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关于《阿毗达磨俱舍论》的个案研究
提要 佛教经典分为经藏、律藏与论藏等三大部类。论部佛典是一种极其重视逻辑推理的论说文体。本文在篇章语法的理沦框架下,运用梵汉对勘的方法,考察论部佛典代表作《俱舍论》梵语原典以及真谛、玄奘两种汉译本中的篇章标示成分。根据篇章标示成分所处的篇章结构层级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1)论题转换标示成分、(2)话题导入标示成分、(3)同一话题内部的事理逻辑标示成分。处于篇章结构不同层级上的篇章标示成分互相并不混同使用。《俱舍论》梵文原典与汉译本的篇章标示成分保持了较强的一致性。与中土文献相比,《俱舍论》汉译本中篇章标示成分使用频率更高,数量更大,用法更加复杂,并且出现了一些中土文献未见或少见的形式。
关键词 篇章标示成分 梵汉对勘 论部 佛经 《俱舍论》
一 前 言
佛教经典分为经藏、律藏与论藏等三大部类,所以佛典又可总称三藏。经藏(梵语sūtrāta-pitaka),指佛陀所传述的经典,是有关佛陀教说的要义。律藏(梵语vinaya-pitaka),指佛陀所制定的律仪,是佛教修行者的教团生活规则。论藏(梵语abhidharma-pitaka),又称论部,指对佛陀所说义父化精简为详明的论议;也可以指在佛陀的教说进一步发展之后,论师为其所做的组织化、系统化的分别、整理与解释。①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大量由梵语及其他古代中亚语言写成的佛教原典先后被译为汉语。佛教经录《开元录》曾经对中国汉地翻译的大、小乘经律论三藏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汉译佛经语言是汉语历史文献语言的一个非自然的独特变体,与中土文献语言同中存异。在汉译佛经中,论部佛典的篇章风格也有着异于经部与律部佛典的特征,比如说,对名相事理的辨析,条分缕析的论说结构,因明三支作法的运用等,这些都使汉译论部佛典表现出谨严而富于思辨的独特风格。因为论部佛典把通过论议问答进行辩理作为特定的写作目的,所以在这种极其重视逻辑推理的论说文体中,使用了大量的篇章标示成分。篇章标示成分,指说明语句结构的词、短语,甚至也包括句子,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概括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篇章标示成分,可以帮助读者识别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有效预知后续内容,并且可以推导在阅读过程中较难把握的作者态度、观点之类的隐藏信息。因此,篇章标示成分是体现逻辑思维的句与句之间连接手段,不但能够表达句子的上下文含义,而且可以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明确表示出来,使篇章成为一个统一的语义整体。
由于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源头语)的篇章材料替换为另一种语言(目的语)的篇章材料的过程,篇章才是有效交际的最终单位。所以,本文在篇章语法的理论框架中,运用梵汉对勘方法,考察论部佛典代表作《阿毗达磨俱舍论》②(Abhidharma-kosa)中的篇章标示成分,分析论部佛典的篇章结构,即作论者与译论者采用哪些语法手段将语篇中的各级语言单位组织起来,如何实现篇章中各种语言形式或语言成分之间的联系,如何实现篇章中所表达的概念或命题之间的联系,并如何最终完成语篇生产者(作论者与译论者)向语篇接收者(读者)的信息传递,达到解经、作论和布道的目的。
《俱舍论》是印度世亲约公元5世纪所作的佛教论部经典,在佛教史上地位重要,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所共依。据传,世亲为众人释讲《毗婆沙论》时,每日讲完一段,便概括其中要义作一个颂。这样当他讲完《毗婆沙论》时,共作成六百颂,宣布于世,这就是《俱舍论本颂》③。《俱舍论本颂》行文极其简明扼要,使得有部的重要宗义能够在短短的六百个颂文里概括无遗。与以前同类撰述的表现方法比较而言,《俱舍论本颂》更为善巧,因而获得“聪明论”的称号。但是,由于颂文过于概略,文义幽深,晦涩难解,世亲后作长行④论文逐颂解之,并在释论当中牒举本颂,这部释论就是《俱舍论》。
南朝陈天嘉五年(564),真谛译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⑤二十二卷;唐永徽五年(654),玄奘重新译出《阿毗达磨俱舍论》⑥三十卷。《俱舍论》解说有部的重要宗义,是典型的论部佛典,在篇章类型上属于议论文体,重视逻辑推理,其中充满复杂的逻辑结构与谨严的章法、语法体系,因而要求具有同样严密章法、句法结构的译文与之对应,是研究古典梵语词法、句法及篇章结构对汉语影响的理想语料。此外,《阿毗达磨俱舍论》由世亲用规范的古典梵文写成,写作时间可证,版本翔实可考,前人已经做过大量校勘工作,可以保证梵汉对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⑦
因为严格对译《俱舍论》原典中处处可见的篇章标示成分,所以《俱舍论》原典与汉译本的篇章标示成分保持了较强的一致性。《俱舍论》中的篇章标示成分通常是一些过渡性(transitional)的语言单位,是一些能够指示人的思路即思维方向的词语,如表示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列举和例证、比较和对照,以及推论和总结等等逻辑思维模式。
