》本传)
敕有司多写《佛遗教经》付京官、刺史,代国王劝勉僧尼遵行。(《佛祖统纪》)
太史令傅奕卒。或说卒于十四年。
贞观十四年(640)
玄奘41岁。
从胜军学毕,于正月初四到那烂陀寺,文殊托梦,告之曰:“此处十年后,戒日王当崩,印度慌乱,恶人相害,汝可知之。”并劝其早归。梦中,果见那烂陀寺房院荒秽,僧侣散尽。玄奘与胜军言及此事,亦劝“仁者自图”。玄奘遂作归计。在此同时,又与胜军同往菩提寺礼佛舍利,幸见舍利放光。
受戒贤命,为寺中僧众开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此前,中观学派学者清辩已在寺中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学说;或说,初,寺中大德师子光以《中》、《百》论旨,破瑜伽“三性说”。玄奘认为,圣人作论,终不相违,但学者有向背耳,因著《会宗论》三千颂,和会中观、瑜伽两派教义,呈戒贤诸师,咸称善。或说此事在贞观十五年。
又承戒日王之邀、戒贤师之派遣,与寺中海慧、智觉、师子光三人拟前往乌荼国,和小乘正量部大师般若毱多对决是非,破其所著《破大乘论》七百颂。后因故未成行。
是年夏天,在那烂陀寺折服顺世学派婆罗门的论难。依彼土法,婆罗门应骑驴示众,粪尿浇顶,永充皂隶。但玄奘云:我法弘恕,不在刑科,秉受我法,如奴主。因引归房,遵正法要。又寻得彼乌荼论,请所伏婆罗门为解其立义旨趣,备通其要,指其纤芥,申大乘义破之,以梵文写成《制恶见论》千六百颂又呈戒贤师等,皆谓:“此论穷天下之劲寇也,何敌当之。”婆罗门对玄奘心悦诚服,至迦摩缕波(多)国(今印度阿萨姆西部地区,都城高哈蒂)对其国王鸠摩罗王(童子王)大加称道。鸠摩罗王闻玄奘美声,遂发使来请。使未至时,玄奘请一露形尼乾子伐阇罗占卜,就能否平安归国、去留何吉、寿命长短等项。告之曰:“师住时最好,五印度及道俗无不敬重;去时得达,于敬重亦好,但去不如住好。寿命自今起尚得十年,若余福转续,非所知也。”
玄奘归意已决,诸大德相劝,留不许归。戒贤问仁意如何?玄奘告之归国翻译,弘扬师说,以利益群生。师曰:“菩萨意也,吾心望汝亦如是,任为装束。”又劝诸大德不须苦留。
不二日,鸠摩罗王使者传书于戒贤,请玄奘前往。玄奘既达,见伽摩缕波国国王,宛若旧游。王赞其神思清远。于时,此国异术云聚,请王允许与奘决论。言辞才交,邪徒草靡。王更加崇重玄奘,于是初开信门,请问诸佛何所功德,奘赞如来三身利物,因造《三身论》三百颂以赠之。
戒日王闻玄奘在鸠摩罗王处,立即遣使请玄奘。戒日王见玄奘,甚喜,问及为何先请而不来及《秦王破阵乐》事,玄奘一一回答。王闻之喜曰:“我当东面朝之。”(《新唐书》天竺传)又看其《制恶见论》并听讲大乘,心属之。其妹聪慧利根,善小乘正量部义,这时坐于王后,闻法师序大乘,宗途奥旷,小乘局浅,怡然欢喜,称赞不能已。
戒日王为推广大乘,决定于曲女城作一会,命五印沙门、婆罗门、外道等会集,由玄奘演示大乘妙义,绝其毁谤之心。玄奘与鸠摩罗王乘船于冬初起程,腊月到达会场。前来参会的有五印十八国国王、谙知大小乘僧3千余人、婆罗门及尼乾子外道2千余人、那烂陀寺千余僧。是等诸贤并博蕴文义,富瞻辩才,思听法音。兼有侍从,或象或舆,或幢或幡,各自围绕,峨峨岌岌,若云兴雾涌,充塞数十里。
有僧犯过,下敕普责京寺大德纲维,因集于玄武门,诏法常上殿,所对称旨,乃宥大理狱囚百余人。(《续传》法常本传)
华严宗杜顺和尚入灭。(《续传》本传)
贞观十五年(641)
玄奘42岁。
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即戒日王)自称摩迦陀王,遣使者上书于唐,帝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抚慰,尸罗逸多惊问国人:“自古亦有摩诃震旦使者至吾国乎?”皆说:“无有。”乃出迎,膜拜受诏书,戴之顶,复遣使者随入朝。再诏卫尉丞李义表报之,大臣郊迎,倾都邑纵观,道上焚香,尸罗逸多率群臣东面受诏书,复献火珠、郁金、菩提树。
春初,曲女城辩论大会开始。
会中,以玄奘为论主,称扬大乘,序作论意,由那烂陀寺明贤法师读示大众,又另写一本悬挂于会场门外,示一切人,称:若期间有一字无理,有能破难者,请斩首相谢。一连五日,竟无人敢于致言。小乘外道见毁其宗,结恨欲相害,戒日王即行宣示,众中如有一人伤触法师者斩其首,毁骂者断其舌。其欲申辞救义,不拘此限。自是邪徒戢翼,竟十八日无人发论。戒日王为此赐予甚厚,又依西国法,令玄奘乘象与幢,由贵臣陪卫,巡众高唱,表立义无屈。诸众欢喜,竞为法师立美名,大乘众号其为“摩诃耶那提婆”(华育“大乘天”),小乘众号其为“术叉提婆”(华言“解脱天”)。玄奘自是德音传遍五天。
散会后次日,玄奘向戒日王辞行归国。戒日王执意要玄奘参加自己五年一办的最后一次(第六次)钵罗耶伽国两河(殑伽河、阎牟那河)间无遮大施会,玄奘高兴随喜。十八国王等50余万人参加。历时月余。府库所积既施尽,戒曰王从其妹处索粗弊衣穿戴,礼十方佛。
大施会后,玄奘又辞欲归国,戒日王盛情留十余日款待,鸠摩罗王亦如是,对玄奘说:“师能住弟子处受供养者,当为师造一百寺。”玄奘恳陈归国弘法之意,二王只好放还。戒日王欲让玄奘从海路归,玄奘以不能违与高昌王之约为由而坚持从陆路归国。二王施与甚多,如青象及金银钱各数万。法师并皆不纳,唯受一粗毛织物作防雨用。又劝受象,说:“斯胜相也,佛灭度以来,王虽崇敬,种种布施,未闻以象用及释门。象为国宝,今既见惠,信之极矣。”因即收纳。此象高一丈三尺,长二丈许,上容八人,并诸什物等具,并在其上,状似重堵,相似行空,虽逢奔驰而安稳不坠,瓶水不侧。二王及诸众相饯数十里,分别之际,呜咽各不能已。分别数日,戒日王、鸠摩王及跋吒王等各将轻骑数百复来送别,其殷勤如是。又遣达官四人名摩诃怛罗,将王用素毡写的红泥封印书信送法师所经诸国,令发乘递送,随到供给诸僧及象料,终至汉境。
玄奘自钵罗耶伽国大施场起程,经憍赏弥国,礼圣迹,与乌地王西北行月余,历数国,重礼天梯圣迹。至毗罗那拏国(今印度埃塔府的比尔撒儿),遇那烂陀寺同学师子光。师子月在此讲学,因此应邀停二月,开讲《瑜伽抉择》及《对法论》。
辞别后西北行月余,经数国,至阇兰达那国(属北印度),停一月。
乌地王遣人相引西行20余日到僧诃补罗国,已岁末。时有百余北僧携经像等依随法师而还,多在山涧中行,为防贼,先遣一人探路,说明是求法归国,请护持无起异心。玄奘然后率徒侣跟进。
魏王泰在伊阙为长孙皇后造佛龛立碑极称佛教,谓为儒道所不及。(《萃编》卷45)
贞观十六年(642)
玄奘43岁。又行20余日,至呾叉尸罗国,礼月光王舍千头处。迦湿弥罗国王遣使来请,玄奘以象行辎重不果去。停7日,西北行至信度河,坠河失经本50夹及花种。迦毕试国王前来迎接,并说坠河因缘,遂共法师还至乌铎迦汉荼城,住一寺,停50余日。法师遣人至乌长(仗)那国抄写迦叶臂耶部三藏。迦湿弥罗国王前来参拜。
与迦毕试王前往蓝波国,参加其王举办的75日无遮大施。
南行至伐剌颺国(今巴基斯坦北境班努地方),又西行至阿薄健国,又西北至漕矩吒国,已出昔日之印度境,又北行至佛(费)栗氏(持)萨傥那国(今阿富汗加兹尼喀布尔河流域地区),又东行,至迦毕试国境,王为7日大施,施讫,王送至瞿卢萨谤城,辞别北行。
迦毕试王遣一大臣将百余人送法师度雪山盘罗犀那大岭(今之兴都库什山塔瓦克山口),山路崎岖,只能杖策而进。后复由土人乘驼引路,跨过雪涧凌溪,登上一“雪岭”,虽云结雪飞,莫至其表。又无卉木,唯积石攒峰,岌岌乎如林笋。山顶风大,人不能站立,鸟将度而不得飞。此时也,玄奘身边唯有7僧并所雇20余人,象1头,骡10头,马4匹。
下半山,至吐货罗故地安怛罗缚婆国(今阿富汗东北安达拉伯),此处已属西突厥辖境。国中有无忧王塔。
