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间佛教”的思考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人间佛教”是近现代中国佛教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当前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这一百年来,中国佛教面对不同时期的转型时代,佛教界人士关注佛教的发展,“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引起了佛教界与学术界的共同重视。今天我们聚会讨论“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人间佛教”的定义大概还不能有一个完全的界定,许多学者和佛教界人士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来进行研究,但是至今也没有取得一个共同的认识。特别是近年来,关于“人间佛教”的学术讨论会在海峡两岸的佛教界和学术界召开过多次,然而进展并不是很大,中国佛教协会早在1983年第三次全国佛教代表大会里将“走人间佛教道路”的字样写进了修改的章程里面,但是也未能充分说明“人间佛教”的性质与定义,所有这些,皆是我们现在研究“人间佛教”。不管是太虚的“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思想,还是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的诠释,巨赞法师的佛教改革思想,以及后来佛光山、法鼓山乃至大陆中国佛教界的“人间佛教”,都没有能够更好地解释“人间佛教”与实践的关系,所以出现了众多的歧议,其结果使“人间佛教”成为佛教界的一个“筐”,只要与现代佛教有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就都可以往里面装,使用越泛,口号越强,但是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人间佛教”只是成为佛教界里一个流行的标签而已。

    佛教界对“人间佛教”的泛用,并不能改变当前佛教界的现状,其实从“人间佛教”四个字的特点来看,我自己认为,所谓的“人间佛教”就是佛教的事业在人间完成,将佛陀的精神推广到人间。由于“人间佛教”具有“人间”这两个字的特点,因此说明了当代佛教落实在“人间”的现实,并且是以佛教的面貌完成其在“人间”光大与传播的责任,也就表明了我们今天谈到佛教的发展时,一定要离不开“人间”两字,而所谓的“人间”,无非就是我们生活的世俗社会,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社会,离不开这个社会。固然佛教有着宗教意义的神圣性,宗教要以其神圣的感召力来完成对社会的责任,但是如果这个神圣性不能把“人间”所面对的问题解决,其所谓的神圣性也只是成为一种预设或摆设,因此“人间佛教”就有可能会变成“伪问题”的倾向。事实上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地讨论有关“人间佛教”的问题,佛教界与学术界人士也写出了众多的文章,但是为什么我们就没有能够形成最终的共识?佛教界和学术界里仍然对这个问题有着众多的看法与争论,究其实质来说,我认为还是因为这个题目太大,包涵了一切等于什么也没有容纳,如果没有具体的针对性内容,那么所建立的理论只是一种空论和预设而已,此外,所有的理论都是要与实践相结合的,如果仅仅是一种理论模式的建立,它并不能改变社会的现实,不能行使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这种理论也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是书斋里的理论,自说自话而已,其注定只能在一些学者中被谈及,并不能引起佛教界的重视与得到应用。

    笔者发了这么多的议论,并不是想否定“人间佛教”的思想,相反却更加肯定“人间佛教”的价值,因为佛教毕竟是从人间走来,佛教的社会责任也落实在人间,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些有关有针对性和具有应用价值的“人间佛教”思想,而不是只是停留在议论的层面,我们现在所谈到的“人间佛教”的讨论,更多的只是指出了未来佛教发展的方向而已,就此而言,“人间佛教”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二、当前“人间佛教”面对的问题举例

    从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影响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在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期间,佛教能够做的工作主要是配合我国当时处于复杂的外交形势,在推动民间外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对我国社会即“人间”从真正意义上来说,佛教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和我国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佛教才开始真正走上社会,并且不断地增大影响,正在广布“人间”。现在佛教在我国的宗教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社会上也发生了全面影响,还在整个世界,特别是东南亚与台港澳地区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不仅仅是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对思想领域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宗教业也在这一转型期间无疑有了新的特点。从佛教的角度来说,由于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形态与社会功能一直没有消失,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我国旅游经济的重要载体,与传统中国社会容易发生相适应的情况,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多年来佛教一直受到了各地政府的重视,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推动了佛教的发展,这种情况到了现在没有改变,方兴未艾的局面还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中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大国的地位已经在世界上确立,我国的宗教也从接受型开始变为向外活动型的转变,佛教在这方面的表现尤其显着,已经去世的赵朴初居士就提出过中国佛教目前正处在黄金的时期,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佛教当前正处在兴旺发达的局面。而“第一次世界佛教论坛”,和“第二次世界佛教论坛”的召开,是我国佛教整体实力在世界的一次显示,其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有影响未来世界佛教发展的实力与作用。