虽然汉语自古便已产生并使用篇章标示成分,如表示提起的“夫”、“且”、“至”、“如”、“若”,表示并列的“既”、“终”、“已(以)”等,表示假设的“如”、“若”、“苟”等等,但与中土文献相比,真谛与玄奘的《俱舍论》汉译本中篇章标示成分使用频率更高,数量更大,用法更加复杂,并且出现了一些中土文献未见或少见的形式。根据标示成分所处的篇章结构层级的不同,以及标示成分语义特征的差别,《俱舍论》原典与汉译本中的篇章标示成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论题转换标示成分、话题导入标示成分和事理逻辑标示成分。
二 论题转换标示成分
《俱舍论》的篇章结构包括“篇章主题——论题(——小论题)——话题”等不同层级。首先,根据篇章主旨的差异,《俱舍论》分为八品,每品有一个篇章主题。例如,第一品为分别界品,其主题为辨析基本概念,阐述四谛法的自体,第一品中的四十八颂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其次,每一品又根据该品中本颂的内容分为不同的语篇,每一个偈颂与紧随其后的阐释性散文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语篇。例如,第一品“分别界品”包括四十八颂,所以可以自然而然地分为四十八个小语篇。每一个偈颂即为该语篇的论题。因为本颂概括性极强,所以完整的一颂是一个大论题,而每个论题内部又由若干个小论题有机组合而成,有时一个小论题与一句颂文相应,有时一个小论题只是一句颂文中的一部分,有时甚至本颂中的一个字就是一个小论题。再次,每一个小论题由一个或若干个话题组成。
在《俱舍论》中,论题转换标示成分是用来指示本颂之间逻辑关系的显性标志,可以用来帮助读者把握论典的结构脉络。《俱舍论》中的论题转换标示成分大多是由时间连接成分承担的。在叙述性文体中,时间连接成分一般为读者指引事件或动作行为之间的时间关系,这样读者就可以明确知道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情况。而在论说性文体中,时间连接成分已经发生了虚化,从人类认知中的时间域投射到了事理域。由于时间连接成分可以标记事件的起点和终点,所以可以用来突出表示上文已经议论过的论题与下文引进的新论题之间的逻辑承继关系。时间连接成分包括先时、现时和后时等三类,与此相对应,论题转换标示成分也可以分为三类。
2.1 先时类论题转换标示成分
先时连接成分标记作为曾经经历的过去事件,可以为语篇提供背景信息。《俱舍论》梵文原典中,先时连接成分一般是由动词过去被动分词和独立式承担的。由于梵汉语言的类型差异,汉译本中的先时连接是通过词汇手段实现,经常用来对译梵语过去被动分词和独立式的先时标示成分有“……已”和“已……”。⑧例如:
(1)……uktah pratisamkhyā-nirodhah/‖⑨utpāda-atyanta-vighnah anyah nirod-hoah a-ratisamkhyayā//anāgatānām dharmānām utpādasya atyanta-vighna-bhūtah visamyogāt yah anyah nirodhah sah apratisamkhyā-nirodhah/……
真:……说择灭已。‖偈曰⑩:“恒遮欲生生,别有非择灭。”释曰:能永遮未来诸法生,异于择灭有别灭,说名非择灭。……
玄:……已说择灭。‖“毕竟碍当生,别得非择灭。”永碍当生得非择灭,谓能永碍未来法生,得灭异前名非择灭。……
(2)...uktam rūpa-āyatanam//‖sabdas tu astavidhah upātta - anupātta-mahābhūta-hetukab sattvā-asattvā-ākhyas ca iti caturvidhah/...
真:……说色入已。‖偈曰:“声尘有八种:”释曰:有执依非执依四大为因,有众生名非众生名,是名四声。……
玄:……已说色处,当说声处。‖(颂曰:“声唯有八种”。)声唯八种,谓有执受,或无执受大种为因,及有情名非有情名差别为四。……
在例(1)和例(2)中,梵语原典中的过去被动分词ukta表示上一个偈颂宣讲内容的结束,即上一个论题的完成。紧随其后的偈颂标记着一个新论题的展开,从而实现了两个论题之间的转换。而在汉译本中,两位译师都采用了分析性手段来表现过去被动分词的语法意义。具体地说,主要是借助“已”来对译过去被动分词ukta的语法意义(即行为或状态在过去时间发生),用动词“说”来对译ukta的词汇意义(言说、宣讲)。
2.2 现时类论题转换标示成分
现时连接成分标记可以为语篇提供新信息。在《俱舍论》中,现时连接成分并不表示正在发生的事件,而是表示与过去相对的情况,从而强调过去以及在其后发生事件的逻辑承继关系。《俱舍论》原典中现时连接成分数量很少,最常见的是不变词idānīm。这个词在汉译本中经常被对译为副词“今”。例如:
(3)...uktāh panca-indriya-arthāh yathā ca tesām grahanam/a-vijnaptir idānīm vaktavyā/‖seyam ucyate viksipta-acittakasya api yah anubandhah subha-as-ubhah/mahābhūtāny upādāya sa hi a-vijnaptir ucyate//viksipta-cittakasya iti tad-anya-cittasya api/...
