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用与省略——论历史句法中的缩约方式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提要  本文以两种同经异译为例,讨论汉语历史句法中的缩约方式。缩约作为一种经济的句法手段,主要采用“代用”和“省略”两种方式,代用有“数字概括”和“代词指代”,省略则有“简单省略”和“复杂省略”。历史句法中的伸缩变换值得深入研究,但这种动态现象无法通过内省感知,同经异译材料或许可以稍稍弥补这一缺憾。
    关键词  句法  缩约  代用  省略  同经异译
    一  引  言
    能指不同的词形,其所指可能相同;结构不一的句子,其句义可能一样;篇幅不等的文本,其内容可能无别。语言中这些“形异义同”现象都可能激发研究者的好奇心,并最终成为语言研究的对象。东汉支谶所译《道行般若经》和三国支谦所译《大明度经》就是两种篇幅不等而内容一致的译经,同刊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册。《道行般若经》约10万字,《大明度经》约5万字,篇幅相差整整一倍,但它们属同经异译,试比较以下两段:
    释提桓因复白佛言:“难及也,有学般若波罗蜜者,善男子善女人心无所动摇,般若波罗蜜其受者为悉受六波罗蜜。”佛言:“如是,拘翼,其受般若波罗蜜者为悉受六波罗蜜。复次拘翼,般若波罗蜜学者、持者、诵者,善男子善女人,且听,拘翼,我说,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道行般若经》卷二)
     释复白佛言:“难及,天中天,是明度学者,心无动摇,悉受六度已。”佛言:“然,善听,我说,上、中、下言皆善。”(《大明度经》卷二)
    内容相同的两个文本,为什么篇幅相差如此之大?直观判断是,两种译经的句式长短不同,支谶译经的句子明显要长,而支谦译经的句子相对要短。然而,支谦的句子比支谶的句子究竟短在哪里,这就涉及句法缩约(Reduction)的问题,句法缩约是为避免形式冗赘而将句子加以简化的一种手段。比较上面两段译经,可以观察到两种缩约方式:一种是“代用”(Sub-stitution),如以代词“然”代替“如是”;一种是“省略”(Ellipsis),如“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省略合并为“上、中、下言皆善”。①
    本文即以上面两种同经异译为例,论述“代用”和“省略”两种缩约方式。文中用a标识支谶所译例句,用b标识支谦所译例句;另用下划线标识代用成分,用“[  ]”标识省略成分,被代用和被省略的成分则用斜体标识。
    二  代  用
    代用,是指句法中用少量形式代替多量形式。支谶译经一般使用冗长形式,支谦译经则往往以简略形式代替。代用包括“数词概括”和“代词指代”两种。
    2.1数词概括
    数词概括,指句法中某些冗长成分被数词加中心语的简略形式所替代。数词表示其项数,中心语代表其内容。“数词概括”可以概括主语、宾语等成分。
    (1)a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增不减。|b六度等然。(概括主语)
    (2)a如是当堕阿罗汉、辟支佛道。|b如是当堕两道。(概括宾语)
    “数词概括”是佛典的一个特点,上古汉语并不多见,现代汉语却很常见。与古代的数词概括相比,现代汉语至少有两点发展:一是在数词和中心语之间有时可以加量词,如“思想到位、学习到位、宣传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概括为“五个到位”;二是能够被数词修饰的中心语词类增多,既有实词、也有虚词、还有词缀,而古代只有实词,且主要是名词(参殷志平,2002)。
    2.2  代词指代
    代词指代,指句法中某些冗长成分被代词所替代②。“代词指代”可以指代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等成分。
    (1)a菩萨有信乐、有定行、有精进。|b其有信乐、定行、精进。
    (2)a萨陀波伦菩萨本何因缘索般若波罗蜜?|b彼何因索明度?(以上指代主语)
    (3)a信般若波罗蜜,为信何法?|b信此,为信何法?