    我国的佛教虽然一方面在飞速发展,形成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与经济效益,为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构建和谐社会活动中,响应了党中央提出的宗教要为经济社会作贡献的号召。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发展而带来的问题也始终存在,佛教现在还有一些的与社会不和谐之处,故而影响了中国佛教的正常发展,也在中国佛教界里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佛教在社会上的形象。

    当前中国佛教存在的问题与佛教在社会上形象受损,究其实质,大概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速度太快,佛教没有能及时跟上。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二千年的历史,漫长的历史过程,让中国佛教最终形成独有特点的历史文化体系,与儒家与道教发生三教鼎立的情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佛教身上背的历史包袱太重,决定了它不可能轻装上阵,只能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进程,在内外环境的条件改变下,逐步去慢慢地适应社会发展,最终走上与社会相适应的道路。这一观点早由前人就提出来过,民国时期中国著名的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就认为,中国的佛教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速度相差大约20年距离,也就是说,当社会开始发生变化时候,佛教要在20年之后才能慢慢地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二是当前整个社会的转型,其最大的变化就是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佛教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包袱,其观念与变化的速度是不够的,没有及时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就阻碍了佛教界人士对佛教未来发展的认识,找不到正确前进的方向。例如当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佛教界内部还在对是否要发展佛教经济或寺院经济产生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佛教是清净的宗教,它不应该与世间的经济发生联系,如果佛教在发展自己的经济事业,就是世俗化的表现,其中以少林寺现象为最重要标志。虽然佛教在整个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地调适自己,但是社会上一些人士根据自己的传统理解,对佛教的要求又是太高,这特别反映在居士的身上,许多居士对佛教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看法,满足于想象中的传统佛教,看不到佛教在这个突飞猛进的经济大潮形势下所发生的变化与未来发展的趋势。近年来,网上不断地发生各种针对出家僧人,特别是针对一些地位较高的年轻僧人掀起的各种指责与热议,就非常典型。此外,当前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中国佛教界也呈现了多元的现象,以往有些规矩正受到冲击,一些制度与思想与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像出家人遵循的“六和”思想,以及与寺院的关系就已经开始松动,出家人不住寺院已经被佛教界一些人所接受。又如中国佛教一直靠传统的清规来进行寺院的管理,现在许多寺院在清规的基础上又制订了一些与社会相接轨的规章制度,这样做虽然符合了社会的发展,但是佛教自身的特点正在湮灭,怎样结合古代自成系统和有效管理的清规来进行寺院的现代化管理,是中国佛教界面对的一个难题。