真:……如此说五根五尘及如取尘已,今当说无教色。‖偈曰:“乱心无心耶,随流净不净,依止于四大,何无教色说?”释曰:异缘名乱心。……
玄:……已说根境及取境相,无表色相今次当说。‖颂曰:“乱心无心等,随流净不净,大种所造性,由此说无表。”论曰:乱心者,谓此余心。……
2.3 后时类论题转换标示成分
后时连接成分标示尚未发生但将要发生的事件,为语篇提供新信息。在《俱舍论》梵文原典中,后时连接成分主要由动词必要分词(即将来被动分词)形式承担。由于祈使蕴涵着动作尚未实现之义,所以有时祈愿语气动词也可以用来表示将来时间,充当后时连接成分。不变词punar也可以成为后时连接成分。汉译本中与梵语原典相对应的常见后时连接成分主要是“次”、“当”、“次当”、“邻次”等。各种时间状态的标示成分经常一起使用,相互照应。例如:
(4)...nirdistāni panca-indriyāni/arthāh panca nirdesyāh/‖tatra tāvat rūpam dvidhā varnah samsthānam ca/...
真:……说五根已,次应说五尘。‖此中偈曰:“色二。”释曰:一显色,二形色。……
玄:……已说五根,次说五境。‖颂曰:“色二。”论曰:言色二者。一显二形。……
在例(4)中,nirdista是动词nir-√dis(说,宣讲)的过去被动分词,“说”对译动词nir-√dis的词汇意义,“已”对译过去被动分词的语法意义。nirdesya是动词nir-√dia的必要分词形式,“次(应)”对译必要分词的语法意义。
(5)...uktah rūpa-skandhas tasya ca āyatana-vyavasthānam/vedanādayo vaktavyāh/‖tatra vedanāh anubhavah trividhah anubhavah vedanā-skandhah/...
真:……说色阴及安立入界已,次当说受等诸阴。‖此中偈曰:“受阴领随触。”释曰:有三种领随触,说名受阴。……
玄:……已说色蕴并立处界,当说受等三蕴处界。‖(颂曰:“受领纳随触。”)论曰:受蕴谓三领纳随触。……
(6)...uktāh skandha-āyatana-dhātavah/idam tu vaktavyam kah skandha-āyatana-dhātu-artha iti/rāsyāh dvāra-gotra-arthāh skandha-āyatana-dhātavah/‖yad kincid rūpam atīta-anāgata-pratyutpannam...
真:……说阴入界已,应说此义。阴入界其义云何?‖偈曰:“聚来门性义,阴入界三名。”释曰,随所有色,若过去未来现在,……
玄:……已说诸蕴及处界摄,当说其义。此蕴处界别义云何?‖颂曰:“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论曰:诸有为法和合聚义时蕴义。如契经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在例(5)和例(6)中,ukta是动词√vac(说)的过去被动分词,“说”对译√vac的词汇意义,“已”对译过去被动分词的语法意义。vaktavya是动词√vac的必要分词形式,“(次)当”、“当”、“应”对译必要分词的语法意义。
三 话题导入标示成分
话题导入功能,就是运用一定的句法手段为语篇提供一个话题,即语篇将要议论的对象。《俱舍论》中,每一个论题都是围绕一个本颂进行的,也就是说,本颂中涉及几项内容,一般在相应的长行中就会有几个小论题。当需要在同一个(小)论题内转移话题时,一般采用三种手段突显话题间的变换,分别是话题导入标示成分、名词回指照应和无疑有问的疑问句。这三种手段是彼此兼容,而不是互相排斥的,可以共同使用。
3.1 通过话题转换标示成分,实现话题转移
世亲在《俱舍论》梵文原典中频繁使用各种话题标示成分,常见的有“atha vā”、“vā”、“ca”、“api ca”、“eva”、“punar”等。在汉译本中,与此类梵语标示成分对应的话题标记有“又”、“复”、“复次”、“亦”、“或”等。话题转换标示成分只在句子与句子之间起到关联作用,与句子内部成分没有句法关系。不同的译师对这些词语的使用有不同的倾向性,玄奘更多地使用“又”,而真谛使用“复次”的情况更常见。例如:
(7)yathā gamyeta praty-ekam esām dasānām āyatanatvam visaya-visavitvena vyavasthānam na samastānām iti/caksur-ādibhis ca visesitair yad na caks ur-ādi-samjnakm rūpam ca tad rūpa-āyatanam jnāsya ta iti asya nāma-antaram na ucyate/|atha vā①rūpa-āyatanasya prādhānyāt/tad hi sapratighatvāt ca/pāni-ādi-samsparsaih sprstam rūpyate/|sanidarsanatvāt ca②/idam iha amutra iti nirūpanāt|loke api ca③tad rūpam iti pratītam na anyāni/|visesana-artham eva ca④ekam dharma-āyatanam uktam na sarvāni/|api ca⑤atra bahūnām dharmānām samgraho vedanā-ādīnām/atah sāmānyena abhidhānam kriyate dharma-sabdena/|agrasya ca⑥ nirvāna-dharmasva atra samgraho na anvesu iti/