皇帝幸弘福寺为穆太后追福,对寺主道懿谈释道名位问题:佛老尊卑,通人自知鉴,岂一时在上即以为胜?朕宗自柱下,故先老子,凡有功德,佥向释门,战场立寺,太原故宅奉佛等即如是,初未尝创立道观,存心若此,卿等应知。或说此事在十四年。
贞观十七年(643)
玄奘44岁。下山后,至阔悉多国(今阿富汗库拉姆河流域霍斯特地区),亦吐货罗旧地。旋又西北行,至活国,即吐货罗国东界,会晤统叶护可汗之孙(自称叶护),停一月。
之后,叶护遣卫送,同时有商旅同东行,进入帕米尔高原地区至瞢健国、呬摩怛罗国(今阿富汗东北开胥姆与法扎巴德地区),亦吐货罗故地,其国妇人头冠木角,高三尺余。
又至钵创那国(今阿富汗法扎巴德地区),亦吐货罗故地。因雪寒,停月余。
又东南行,至淫薄健国(今帕米尔高原西南部哲尔姆一带)、屈浪颺国(阿富汗东北苦兰、拉其瓦特附近)、达摩悉铁帝国(旧名护密,今塔吉克共和国南部瓦汉地区,其大山北有尸弃尼国,在帕米尔锡克南)、商弥国(今马斯图季)、播谜罗川(今帕米尔河),在两大雪山之间,当葱岭之中,风雷翻飞,春夏不止,地寒烈,草木不生,稼穑不滋,境域萧条,无复人迹。中有大龙池(即卡拉库尔湖),地势高隆,瞻之漭漭,自所不能极。水族之类千种万品,喧声交聒,若百工之肆焉。复有诸岛,形高丈余,鸟卵如瓮(玄奘乃报道帕米尔高原的第一人)。川南山外有钵露罗国。
自川东出登危履雪,至朅盘陀国(今喀什塔什库尔干县,又名色勒库尔),停20余天,巡礼佛教遗迹,有鸠摩罗什伽蓝。时称:东有马鸣,南有提婆,西有龙猛,北有童寿,号为“四日”,能照有情之惑。东行,遇群贼,商旅惊怖,象被逐溺死。或谓奘至斯围,与象别行,先渡雪河,象晚方至,水渐泛涨,不悉山道,寻岭直下,牙冲岸树,象性凶犷,反拔却顿,因即致死。怅恨所经已越山险,将达平壤,不果祈愿。(《续传》本传)
出葱岭,至乌锻国(今英吉沙),国中有与佛同时的罗汉舍利塔。
北行至佉沙国(今喀什、疏勒一带)。或谓东过疏勒,乃至沮渠(叶城),可千余里,同伴五百,皆共推玄奘为大商主,处位中营,四面防守。
再东南行,至斫句迦国(旧称沮渠,今叶城县治),此国有印度僧人灭心定者所栖止之罗汉洞,又多大乘经典。
又东行至瞿萨旦那国(今和田,旧称于田),国人自称毗沙门天之裔。先王为无忧王太子,在怛差始罗国,后被谴出雪山北,在此建都。先至勃伽夷城,城中有自迦湿弥罗请来之佛像,高7尺,头戴宝冠,威颜圆满,其冠现在。玄奘于此停7日,国王闻玄奘至,恭来迎谒,数日后到达都城,住萨婆多寺。王城南有为天降毗卢折那佛像所建之大伽蓝。此时也,已是岁末。
敕卫尉丞李义表、黄水令王玄策使西域,游百余国,至毗离耶城东北维摩室,玄策以手板量之,纵横得十笏,因号方丈。复登耆阇崛山刻碑记唐威德。
四月,立晋王治为皇太子。特进萧瑀为太子太保。
道士秦世英、韦灵符挟左道得幸太子,皆诛之。(《通鉴》)
新罗僧慈藏还国,太宗赐予甚多。(《续传》本传)
贞观十八年(644)
玄奘45岁。住于田期间,玄奘使人往屈支、疏勒访寻信度河所失经,又为于田王所留,未获即还,因修表使高昌小儿马玄智与商人一起入朝,上启求法归来事。自己则在于田为诸僧讲《瑜伽》、《对法》、《俱舍》、《摄大乘论》。玄奘在于田停8月。
是年八月前后,使还,蒙恩敕迎劳。遂即进发,于田王资饯甚厚。
东行至媲摩城(今和田东北55里处之乌村塔第村),城中有刻檀佛像,高三丈余。
又至泥壤城(今称尼雅,即民丰县)。
又至睹货罗故国(今且末县安得悦)。
又至折摩驮那故国(今且末县治车尔城)。
又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
辗转达于沙州,玄奘又上表报告行踪。有敕西京留守房玄龄使有司迎待。当玄奘将近长安,已近岁终。
法师此行经途数万里,备历艰危。至如涸阴沍寒之山,飞涛激浪之壑,厉毒黑风之气,狻猊貙豻之群,并法显失侣之乡,智严遗伴之地,班超之所不践,章亥之所未游。法师孑尔孤征,坦然无梗,扇唐风于八河之外,扬国化于五竺之间,使乎遐域侯王驰心辇毂,远方酋长系仰天衢,是系法师之不世功,益亦圣朝运昌感通之力也。(慧立言)
岑文本为中书令。岑少时曾常念《法华》普门品,后溺水,因念佛而不死;又有僧预言其终逢太平,致富贵。
十一月,太宗以辽东本中国地,高句丽本汉四郡地及高句丽对唐朝始终有二心,又屡侵新罗,阻断新罗与唐通好,盖苏文拒和弑主等多项原因,决定对其用兵,海路趋平壤,陆路出辽东,大集于幽州;督工造梯冲于安萝山。
贞观十九年(645)
玄奘46岁。
玄奘于正月七日抵达长安。
是时,太宗正起兵问罪辽滨,恐稽缓不能及时见面,乃倍途而进,奄至漕上,士庶闻而奔凑,观礼盈衢,欲进不得,因宿于漕上。正月二十四日,届于京郊之西,道俗相趋,屯赴阗闥,数十万众如值下生。将欲入都,人物喧阗,取进不前,遂停别馆,通夕禁卫。后被遮断,停驻道旁,从故城西南至京师朱雀街之都亭驿,二十余里,列众礼谒,动不得旋。(《续传》本传)或说正月二十四日,房玄龄遣右武卫大将军侯莫、陈实、雍州司马李淑慎、长安县令李乾祐逢迎,自漕而入,舍于都亭驿。(《三藏法师传》)
翌日,诸寺具帐舆、华幡等数百件大会于朱雀街之南,步伍陈列,迎送玄奘于西域所得经像舍利安置于弘福寺。自朱雀街内届于弘福寺门,数十里间,都人士子,内外官僚列道两旁,瞻仰而立,人物阒噎,云烟赞响,处处连合。或谓道俗奔迎,倾都罢市。是时也,烟收雾卷,景丽风清,宝帐盈衢,华幢掩日,庆云垂彩于天表,郁郁纷纷;庶士咏赞与通庄,轰轰隐隐。其日,众人同见天有五色绮云现于日北,宛转于经像之上,纷纷郁郁,周圆数里,若迎若送,至寺而微。或谓至使京都五日,四民废业,七众归承。当此一期,倾仰之高,终古罕类也。奘虽逢荣问,独守馆宇,坐镇清闲,恐陷物议,故不临对。(《续传》本传)
二月己亥(初一)日,谒见太宗于洛阳宫。1.太宗问玄奘去时为何不报及如何能到达殊方?玄奘一面请罪,一面夸奖了一通皇帝“握乾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披八区”的丰功伟绩。2.又随问酬对关于西域玉烛和气、物产风俗、古迹遗踪。帝大悦,夸奖玄奘出道安之更远,并且说:“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详,师既亲睹,宜修一传,以示未闻。”3.又察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罢道,助乘俗务,玄奘接受写传一项,但力陈“终身弘道”之愿。4.帝又请玄奘随军东征,法师以身体有疾、无裨助阵之效和观战有违戒律为辩。帝信纳之。
玄奘请敕准入嵩岳少林寺翻译佛经,帝命于西京弘福寺翻译。
三月己巳(初一),玄奘返长安,居弘福寺将事翻译,乃条疏所须证义、缀文、笔受、书手等数申奏,有旨令依所须供给,务使周备。
五月二日创开翻译,首译《菩萨藏经》,九月二日译讫,共20卷。智证笔受,执笔并删缀词理(证文)。
六月戊戌,所须各种人等并至,其中,证义12人:灵润、文备、慧贵、明琰、法祥、普贤、神昉、道琛、玄忠、神泰、明敬、道因(负责校订梵本,兼充证义,奘师偏奖赏之,每有难文,同加参酌。新经弗坠,慧因有力焉《宋传》本传);缀文大德九人:栖玄、明璿、辩机(远承轻举登仙的遗胤,自小抱高蹈隐居的高节,年15岁,年方志学,抽簪革服,即落发出家,为大总持寺萨婆多部道岳法师的弟子,虽遇匠石,朽木难雕,幸入法流,脂膏不润,徒饱食而终日,诚面墙而卒岁。幸藉时来,属斯嘉会,负燕雀之资,侧鹓鸿之末。爰命庸才,撰斯方志。见《大唐西域记》“赞记”)、道宣、静迈、行友、道卓、慧立、玄则;字学大德1人:玄应;证梵语、梵文大德1人:玄谟;此外还有笔受、书手若干。或谓召沙门慧明、灵润等为证义,行友、玄赜等为缀辑,智证、辩机等为录文,玄谟证梵语,玄应定字伪。(《续传》本传)