    三是政教关系的调适度不够,佛教界内部的调整也有偏差。中国佛教的僧人早就看到了佛教要依附于国家政府的领导下才能发展的事实,并且一直强调在政府领导下来发展佛教的情况。中国历代朝廷与政府都有自己成熟的一套管理宗教活动的政策与做法,使中国的宗教始终处在政府的控制之下。佛教二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世俗社会的独特的运作系统。它一方面积极接受政府的领导,同时又依靠内部的清规来完成系统独自运作。就佛教与社会的关系来说,佛教始终是处于社会非主流情况下的另一套在社会表现出的特殊的方式与系统,它的清净出世的特征,使它不可能在社会上处于主流的地位,因此它也不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就佛教与政府的关系来说,佛教是政府管理下的宗教之一,政府指导佛教的方向性发展,但是不干涉教团内部的情况。整个教团是由寺庙的领导层来管理的。从信仰的角度来看,佛教是出世间的宗教,它的功能在于解决一部分人的思想问题,所以古人把它判为是治“心”的学问。而这一特点,就要求出家人要有很高的修行素质与道德情操,这也是高僧的基础,领袖作用就于此突显出来。从古到今,一个宗教领袖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以现在深圳弘法寺的本焕长老来看,正因为他有很高的素质,所以获得了上百万人的归依。现在我们强调爱国爱教的这个口号很好,反映了中国佛教与国家的关系和佛教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从佛教界来讲,爱国就是要将国家的根本利益放在自己的视野中,积极服从政府的管理,为政府分忧解难。像四川发生的汶川“五·一二”大地震,佛教界积极参与赈灾的活动,募捐了大量的金钱与物质,行使了弘法利生的优良传统,获得了广大灾民的好评,也得到政府的表扬。所以爱国并不是说一切都要从政治的角度来诠释传统的佛教,像佛教的教化功能,反映在爱国方面,就是帮助国家教导教徒安于本职,解决他们的思想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要他们提高政治觉悟。如果教徒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国家与社会也能安定了,佛教界爱国的贡献也达到了。出家人是信仰者,他们要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宗教方面作出贡献,是他们最感到自豪的地方,能够做到宗教领袖,教化一方,为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作出贡献,这样的出家人必定会受到教内外的欢迎与重视。出家人为国家作出了贡献,获得了政府的肯定,给予各种政治身分,鼓励他们参政议政,这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是一味地强调出家的政治身分与政治地位,将他们的宗教身份放在政治的后面,就显得有些滑稽,在一些佛事活动上,主持人介绍一些法师时,首先就说什么政协常委、政协委员或人大常委、人大委员等等,然后再介绍他的宗教身分,给听众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被介绍者也感到不适。虽然这些只是小事,但是反映了当前佛教内部的一种思想倾向,殊不知当年太虚大师这么著名的人物,不过也是只当了一位国大代表而已,而所有的信徒都确认的太虚是一位高僧的这样一个事实而已。

    四是佛教界内部缺少人才,没有理论创新。从历史上看,中国佛教之所以能够二千年绵延不息,不断壮大,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佛教界内部始终有一批高层次的人才,在这些人才的带动下,一些新的理论与教义思想改革主张被提了出来,促使佛教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地与社会发生相调适与相适应的活动。所以凡是历史上佛教最繁荣的时候,也是佛教人才不断涌现的时代。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以后,佛教界万象一新,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佛教界一直缺少杰出的人才,赵朴初居士就曾经发出过当前佛教界“第一缺少人才,第二还是缺少人才,第三还是缺少人才”的感叹。三十年来,佛教教育一直受到了教内人士高度重视,全国各地办有佛学院四十余所,已经毕业的学僧也已近万。这些学僧回到佛教界后成为当地的主要力量,承担了如来家业的重担。但是,近些年来培养的人才中,从事理论研究和学术工作的僧人不多,佛教界内部知识分子的地位不高,缺少鼓励从事理论研究的机制,资金的投入不够,等等,到现在为止,佛教界缺少高素质的人才之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虽然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不断地关注佛教界的情况,并且对当前佛教的现状作过一些学术调查与思考,但是因为学者与寺院生活脱节,无法深入其里,加之学者更多的是从学术的角度探讨,仅提出一些理念上的概念,缺少可操作的实质性建议,故并没有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和佛教界的充分重视,这也是我国学术界的悲哀。因为缺少人才,就缺少新的指导思想,故而也提不出未来发展的模式,我们对未来佛教的发展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