真:是色不得眼等名,亦是色性,应知是色入故,不立此别名。|复次①色入于中胜故。何以故?有碍强故。若手等物触,即便变坏。|复这②体相显现于此彼处,易指示故,有似影故。|复次③世间同知说此入为色,非知余入。[④](11)为简别故,说一入名法人,不说余余入。|复这⑤于法入中摄受等多法,为说多法故,立通名。|又⑥涅槃是最胜法入此中摄,非于余入,故偏受法名。
玄:而体是色立名色处,此为眼等名所简别,虽标总称而即别名。|又①诸色中色处最胜,故立通名。由有对故,手等触时即便变坏。|及②有见故,可示在此在彼差别。|又③诸世间唯于此处同说为色,非于眼等。|又④为差别立一法处,非于一切,如色应知。|又⑤于此中摄受想等众多法故,应立通名。|又⑥增上法,所谓涅槃,此中摄故,独立为法。
在例(7)中,梵文原典中使用了不变词“ca”与不变词组合“atha vā”、“api ca’、“eva ca”等充当话题转换标示成分,玄奘译本中使用“复次”、“又”等充当话题转换标示成分,真谛译本中使用副词“又”、“及”等充当话题转换标示成分。又如:
(8)mahattvam esām sarva-anya-rūpa-ās rayatvena udārikatvāt/|atha vā tad-udbhūta-vrttisu prthivy-ap-tejo-vāyu-skandhesu esām mahā-samnivesatvāt/
真:一切余色依止故,于彼成麁故,故名为大。|复次极遍满起,地水火风聚中形量大故。
玄:一切余色所依性故,体宽广故。|或于地等增盛聚中,形相大故。
在例(8)中,梵文原典中的话题转换标示成分“atha vā”,在真谛译本被译为话题标记“复次”,在玄奘译本中被译为话题标记“或”。又如:
(9)vrksa-pracalane cchāyā-pracalanavat/na avikārāt/|vijnapti-nivrttau ca avijnapti-nivrttih syād vrksa-abhāve cchāyā abhāvavat/
玄:此释不然,无变碍故。|又表灭时,无表应灭,如树灭时,影必随灭。
在例(9)中,梵文原典中的话题标示成分“ca”,在玄奘译本中被译为话题标记“又”。又如:
(10)atah sa eva asya abhidharmh kosaiti etad sastram abhidharma-kosam/|kim artham punar abhidharma-upadesah.../
真:彼于此论亦受藏名。以是义故,此论名为阿毗达磨俱舍。|复次此法其用云何?
在例(10)中,梵文原典中的话题标示成分“punar”,在真谛译本中被译为话题标记“复次”。
有时,《俱舍论》原典中的话题转换非常明显,比如,在直接引语之后进入下一个话题时,或者引用他人之言进行论证时、虽然原典中没有使用“atha vā”、“ca”、“api ca”、“eva”、“punar”等话题标示词语,但真谛和玄奘两位译师一般也会在汉译本中会添加上话题标记。例如:
(11)yathā uktam bhagavatā caksur bhikso ādhyātmikam-āyatanam catvāri mahābhūtāny upādāya rūpa-prasādas iti vistarah/|yāni etāni caksurādīni uktāni tad-vijnāna-āsrayā rūpa-prasādās caksurādayah/
真:……如佛世尊言:“比丘,眼是内入,合四大成,是净色性类。如此广说。”|复次前已说眼等五根,此识依净色说名眼等根。
玄:……如世尊说:“苾刍当知,眼谓内处,四大所造净色为性。如是广说。”|或复彼者谓前所说眼等五根,识即眼耳鼻舌身识,彼识所依五种净色名眼等根。
(12)caturbhir mahābhūtair ekena ca slaksnatvādinā/|sarvair ekādasabhir iti apare/
真:……谓四大触,诸触中滑等随一。有师作如此执。|复有余师说,具足十一触生身识。
玄:……谓四大种滑等随一。|有说,极多总缘一切十一触起。
3.2 通过疑问句的篇章功能,实现话题转移
疑问句的典型运用环境是会话。可是,在论部佛典《俱舍论》中,疑问句也使用得非常频繁。在会话中疑问句总是有发问对象,而在篇章中却没有具体、明确的发问对象。因此,《俱舍论》中的发问是虚设的,无疑有问,作论者只是借助问的方式来为释解教义服务,主要功能不再是传疑,而是传递信息。
