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宗与中国大乘礼忏的关系
中国佛教摄收印度大乘三系之无相思维与忏悔义,禅宗再自各宗派的实相忏悔汲取菁华,灵活地运用在禅观修行之实践上。
隋代地论南道系净影寺慧远(523~592)曾云:「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解释,涅槃之法,捨离十相,故曰无相。」1天台智顗(538~597)亦云:「北地禅师,明两种大乘:一、有相大乘;二、无相大乘。有相者,如《华严》、《璎珞》、《大品》等,说阶级十地功德行相也。无相者,如《楞伽》、《思益》,真法无诠次,一切众生即涅槃相。」2这个说法大致约摄了印度大乘佛教三大系统之无相意涵。在般若经系中,实相无相与般若空智接近;在唯识系统里,实相无相与大圆镜智相近;在涅槃佛性系统中,实相无相可等同於涅槃、如来藏、实相、第一义谛或清净佛性,这些都是超越三界,入於一切法界,又不执於一切法界,不可思议而不可言说,即超越语言文字诠说之外的。
中国佛教对印度大乘三系之无相思维与忏悔义的容受,大抵上都肯定罪性本空的理忏、无生忏或实相忏悔。3南北朝结束後,中国正需要一种教义宏博、以济度为先的佛教,4隋、唐之际天台智顗(538~597)、章安灌顶(561~632)等,都有依於清净自性、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的《法华三昧忏法》(《法华忏》)、《方等三昧忏法》、《金光明忏法》、《请观音忏法》等礼忏法,影响中国佛教忏悔思想至深且远。5净土的善导(613~681)、慧日(680~748)、南岳法照(766前後)等,皆有专心念佛、速登极乐净土的实相忏悔。6华严一行慧觉(531~620)、杜顺(557~640)、宗密(780~841)等大师的忏悔法,几乎都以七处九会、一心法界与真如思想建立庞大的礼忏仪轨。7天台依於《法华》的一乘实相思想所建构的礼忏仪轨,强调摩诃止观的三昧成就;华严依於《华严》的一心法界而建立庞大的礼忏仪轨、严格的戒律标准与禅观修行的圆融合一,确有收敛僧行与提振佛教仪威的作用;净土念佛思想简易而方便,确实适合对普罗大众进行弘教;但天台的摩诃止观仍拘束於三昧玄思,华严忏仪过度开张可能的仪度,净土忏悔则过度依赖他力信仰、各宗虽然依据清净自性以建立实相忏悔的礼忏法,却又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局限。
禅宗大师们认为那样的实相礼忏法实难达到弘扬教义、济度为先、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的目标,故汲取各宗之菁华成分,自四卷《楞伽》与《梵網戒》开出自家的无相忏悔。达摩专用四卷《楞伽》的自觉圣智境,他说出的「二入四行」,本质上是属于《华严》、《璎珞》、《大品》、《楞伽》、《思益》等大乘佛教无相思想的进一步超越,亦即是以四卷《楞伽》肯定众生皆有佛性的实相思想为理据所开展出来的见性思想。在众生皆有如来藏佛性的思想下所产生的忏悔思想,本就不执著於罪福二边,而是没有对立矛盾的直接落实於禅观实践的无相忏悔。印顺亦认为,禅宗所谓「无相」者,当指达摩门下不重经教不重律制、不重法教之楞伽禅法。8这种楞伽禅法,实质上本就不是单纯的般若无相空智,亦非瑜伽唯识的无相思路,9而是禅宗超越三界的、不可思议的、无相无执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实践心法,故懒菴云:「达磨(摩)大师航海而来,不立文字者,盖明无相之旨,非达磨自出新意别立门户」10,故所谓「无相」,不是否定了戒律、教法、佛菩萨愿力与无量心法之观察与认识,而是以熟知因缘果报为基础,不执著於罪福思想,又能面对当下妄念之生起,无执无碍的自然舍弃,而归於凝心自在的佛性思想。无相即实相,实相即佛性,佛性不离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不离因果罪业,以智慧超越因果罪业,是谓无相;陷溺於因果罪业,是谓执相。