    (4)a自当为汝说般若被罗蜜。|b当为若说之。
    (5)a如须菩提所说。|b如子所说。(以上指代宾语)
    (6)a座上皆布杂色文绣綩綖。|b其上皆布文绣綩綖。
    (7)a五百女人亦皆效萨陀波伦菩萨立。|b诸女亦効立。
    (8)a雨种种华。|b雨金花。(以上指代定语)
    (9)a人无德使是间无水浆。|b人民无德使尔。
    (10)a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増不减。|b六度等然。(以上指代谓语)
    指代主语的“其”、“彼”等,指人物;指代宾语的“此”“之”等,指事物:指代定语的“其”、“诸”、“众”等,指事物或数量;指代渭语的“尔”、“然”等,指行为或状况。然而同一个代词“其”,既可代用作主语的“菩萨”,也可代用作定语的“座”;而同一个被代用词“般若波罗蜜”,既可用“此”代替,也可用“之”代替。代词指代能力之强、使用之普遍,由此可见一斑。
    通过“代词指代”的例子,可以验证代词的功能差异,“其”、“彼”、“此”、“之”等只能代用体词性成分,而“尔”、“然”等只能代用谓词性成分;通过“代词指代”的例子,还可看到一些特殊的代用词,如指代人称的“子”以及指代数量的“诸”、“众”等,传统语法通常不把它们视为代词,但是它们也像代词一样具有指代功能;通过“代词指代”的例子,还可窥探到一些代词的历时变化,如“其”在上古一般作定语,不作主语,“尔”在上古一般不作谓语,作谓语通常用“然”。
    2.3  “数词概括”和“代词指代”都可以作代用词,代用词与被代用成分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但代用词与被代用成分的语义关系却有两种:一种是“互指”,表示两个形式之间相互所指的关系,代用词和被代用成分所指相同;另一种是“替代”,表示两个形式之间相互替换的关系,代用词和被代用成分所指不一定相同。③“数词概括”全部是互指,“代词指代”有些是替代,两者虽同属代用,但尚有诸多差异。1)“数词概括”使用的数词不限,④其代用的是专指术语(即一个“数词概括”只代用一个所指);“代词指代”使用的代词有限,其代用的是无定概念(即一个“指代代词”不限于一个所指),“代词指代”功能比“数词概括”强,使用也更普遍⑤。2)“数词概括”脱离上下文仍与所代成分同义,其还原主要依赖语言外部的知识背景;而“代词指代”脱离上下文则不一定与所代成分等义,其还原主要依赖语言内部的篇章语境。3)“数词概括”因代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仅具指称功能,代用不会改变句子结构而导致复杂句式;“代词指代”因可代用动词或动词性成分而具陈述功能,代用有时会造成句中套句的复杂句式。
    “数词概括”和“代词指代”同属代用,自然也有很多共同点。首先,两者都以少量形式代替多量形式,两种手段都能化繁为简,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其次,两者都可还原,而还原过程便是寻找互有联系的被代用成分的过程,因此两种手段同具篇章衔接功能;再次,两者都可以丰富语言的表现手法,避免行文单调重复的弊病。
    语言总是趋向于采取最经济的手段,所以如果代用和省略两可,一般偏向选择省略,例如:
    甲:阎浮利地上亦有摩尼珠,不足言。/乙:阎浮利地上亦有之,不足言。/丙:阎浮利地上亦有[  ],不足言。
    甲句为支谶所译,乙句用“之”代“摩尼珠”,丙句为支谦所译,干脆连“之”也省略了。省略实际上是一种零代用(Substitution by zero),是一种更经济的缩约方式。
    三  省  略
    省略,是指句法中部分成分的从缺。⑥换言之,是指句法中以不足形式表达完整形式所负载的信息。支谶译经中很多成分在支谦的对译中有所省略。省略可分“简单省略”和“复杂省略”两种。
    3.1  简单省略
    简单省略,指句法中省略某个成分但不因此引发成分合并。“简单省略”包括省略主语、宾语、兼语、动词等,还有同一句中省略主、宾语等情况。
    (1)a须菩提报言:我从佛所闻。|b[  ]报言:我从佛闻。
    (2)a自当为汝说般若波罗蜜。|[  ]当为若说之。(以上省略主语)
    (3)a佛语释提桓因:如佛所说法教等无异。|b佛言[  ]:与佛说无异。
    (4)a长者女问萨陀波伦菩萨言。|b女问[  ]言。(以上省略宾语)
    (5)a沤和拘舍罗使是菩萨不中道取证。|b变谋明慧使[  ]不中道取证。
    (6)a五百女人亦皆效萨陀波伦菩萨立。|b诸女亦効[  ]立。(以上省略兼语)
    (7)a我不当有瞋恚。|b我不当[  ]瞋恚。
    (8)a无所罣碍是般若波罗蜜相。|b无罣碍[  ]明度相。(以上省略动词)
    (9)a须菩提白佛言:本无故不恐。|b[  ]对[  ]曰:本无故不恐。
    (10)a萨陀波伦菩萨报女言:我欲供养于师故。|b[  ]报[  ]言:我以供养师。(以上省略主、宾语)
    从省略的形式类型来看,省略可以分为句首(Initial)、句末(Final)和中位(Medial)省略。主语省略是句首省略,宾语省略是句末省略,兼语省略是中位省略。因为兼语是兼主、宾语的成分,因此中位省略也可视为句首或句末省略的一种特例。一般来说,句末省略是主要类型,其次才是句首省略。