《俱舍论》原典中的疑问句是由kim、katham、katame、katara、ka等疑问词引导的。在汉译本中,特殊疑问句数量最多,其中常用的特殊疑问词有“何”、“何以”、“何者”、“云何”、“如何”、“谁”;选择疑问句经常由“为……,为……”引导;反意疑问句经常由“为”、“岂”引导,一般疑问句经常以疑问语气词“耶”收尾。疑问语气词“耶”可以出现在上述各种疑问句中。在《俱舍论》中,疑问句可以充当话题导入标示成分,即运用疑问的形式引出下文的新话题,把意义上互相联系的篇章单位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语义整体。(12)例如:
(13)...sesam tu ghrāna-jihvā-kāyākhyam/trayamanyathā//prāpta-visayam iti arthah/|ghrānam katham prāpta-visayam①/nirucchvāsasya gandhā-grahan-āt/|keyam prāprirnām②/nirantara-utpattih/|kim punah paramānavah sprsantyanyonyam āho svit na③/na sprsantīti kāsmīrakāh/|kim kāranam ④/yadi tāvat sarvātmanā sprseyur misrībhaveyur dravyāni/athaikadesena sāvayavāh prasajyeran/niravayavās ca paramānavah/|katham tarhi sabdābhinispattir bhavati⑤/atah eva yadi hi sprseyur hasto haste abhyāhatah sajyetopalascopale/|katham citam pratyāhatam na visīryate⑥/vāyu-dhātu-samdhāritatvāt/kascid vāyu-dhātur vikiranāya pravrtto yathā sa mvarttanyām kascid samdhāranāya yathā vivarttanyām iti/|katham idānīm niruttaprāptyā prāpta-visayam trayamucyate⑦/tad eva esām niruttaratvam yanmadhye na asti kimcit/...
玄:……所余鼻等三有色根与上相违取至境。|如何知鼻唯取至香?①由断息时不嗅香故。|云何名至?②谓无间生。|又诸极微为相触不?③迦湿弥罗国毘婆沙师说不相触。|所以者何?④若诸极微遍体相触,即有实物体相杂过。若触一分成有分失,然诸极微更无细分。|若尔何故相击发声?⑤但由极微无间生故。|若许相触击石拊手体应相糅,不相触者聚色相击云何不散?⑥风界摄持故令不散。或有风界能有坏散,如劫坏时。或有风界能有成摄,如劫成时。|云何三根由无间生名取至境?⑦即由无间名取至境。谓于中间都无片物。……
在某些情况下,疑问句不但可以充当话题导入标示成分,而且可以用作论题转换标示成分。例如:
(14)...yathā-bhūta-sāsanāt sāstā bhavan asau samsāra-pankāt ujjahāra na tu rddhi-varapradāna-prabhāvena iti/|tasmai namaskrtya kim karisyāmi①iti āha sāstrampravaksyāmi/sisya-sāsanāt sāstram/|katama sāstram②iti āha abhidharma-kosam/|kas ayam abhidharmas nāma③ /prajnā a-malā sā anucarā abhidharmah.../
真:……由如理教从生死泥拔济众生,不由通慧施恩威德等。|顶礼如理教师已,欲何所作①偈曰:“对法惧舍我当说。”释曰:此法通名灭济教。|别名云何?②阿毗达磨俱舍。|何法名阿毗达磨?③偈曰:“净智助伴名对法。”……
玄:……能方便说如理正教,从生死泥拔众生出,不由威力与愿神通。|礼如理师欲何所作?①对法藏论我当说者,教诫学徒,故称为论。其论者何?②谓对法藏。|何谓对法?③颂曰:“净慧随行名对法。”……
在例(14)中,梵文原典和汉译本中的疑问句①,②是话题导入标示成分,疑问句③是论题转换标示成分。
3.3 通过在散文中重复偈颂中的关键词语,实现话题转移
重复(repetiton)指某一个或某几个词项在同一个语篇或语段中两次或多次出现,条件是指代对象不变。(13)在《俱舍论》中,通过在散文中重复偈颂中的词语,即同一个语言单位出现在不同的句子里,构成跨句衔接,从而实现话题转移功能。例如:
(15)prajnā①amalā②sā anucarā③abhidharmah tatra prajnā①dharma-pravi-cayah/|a-malā②iti an-āsravā/|sā anucarā③ iti saparivārā/...