达摩(?~535)的「报怨行」忏悔,体现出「弃末返本」、「宿业果熟」、「甘心忍受」、「体怨进道」的四层无相忏悔义蕴。二祖慧可(487~593)与三祖僧璨(?~606)的事蹟虽然模糊不显,但《二入四行论》中的「见自心法王,灭一切罪」思想,其「自心法王」即无相之佛性。《宝林传》慧可为僧璨云「汝将罪来,为汝忏悔」的忏罪净除思想,11实与《维摩诘经》「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罪性本空之无相忏悔合一。牛头法融(594~659)兼容了三论空义与天台不二思想,透过「绝观」、「无心」而证真如「大道」,说出兼具忏悔灭罪而无著罪福的「信心」忏悔。从达摩到法融,禅宗忏悔思想的形成与实践,都重视与禅观、禅行、见性成佛思想密切合一,他们没有特别制作出庞大繁冗的礼忏仪轨,在南北朝佛教礼忏仪轨盛行的大时代中,屹然别树一帜。五祖弘忍(602~675)继承了道信的般若无相禅法,将金刚般若空智融入无执於罪福的实相忏悔中,为惠能、神秀等的忏悔思想开出了新路。
杨曾文认为,南宗之所以有「无相忏悔」,是在继承北宗(也可能更早)的说法仪式基础上加以发展的,12这从「说法仪式」上来说,确有一定的理据可说,但从忏悔思想的实质与禅修功夫而言,恐不仅如此。因为,从敦博本《壇经》全名「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经」来看,明显系以「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为主线,即以《般若波罗蜜经》的「实相无相」般若空慧为禅修功夫而诠说顿教法的。吕澄云:「无相的理论,是中国般若研究中的突出思想,认为除病不灭身。著相为病,除病就是除著相」,这与惠能「只见己过,莫见世非」的无相思想是相契的。13再观整个般若无相戒壇法过程中,惠能(638~713)共说出十四次的「无相」与三十六次的「般若」,并多次提及「《金刚经》」、「言下便悟」及「本性自有般若之智」等语,14唐·刘澄集《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亦云:「(惠)能禅师奉事,经八箇月。(弘忍)师依《金刚经》说如来知见」,15可见神会清楚的知道「弘忍—惠能」间是以金刚般若无相思想作为传印的薪火。
整体观之,禅宗在《楞伽》心法与《梵網》菩萨戒的基础上,对中国大乘佛教实相忏悔採取了兼融并包的态度,认识、吸收引用而活泼创新之。
二、禅宗的明心见性与无相忏悔
更进一步讲,便是禅宗的「明心见性」思想。
冉云华认为,《壇经》中的「见性」,大部分是後人所增益的,禅宗真正有「直了见性」思想的应是神会才开始。16神会从理论层次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一种「推心到无住处便立知」、「同佛深远」的「本体空寂」,17不论是对前六代祖师还是北宗崇远等禅师,他的理论都具有极强的挑战性与殊绝性,但相对的,他亦带有文字般若倾向,已与惠能无相忏悔的「常见自过患」不同;神会嫡传弟子慧坚亦用过「体寂则不生,性空则无见」的说法,但似未理会到神会的精神;18马祖门人大义禅师(746~818)认为「佛性非见」,说出了它的超越名言概念之旨;19大珠慧海《顿悟要门》中亦认为「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众生只是「自不见性」而已,若刻意去见性,是「将性觅性,万劫终不见」的,故「菩提、解脱、涅槃、寂静、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20牛头宗智禅师更以般若融通之,认为「性即佛,佛即性」,「见无所见」、「见处亦无」,都不执著在禅见上头;21青原系的三平义忠(781~872)对见性成佛的看法是「见性不生痴爱业,洞然明白自家珍」;22同为清原系的天皇道悟(748~807)更彻底的讲「身心即是性」,他认为「身心不可得即三界不可得,乃至有性、无性,总不可得,无佛无众生」,「一一皆如,各各不相妨」,23「身心即是性」是表诠,「总不可得」是遮诠;「一一皆如」是超越分别,理事圆融无碍。24故冉云华认为,唐代禅宗大师们虽有「见性成佛」之讨论,基本上尚在初始的阶段;五代宋初的《祖堂集》、《宗镜录》、《景德传灯录》,渐渐改造历史,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安置到达摩身上;契嵩的《傅法正宗定祖国》,更直接说「见性成佛」是菩提达摩自己的教义,排除掉历史真相的百家异说。25
