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年谱》 四八岁 公元六四七年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丁未)

    谱主事略

    玄奘四十八岁,在弘福寺译经。

    二月二十四日译世亲《大乘五蕴论》一卷,大乘光等笔受。《开元录》:“《大乘五蕴论》一卷,见《内典录》,世亲菩萨造。第二出与《五阴论》同本。”案《五蕴论》系阐明大乘佛教所谓的“五蕴”,摄九十四法;诠述佛教所谓的十二处、十八界等名义而摄百分,同时用以解释《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的名数、境事,故玄奘与《瑜伽师地论》同时译出。本论的解释安慧有《大乘广蕴论》一卷,日照译,共计解释色蕴十五种,受蕴八种,想蕴八种,行蕴七十三种,识蕴八种。案《内典录》六、合《掌珍论》等为八论,并云贞观二十一年玄奘从驾於翠微宫内译之,《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六同。据《慈恩传》、《续传》贞观二十一年玄奘并未随从唐太宗至翠微宫,又据《通鉴·唐纪》贞观二十一年五月戊子上幸翠微宫,仅两月余,在此短时间内译成八论,殊不可能,这是道宣的误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乃因袭《内典录》,即智升所云:“虽曰刊定,繁秽犹多;虽见流行,实难凭备。”这话是有所据的,今从《开元录》。大乘光,即普光。《宋僧传》四,“释普光明敏为性,爰择其木,请事三藏奘师,勤恪之心,同列靡及。至於智解,可譬循环,闻少证多,奘师默许。末参传译,头角特高,……时号大乘光。”

    三月一日起译无性的《摄大乘论释》十卷,大乘巍、大乘林等笔受,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译讫。《开元录》八。《内典录》六云永徽年译,《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同,今从《开元录》。案无著摄集一切大乘学说的要义而著《摄大乘论》,开创唯识学,为瑜伽行宗的主要论典。世亲、无性各撰释论,通解其义学。有Etienne Zamotte的法译本。

    五月十八日译《解深密经》五卷,大乘光笔受,七月十三日译毕。《开元录》八:“《解深密经》五卷。见《内典录》全本第二译与《深密解脱解节相续解脱》等同本,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於弘福寺译,至七月十三日毕,大乘光笔受。”案《解深密经》为法相宗主要依据的六部经典之一,佛教徒认为这部经组织谨严,论议精辟,为瑜伽行宗抉择所谓境、行、果的依据,号称“经中之论”,故玄奘将本经重译完全。《解深密经》共八品,以“无自性相品”为其宗教哲学的理论中心。此《经》在玄奘以前已有零种译本:一、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地波罗密了义经》一卷,《相续解脱如来所随顺处了义经》一卷,二书相当於玄奘译本中的地波罗密品第七与如来成所作事第八的二品;二、後魏菩提留支译《深密解脱经》五卷,相当於玄奘译本中对分胜义谛相品第四品;三、梁真谛译《佛说解节经》一卷,相当於玄奘译本中的胜义谛相品一品。《解深密经》有藏语原本,E.Lamotte,有《解深密经》法译本(Samdhinirmocana Sūtra。S.S、L'explicationdes Mystéres,Texte Tibétain.Paris 1935)。