真:偈曰:“净①智②助伴③名对法。”释曰:智①谓择法。|净②谓无垢。|即无流智助伴③。……
玄:颂曰:“净①慧②随行③名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论曰:慧①谓择法。|净②谓无漏。|净慧眷数名曰随行③。……
在例(15)中,“prajnā amalā sā anucarā abhidharmah”是一句偈颂,是对接下来一段语篇的主旨的概括,此句以下的散文“tatra prajnā dharma-pravicayah/a-malā iti an-āsravā/sā anucarā iti saparivārā/...”围绕该句偈颂的内容逐层逐项展开论述。散文中的名词prajnā(汉译为“智”)、amalā(汉译为“净”)和anucarā(汉译为“助伴/随行”),分别实现了对偈颂中相应名词的回指,从而实现语篇的结构衔接与语义连贯。
四 事理逻辑标示成分
《俱舍论》中的事理逻辑标示成分,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论者的思想线索。事理逻辑标示成分的外延很广,并列、连贯、递进、选择、因果、推断、假设、条件、目的、让步、转折、顺承、列举、例证等许多语义关系都可以通过事理逻辑标示成分而得到凸显。限于篇幅,本文考察其中的次第、列举和例证等三类篇章标示成分。
4.1 表示次第先后的标示成分
根据佛教教义,一切有为法并非同时发生作用的,而是有着前后顺序,这就是所谓的次第(anukrama)。因此、佛教经典,特别论部著作,非常重视描写事理之间的次第逻辑关系。表示事理次第逻辑关系的标示成分也可以分为三类,即次第在前,次第在后,以及同时伴随。
4.1.1 表示次第在前的标示成分
在《俱舍论》梵文原典中,主要由不变词pūrvakam,prathamatah表示次第在前。在汉译本中,主要使用“先”表示次第在前。例如:
(16)sāstram pranetu-kāmah svasya sāstur māhātmy-ajnāpana-artham guna-ākhyāna-pūrvakam tasmai namaskāram ārabhata/
真:释曰:若人欲正造论,当令他知大师不共功德,故说众德为先。后顶礼大师。
玄:论曰:今欲造论,为显自师其体尊高超诸圣众,故先赞德,方申敬礼。
(17)kim artham punar abhidharma-upadesah kena ca ayam prahamatah upadisto yatas ācāryah abhidharmakosam vaktum ādriyata iti//
真:复次此法其用云何?何人先说此法而法师恭敬欲解说之?
玄:何因说彼阿毗达磨?谁复先说阿毗达磨而今造论恭敬解释?
4.1.2 表示次第在后的标示成分
在《俱舍论》梵文原典中,主要由不变词pascād表示次第在后。在汉译本中,主要由副词“后”表示次第在后。例如:
(18)yathā atra na anuserate tad psacād anusava-nirdesa eva jnāpayisyāmah/
真:是不眠义后分别惑品中当广说。
玄:不随增义随眠品中自当显说。
(19)sprastavyam ekādasa-dravya-sva-bhāvam/catvāri mahābhūtāni slaksnatvam karkasatvam gurutvam laghutvam sītam jighatsā ca iti/tatra bhūtani pascāt vaksyāmah/
真:释曰:触有十一种应知,谓四大滑涩重轻冷饥渴。此中四大后当说。
玄:触有十一,谓四大种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及冷饥渴。此中大种后当广说。
4.1.3 表示同时(伴随)发生的标示成分
在《俱舍论》原典中,表示同时(伴随)发生的标示成分是不变词yadā。
例如:
(20)yad etad bahu-vidham rūpam uktam tatra kadācid ekena dravyena caksur-vijnānas utpadyate yadā tat-prakāra-vyavacchedo bhavati/kadācid bahubhir yadā na vyavacchedah/
真:前已说色有多种。此中有时由一物眼识得生,若是时中分别一类。有时由多物眼识得生,若是时中无所分别。
玄:此中已说多种色处。有时限识缘一事生,谓于尔时各别了别。有时眼识缘多事生,谓于尔时不别了别。
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梵语原典中的这种同时语义关系是无标记现象,仅仅通过名词格位关系表现,其中又以依格居多。在汉译本中,表示同时伴随的标示成分有“时”、“是时”、“尔时”等。例如:
(21)vijnapti-nivrttau ca avijnapti-nivrttih syād vrksa-abhāve cchāyā abhāvavat/
真:若尔有教谢灭,无教亦应谢灭,如树灭影灭。
玄:又表灭时,无表应灭,如树灭时,影必随灭。
4.2 列举标示成分
在梵文原典中,当各个列举项使用序数词充当标示成分时,汉译本中的标示成分一般也相应地是序数词。例如:
(22)ye dharmā visaya-pratighātena sapratighā āvarana-pratighātena api ta iti catus-kotikah/prathamā kotih sapta citta-dhātavo dharma-dhātu-pradesas ca
yah samprayuktah/dvitīyā panca visayāh/trtīyā panca-indriyāni/caturthī dharma-dhātu-pradesah samprayuktaka-varjyah/
真:若法由尘碍有碍,亦由障碍有碍不?有四句:第一句谓七心界及法界一分相应心法;第二句谓五尘,第三句谓五根,第四句谓法界一分心不相应法。