关于「般若」与「见性」的关系,牟宗三认为,南北朝至隋唐间的佛学,本就是佛性与般若会通的发展史,但牟氏认为天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是最为圆融的。26杨惠南认为,在《壇经》中,般若空(无住、无、念无相)与佛性(自性、如来藏)之间并非平等关系,而是从属关系,自性是万法的根源,亦是开发无住、无念、无相之般若潜能的根源。27但陈平坤进一步的从会通般若与佛性而说,认为惠能把一切禅法收摄於「见性成佛道」的智慧中,从而建立起「迷即为众生,悟即为佛」的「实存心性论」型态之顿教禅法。28
笔者认为,以「实存心性论」言《壇经》的「般若」与「自性」,此牵涉到西方哲学理路与禅宗遮而非遮、忏而非忏的异质性问题,其间确实有值得讨论的关脉,但事实可知的是,达摩传印慧可→慧可传印僧璨→僧璨传印道信→道信传印弘忍,皆本著质朴相贯之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路线,即使五祖弘忍传与惠能的是《金刚经》中禅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印,与达摩所传《楞伽经》的终极实体已经不同,29仍未全然放弃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见性理路,故论述惠能的明心见性思想,实不能忽略禅者当下一心的甚深缘起,亦即不能忽视无相忏悔、般若空慧、三学三毒、与因果业论间的密切关系。
从《壇经》出现七次「摩诃般若」的记录来看,惠能是以《金刚经》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当成最尊最上的第一谛真实法。在般若无相思想的脉络下,惠能实将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融会於「於相离相,於空离空」的般若空慧思想中,30即不执着在般若与自性的层次,亦不执著於大乘菩萨戒的形式束缚,而是以禅者自身的「只见己过,莫见世非」之自忏自净精神,让自己的禅行契应於般若智慧与清净自性,故在弘忍金刚忏悔的基础下,开出与同时代诸多礼忏法完全不同的「无相忏悔」思想,这不仅是四卷《楞伽》或一般「说法仪式」可以道尽其内涵义蕴的。
以下即就敦博本《壇经》的内容论述惠能的无相忏悔。
1 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义法聚中·三解脱门发门分别》,《大正》44,No.1851,页488下~489上。
2 智顗说《妙法莲华经玄义》卷十之上,《大正》33,No.1716,页801中。
3 《摩诃止观》卷二上:「事忏,忏苦道、业道。理忏,忏烦恼道。文云:『犯沙弥戒、乃至大比丘戒,若不还生,无有是处』,即忏业道文也;『眼、耳诸根清净』,即忏苦道文也;『第七日见十方佛,闻法得不退转』,即忏烦恼道文也。『三障去』,即十二因缘树坏,亦是五阴舍空,思惟实相,正破於此,故名诸佛实法忏悔也。」见:《大正》46,No.1911,页13下。智顗《金光明经文句卷三·释忏悔品》:「忏悔有三:一作法(忏),二取相(忏),三无生(忏)。此三种(忏)通大、小。」详见:《大正》39,No.1785,页60下~61上。
4 冉云华《中国禅学研究论集》,(台北:东初,1991年7月),页77。
5 关于天台依於实相无相的礼忏法,详释大睿《天台忏法之研究》,台北:法鼓,2000年9月。
6 唐·慧日《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慈悲集》),《大正》85,No.2826,页1236上~1242中。唐·法照《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大正》85,No.2827,页1242下~1266上。另有佚名《大乘净土讚》(S.382),《大正》85,No.2828,页1266上~中。佚名《持斋念佛忏悔礼文》(S.2143),《大正》85,No.2829,页1266中~1268中。
7 至於华严宗初祖杜顺,一生宣扬华严教網。其言教多贬抑浮词,彰显正理,亦重视一心三观与实相法界思想。曾遊历郡国,劝念阿弥陀佛,并撰「五悔文」讚詠净土。後人尊为华严宗第一祖,世称文殊化身、帝心尊者、敦煌菩萨。宋·志盘《佛祖统纪卷二十八·往生立教志第十二之二》,《大正》49,No.2035,页276下。後来华严宗亦传下唐·一行慧觉(531~620)录,宋普瑞补注《华严经海印道场九会请佛仪》一卷、明·读徹(1587~1656)参阅,明·木增订正《大方广佛华严经海印道场十重行愿常徧礼忏仪》四十二卷、佚名《华严道场起止大略》一卷等作品,见藏经书院版《卍续藏经128·中国撰述·礼忏部》,(台北:新文丰,1994年9月),页264~720。又见《卍新续》74,No.1469,页133上~136下、No.1470,页139上~360中、No.1474,页374上~374下。
