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史稿》 010附录二 五代宋元明佛教事略 第二节 本期朝廷对于佛教之法令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自帝王确立其取缔僧人之权力,对于教徒多加限制,自宋以后法令益密,兹分三项述之:

    一、管僧专职

    五代管理僧尼之官似承唐制,梁太祖敕僧尼改属祠部,后唐有左街僧录。宋立祠部鸿胪寺掌道释宫观寺院之政,道释祠庙归其管理;天下寺僧名额若给空名者毋越常数;释籍帐除付之禁令,鸿胪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鸿胪所属有在京寺务司及提点所掌诸寺葺治之事;传法院掌译经润文;左右街僧录司掌僧尼帐籍及僧官补之事。南渡后废鸿胪寺并入礼部。元代设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原设总制院,以国师领之。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改名宣政院,置院使、同知、副使、参议、经历、都事、管勾、照磨之属,诸元帅府、招讨司、安抚司、万户府皆隶焉,其权力之大可想。明初置善世院,后改为僧录司,属于礼部。其衙门初在南京天界寺,后在北京兴隆寺,后移隆善寺。天下僧有三等:曰禅,曰讲,曰教。在外僧人,府属僧纲司,州属僧正司,县属僧会司,皆统于本司。凡内外僧官检束僧人守戒律,违清规者从本司惩处。若犯与军民相干者,从有司治之。寺庙住持由僧纲保荐,申本司(或转申礼部)给札,给牒亦由僧司申礼部。清制仅设僧录司,属于礼部焉。

    二、出家之限制

    自唐会昌以后,国家颇不大行毁法(如周世宗、宋徽宗均未积极毁法),概皆对于僧数寺数加以限制。或于出家严定规程,以防其滥,其方法则师法科举制度,此事约始于唐中宗之敕天下试经度僧。自此后唐末帝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功德使奏每年诞节诸州奏荐僧道,其僧尼欲立讲论科、讲经科、表白科、文章科、应制科、持念科、禅科、声赞科,以试其能否,末帝从其议。至周世宗毁并寺院,有诏约束云:男子十五以上,念得经文一百纸或读得五百纸,女年十三以上,念得经文七十纸或读得三百纸,经本府陈状,乞剃头,委录事参军本判官试验。两京、大名、京兆府、青州各起置戒坛,候受戒时,两京委祠部差官引试;其三处祇委判官逐处闻奏。候敕下委祠部给付凭由,方得剃头受戒。(上引《容斋三笔》,并注言:念经、读经之异,疑为背诵与对本)上说二令不悉果实行否,惟二代均享国极短,即行亦不久也。

    至宋太祖、太宗均以试经度僧。建隆三年,诏每岁试童行通《莲经》七轴者给牒披剃;雍熙三年,诏系帐童行并与剃度,自今后读经及三百纸、所业精熟者方许系帐;至道元年,诏度僧尼诵经百纸、读经五百纸为合格。然是项法令似少遵行,故真宗复申前禁(大中祥符六年令天下试童行经业)。其后仁宗试天下童行,诵《法华经》。(见《归田录》)盖北宋所试经,率为《法华经》也。(见《统纪》引若讷《札子》)南宋则纳钱于官,便可出家。(据《容斋三笔》)孝宗时,僧录若讷上札,请复试经事,竟不行。(见《统纪》卷四十八,淳熙十一年,可详参)元代重佛,出家漫无限制。明太祖复试经之法(洪武六年、二十六年、二十八年),不久度又滥。宣宗、英宗重申法令,宣德元年诏试经及格方准给牒,宣德二十年,正统十四年又申其令。宪宗时又滥发度牒(事在成化二年、十年、二十年)。明朝此法遂废弛,清朝遂不行此制。

    出家须领官家度牒,始于唐玄宗时。宋时尤确度牒之制,太祖开宝四年四月定诸州度僧额。(《续通鉴长编》卷十四)牒由礼部下,祠部给之,每牒纳费百钱。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因工部郎中侯陟奏请,遂废止之。以后诸州每岁须以僧尼籍上祠部,由祠部发牒,由州之长吏亲给。但度僧之事渐多,试经所度之外,圣诞及官吏、内臣设寺,亦特别度僧。(见《长编》载仁、英、神、哲宗诞日及卷三五九载后妃圣节度僧及《宋史·张洞传》)《系年要略》二十五曰:“建炎三年七月戊寅,诏诸州试经拨放度牒,及圣节恩例等,并权住。”又卷一百曰:“旧法降赐度牒凡二:有拨赐,有试经。所谓恩例者,圣节所拨放也。”(参看杨万里《挥麈录》上)度人既多,张洞乃奏请减发度牒。至神宗初年而有发空名度牒之事,故在建炎年中礼部员外郎兼权祠部王居言:“本部岁降诸路空名度牒,各不下五六万,而其间乃无一人缘试经者。”(《系年要略》五十一)