玄:若法境界有对。亦障碍有对耶?应作四句:谓七心界法界一分诸相应法是第一句,色等五境是第三句,眼等五根第三句,法界一分非相应法是第四句。
(23)yas caksur-dhātunā samanvāgatas caksur-vijnāna-dhātunāh api sah/catus-koti kah/prathamā kotir dvitīyādisu dhyānesu upapannas caksur-vijnāna-asammukhī-kurvānah/dvitīyā kāma-dhātāu alabdha-vihīna-caksuh/trtīyā kāma-dhātau labdha-avihīna-caksuh prathama-dhyāna-upapannah ca dvitīyādi-dhyāna-upapannas ca pasayan/caturthī etān ākārān sthāpayitvā/
真:若人与眼界相应,为与眼识界相应不?有四句:第一句者,若人于第二定等中已受生不引眼识令现前。第二句者,若人于欲界未得眼根及已失眼根。第三句者,若人于欲界,已得眼根不失,或生初定二定等中正见色。第四句者,除前三句。
玄:等谓若有成就眼界亦眼识耶?应作四句。第一句者,谓生二三四静虑地眼识不起。第二句者,谓生欲界未得眼根及得已失。第三句者,谓生欲界得眼不失,及生梵世若生二三四静虑地正见色时。第四句者,谓除前相。
在《俱舍论》梵文原典中,有时被列举的各项是无标记成分,只是通过同格关系表示。这些列举项在汉译本,或者使用数词作为标示成分,或者使用“有”、“或”、“亦”等作为标示成分,或者相应地译为无标记形式。
例如:
(24)tatra tāvat rupam dvidhā varnah samsthānam ca/9-11
真:此中偈曰:“色二。”释曰:一显色。二形包。
玄:颂曰:“色二。”论曰,言色二者,一显二形。
(25)dve vivāda-mūle/kāma-adhyavasānam drsti-adhyavasānam ca/21-3
真:释曰:争根有二,一贪着欲尘,二贪着诸见。
玄:论曰:净根有二,谓着诸欲及着诸见,此二受想。
(26)asti rūpa-āyatanam varnato vidyate na samsthānatah/nīla-pīta-lohita-avadāta-chāya-ātapa-āloka-andhakāra-ākhyam/asti samathānato na varnatah/dīrgha-ādīnām pradesah kāya-vijnapti-svabhāvah/asti ubhayathā /parisistam rūpa-āyatanam/
真:有色入有显无形,谓青黄赤白影光明暗。有色入有形无显,谓有长等一分,即有教身业为相。有色入有显有形,谓所余诸色。
玄:或有色处有显无形,谓青黄赤白影光明暗。或有色处有形无显,谓长等一分身表业性。或有色处有显有形,谓所余色。
4.3例证标示成分
在《俱舍论》梵文原典中,用来充当例证标示成分的一般是不变词iva与yathā,以及-vat词缀。这些成分在汉译本中被译为“如”、“譬如”等。
例如:
(27)jihvāyāh ca tayor āsutara-vrttitvāt ghrānam pūrvam uktam aprāptasya iva jihvā bhojyasya gandha-grahanāt/
真:鼻事急故前说。如饮食未到舌,鼻已知香故。
玄:先说鼻者,由速明故。如对香美诸饮食时,鼻先嗅香舌后味。
(28)tatra āvarana-pratighātah svadese parasya utpatti-pratibandhah)/yathā haste pratihanyate upale vā/
真:此中障碍者于自处对障他生,如手于手自相对障。
玄:障碍有对谓十色界,自于他处被碍不生,如手碍手或石碍石。
(29)tad-jātīyatvād an-āgatesu avirodha dugdha-indhanavat/
真:所生故是彼种类故,于未来无妨,譬如独陀。
玄:是彼类故,未来无妨,如乳如薪。
例(27)梵文原典里的例证标示成分是不变词iva,例(28)梵文原典里的例证标示成分是不变词yathā,例(29)梵文原典里的例证标示成分是词缀-vat,它们在汉译本中被译为“(譬)如”。
五 余 论
以往的佛教汉语研究,在语料的选择上,或是选择口语色彩浓厚的汉译佛经,或是选择中古早期的汉译佛经,或是以时代作为选择标准,或是以某一译者的译经作为研究对象。但是都较少区别经部、律部与论部汉译佛经的文体特征,这样自然会给汉译佛经言语研究带来一些影响。在以后的佛教汉语研究中,特别对于汉译佛经的篇章语法研究,更是要将佛经的文体特质纳入考虑之中。
经过对论部佛典篇章语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论部汉译佛经与中土文献的行文方式不同,这不仅是由汉译佛经的词法、句法特征所导致的,更有着篇章语法方面的影响。由于论部梵文原典非常重视篇章连贯衔接方式,所以译师在论部汉译佛典中运用了远远多于中土文献的篇章衔接显性手段,所以才使得《俱舍论》等论典具有独特的浓郁思辨色彩。
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语言接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3)
(1)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弘法传教的需要,大量印欧语系语言写成的佛经被译为汉语。译经工作先后经历了东汉导西晋的“古译”阶段、东晋南北朝的“旧译”阶段和唐代以玄奘为代表的“新译”阶段。译经者需要尽量摆脱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土传统文化巨大差异、译经者汉语水平的局限和翻译技巧等方面的束缚,更要尽其所能来克服源头语与目的语在语言类型上的差异给翻译所带来的巨大困难。也正是由于存在上述几种困难,所以,汉译佛经中不可避免地有着大量没有汉语对应方式的、受到原典语言影响而产生的现象,这使得汉译佛经语言成为“一种与当时的书面语和口语都有一定距离,并令当时的读者有些陌生和不习惯的语言”。(14)
