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永徽二年(辛亥)
谱主事略
玄奘五十二岁,在慈恩寺译经。正月初八日壬寅,瀛州刺史贾敦颐、生平详《旧书》一八五上“良吏”,《新书》一九七“循吏”。蒲州刺史李道裕、生平见《新书》九九附《李大亮传》。谷州刺史杜正伦、生平详《旧书》七〇、《新书》一〇六本传。恒州刺史萧锐生平详《旧书》六三附《萧瑀传》。“因朝集在京,公事之暇”,请玄奘为受菩萨戒,并为之广说菩萨行法。《慈恩传》七。
正月九日,译大乘《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一卷,大乘光笔受。《开元录》八。
正月二十三日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六月二十九日毕,大乘光等笔受。《开元录》八:“是大集第十三分与旧《方广十轮》同本。”略名《地藏十轮经》,相传系释迦牟尼应地藏菩萨之问而说所谓十种佛轮(力)的经文。
四月五日译众贤《阿毘达磨显宗论》四十卷,至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毕,慧朗、嘉尚等笔受。《开元录》八。案玄奘在永徽、显庆年间所译以《俱舍论》及其有关有部的诸论典为中心,因俱舍学说关系到有部的各种毘昙,故同时译出,企图穷源竟委地给以解决。《显宗论》一名《光三摩耶论》,为显扬其反对《俱舍论》而著《顺正理论》的宗教哲学论典。玄奘典《俱舍论》同时译出,以供正反两方面的参考。《宋僧传》四:“释嘉尚,勤在进修,务於翻译,远棲心於奘三藏门,久稽考《瑜伽师地》、《佛地论》旨,《成唯识论》深得义趣,随奘於玉华宫译《大般若经》,充证义缀文,多能杰出。”
五月十日译世亲《阿毘达磨俱舍论本颂》一卷,元瑜等笔受。《开元录》八,未载年月,疑与《阿毘达磨俱舍论》同时译出,故定为五月十日。案《俱舍论》总结小乘毘昙之学,据《婆数槃豆传》、圆晖《俱舍颂疏》,世亲自罽宾学成归国後讲《毘婆沙》,日辑一颂,後造长行,便成《俱舍》,本颂凡六百颂,但以其文义幽深,世亲又作论以疏解之。此与真谛译《俱舍论偈》一卷同本。
同时又译《阿毘达磨俱舍论》三十卷,于五年七月二十七日毕,元瑜笔受。《开元录》八:“《阿毘达磨俱舍论》三十卷,见《内典录》,世亲造,第二出,与真谛出者同本,永徽二年五月十日於大慈恩寺翻经院译。”《内典录》七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作显庆年於宫中译,误。案《俱舍论》于永徽五年七月二十七日译毕,故玄奘在这一年报智光书云“其《俱舍》、《正理》见译未周,今年必了”。《开元录》著录年月与玄奘致函相合,故知《开元录》所载译经的年月颇确,是以为据。又案《论》即为放释《本颂》者,与真谛译《阿毘连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同本。真谛所译称旧俱舍,玄奘所译,名新俱舍。
闰九月五日译世亲《大乘成业论》一卷,大乘光笔受。据《开元录》八、《内典录》六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六云贞观二十二年译,误。第二出,与《业成就论》同本。此论阐明瑜伽行宗的“爱非爱缘起说”。
有关人物与大事
禅宗北宗神秀的嗣法弟子普寂生。《宋僧传》九。
道宣于翻译工作之余,增修含注戒本并疏。
道信卒,年七十二,後杜正伦为制碑文。《传灯录》三、《续传》二六。
大食与唐朝正式通使,《旧书》一九八《大食传》:“永徽二年,始遣使朝贡,其王姓大食氏,名噉密莫未腻,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矣。”《新书》二二一《大食传》同,又见《旧书》四《本纪》及《唐会要》一〇〇。《通典》一九三:“大食国者大唐永徽中遣使朝贡,其国在波斯之西。”Marshall Broomhall著《中国与阿剌伯人关系之研究》:“书中所谓三主,当为谟罕默德及二教主额卜白克尔与墨尔,而使者乃衔欧士茫教主之命。”(朱杰勤译《中西文化交通史译粹》页八四,又详Issac Mason《回回教入中国考》)也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始。详陈援庵先生《回回教传入中国史略》。白寿彝《中国穆斯林的历史传统》:“651年8月25日即赫蚩拉31年1月2日哈里发的第一个使节在长安会见了唐高宗。从此伊斯蘭在中国逐渐流传并发展起来。”(一九六一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案旧说如《明史》三三二《西域传》、傅维麟《明书》一六七、朱一新《无邪堂答问》二、何乔远《闽书》、夏夔《中西纪事》二、蓝煦《天方正学》以及日本川柳狂堂《中国回教传衍史》等作回教传入我国远在隋代或唐武德年间。据马坚《古蘭经简介》(页三):“《古蘭经》是在二十三年之间(609—632)陆续零星启示的”,则唐代贞观初期伊斯蘭教实无从传入,至早也应在贞观后期与永徽年间,旧说之误自不待言。陈汉章《中国回教史》据顾炎武《日知录》二九、杭世骏《通古堂文集》二五谓:“今考隋唐书并未见有中国回教行迹,于是中国人有合回回於回纥者,有以回回教为回纥之摩尼教者。”认为其始见於唐(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史学与地学》第一期)。陈登原据苏莱曼《东游记》记广州事认为“回教在华,从八五一年至一〇〇四年之间当已相当盛行”。“然回教来华,当在七六二年至八五一年之间”。(《国史旧闻》第二分册,页八二)案伊斯蘭教最初传入我国的年代,今虽不能确定,但从广州、泉州伊斯兰教先辈的墓葬遗迹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当在唐初由海道传入,至于正式记载,当以本年通使为据。
正月,西突厥阿史阿贺鲁拥众西走,击破乙毗射匮可汗,建牙于双河、千泉,号沙鉢罗可汗,西域诸国多附之。《通鉴》一九九、《册府》九三七。十二月,西突厥处月部首领朱邪孤注杀唐使者,附于沙鉢罗可汗。《通鉴》一九九、《旧书》一〇九《契芯何力传》。
九月三日废玉华宫为佛寺。《通鉴》一九九《唐纪》:“永徽二年九月癸巳废玉华宫为佛寺。”据《二十史朔闰表》,永徽二年九月辛卯朔,则癸巳应为初三。《册府》五一作永徽二年八月废玉华殿为佛寺,然《唐会要》及《旧书》均谓九月,似《册府》误,今从《通鉴》。
大乘灯疑于是年从玄奘受具足戒。《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上:“大乘灯者,爱州人也,梵名摩诃夜那钵地已波……后随唐使郯绪相逐入京,於慈恩寺三藏法师处受具戒,居京数载,颇览经书,而思礼圣踪,情契西极,遂持佛像,携经论,既越南溟到师子国。过南印度,复届东天,与净相随诣中印度,先到那烂陀,次向金刚座,旋过薛舍离,後到俱尸国,禅师在俱尸城般湼槃寺而归寂灭。”《大乘灯传》未载受具年月,无旁文可资引证,姑编列于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