    卖牒之举,始于唐肃宗。宋代卖牒(即空名度牒),不知始于何时,此有三说:一、《续通鉴长编拾补》,引宋陈均撰《九朝编年备要》曰:

    鬻度蝶始自嘉祐。至德平总十三年,给七万八千余道。

    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五谓祠部度牒自治平四年冬始鬻之。(《系年要略》同)三、宋王栐《燕冀诒谋录》曰:

    僧道度牒,每岁试补。刊印板,用纸摹印。新法既行,献议者立价出卖,每一纸为价百三十千。然犹岁立为定额,不得过数。熙宁元年七月始出卖于民间。

    而《佛祖统纪》(《山堂考索》同)四十五曰:

    神宗熙宁元年七月,司谏钱公辅言,祠部遇岁饥河决,乞鬻度牒以佐一时之急,自今圣节恩赐,并与裁损,鬻牒自此始。

    日本曾我部静雄撰《宋度牒杂考》,断定嘉祐之说由于误会,而治平四年冬神宗已即位,卖牒之制确始于神宗时。

    卖牒熙宁中取百三十千,其后价目有涨落。元丰间高者至三百千。徽宗大观四年岁卖三万余纸,新旧积压,民间折价至九十千。朝廷病其滥,住卖三年,仍追在京民间者抹毁,诸路民间闻之,一时折价急售,至二十千一纸。而富家停榻,渐增至百余串。(见《贻谋录》)高宗南渡,欲重其价,故改黄纸印者为绫,每牒所得者为一百千至数百千。后高宗欲抑释教,故住卖度牒,令天下僧道纳丁钱,自十千至一千三百凡九等,谓之清闲钱,年六十以上及残疾免纳。(见《统纪》四十七,志磐谓此为王荆公所创)高宗末年仍许卖牒。(见《统纪》)宋朝私度者依律科罚,常见于史书中。(以上多采录曾我部之考,在《史学杂志》四十一编六号中)

    明代由官给牒,亦常猥滥。至明祚衰,亦行卖牒。成化二年,命礼部给牒鬻僧,以济饿民。(见《明大政纪》)二十年十月,给空名牒一万纸,分送山陕,令募民为僧道者,诣避灾处,输粟十石给度之。十二月预度天下僧道六万人,以救山陕饥。(《名山藏·典谟记》)嘉靖十八年定价为十两,三十七年减四两,隆庆中减为五两。清初定牒价为四两,后又免纳。(敛僧之法尚有卖号租税诸端)

    出家人数朝廷亦行限制。辽代如统和十五年禁诸山寺毋滥度僧尼。宋代,开宝六年诸州僧帐许度一人;至道元年诏诸州僧三百人,岁度一人,尼百人,度一人;仁宗时听张洞之言减度三分一;高宗时停度僧人。明代,如洪武六年禁四十以下女子为尼;二十年令民二十上者不许为僧;永乐十六年定十年度僧一次,额府四十人、州三十、县二十;天顺二年又定十年一度;正德十六年,嘉靖十六年,均禁私度;万历中因沈鲤等议禁私建寺度人。清代,如康熙六年定大小寺人数等事;乾隆时亦有同样禁令。以上为诸代限度之概况。

    三、荣典

    朝廷以颁荣典为奖诱僧人之具,兹述其重要者:一为赐名号(死后赐谥)。一为赐紫衣,最滥者如后晋天福五年天和节赐僧人道土紫衣师号者九十二人;六年天和节赐僧人道士百三十四人;而宋高宗时敕卖四字师号价二百千。一为赐寺额,如太平兴国三年赐天下无名寺额,曰太平兴国、曰乾明。一为赐僧人钱物,元朝每次常赐金千锭数百锭,银数千百锭,钱数十万贯不等。一为授爵位,元朝更为优渥混滥,授国师、仪同三司、光禄卿等是也。一为建寺礼庙,如宋太祖亲往龙门山广化寺;太宗敕造金铜像于五台、峨眉,重修峨眉五寺,又遣内侍送宝冠璎珞袈裟往峨眉普贤寺,峨眉山之有名自此始;真宗亦赐黄金三千金修普贤寺设斋。一为赐著作入藏,如后晋高祖敕以可洪《大藏经音义》四百八十卷入藏,宋仁宗敕赐天台教文入藏等事是也。一为行香,于皇帝诞日或国忌日百官往佛寺行香(见《西溪藂语》、《容斋笔记》、《王文正公笔记》等书),而僧道先后每为争端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