(2)在宗教热情的驱动之下,汉地人民在了解佛教的同时,也熟悉了汉译佛经的语言,有些人甚至模仿这种语言来进行创作,例如中土人士的佛教撰述和佛教文学作品。此时,在与不同语言类型的语言的按触中,某一群体语言的结构特征或成分会向另一种语言扩散或渗透,这种扩散或渗透可能使被渗透的语言得到丰富、发展。这是梵语等印欧语言对汉语产生影响的第二步。
(3)汉译佛经语言是以汉语为基础,吸收其他语言的成分与汉语成分混合。这种混合语言多用于与佛教有关的交际之中。当这种混合语言借助佛教,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且长久保留在目的语语言系统中时,才说明源头语的影响真正被接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徒道安、慧远和僧肇等人的文章,不但表现出熟练的汉语表达技巧,而且吸收了佛典的议论笔法。唐宋时期,文人们的议政论学讲道之作,既有先秦诸子与汉代政论文的文风,而且也与佛典辨析名相、注重逻辑推演的写作方式有关。由于佛典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论部佛典的篇章特点有可能对汉语产生影响。
引用文献
大正新修大藏经 高楠顺次郎编,大正一切经刊行会,东京。
Abhidharmakosa&bhāsya of Acārya Vasubandhu with Sphutārthā commentary of Acārya Yas-omittra.Bauddha Bharati.P.B.49Varanasi-India-I(India),1987.
Abhidharmakosabhāsya of Vasubandhu.Edited by Prof.P.Pradhan Tibetan Sanskrit Works Series,vol.VIII,K.P.Jayaswal Research Institute,Patna,1967.
参考文献
慈怡 1994 《佛光大辞典》,书目文献出版社。
段晴 2001 《波你尼语法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
段晴 2002 《梵语以及梵语的启示》,《东方语言文字与文化》(于维雅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继红 2004 《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继红 2006a 《论部佛典疑问句的类型及其篇章功能》,第五届中国社会语言国际研讨会(北京)。
王继红 2006b 《玄奘译经的语言学考察》,《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王继红 2006c 《语言接触与佛教汉语研究》,《安阳工学院学报》第4期。
许余龙 2002 《对比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杨 梅 2006 《篇章信号词与阅读理解》,《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第2期。
朱庆之 2001 《教教混合汉语初论》,《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四辑,商务印书馆。
朱永生 郑立信 苗兴伟 2001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Monier,Williams 1988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墓金项目“基于梵汉对勘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语法研究”(06CYY010)的资助。
① 参见《佛光大词典》。
② 下文简称《俱舍论》。
③ 《俱舍论本颂》由玄奘译为汉语,见《大正新修大藏经》,卷29,第310——325页。
④ 在佛典中,长行是与韵文(偈颂)相对的文体,指不限制字数的散文。
⑤ 《大正新修大藏经》,卷29,第161—310页。
⑥ 《大正新修大藏经》,卷29,第1—159页。
⑦ 本文的梵汉对勘工作主要依据Pradhan校勘本(Abhidharmakosabhāsya of Vasubandhu,Ti-betan Sanskrit Works Series,vol.VIII,K.P.Jayaswal Research Institute,Patna,1967),参校Swāmi Kwārikādās sastri的合刊本(Abhidharmakosa&bhāsya of Acārya Vasubandhu with Sphutārthā commentary of Acārya Yasomittra,Bauddha Bharati,P.B.49Varanasi-India-I[India],1987)。
⑧ 参见王继红(2004)。
⑨ “/”和“//”是梵文文献中的标点符号形式。“‖”为本文作者添加的论题转换标记。下文的“︳”为本文作者添加的话题转换标记。
⑩ 在梵文原典中,偈颂是通过音步来表现韵律,从而与散文区分开来,所以不需要使用显性标记。在汉译本中,使用词汇手段,增译了“偈曰”、“颂曰”、“释曰”和“论曰”等来区分偈颂与散文。参见王继红(2006b)。
(11) 玄奘译经此处没有对译原典中的话题标记eva ca。
(12) 参见王继红(2006b)。
(13) 参见朱永生(2001)。
(14) 参见王继红(2006c)。
(15) 参见朱庆之(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