    五是道风欠缺,思想涣散。道风是佛教的生命线,也是佛教在社会上最显着的标志。古来的佛教一直讲究出家之人要有规矩,寺要像寺,僧要像僧,因此对出家人的礼仪有严格的要求,对出家人的道德素质有严格的规定。佛教在中国社会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宋代是佛教禅宗的高峰期,当时宰相张商英到寺院看到整齐的僧伽与严格的规矩,感叹地说“三代礼尽在其中,选官不如选佛矣!”明清以后,佛教衰落,出家人地位低下,道风不整。近代太虚等人虽然力图挽救衰颓的佛教,但是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佛教的急速发展,道风建设被提到了日程,但是面对转型期的社会,观念与环境的变化,佛教界的道风建设始终没有达到应有的理想,现在道风建设仍然成为中国佛教界最强调的问题。因为没有道风,出家人对自己的责任与行为不明确,以戒为师的思想并没有引起僧伽的重视,致使中国佛教在近几年里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引起海内外佛教界的广泛关注。佛教界内部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共识,一些出家人热衷于玩弄权术,追逐名利,丧失了出家人的基本立场,违背佛陀的初衷。三宝的地位降低,缺少凝聚力,最终造成中国佛教界疏离性增加,许多居士不愿意与僧团打交道,不接受出家人的指导修行,宁愿自己独自修行,或者组成相应的小团体相互教学,促使了中国佛教界内部更加涣散。

    以上只是简单罗列了当前中国佛教表现出来的一些负面现象,造成这些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佛教界自身的原因。然而,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佛教界要自身去找原因,任何社会,政党与宗教的瓦解,首先应该在自己内部造成的,如果没有内部缺陷,内部不出问题,外面的环境再怎样强大也不可能攻破。

    三、当前“人间佛教”重在落实与改进

    进入21世纪的佛教,要有与新世纪面貌相匹配的气象。佛教兴与不兴,是整个佛教界与学术界的责任,但是关键还在于佛教界自身。现在佛教界之所以道风不正,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佛教界自身没有能力去克服或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佛教界自身道风纯正,则就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在整个社会树立了自己的榜样作用。这个经验已经在历史上得到了验证。

    由于当前中国佛教界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个别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影响了佛教界在社会上的整体形象,党和政府曾经多次强调和指导佛教界的道风建设整改工作,现在道风建设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像人间佛教的问题,所有的教界与学界人士,包括政界人士都充分肯定了未来的中国佛教要走人间佛教的道路,中国佛教协会还将这一理念写进了报告与章程里面,佛教界和学术界都就这一问题召开了数十次的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不少的专著。但是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进展,不仅很多讨论流于形式,而且人间佛教的基本概念至今还没有达成一个共识。当前,党中央提出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号召,中国佛教界与学术界也应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调整观念,勇于创新,争取能够借科学发展观的东风,为未来的佛教发展提出一些具体且有操作性的建议,为未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更准确的把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给我们指出了当前全国人民努力的方向,也为我国今后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也包括未来佛教发展的方向。

    佛教要发展,要走向人间,最重要的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这是当前研究佛教教工作中的思想指南。佛教一直是与时俱进的宗教,虽然它的发展步伐可能会落后于社会的节拍,但是它毕竟在不断地寻找与社会相适应的契入点。所以我们今天在落实“人间佛教”的理念时,要把佛教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只局限于它的历史和某一阶段性,要以与时俱进的观点来认识到佛教始终是在变化与发展的,我们从中才可能找出它的变化规律与发展的方向。现在的“人间佛教”是在古代“人间佛教”的理论上继承与发展起来的,也是近代佛教界大德高僧思想的发扬,“人间佛教”要重新发展,就一定要把它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上来看待,以此来说明它不是僵化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仍然用那种传统的眼光和习惯的隋性来看待佛教,那么佛教就不可能在当今竞争激烈,宗教林立的人间社会取得发展,而且原有的立足之地也会丢掉,所以“人间佛教”首先就要落实在发展的层面。