按:据《宋传》译经论,翻译之职有:(1)译主,即赍贝叶经之三藏,兼练显密二教者充之;(2)笔受,又称缀文,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相问委知,然后下笔者;(3)度语,又名传语、译语,传度转令生解;(4)证梵本,又作证梵义,求其量果,密能证知,能诠不差,所显无谬者,即明西义得失,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者;(5)证禅义,证解禅义者;(6)润文,以通内外学者充之,在笔受的基础上,在不失佛意的原则下进行刊正、润色;(7)证义,证已译之文所诠之义,如译《婆沙论》时,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义,唐复礼累场充之;(8)梵呗,法席(筵)肇启,梵呗前兴,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闻此位;(9)校勘,雠对复疏已译之文,为慎重起见也;(10)监护大使,或用俗官,或用高僧充之,掌翻译事,诠定宗旨。
六月十日,译无著《显扬圣教论颂》1卷。辩机笔受。
七月十四日译《六门陀罗尼经》1卷,当日译毕。辩机笔受。
七月十五日译《佛地经》1卷。至辛巳译毕。辩机笔受。
十月一日译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至次年正月十五日译毕。智证录文,行友详理文句。
《续传》本传谓翻《大乘对法论》15卷,玄赜笔受。
沙门法常因愤“李道居先”率僧争阻不遂而病卒,京城僧寺门人弟子等各建幢30余车,前后威仪四十余里。信心侍女执素幡花列侍左右,乃盈数万。卿相傧从,佥以荣之。(《续传》本传)
贞观二十年(646)
玄奘47岁。继续在弘福寺译经。
正月十七日译《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16卷,闰三月二十七日译毕。玄赜笔受。
三月己巳,上自并州还至京师。上疾未全平,欲专保养,于是下诏以军国事委皇太子处决。
五月十五日起译《瑜伽师地论》100卷(“一本”),至二十二年五月甲午(十五日)译毕。灵会等笔受。
七月辛卯(十三日),进新译毕经论,上表求御序,原因是:奘以弘赞之极,勿尚帝王(无过于依靠帝王的护持),开化流布,自古为重。
乙未,又进表,上新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辩机亲受时事,连纰前后。
丙午,皇帝答书,婉转拒绝制经序,但答应亲自披览《西域记》。对《西域记》,或认为是历史地理著作,太宗之所以喜欢,是因为急于了解西域情况;或以为是借言地理而行向太宗介绍、弘扬佛教之实,从全书佛教内容所占篇幅之多以及“记赞”的表白可以见证。
丁酉,玄奘又上表求御序,至此,帝方许之。谓驸马高履行曰:汝前请朕为汝父作碑,今气力不如昔,愿作功德为法师做序,不能作碑。汝知之。(《续传》玄奘本传)
贞观二十一年(647)
玄奘48岁。继续在弘福寺译经。
正月,长孙皇后母舅高士廉卒,太宗将往哭之,房玄龄以上疾新愈而固谏,不从;长孙无忌又谏,始还东苑。无忌谏语有“陛下饵金石,于方不得临丧”句。(《通鉴》)
摩揭陀国遣使通中国,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皇帝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甘蔗,榨汁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二月二十四日,译世亲《大乘五蕴论》1卷。大乘光笔受。
三月一日,译《摄大乘论无性释》10卷。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译毕。大乘巍、大乘林笔受。
四月乙丑,命修终南山太和废宫为翠微宫。(《通鉴》)
五月十八日译《解深密经》5卷,当年七月十三日泽毕。大乘光笔受。
是月,上幸翠微宫。进士张昌龄进《翠微宫颂》,上爱其文。上在翠微殿谓侍臣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七月,上以翠微宫险隘,不能容百官,于是更诏营玉华宫于宜君凤凰谷,有令务必俭约,惟所居殿覆以瓦,余皆茅茨。然因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亦巨亿计。还自翠微宫。(《通鉴》)
八月六日译陈那弟子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1卷。新罗僧智仁笔受。
十一月,上疾愈,三日一视朝。(《通鉴》)
《续传》玄奘本传:及西使再返,又敕二十余人随往印度。前来国命通议中书,敕以异域方言,务取符会,若非斯人,将沦声教。故诸信命,并资于奘师。乃为转唐言,依彼西梵,文词轻重,令彼读者尊崇东夏。
李义表自西域还,奏称东天竺童子王处未有佛法,外道宗盛。义表告以中国未有佛法以前已有圣人说道,王请译为梵言。太宗乃命玄奘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汉为梵。(或谓“又以《起信》一文出自马鸣,彼土众僧思承其本,玄奘乃译唐为梵,通布五天”)《宋传》卷27含光传后“系词”谓译《老子》事中途而辍,未能翻传。
贞观二十二年(648)
玄奘49岁。继续住弘福寺译经。
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天竺,以蒋师仁为副使。未至,尸罗逸多(即戒日王)死,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玄策,从骑数十皆战没,玄策奔吐蕃西鄙求援兵,吐蕃、尼泊尔皆来助,最后破之。东天竺鸠摩罗王送牛马三万馈军,又献弓刀及宝璎珞。迦没路国献异物,上地理图,求老子像。玄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擢朝散大夫。此间,得方士,自言寿二百岁,有长生不死术,帝留治丹,不验,放还,不能去,死于长安。(两《唐书》天竺传,《通鉴》载于是年五月条)
二月,幸玉华宫。
三月二十日译《天请问经》1卷。辩机笔受。
五月十五日译毕《瑜伽师地论》,共得100卷。全书分5部分,中心内容,一是论释六识的性质及其所依据的客观对象即“假有”万物;二是禅观渐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禅观的各种果位。概而言之,是从分析名相的有无开始,到导悟中道而结束。把修行成道的整个过程分为十七阶段以及各个阶段所包含的不同思维。其中卷61的“摄抉择分”则主述国王过失和功德。
译慧月《胜宗十句义论》。灵隽笔受。
五月二十九日,译世亲《唯识三十(论)颂》1卷(十支之一)。大乘光笔受。
六月庚辰,皇太子思报昊天,令择选胜地为文德皇后造僧寺(后之大慈恩寺)追福。
七月初一日,太宗敕令玄奘赴玉华宫,又劝玄奘“脱须菩提之染服,卦维摩诘之素衣,升铉路以陈谟,坐槐庭而论道”。玄奘以五条理由再次婉拒,“伏乞天慈,终而不夺”弘法之志。太宗听后,表示“不违高志”,“今日以后,亦当助师弘道”。
七月,房玄龄卒,其媳合浦(即高阳)公主挑拨遗爱与其兄遗直异财(分家产),既而在帝前反诬遗直,遗直照直实说,太宗责让公主,公主本骄恣甚,既被责,由是宠衰,稍失意,意怏怏不悦。