    八月六日译陈那弟子商羯罗主关於逻辑推理的著作《因明入正理论》一卷,知仁笔受。《开元录》。《内典录》作贞观二十一年从驾翠微宫,《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六同,似误。案《因明入正理论》为研讨陈那《因明正理门论》的入门阶梯,故云“入正理”。因明一词,梵本原无,玄奘加在书名前以显示本论的内容性质。它详论新因明学的三支作法,并以真(正确)能立(指论断的成立,意即证明)、真能破(指论断的不成立,意即反驳)、真现量(度量决定之谓)、真比量(推理)、似(错误)能立、似能破、似现量、似比量八门,概括了因明学的全部内容,为研究因明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因陈那久在南印度案达罗国讲学,此《论》的主要内容後来被吸收於南印度泰弥尔语的文学作品Manimekhalai中,由於耆那教徒的重视,其梵本今犹保存,并为之作注释。1930年A.B.Dhruva出版了校勘本论与师子贤注本以及*天的复注本。(Nyāy upravesa,Part 1.Sanskrit text with Commentaries,Gaekwad's Oriental Series,No.38 Baroda 1930)1933年宇井伯寿又校勘各梵本厘成定本,并翻译为日语。本论除汉语玄奘译本外,尚有藏语译本二种,均收入丹珠尔经译部第五十五函。玄奘注重思辨真似,论议破立之学,故在印度随处参问,於因明学的造诣颇深。玄奘在宣译本论与《因明正理门论》时反复讲说,发挥隐义,口授“大明立破方轨,现比量门”,门下弟子“译寮僧伍,竞造文疏”,日本《四相达记》卷末及《瑞源记》卷末附记《支那·本因明章疏目录》,惜多已失传,今仅存神泰的《因明入正理门论述记》一卷,窥基《因明入正理门论疏》八卷以及文轨《疏》三卷而已。窥基门下慧沼又撰《续疏》二卷(佚上卷),《义断》三卷,《纂要》一卷;再传智周又作《前记》三卷,《後记》二卷,《略记》一卷,传承不辍。因明逻辑推理并成为法相宗方法论的要籍。

    又奉敕将《老子》译为梵语,交流於印度。《旧书》一九八《天竺传》:“有伽没路国,(即《西域记》迦摩缕波国)其俗开东门以向日,王玄策至,其王(《新书》二二一上作尸鸠摩,为尸利摩罗的省译,即《西域记》、《慈恩传》的拘摩罗王)发使贡以奇珍异物及地图,因请老子像及《道德经》。”《新书》同。《续传》:“及是西使再返,敕二十余人随往印度,前来国命,通议中书。敕以异域方言,务取符会,若非伊人,将论声教。故诸信命,并资於奘,乃为转唐言,依彼西梵,文辞轻重,令彼读者尊崇东夏。寻又下敕,令翻《老子》五千文为梵言,以遗西域。奘乃召黄巾,述其玄奥,领叠词旨,方为翻述。”玄奘与道教徒蔡晃、成英成玄英。往复参议,“穷其义类,得其旨理,方为译之”。见《集古今佛道论衡》丙《文帝诏令奘法师翻<老子>为梵文事第十》。案据《续传》与《集古今佛道论衡》丙,玄奘在奉敕译《老子》为梵语时,因宗教立场的不同,反对以佛教理论比附《老子》本义,和道士蔡晃、成英等龃龉。故玄奘曾否将《老子》译成梵语,学者意见不一。但从文献著录看来,玄奘“遂即染翰缀文,既依翻了”,且唐朝徇外国之请,玄奘奉勅传译,是翻译了的,只有序文未翻而已。此事《慈恩传》失载,适见宋佛教徒排他性的壁垒森严,《佛祖统记》四十:“上令翻《道德经》为梵文以遗西竺,师曰:‘佛老二教其致大殊,安用佛言以通老义?且《老子》立义膚浅,五竺观之,适足见薄’,遂止。”似误。至於翻译的《老子》是否传到印度?考迦摩缕波国为稍後佛教金刚密乘的发源地,我国道家的哲学思想与印度原始的密宗在天道观上有相通之处。《老子》译成,当随唐使去印,故印度历史学者薄泰恰里雅认为印度密教的中心在阿萨密,在七世纪曾有《道德经》的梵本,可以想见玄奘的《老子》梵本,在当时当地曾发生了相当的影响。

