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密宗信仰研究》 第五章 密宗神灵系统 八、密宗大黑天神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大黑天梵文音译为摩诃迦罗,本是印度教湿婆神,後为佛教密宗所吸收,成为密宗的护法神,守护三宝,司饮食,还可授人世间富贵及官位爵禄。它示现黑色忿怒相,以髑髅为璎珞,形象有一面八臂、三面六臂等。唐代一行所记《大毘庐遮那成佛经疏》卷十说:“所谓大黑神也,毘庐遮那以降伏三世法门,欲除彼故,化作大黑神,过於彼无量示现。”①

    唐高宗咸淳二年(671),西行求法二十四年的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写道:“又复西方诸大寺处,咸於食厨柱侧,或在大库门前,雕木表形,或二尺三尺为神王状,坐抱金囊,却居小床,一脚垂地,每将油拭,黑色为形,号曰莫呵哥罗,即大黑神也。古代相承云:是大天之部属,性爱三宝,护持五众,使无损耗。求者称情,但至食时,厨家每荐香火,所有饮食随列於前。曾亲见说大涅般处般弹那寺,每常僧食一百有余,春秋二时礼拜之际不期而至,僧徒五百临中忽来,正到中时无宜更煮,其知事人告厨家曰:‘有斯食卒事欲如何?’於时有一净人老母而告之曰:‘此乃常事,无劳见忧。’遂乃多燃香火,盛陈祭食,告黑神曰:‘大圣涅般,尔徒尚在。四方僧至,为礼圣踪。饮食供奉,勿令阙乏。是仁之力,幸可知时。’寻即总命大众令坐,以寺常食次第行之,大众咸足。其飡所长还如常日。咸皆唱善,赞天神之力,亲行礼觐,故睹神容,见在其前,食成大聚,问其何意?报此所由。”②

    唐代神恺《大黑天神法》:“大黑天神者,大自在天变身也。五天竺并吾朝诸伽蓝等所安置也。有人云:‘大黑天神者,坚牢地天化身也。伽蓝安之,每日所炊饭,上分供养此天。誓梦中语词之中曰:若吾安置伽蓝,日日敬供者,吾寺中令住众多僧,每日必养千人之众,乃至人宅亦尔宅也。若人三年专心供吾者,吾必此来,供人授与世间富贵,乃至官位爵禄,应惟悉与焉。吾体作五尺,若三尺,若二尺五寸亦得通免之。肤色悉作黑色,头令冠乌帽子,悉黑色也。令著絝,驱褰不垂,令著狩衣,裙短袖细,右手作拳令收右腰,左手令持大袋,从背令悬肩上。’其袋之色为鼠毛色,其垂下裎余臀上。如是作毕,居大众食屋礼供者,堂屋房舍必自然之荣,聚集湧出。”③

    大黑天在云南地区受到普遍的尊崇,沧洱地区多称大黑天为“伽兰”,奉为当地村寨或地区的保护神或福主。迄今,大理、巍山、洱源、剑川、鹤庆等地区的本主庙中,仍多奉大黑天神。滇池周围一百三十二座本主庙中,供奉大黑天者竞有一百三十座之多。

    南诏以来,不少天竺僧人到云南传播密教,大理密宗流行。《云南通志·仙释志》中所记载的南诏僧人中,多有擅长密法的高僧,甚至有来自西域者。《云南通志》卷二五:“赞陀啒哆尊者,西域僧也,自摩伽国来,又号摩伽陀。结茅於郡之峯顶。山郡地旧为泽国,赞陀欲通道,莫由。徘徊岸侧,见一女浮匏於水,语陀云:‘能呼匏至前水,当得洩。’陀呼之不至,女以为行力未至,言已不见。陀遂入山後石室面壁十年。女复至,曰:‘匏可呼矣。’浮匏令呼之,果至。陀乃卓锡象眠山下,掷念珠於水,俄山石进开,凡百余孔水,遂奔洩。”又:“阿哈哈摩尼,西域僧也……有定力。每夜趺坐……喃喃持梵咒。晨起辄取井泉灌其体,自顶及踵,虽严寒必日三焉。鹤发童颜,步履如飞,或叩以导引术,笑而不言。”④建极十二年,大理《崇甯寺钟款》刻有多闻天王⑤。