太宗又向玄奘法师询问《瑜伽师地论》情况,并索看之,看后对佛教大加称道,说:“(佛教)宗源渺旷,靡知涯际,其儒道九流之典比之,尤汀潆之池方溟渤耳。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因敕写新经流布九州。
玄奘趁此奏请更改释道位次及御制圣教序。太宗答应考虑更改释道位次问题;至于制序,则即时染翰,少顷而成,是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共781字。于明月殿命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群僚读之。自此以后,朝宰英达咸申击赞,释宗弘盛,气接成阴。(《续传》玄奘本传)玄奘因此奉表致谢。皇太子李治又作《述圣记》。玄奘进谢启。玄奘自此“常参内禁,叩问沉隐。翻译相续,不爽法机”(《续传》本传)严悰评述曰:所谓上之化下,犹风靡草,其斯之谓乎!如来所以付法国王,良为此也。弘福寺僧怀仁集王羲之书勒二序于石。
七月景(丙)申,夏罢,太宗又施法师“云纳”袈裟一领,妙绝古今,价值百金。观其制作,都不知针线出入所从。此袈裟是皇帝教后宫所造,营之数岁方成,乘舆四巡,恒将随逐。同时赐剃刀一口。
九月十八日,玄奘上《请经出流行启》,又上东宫所写《六门陀罗尼经》及题《菩萨藏经》。
九月己卯,帝依玄奘意,下诏度僧,全国总18500人。帝少劳兵事,即位后又心存兆庶,及罢辽东之役,气力颇不如平昔,有忧生之虑。既遇法师,遂留心八正,墙堑(深入钻研)五乘,遂将息平复。帝因问树何功德最为饶益。玄奘答以“众生寝惑,非慧莫启,慧芽抽植,法为其资。弘法由人,即度僧为最。”帝于是有度僧之举。
十月初一,玄奘在玉华宫弘法台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1卷,杜行顗笔受,奏上时曾论前译之失误。
十月十六日,玄奘从太宗自玉华宫返长安。奉敕住紫微殿旁之弘法院,“昼则帝留谈说,夜乃还院译经”。
十月戊申,皇太子宣令为将落成之新寺依敕度僧300人,别请50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赐名大慈恩寺,于寺中西北建翻经院,令玄奘法师移就翻译,并纲维寺任,充上座,给新度弟子15人,弘福寺仍给10人。玄奘因进谢启。
十一月十七日,译世亲《大乘百法明门论》1卷。玄忠笔受。
十二月八日,译世亲《摄大乘论世亲释》10卷,至次年六月十七日译毕。大乘巍等笔受。
太宗又读玄奘所进《菩萨藏经》,美之,因令太子作经后序。自是,帝对佛法情信日隆,平章法义,福田功德无辍于口,与法师无暂相离,敕加供给,及时服卧具数令换易。
十二月戊辰,新落成的大慈恩寺,凡10院,总1897间,竹木深邃,为京城游观之最。举行迎像送僧入寺仪式,盛况空前。
十二月壬申,皇太子游大慈恩寺,为度僧,并题诗咏翻经院:“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华盖按云飞。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红遥合彩,空外迥分晖。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十二月二十六日,译无著《摄大乘论(本)》3卷(“十支”之一),至次年六月十七日译毕。大乘巍笔受。
是年(应在十二月大慈恩寺建成以前),玄奘于陌上遇窥基,见其眉目秀朗,举措疏略,正与在印度时尼乾子卦中所说“哲资”相符,因曰:“将家之种不谬也。脱或因缘相扣,度为弟子则吾法有寄矣。”遂造北门将军(窥基父尉迟宗,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郡开国公,尉迟敬德乃其叔父)微讽之出家。父虽许诺,基则强拒,再三激勉,才拜以从命。是时,窥基17岁。基既预缁林,奉敕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寻奉别敕选聪慧颖脱者入大慈恩寺,躬侍奘师学五天竺语,解纷开结,统综条然,见者无不叹服。凡百乾度(即聚、蕴)跋渠(经论部品)一览无遗。至25岁(显庆元年,656)始预译席。讲通大小乘数30余本,创意留心,勤勤著述,造疏百本,故号“百本疏主”,与神昉、嘉尚、普光共称奘公四上足。(《宋传》本传)
又是年,道世亦奉敕入大慈恩寺参与奘师译席,及西明寺建成,又作为“英博”被召入居住,与道宣同驱五部之车,共尊三乘之轨,人莫我及,道望棼然。自663年起首,至于668年,撰成《法苑珠林》百卷。后不知所终。
又是年前后,彦悰观光上京,求法于玄奘三藏法师,然其才不及普光、法宝,但偏长缀习学及辞笔,后与慧立共成《慈恩三藏法师传》10卷。
又慧沼亦于是年前后师从玄奘法师,后才亲大乘基。
贞观二十三年(649)
玄奘50岁。住大慈恩寺翻译佛经。
是年初,会御史劾盗,合浦公主与辩机为乱事发,从辩机处搜出合浦公主所送神枕,太宗皇帝怒,腰斩辩机,又杀数十名宫女。公主更加怨望。及太宗崩,公主无戚容。(《通鉴》)
正月初一,译《佛说缘起圣道经》1卷。大乘光、神昉笔受。
正月十五日,译提婆小乘一切有部六足论之一《阿毗达磨识身足论》16卷,至十月八日译毕。大乘光笔受。
二月六日,译小乘经《如来示教胜军王经》1卷。大乘光笔受。
四月,玄奘与太子陪驾至终南山翠微宫,既至,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及西域先圣遗踪,玄奘皆引经酬对。帝深信纳,数攘袂叹曰:“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
五月十八日,译《甚希有经》1卷。大乘钦笔受。
五月二十四日,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1卷。智仁笔受。
五月二十六日庚午,帝崩于翠微宫含风殿。死前,托孤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太子拥无忌颈,号恸将绝。无忌揽涕,请处分众事以安内,太子仍号哭不止。无忌曰:“主上以宗庙社稷付殿下,岂得效匹夫唯哭泣乎!”乃秘不发丧。
贞观十一年,曾有敕定释道名位,谓“老子是朕祖宗,名位称号宜在佛先。”玄奘还国以来,已多次内奏,太宗许有商量,未果而崩。史评有“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之说。
六月,甲戌朔,高宗即位。
帝崩后,玄奘还大慈恩寺,自此之后,专务翻译,无弃寸阴。每日自立程课,若昼日有事不能充,必兼夜以续之。遇乙(即“乙夜”,相当于“二更”,自昏至晓分为五更。日入处曰虞渊,此时称“黄昏”)之后方乃停笔。摄经已,复礼佛行道,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本,朱点次第,拟明旦所翻。每日斋讫,黄昏二时讲新经论,及诸州听学僧等恒来决疑请义。与诸德谈论西域佛法及游学之事等。
七月十五日,译大乘《菩萨戒羯磨经》1卷。大乘光笔受。
七月十八日,译弥勒《王法正理论》1卷。大乘林笔受。(此论是《瑜伽师地论》中之“摄抉择分”,专叙国王十过失、十功德与五衰损门、五方便门,以及五可爱法。此译强调、突出玄奘争取国王护持佛教的思想,尤其是在王位交接的关键时刻更显出其重要性。玄奘在太宗死后,对高宗是否仍然护持佛法有所担心,因而译此经劝戒之。)
七月十九日,译《最无比经》1卷。大乘光笔受。
七月二十日,译《菩萨戒本》1卷。大乘光笔受。