    又将《大乘起信论》从汉语还译为梵语。《续传》:“又以《起信》一论,文出马鸣,彼土诸僧思承其本,奘乃译唐为梵,通布五天,斯则法化之缘东西互举。……前後僧传往天竺者,……取其通言华梵,妙达文筌,扬导国风,开悟邪正,莫高於奘矣。”《续传》未著翻译年月,姑编述於是年。案《大乘起信论》有梁真谛和唐实叉难陀二种译本,提出“真如缘起”(真如随缘而生起万法)之说,与隋唐佛教义学的关系甚密,天台、华严、禅宗均受其影响。只是“真如缘起”说与法相宗的阿赖耶缘起是对立的。但《起信论》的来历不明,《法经录》入“众论疑惑部”,近代日本佛学研究者对其真伪问题,於1919年至1921年,1926年至1929年,曾两度展开学术争论,如松本文三郎、望月信亨、村上专精等认为《起信论》是中国的著作;常盘大定、羽溪了谛等则主张系印度作品,迄今未有定论。近吕秋逸先生《<起信>与禅》以为:“它大约是在北周隋代之间(约公元577—588)伪托马鸣所造而以译本的形式於北方出现的”(《学术月刊》一九六二年,第四期,页三十)。因不在本年谱讨论之列,兹从略。但《起信论》道宣已深信不疑,在唐初已广为佛教各学派、教派所信用,故玄奘还译为梵语。

    有关人物与大事

    戒日王卒。《四裔年表》作“贞观二十二年,戒日王溺死於恒河”。此据王玄策第二次使印事迹推定,当在本年(647)左右。印度自戒日王殁後至十二世纪末穆罕默德教徒攻入印度斯坦以前,五百五十年间,分裂为许多小国,此起彼伏,战乱不已。

    以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再使印度、尼泊尔诸国。时因戒日王殁,国中大乱,阿罗那顺据《金石萃编》一一三昭陵石像所刻其全称应为“婆罗门帝那伏帝国王阿罗那顺”。伯希和考定帝那伏帝对音为Tirabhukti,其地即今之Tirhut。自立为王,发兵拒王玄策等。王玄策请得吐蕃、泥婆罗(尼伯尔)的援兵,大破之。参见《王玄策事迹迹》,《新唐书吐蕃传笺证》。

    三轮学派僧侣灵睿卒,年八十三。《续传》十五。

    十一月,突厥余部乙注车鼻可汗遣使至唐。《通鉴》一九九。

    十二月,龟兹王代叠死,弟诃黎布失毕立,侵渔邻境,诏郭孝恪等击之。同上。

    摩揭陀王遣使者至唐,馈波罗树,唐朝遣使取熬糖法。《新书》二二一上。《续传》:“王玄策等二十余人,随往大夏……并就菩提寺僧召石蜜匠二人、僧八人,俱到东夏。寻敕往越州就甘蔗造之,皆得成就。”陆游《老学庵笔记》六:“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与外国者等。”李时珍《本草纲目》三三:“此紫沙糖也,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传其法入中国。”案《元和郡县图志》载蜀州贡沙糖,青州贡糖,足见制糖法经传入後即流传於各地。

    波斯王伊嗣侯一本作俟遣使至唐。《册府》九六六,《通典》一九二波斯条,“其国又献活褥蛇,形类鼠而色青,身长八九寸,能入穴取鼠。健达王即健驮罗国遣使馈佛土菜,茎五叶,赤华紫须。《新书》二二一下。

    泥婆罗王那陵提婆遣使至唐,馈赠波稜(波莱)、酢菜(苦菜属植物)、浑提葱《唐会要》一百:“尼波罗国献波稜菜,类红蓝花,实似蒺藜,火熟之,能益食味。又酢菜,状如莱,阔而长,味如美酢苦菜,状如苣,其叶阔,味虽少差,久食益人。胡芥状如芹,而味香。浑提葱,其状如葱而白。辛嗅药,其状如兰,凌冬而青,收乾作末,味如桂椒,其根能愈气疾。”等物。《新书》二二一。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