8 《大正》33,No.1716,页801中。印顺《中国禅宗史》,页36。
9 参印顺〈宋译《楞伽》与达摩禅〉,《现代佛教学术业刊》n.12,页21。
10 明·净善重集《禅林宝训》,《大正》48,No.2022,页1040下。
11 《双峰曹侯溪宝林传卷八·第二十九祖可大师章·断臂求法品第四十》,见《禅宗全书·史传部(一)》,页319~320、323~324、325。
12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页127。
13 吕澄《中国佛教源流略讲》,(台北:里仁,1998年1月),页236。
14 如:「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惠能一闻,心明便悟」、「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五祖夜至三更,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惠能一闻,言下便悟」、「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见《六祖壇经》,页14、23、28、33、61。
15 石井本,《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收入杨曾文编,《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北京2刷),页108。
16 冉云华〈论唐代禅宗的「见性」思想〉,释恒清编《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台北:东大,1995年4月),页367~392。
17 《神会和尚禅话录》,页9。
18 冉云华〈「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考〉,《中华佛学学报》n.7,1994年7月,页97~120。
19 《祖堂集》卷四,页79。
20 引见日·平野宗净《禅の语录6:顿悟要门》,(东京:竺摩,昭和54年),页114、138。
21 《景德传灯录》卷四,《大正》51,No.2076,页231上。
22 《祖堂集》卷五,页107。
23 《宗镜录》,《大正》48,No.2016,页942中。
24 冉云华〈论唐代禅宗的「见性」思想〉,释恒清编《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台北:东大,1995年4月),页385。
25 冉云华〈禅宗「见性」思想的发展与定型〉,《中华佛学学报》n.8,1995年7月,页59~74。
26 详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台北:学生书局,1997年5月。
27 杨惠南〈《壇经》中之「自性」的意含〉,《禅史与禅思》,(台北:东大,1995年4月),页209~229。
28 陈平坤《论慧能会通般若与佛性的顿教禅法——《壇经》禅教思想探义》,台北: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年6月。陈平坤〈《壇经》宗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依「一心二门」与性空思想〉,《妙林》V.15,2003年4月,页46~52。陈平坤《慧能禅法之般若与佛性》,(台北:大千,2005年12月),页251~376。
29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台北:巨流,1993年6月),页546。
30 惠能云:「何名无相?无相者,於相而离相」、「内外不迷,即离於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於相离相,於空离空,即是不迷。」《六祖壇经》,3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