九月八日,译清辩《大乘掌珍论》2卷。十三日译毕。大乘晖笔受。
是月,废玉华宫为佛寺。(《通鉴》)
十月三日,译亲光《佛地经论》7卷,至十一月二十四日译毕。大乘光笔受。
十二月二十日,译陈那《因明正理门论本》1卷。智仁笔受。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
玄奘51岁。继续住大慈恩寺翻译佛经。
正月初一日,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1卷。大乘光笔受。
二月一日,译最胜子《瑜伽师地论释》1卷。大乘晖笔受。
二月三日至八日,译《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2卷。大乘询笔受。
二月八日,译《说无垢称经》6卷,八月初一日译毕。大乘光笔受。
五月五日,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1卷。慧立笔受。
六月十日,译圣天(提婆)《广百论本》1卷。大乘谌笔受。
六月二十七日,译护法《大乘广百论释论》10卷,十二月二十三日译毕。敬明笔受。
九月十日,译小乘《本事经》7卷,十一月译毕。神昉、静迈、栖玄、明睿、(会昌寺)辩机(注:辩机已于贞观二十三年初被腰斩)、道宣同笔受缀文。(《续传》静迈本传)
九月二十六日,译《诸佛心陀罗尼经》1卷。大乘云笔受。
诏天宫寺慧威禅师补四大师朝散大夫。
永徽二年(651)
玄奘52岁。继续住大慈恩寺翻译佛经。
正月壬寅,玄奘应在京的瀛州刺史贾教颐、蒲州刺史李道裕、谷州刺史杜正伦、恒州刺史萧锐之请,为之授菩萨戒,并为广说菩萨行法,劝其事君尽忠,临下慈爱。众人欢喜辞去,各舍净财,共修书遣使参法师,谢闻戒法。中有“虽复顺教生信,随缘解悟,顶礼归依,受持四句,隐身而为宴坐,厌苦而求常乐,而远滞无明,近昏至理,未能悟佛性之在身,知境界之唯识,心非去取,义涉有无,不能即八邪而入八正,行非道而通正道”,及受法师开示之后,“始知如来之性即是世间,涅槃之际不殊生死,行于般若便是不行,得彼菩提翻为无得”等句。
正月九日,译《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1卷。大乘光笔受。
正月二十三日,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10卷,六月十九日译毕。大乘光、神昉笔受。
四月五日,译众贤《阿毗达磨显宗论》40卷,至次年十二月二十日译毕。慧朗、嘉尚等笔受。
五月十日,译世亲《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1卷。元瑜等笔受。
同时译《阿毗达磨俱舍论》30卷,至五年七月二十七日译毕。元瑜笔受。普光依据玄奘提供的秘闻撰成论疏,圆晖略之为十卷传世。
闰九月五日,译世亲《大乘成业论》1卷。大乘光笔受。
《续传》谓是年“请造梵本经台(即塔)。蒙敕赐物,旋得成就。”
又谓于是年追入内,于修文殿翻译《发智》等论。降手诏飞白书,慰问优洽。(《续传》本传)
永徽三年(652)
玄奘53岁。继续住大慈恩寺翻译佛经。
正月十六日,译无著《大乘阿毗达磨集论》7卷,至三月二十八日译毕。大乘光、大乘云笔受。
三月(《续传》、《录》、《状》皆作“二月”),玄奘上表奏闻欲于寺端门之阳造石浮屠以安置西域所得经像。中书舍人李义府传敕改石为砖,并于西院建造,费用由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变支。奠基之日,玄奘述其诚愿。
四月四日,译《佛临涅槃记法住经》1卷。大乘光笔受。
五月,太宗忌日,高宗幸感业寺,见太宗才人武氏,对面哭,王皇后欲以武氏间帝与肖淑妃恩爱,于是阴令武氏长发,劝上内之于后宫。武氏巧慧,多极数,初入宫,卑辞侍后,后爱之,多称美于上。未几,武氏大幸,拜为昭仪。王皇后及淑妃宠皆衰,共谮于上,皆不纳。(《通鉴》)
中天竺无极高、那提、地婆诃罗在长安慈恩寺等处译经,法门荣之。
英国公李世勣、鄂国公尉迟敬德请无极高于慧日寺建陀罗尼集会坛,所需供办。(《续传》本传)
永徽四年(653)
玄奘54岁。继续在大慈恩寺翻译佛经。
正月初一日,译众贤《阿毗达磨顺正理论》80卷,至次年七月十日译毕。元瑜笔受。
五月乙卯(《法师传》列于“三年”内,但此年五月无“乙卯”,故移至此),中印度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致书于玄奘,由同寺僧法长将来,智光是戒贤门人中之上首,五印学者共宗之;慧天善小乘十八部,玄奘在印之日曾常共切磋。然慧天对《方等》未用心,执守偏见,玄奘恒诋诃。曲女城大会上,又深折挫之,彼亦愧伏。自别后,钦伫不忘,于是有此致书并自制赞颂、礼物(白棉布)之赠。
日僧道照(昭)入中国从玄奘习法。(《宋史·日本传》)
敕僧道不得为人疗疾卜相。(《唐会要》)
永徽五年(654)
玄奘55岁。继续住大慈恩寺翻译佛经。
二月,印僧法长将还国,向玄奘辞行并索报书。玄奘分别复书智光、慧天,并送礼物。其中,给慧天书中有“曲女城会,又亲交论。当对诸王及百千徒众,定其深浅。此立大乘之旨,彼竖半教之宗,往复之间,词气不无高下。务存正理,靡护人情,以此折生欠触。罢席之后,寻已豁然。今来使犹传法师寄申谢悔,何怀固之甚也”等语。玄奘曾将信度河所失经目录交由法长带回给智光,请设法抄得寄来。
闰五月十八日,译《大阿罗汉提婆密多罗所说法住记》1卷。大乘光笔受。
六月五日,译《称赞大乘功德经》1卷。大乘光笔受。
九月十日,译《拔济苦难陀罗尼经》1卷。大乘光笔受。
九月二十七日,译《八名普密陀罗尼经》1卷。大乘云笔受。
九月二十八日,译《显无边佛土功德经》1卷。大乘云笔受。
九月二十九日,译《胜幢臂印陀罗尼经》1卷。大乘云笔受。
十月十日,译《持世陀罗尼经》1卷。神察笔受。
永徽六年(655)
玄奘56岁。继续住大慈恩寺翻译佛经。
五月庚午,宣讲前译《因明入正理论》和《因明正理门论本》,“大明立破方轨,现比量门”,译寮僧伍竞造文疏。尚药奉御吕才作《因明注解立破义图》3卷,对玄奘弟子神泰、静迈、明觉等人的疏述质疑,例举四十余条“用决师等前疑义”,同时还用图解的形式表述“文理隐伏稍难见者”。
七月一日己巳,翻经僧慧立致书燕国公于志宁,谓吕才“不能精悟,好起异端,觅寻声誉,妄为穿凿,谤众听之正说”云云,至使“其事随寝”。
十月一日丁酉,太常博士柳宣作《归敬书偈》,向译经僧挑战,并声援吕才。
太史令李淳风进言两方,“若有疑滞,望咨三藏裁决”。
四日庚子,译经僧明濬答柳宣博士,以《还述颂》言其得失。
癸卯,柳宣激吕才将此事上奏皇帝,高宗敕遣群公学士等往大慈恩寺请玄奘三藏与吕才对定。吕才辞屈,谢而退去。
是年,高宗下敕:“道士、僧等犯罪情难知者,可同俗法推勘。”边远官人不闲敕意,事无大小动辄枷杖,僧道亏辱为甚。玄奘每忧之。
是年中印度僧那提(福生)携大小乘三藏5百余夹1500余部至长安,有敕安置于大慈恩寺,所司供给。时玄奘法师当途翻译,声华腾蔚,无有克彰。掩抑萧条,般若是难。既不蒙引,反充给使……(《续传》本传)
雍州长史孙祥奏,往日,郑白渠灌田四万余亩,今为富僧大贾竞造碾磑,只溉一万余亩。高宗于是令分检渠上碾磑皆毁之。未几,所毁皆复之。(《元和郡县志》卷一)
显庆元年(656)
玄奘57岁。继续住大慈恩寺翻译佛经。
正月六日戊子,依许敬宗去年奏,废皇太子忠为梁王,册立代王弘为皇太子。
正月二十三日,在慈恩寺设五千僧斋,敕遣朝臣至寺行香。