    云南大黑天信仰的流行当与密宗信仰的流行有关。有关云南地区信奉大黑天的情形,最早见於元代的云南地方文献。据《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四,元至正(1341—1367)初,昆明王升《大灵庙碑记》:“蒙氏威成王(公元712—728年在位),尊信摩诃迦罗摩诃迦罗大黑天神,始立庙肖像祀之,其灵赫然。世祖以之载在祀典,至今滇人无问远迩,遇水旱疾疫,祷无不应者。”⑥元人张道宗《纪古滇说集》:“威成王诚乐立,乃第三世也。王威服诸邦,崇信佛教。时有滇人杨道清者,殉道忘躯,日课经典,感现观音人士……王闻知,乃亲幸於滇,册道清为显密圆通大义法师,始塑大灵土主天神圣像,曰:摩诃迦罗。……有神匠曰罗都道太,自蜀中来塑像,将成,又有菩提巴坡者,白天竺至,以秘咒丹书神位,为种子创庙中城而奉之。”⑦依据《纪古滇说原集》的说法,这尊大黑天神像的原型可能来自四川⑧。

    目前云南所存的考古遗物中,最早的大黑天像为剑川石钟山石窟第十六号龛的大黑天浮雕。此龛位於剑川县城西南二十五公里石钟山沙登村後崖壁上,崖下古代曾建有甲子寺,故此石刻造像的地点又称为甲子寺。甲子寺北面有一堵数十丈高的悬崖,崖石裂开一缝,很像一个石门,在石缝口两侧雕有大黑天与手托宝塔的北方毘沙门天王浮雕各一。从风格上观之,这组浮雕应属於南诏晚期九世纪的作品。大黑天神南向,双足直立,一首六臂,额间尚有一眼,三目暴张,宽鼻虯髯,犬牙外出,神情忿怒。顶戴骷髅冠,颈佩两串髑髅项环,一串围颈,另一串则垂至腹部,并以蛇为足饰。第一手持三叉戟,上饰髑髅与蛇,其右第二手持剑,第三手持羂索;左第一手持层鼓,第二手持血杯,第三手持念珠。这尊大黑天手中的持物皆有其宗教方面的象徵意义。三叉戟与剑皆可外除恶魔,内绝三毒,是方便的象徵;羂索可系迷惘之心;层鼓之音可以使人从愚蠢无知中觉醒;血杯代表智慧;念珠可断诸烦恼,聚集佛力⑨。在这种种持物中,血杯最值得注意。《大黑天神法》说:“有大黑天神……与诸鬼神无量眷属,常於夜间游行(尸)林中,有大神力,有诸多珍宝,有隐形药,有长年药、游行飞空诸幻药。与人贸易,唯取生人血肉。若饗祀,唯人血肉也。”⑩唐代一行《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所谓大黑神也,毘卢遮那以降伏三世法门,欲除彼故,化作大黑神,过於彼无示现。”(11)

    ①《大正藏》第39册第687页下,又见《大正藏》第21册第356页。

    ②《大正藏》第54册第209页中下。

    ③《大正藏》第21册第355页。

    ④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0册第259页。

    ⑤见[清]王旭《金石萃编》卷一六〇《崇甯寺钟款》,《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4册第2973—2974页。又见[清]王文诏《云南通志》卷二一二《艺文志三》,《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23册第86页。

    ⑥转引自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3册第345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5册第151页。

    ⑧关於云南大黑天信仰的问题,可参阅李玉瑉《南诏大理大黑天图像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13卷2期;赵寅松《大理白族本主信仰调查之一》,《白族社会历史调查·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杨仲祿等主编《南诏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云南省编辑组《云南地方志佛教资料琐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

    ⑨参阅李玉瑉《南诏大理大黑天图像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13卷2期。

    ⑩《大正藏》第21册第356页。

    (11)《大正藏》第21册687页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