    其次,任何宗教都是由人来创造的,信仰宗教的是人,研究宗教的还是人,神人关系的落脚点,最终表达在人的身上,研究宗教就是研究人的信仰变化与社会之关系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研究的主体在人,宗教是通过人来完成其历史过程的变迁,研究宗教就是要研究人是如何去建立信仰、去发展宗教的问题,抓住了这一点,就能够对宗教的研究作出实质性的表述,讲透人创宗教的历史,而不是神创宗教的历史。佛教也离不开这一根本规律,它也是人间在出世间的曲折反映,“人间佛教”的落脚点还在“人”的本身。古人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形象地说明了佛教与人的关系,以及佛教与人间的关系,佛教始终是受人来制约,并反映了各种人的想法而已。因此,“人间佛教”虽然是未来佛教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它也不一定是唯一的方向,它可以作出多种阐释与诠解。太虚为了落实佛教发展的方向,就曾经提出过“人生佛教”理念,力图将佛教扭转到解决人生问题的层面。现在有人提出“人本佛教”,认为佛教最终解决的是人本的问题,也有的寺院提出了“人文佛教”,以为未来的佛教应该走“人文佛教”的道路,这些提法其实并不与“人间佛教”的理念发生冲突,只是在“人间佛教”发展方向的前提下而作出的更多选择,也说明未来佛教可以有多种选择,只要对佛教的发展有利,在不违背佛教的根本思想与原则前提下,佛教界人士可以作出适当的变革,以此来丰富“人间佛教”的多样性内容。

    第三,建立一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可操作性的“人间佛教”思想体系。太虚曾经指出,“我认为中国佛教衰败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最大的病源则为空谈大乘,不重实行,行为与教理完全脱离关系。所以革兴中国佛教,要洗除教徒好尚空谈的习惯,使理论浸入实验的民众化。以现社会实在的情形和需要来说,今后我国的佛教徒,要从大乘佛教的理论上,向国家民族、世界人类实际地去体验修学。这大乘理论的实践行动,即所谓‘菩萨行’。而这菩萨行要能够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实际需要,故也可名为‘今菩萨行’。以鉴别向来只唱高调,名不符实的‘菩萨行’。”①佛教包容广泛,内容众多,在已定的“人间佛教”是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就需要做大量的认真调研与学术研究,从各个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佛教作深入的考察,以此取得综合性的结论。特别是面对转型期的社会,研究佛教不能仅从宗教的本身去看问题,而是应该放大视野,对佛教作全面而综合的考虑。这是一个提高到战略高度的问题,要求现代研究佛教的学者要拥有世界眼光,尽可能利用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从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中看到佛教的社会作用与宗教功能,从而对佛教现象作出正确的描述,以此来协调佛教与各种宗教的关系,给当前的佛教作出最好的定位。

    第四,当前仍然要做好培养人才的工作。赵朴初几十年前所谈到的佛教界人才建设的不足,在现在社会里面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现在佛教界缺少的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特别是从事佛学研究的人才不足,使佛教的理论一直得不到一个明显的提升,也使许多寺院的一些做法得不到理论的检验,而且面对一些非议也不能作出正确的回应。走“人间佛教”道路,就是要说明佛在人间的事实,这不仅是实践的问题,也是理论上如何去进行阐述的重大问题,学术研究已经成为佛教界发展的瓶颈,培养学术人才,发展与丰富人间佛教的理论,不能只落实在空谈的层面。

    第五,加强制度建设与道风建设。制度建设一直是佛教界的生命线,现在佛教界不是没有制度,而是缺少将古代传统制度与现代社会制度相结合起来的一种与社会相适应的新制度。“人间佛教”需要落实是由人来完成的,那么制度在规定人的行为方面将起到巨大的作用。现在有的寺院正在作这方面的尝试,试图能够摸索出一些经验性的东西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间佛教”的发展方向不会走偏,为未来的佛教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六,努力做好普及佛教的工作。“人间佛教”要将佛教送达人间,普及佛教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所谓的“普及佛教”是从二方面来说,一是要正确树立佛教在整个社会的形象,将佛教界良好的一面传递到人间。二是要进行正确的佛教知识在人间的普及,改变人们对佛教的偏见和抱残守阙的看法,真正实现为社会服务。

    总之,“人间佛教”是当前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既具有理论,又有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值得我们去重视,并加以研究。只要我们大家都重视这个问题,未来的佛教发展,就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局面,佛祖的本怀和祖师大德的心愿也会展现在世人面前,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①《太虚大师全书》精第18册,p.30。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