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侍郎李义府于行香时因参礼玄奘法师,问及“更有何事可以光扬(佛教)?”法师鉴于因明学说引起的争论,即俗界对译经工作的不够信任,于是请二公陈奏皇上,按往朝旧例,派朝臣参译、监译,其中谓:“译经虽位在僧,光价终凭朝贵。至如姚秦鸠摩罗什,则安成侯、姚嵩笔受;元魏菩提流支,则侍中崔光录文;贞观初波颇初译,则仆射萧瑀、太府萧憬、庶子杜正伦等监阅详定。今并无之,不足光远。”其次是请代求大慈恩寺御制碑铭。高宗皆许之。
壬辰(二十八日),敕左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中书令来济、李义府、杜正伦、黄门侍郎薛元超等大臣“时为看阅,有不稳便处,即随事润色”。国子博士范义硕、太子洗马郭瑜、弘文馆学士高若思等助加翻译。(《旧唐书》玄奘本传)
二月,有敕令玄奘入宫为鹤林寺宝乘尼等五十人及德业寺尼众数百人授戒。宝乘者,唐高祖之婕好,即隋襄州总管临河公薛道衡之女也,德芬彤管,美擅椒闱,父既学业见称,女亦不违家训。妙通经史,兼善文才。高宗幼时,曾从其受学,嗣位以后,以师傅旧恩,封河东郡夫人,礼敬甚重。夫人情慕出家,帝从其志,特在禁中专为其造鹤林寺,并建碑述德。授戒仪式极为隆重。
三月庚申,御制《大慈恩寺碑铭》成。群臣赴朝堂陈谢。
三月癸亥(或说二月二十九日),礼部尚书许敬宗遣使将御制《大慈恩寺碑铭》送至大慈恩寺,(或说二月三十日)玄奘诣阙陈谢。
乙丑(一说三月一日),玄奘又上表请御书《大慈恩寺碑铭》。表奏不纳。
丙(景)寅(三月二日),玄奘再次奏请御书《碑铭》,高宗方准。玄奘于是上表庆谢。
三月十五日,大慈恩寺设二千僧斋,陈九部乐于佛殿。
三月十六日,玄奘上表陈谢。
三月二十八日,译《十一面神咒心经》1卷。玄则笔受。
四月八日,御书碑并匠镌讫。
四月十四日,玄奘率寺僧及京城僧尼至芳林门迎取御碑,仪式相当隆重。高宗御安福门,观僧玄奘迎御制并书慈恩寺碑,导从以天竺法仪,其徒甚盛。(《旧唐书》高宗纪)
四月十六日,玄奘又与徒众诣朝堂陈谢。谢辞中有“奈园微言,假天词而更显;竹林开士,托神笔而弥尊。固使梵志归心,截疑网而祗训;波旬革虑,偃邪山而殉道。岂止尘门之士始悟迷方,滞梦之宾行超苦际”等语。
五月,玄奘因热追风(凉),旧疾复发,几将不济。所谓旧疾者,即冷病也。玄奘少因听习,及往两方,涉凌山雪岭,遂而得之,每当病发即封心,屡经困苦,数年以来,全靠药物防御而稍得安定。这次病发,道俗不禁忧惧,中书闻奏,敕遣供奉上医尚药奉御蒋孝璋、鍼医上官琮专往诊看。所须药物皆令内送。北门使者日有数般,遗伺气候,递报消息。乃至眠寝处所,皆遣内局上手安置。其珍惜如是,虽慈父之于一子,所不过也。孝璋等给侍医药,昼夜不离,经五日方损,内外情安。玄奘进表谢。
七月二十七日,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至显庆四年七月三日译毕。嘉尚、大乘光、神昉等笔受。
玄奘托尚药蒋孝璋附表奏闻高宗,谓僧道名位及僧道同俗法推勘二事“于国非便”。高宗接启,降敕曰:僧道名位乃先朝所定,事须平章;至于同俗法推勘事,可以即遣停废。自是僧徒得安禅颂。玄奘因二次上表陈谢。
八月十九日,有敕于延康坊建寺、观各一所,命玄奘前往看察地形,因地窄,不容两所,故决定只建佛寺。于是大兴土木。
十月,中宫(则天皇后)在难(怀孕),归依三宝,请垂加佑。玄奘上启曰:“圣体必安和无苦,然所怀者是男,平安之后愿听出家。”
十一月一日,皇后施法师衲袈裟一领并杂物等数十件。玄奘启谢。
其月五日,玄奘为赤雀飞止御帐而陈表贺,贺词中有“伏惟皇帝皇后德通神明,恩加兆庶,礼和乐洽,仁义深远,故使羽族呈祥,神禽效质,显子孙之盛,彰八百之隆,既为曩代之休符,亦十当今之灵贶”等句。
十一月五日,皇后分娩,果然是男,有敕许令出家。诞时,神光满室,因号“佛光王”。玄奘得讯,又上表进贺。满三日,玄奘又上表进贺。并当即受三归依,服袈裟,虽保傅养育,所居常近法师。
十二月五日,佛光王满月,有敕为其度7人,仍请玄奘为之剃发。玄奘又进表谢,并进法服等。
敕令那提往昆仑诸国采取异药。既至南海,得诸王归敬为立寺度人,弘化甚广。
特旨度沙弥窥基为大僧,入大慈恩寺助玄奘译经。
显庆二年(657)
玄奘58岁。继续住大慈恩寺翻译佛经。
正月二十六日,译迦多衍尼子《阿毗达磨发智论》20卷,至五年五月七日译毕。玄则等笔受。
二月,驾幸洛阳宫,玄奘陪从,带翻经僧5人(弟子各1人),事事公给。佛光王驾前而发,法师与王子同去,余僧居后。既达,安置住积翠宫。
四月,玄奘又陪驾往明德宫避暑,住飞华殿。
五月,敕玄奘还积翠宫翻译。又敕令翻译宜“无者先翻,有者在后”。玄奘上表奏明己意,坚持翻完《大毗婆沙论》、《发智论》,“余经论有详略不同及尤舛误者,亦望随翻”。敕准。
又于大内丽日殿翻译《观所缘》等论。(《续传》本传)
玄奘少离桑梓,白首言归,乘回乡之便,问访亲故,知沦丧将尽。唯姐一人,嫁瀛州张氏,迎至,相见悲喜。问姐父母茔陇所在,恭自扫谒。又闻施圹未迁,且见岁久荒秃,于是更卜胜地,欲重殓棺椁而改葬。遂上表求之。帝允其所请,并敕所司公给一切费用。
五月二十一日,玄奘蒙敕许而改葬。
七月,丁亥朔,上还洛阳宫。(《通鉴》)
是月,曾于贞观22年入唐,为太宗在金飙门合长年药未成而被放还的那罗迩娑婆寐方士复来长安,高宗又遣归。时,王玄策与高祖子道王元庆为友,上奏,以放归方士为可惜。高宗终不信长年事,谓“果有不死,今皆安在”。李勣亦赞同帝说。娑婆寐竟死于长安。(《通鉴》)
九月二十日,玄奘请求入嵩山少林寺翻译。玄奘自二月至今随驾在东都,诸事烦扰,不能安心翻译,眼看已到60之年,生涯可知,“加复少因求法,寻访师友,自邦他国,无处不经,路途遐遥,身力疲竭。顷年以来,更增衰弱。顾阴视景,能复几何。既资粮(指修持工夫)未足,前途渐促,无日不以此伤嗟,笔墨陈之,不能尽也。”玄奘“属奉明圣,蒙先朝不次之泽,荷陛下非分之恩”等等,又“害盈恶满,此乃先哲之雅旨;少欲知足,亦诸佛之诚言。玄奘自揆艺业空虚,名行无取,天慈圣泽,无宜久冒。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玄奘“少来颇得专精教义,唯于四禅九定未暇安心。今愿托虑禅门,澄心定水,制情缘之逸躁,絷意马之奔驰,若不敛迹山中,不可成就。”“况玄奘出家为法,反滞阛中,清风激人,念之增愧者也。”“伏乞亮此愚诚,特垂听许,使得绝尘嚣于众俗,卷形迹于人间,陪麋鹿之群,随凫鹤之侣,栖身片石之上,庇影一数之阴,守察心猿,观法实相,令四魔九结之贼无所穿窬,五忍十行之心相从引发,作菩提之由渐,为彼岸之良因,外不累于皇风,内有增于行业,以此送终,天之恩也。”少室山少林寺者,即玄奘故乡少室山西北、缑氏故县东北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附近之寺院也。
九月二十一日,高宗批复,谓“幸戢来言,勿复陈请。则市朝大隐,不独贵于昔贤;见闻弘益,更可珍于即代。”
十一月五日,佛光王啐日(周岁),玄奘又进法衣一具,并上表称贺。
是月,玄奘在积翠宫翻译,无时暂辍,积气成疾,奏帝,帝闻之不悦,遣供奉内医吕弘哲宣敕慰问之。玄奘上表称谢。帝迎玄奘入内供养,留连累日,复敕还积翠宫翻译。
十二月,改洛阳为东都。三日,玄奘上表称贺。
是岁,敕僧道无得受父母尊长拜。(《会要》卷47)《通鉴》谓:有诏“自今僧尼不得受父母及尊者拜,所司明有法制禁断”。
法冲禅师善《楞迦经》宗旨,为房玄龄所重,闻玄奘不许讲旧所翻经,乃对其说:“君依旧经出家,若不许弘旧经,君可还俗,更依新经出家。”奘悟而止。(《续传》法冲本传)
命王玄策送佛袈裟往天竺。(《珠林》卷16)时高宗欲放还天竺方士那延裟婆寐,玄策谏阻之。(《册府元龟》卷64)
令史官撰《西域图志》。(《会要》卷36)
十二月二十九日,译陈那《观所缘缘论》1卷,大乘光笔受。
显庆三年(658)
玄奘59岁。
正月(或说二月四日),随驾还西京长安。《通鉴》载为二月事。
六月十二日,西明寺建成,总10院4千余间,庄严之盛,虽梁之同泰、魏之永宁所不能及也。道宣任上座,神泰为寺主,怀素为维那。
七月,敕玄奘自大慈恩寺移住西明寺。同时简选大德50人(各带侍者1人)入住,辅佐奘公。新罗僧圆测即其中之一。为寺度业行童子150人。
七月十四日,迎僧入西明寺,仪式一如入慈恩寺之则。给玄奘上房一口,新度沙弥10人充弟子,贶施甚厚。法师受已,皆用于造塔及营经像,给施贫穷并外国婆罗门客等,随得随散,无所贮蓄。发愿造十俱胝像(相当于百万),并造成矣。
十月八日,译塞建地罗(悟入)《入阿毗达磨论》2卷,十三日译毕。释诠、嘉尚笔受。
鄂国公尉迟敬德死,晚年闲居,曾学延年术。修筑池台,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交通宾客,起自贞观十七年,至此凡十六年,以病终。
以祈雪故,召大慈恩寺沙门义褒、东明观道士张惠元等各27人入内讲论。(《续传》义褒本传)
王玄策撰《中天竺国图》,有《行记》10卷、《图》3卷。(《历代名画记》)
命日僧智通、智达从玄奘学。(《六帖》及《佛祖统纪》卷39)
是岁,玄奘参与史官编撰《西域图志》工作。(参见《新唐书》志48艺文二。共60卷。高宗遣使分往康国、吐货罗,访其风俗物产,画图以闻。诏史官撰次,许敬宗领之,显庆三年上。)
显庆四年(659)
玄奘60岁。
住西明寺翻译佛经。
四月十九日,译《不空羂索神咒心经》1卷。大乘光笔受。
七月三日,译毕《大毗婆沙论》。嘉尚、大乘光笔受。弟子法宝曾就“非想”疑义请教于玄奘,并提出在此论中擅加十六字妥否质疑。
七月二十七日,译大目犍连《阿毗达磨法蕴足论》12卷,至九月十四日译毕。大乘光笔受。
九月,沙门智宗、慧辩奏,扶风法门寺阿育王塔下佛真身舍利“三十年一开示,则岁丰人和”,高宗于是赐钱5千、绢50匹充供养,令往开启。
十月,玄奘以大乘空宗的根本经典《大般若经》前译未能周备,众僧又力请重翻,然此经部头大,有20万偈,而京师多务,加上人命无常,恐难完成,于是上表请允许到坊州玉华宫翻译。高宗许焉。玄奘于是率翻经大德及门徒等前往,其供给诸事一如京下。道宣律师、圆测法师未随往玉华宫寺,仍住西明寺弘法。玄奘等既到玉华宫寺,安置于肃成院。和会大乘空(般若学说)、有(瑜伽学说)二宗,这是玄奘的心愿和目标。在印度游学时已经付诸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撰成《会宗论》)。这次重译《大般若经》,同属此目的,即藉瑜伽学说上通于般若,调和大乘佛教空有二宗的矛盾而使之达于统一。
十月五日,智宗等赴法门寺,次日夜入塔祈请,获舍利,京邑内外,道俗闻讯,接连二百里往来相庆。高宗又赐绢3千匹造等身阿育王像及修塔费用。
闰十月,编译法相宗的代表作《成唯识论》10卷,至十二月三十日译毕,沈玄明为之序。原以昉、尚、光、基共同糅译,后理遣三贤,独委基一人。(《续传》窥基本传)
诏僧道入合璧宫议论,参与者有僧会隐、神泰及道士李荣。慧立以词屈李荣“道生万物”论,荣理屈而退。(《佛祖统纪》卷39)
智俨在云华寺讲《华严经》,缁素咸加归礼。法藏《华严传记》谓“虽曰旧闻,时怀新致……遂立教分宗”。
唐临卒于贬所潮州,有《冥报记》二卷行世,力阐果报之应验。略谓“释氏说教,无非因果……萧子良作《宣验记》,王琰作《冥祥记》,皆所以徵明善恶,劝戒将来,实使闻者深心感悟。临既慕其风旨,亦思以劝人,辄录所闻,集为此记。”(《新唐书》本传)
显庆五年(660)
玄奘61岁。继续住玉华宫翻译佛经。
正月初一日起首翻译《大般若经》,大乘钦、嘉尚、神昉等笔受缀文。此经梵本共20万颂,门徒以其“文既广大”,每请删略而译。法师将顺众意,如罗什所翻,除繁去重。既作如是想,夜梦极怖畏事,觉而惊惧,决定“广译”。是夜又梦诸佛菩萨眉间放光,照烛此身,心意怡适……觉而喜庆,不敢更删,一如梵本。法师于西域求得此经凡三本,翻译时,文有疑错,即校对三本而定之。“殷勤省覆,方乃著文,审慎之心,自古无比。或文乖旨奥,意有踌躇,必觉异境似若有人授以明决,请即豁然若披云睹日。”法师自云:“如此悟处,岂奘浅怀所通,并是诸佛菩萨所冥加也。”玄奘深感经部甚大,自己又年迈体衰,每惧不终,故除自己奋蹄之外,还勉励诸僧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
是月,敕取法门寺舍利往东都入内供养。追京师僧人往东都入内行道。然后出示道俗。武后舍衣帐、直绢1千匹,造九重金棺银椁,雕镂穷奇,施之。
九月一日,译世友《阿毗达磨品类足论》18卷,至十月二十三日译毕。大乘光等笔受。
十一月二十六日,译舍利子《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20卷,至龙朔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译毕。弘彦、释诠等笔受。
高宗、武后同幸并州童子寺、开化寺,礼大佛像,大舍珍宝衣物。(《珠林》卷22观佛部)
召沙门静泰、道士李荣在洛宫议论。荣词屈,命还梓州。(《论衡》丁)
天竺菩提寺寺主戒龙为汉使王玄策设大会,赠华毯、大珍珠镶象牙佛塔一、舍利宝塔一、佛印四,饯送使人,西行四五里涕泣而别。(《珠林》卷52)
龙朔元年(661)
玄奘62岁。继续住玉华宫翻译《大般若经》。
五月一日,译弥勒《辩中边论颂》1卷。
五月十日至三十日,译世亲《辩中边论》3卷。大乘基笔受。
六月一日,译世亲《唯识二十论》1卷。大乘基笔受。
七月九日,译《缘起经》1卷。神昉笔受。
王玄策进西天所得佛顶舍利。(《佛祖统纪》卷39)
令会昌寺沙门会赜往五台山修理寺塔。(《珠林》卷22)
沙门彦悰撰《大唐京寺录传》10卷,铺述佛教灵迹。(《内典录》)
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造金铜佛像5区、十一面观音像2区,并诸大乘经,改依佛教。(《论衡》丁)
西域何国沙门僧伽入唐,寂后在泗州普光王寺起舍利塔供养。(《宋传》本传)
新罗僧义湘入唐至终南山从智俨研习《华严》。
王名远进《西域图记》(《通鉴》)
龙朔二年(662)
玄奘63岁。继续住玉华宫翻译《大般若经》。
四月十五日,下敕令僧道拜俗。(《旧唐书》卷4)道宣、威秀等二百余人至蓬莱宫上表抗拒致敬事,有令再为详议,宣等方退。复于西明寺群集谋议,决定分别上书亲贵权要,求助谏去致敬事。(彦悰《沙门不应拜俗总论》)《宋传》威秀本传则谓:敕下后,僧徒因此惶惑,不知所措。秀嗟教道中微,叹君王之慢法,于是上表,称沙门不合拜俗,徵引诸史,爰历累朝。表中有“出室不存家人之礼,出俗无沾处俗之仪,其道显然,百代不易之令典也。”表上,敕百官集于台都议其事,设计朝宰539人请不拜,354人请拜。道宣上启于雍州牧沛王及荣国太夫人。
五月,大集文武官僚九品以上并州县官等千有余人坐中台都堂议论致敬事。道宣等300余人并将经文及前状诉争,经谕劝方退。主致敬者有阎立本、李淳风、吕才等,非致敬者有令狐德棻、王玄策、萧灌等。
六月,以非致敬者众而下诏令停致敬,不拜君而拜父母,寻又废拜父母。(《广弘明集》卷25,《宋传》威秀本传)
七月十四日,译世友《异部宗轮论》1卷。大乘基笔受。
诏大慈恩寺沙门灵辩入宫讲《净明经》。(《论衡》丁)
龙朔三年(663)
玄奘64岁。继续住玉华宫翻译《大般若经》。
正月,以李义府为右相。(《通鉴》)
六月四日,译世友《阿毗达磨界身足论》3卷。大乘基笔受。
十月二十三日,《大般若经》译毕,共得600卷,玄奘合掌欢喜,告徒众曰:“此经于此地有缘,玄奘来此玉华宫者,经之力也。向在京师,诸缘牵乱,岂有了时。今得终讫,并是诸佛冥加,龙天护祐,此乃镇国之典,人天大宝,徒众宜各踊跃欣庆。”玉华宫寺都维那寂照在庆祝会后,设斋供养。是日,将《大般若经》从肃成殿请往嘉寿殿,由玄奘法师讲读、迎经日,经本放光、散香。
十一月二十二日,玄奘令弟子窥基奉表奏闻,请为《大般若经》御制经序。
十二月三日,译法救论师解释世友《五事论》的《五事毗婆沙论》2卷。释诠笔受。
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冯义宣敕垂许为《大般若经》御制经序。
十二月二十九日,译寂照《神变三摩地经》1卷。大乘光笔受。
《大般若经》译毕,玄奘自感身力衰竭,知无常将至,谓门人曰:“吾来玉华,本缘《般若》,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可以籧篨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宜须屏远。”门人等闻之哀哽,各技泪启曰:“和尚气力尚可,尊颜不殊于后,何因忽出此言?”法师曰:“吾自知之,汝何由得解。”
那提自南海还京,至慈恩寺欲取梵本译出,然所携来诸经已全由玄奘带往玉华宫,既然翻译莫有依凭,故唯译出《八曼陀罗》、《礼佛法》、《阿吒那智》等三经。是年,南海真腊国思见那提,合国宗师,假途远请,说“固有好药,惟提识之,请自采取。”有敕听往,后不知所终。道宣博访大夏行人,得知那提三藏乃龙树门人,所解无相与奘颇远。龙树寂后,即数那提为第一,深解实相,善达方便,小乘五部,毗尼外道,四韦陀论,莫不洞达源底,通明原义,词出联珠,理畅霞举。著有《大乘集义论》40卷,惜未能翻出。夫以抱麟之叹,代有斯踪,知人难哉。
诏沙门灵辨、子立与道士方会长、姚义玄、李荣等数度入宫讲论。(《论衡》丁)
于爱敬道场写一切经。(唐《重修众经目录》)
沙门灵辨卒。灵辨性孝,每讲遇父母恩重之文,未尝不哽塞良久,因之废讲。常于崇圣宫等处行授戒法,京师及诸州僧尼从其受戒者千余人。(《华严经传记》卷3)
济度寺尼箫法愿卒。法愿为萧瑀第三女,及笄即披法服,于济度寺别营禅次,晨夕披诵讲说《法华》、《般若》、《摄论》、《维摩》,弟子数十人。其侄惠源后亦出家。(《萃》卷50《尼萧法愿墓志》及卷82《法愿墓志》)
麟德元年(664)
玄奘65岁。继续住玉华宫。
正月朔一日,译《咒五首经》1卷,大乘光笔受。又翻经大德及寺众殷勤启请法师翻译《大宝积经》。玄奘见众情专至,挽仰翻译数行讫,便收梵本停住,告众曰:“此经部轴与《大般若经》同,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今欲往兰之等谷礼辞俱胝佛像。”于是与门人同出,僧众相顾,莫不潸然。礼讫还寺,专精行道,遂绝翻译。
正月初八日,玄奘弟子高昌僧玄觉梦大塔崩倒,惊醒后,向法师陈述之。法师曰:“非汝身事,此是吾灭谢之征。”玄觉因此暗中悲伤,讽劝诸法侣竞求医药。
正月初九暮间,玄奘从房后度一水渠,脚跌倒,脚胫有少许皮破,因即寝疾,气候渐微。或谓跌倒后,“初经四日犹如常行止,至十三日遂即卧病。”
正月十六日,玄奘如从梦觉,谓眼前有白莲花,大如盘,鲜净可爱。
正月十七日,梦百千人著锦衣,将绮绣及珍宝,到处树幢幡,并奏音乐,众人乘宝舆,载美食供养法师,玄奘虽推辞,但进食不止。醒后向寺主慧德具说之。令嘉尚法师具录所翻经论,合74部1335卷,又录造俱胝画像、弥勒像各一千张,又造素像十俱胝,又写《能断般若》、《药师》、《六门陀罗尼》等经各一千部,供养悲、敬二田各万余人,烧百千灯,赎数万生。录讫,令嘉尚宣读,闻已,合掌喜庆。又告门人曰:“吾无常期至,意欲舍堕,宜命有缘总集。”于是倾舍衣资,更令造像,并请僧行道。
正月二十三日,设斋贶施,又命塑工宋法智于嘉寿殿以香木树菩提像骨,因同寺众及翻经大德并门徒等乞欢喜辞别,云:“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侍慈尊,佛下生时亦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因默正念,口中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亦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亦不可得;眼识界不可得,乃至意识界亦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老死亦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复又念偈教旁人:“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众生)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
二月三日,检校翻经使人许玄备上奏:法师损足得病。
二月四日夜半,梦神人来迎法师。
二月五日夜半,弟子慧光等问法师得生弥勒内众不,法师报云得生。言讫,气息渐微,少间神游,侍人不觉,属纩方委,从足渐冷,最后顶暖……
二月七日,敕中御府宜遗医人将药往看,所司于是遗供奉医人张德志、程桃捧将药急赴,比至,法师已终,医药不及。
坊州刺史窦师伦奏法师已亡,帝闻之哀恸伤感,为之罢朝。连声曰:“朕失国宝矣!”言已,呜咽悲不能胜。文武百僚亦莫不悲哽流涕。
二月八日,帝又对群臣说:“惜哉,朕国内失奘法师一人,可谓释众梁摧矣,四生无导矣。亦何异苦海方阔,舟楫遽沉,暗室犹昏,灯炬斯掩!”帝言已,嗟叹不止。
二月二十六日,敕曰:“窦师伦所奏玉华寺法师已亡,葬事所须并令官给。”
三月六日,又敕:“玉华寺奘法师既亡,其翻经之事且停。已翻成者,准旧例官为抄写;自余未翻者,总付慈恩寺守掌,勿令损失。其奘师弟子及同翻经先非玉华寺僧者,宜放还本寺。”
三月十五日,又敕曰:“玉华寺故大德玄奘法师葬日,宦听京城僧尼造幢盖送至墓所。”法师门人奉遗命,以籧篨为舆,奉神柩还京,安置慈恩寺翻经院内。弟子数百人号哀动地。京城道俗奔赴哭泣,日数百千。
四月十四日,将葬浐河东,或谓葬于白鹿原四十里中,都内僧尼及士庶共造殡送之仪,素盖幡幢、泥洹帐舆、金棺银椁、娑罗树等五百余事,布之街衢,连云接汉,浮空云合,悲笳凄挽,响匝穹宇,哀笳哀梵,气压人神,而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万余人。虽复丧事华整,而法师神柩仍在籧篨本舆。东市绢行用缯彩三千匹记作涅槃舆,兼以华珮庄严,极为殊妙,请安法师神柩。门徒等恐亏师素志,因止之。乃以法师三衣及国家所施百金之衲置以前行,籧篨舆次其后,观者莫不流泪哽塞。是日宿于墓所者三万余人。
四月十五日,掩坎讫,即于墓所设无遮会而散。其茔与兄捷公相近。苕然白塔,近烛帝城。
总章二年(669)四月八日,有敕迁葬法师于樊川北原,迂葬原因是旧葬所近在京郊,“禁中多见,时伤圣虑”。
说明:本《年谱》编写中除依据古代正史、释史、集、传、经录等文献之外,又曾参考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周连宽《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杨廷福《玄奘论集》、《〈大唐西域记〉今译》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