    主、宾语的省略多出现在对话体中,动词的省略分别是存现动词(“有”)、判断动词(“是”)的省略。对话体中主、宾语的省略,以及存现、判断动词的省略,说明支谦译经更近于文言文体,因为文言中这些成分也多从缺。
    3.2  复杂省略
    复杂省略,指句法中省略某些成分并由此导致成分合并。“复杂省略”或省略一种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中心语”、“修饰语”,等等),或省略多种成分(包括“谓语与宾语”、“中心语与谓语”、“介词与谓语”、“状语与谓语”、“分句”,等等)。
    3.2.1  省略一种成分
    (1)a自可,自贡高。|b自可,[  ]贡高。(省略主语)
    (2)a菩萨有信乐、有定行、有精进。|b其有信乐、[  ]定行、[  ]精进。(省略谓语)
    (3)a尊者当取般若波罗蜜、当讽诵般若波罗蜜。|b尊者当取[  ]、诵是经。(省略宾语)
    (4)a菩萨闻是不恐不怖。|b闿士闻斯不恐[  ]怖。(省略状语)
    (5)a若百岁、若百千岁、若百千万岁。|b百[  ]、千[  ]、万岁。(省略中心语)
    (6)a我于某国、某郡、某县、某乡生。|b我于某国、[  ]郡、[  ]县、[  ]乡生。(省略修饰语)
    3.2.2  省略多种成分
    (7)a汝身亦有慈、口亦有慈、心亦有慈。|b若身[  ]、口[  ]、心有慈。(省略谓语与宾语)
    (8)a却阿罗汉心、却辟支佛心。|b却应仪[  ]、[  ]缘一觉心。(省略中心语与谓语)
    (9)a若当于独处止,若于树间止,若于闲处止。|b若当于独处[  ]、[  ]树间[  ]、[  ]闲止。(省略介词与谓语)
    (10)a阎浮利人乃得闻、乃得见。|b阎浮提人民乃得闻[  ]见。
    (11)a叶叶各异、华华各异、实实各异。|b叶[  ]、华[  ]、实各异。(以上省略状语与谓语)
    (12)a菩萨摩诃萨作是学,魔及魔官属不能中道坏;菩萨如是学,为疾得阿惟越致。|b闿士大士作是学,邪及官属不能中坏,[  ]疾得不退转。
    (13)a佛在者,亦当随般若波罗蜜教;佛般泥洹后,亦当随般若波罗蜜教。|b佛在世[  ]、若灭度后亦当随明度无极。(以上省略分句)
    从省略的还原类型来看,省略有前指省略(或曰承前省、右向省)和后指省略(或曰蒙后省、左向省)之别。在“省略一种成分”中,除宾语和中心语是后指省略外,其他成分都是前指省略。在“省略多种成分”中,省略似乎杂乱无章,具体表现为:1)同一句中的省略,有的成分是前指省略,有的成分是后指省略,如例(8)中的谓语“却”是前指省略而中心语“心”是后指省略,例(9)中的介词“于”是前指省略而谓语“止”是后指省略;2)相同成分的省略,有的句子是前指省略,有的句子是后指省略,如例(10)(11)同是“省略状语与谓语”,但例(10)中的“乃得”是前指省略,而例(11)中的“各异”是后指省略;3)同属分句省略,有的分句如例(12)为前指省略,有的分句如例(13)则属后指省略。
    然而,在这看似杂乱的省略之中,所有涉及中心语的省略无不采用后指省略;此外,不带宾谓语也是采用后指省略。根据中心语、不带宾谓语遵循后指省略的规则,基本上可以解释1)2)省略杂乱的情况,因为例(9)(11)中的“止”、“异”是不带宾谓语,而例(8)(10)例中的“却”、“得”是带宾谓语,所以之间存在前指和后指省略的差异。⑦但是中心语、不带宾谓语遵循后指省略的规则,无法解释上面3)所言及的分句省略不定的情况,前指和后指省略的差异还需有更具解释力的规则。
    宾语、中心语、不带宾谓语采用后指省略,似乎与它们所处句法中的位置有关,因为这些成分都位于句法结构的末端。沿着这条线索可以推测:处于句法结构前端的成分是否就采用前指省略呢?核之上面所揭例句,可以证明这样一条规则:平行成分的省略基本根据其所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如果平行成分位于结构的前端⑧,一般采取前指省略,即保留最前的成分而删除其后的其他平行成分;如果平行成分位于结构的后端,一般采用后指省略,即保留最后的成分而删除其前的其他平行成分。这条规则暂称为“相对位置省略规则”⑨,图解如下:
    AB+AC+AD+……→AB+[  ]C+[  ]D+……
    AD+BD+CD+……→A[  ]+B[  ]+CD+……
    这条规则既可解释1)、2)看似杂乱的省略情况,也可解释3)中分句省略不定的情况,具体解释如下:
    1)例(8)、(9)中的“却”、“于”分别位于结构前端,因此采取前指省略,省略其后相同成分;“心”、“止”分别位于结构后端,因此采取后指省略,省略其前相同成分。
    2)例(10)中的“乃得”位于结构前端,因此采取前指省略,省略其后相同成分;例(11)中的“各异”位于结构后端,因此采取后指省略,省略其前相同成分。
    3)例(12)中两个平行的分句分别位于所在复句的前部,因此采用前指省略,删除后面相同的分句;例(13)中两个平行的分句分别位于所在复句的后部,因此采用后指省略,删除前面相同的分句。
    “前指省略”与“后指省略”都遵循“相对位置省略规则”,但是前者比后者更常见,这是因为前示信息总要比后现信息更易于引发联想。这一点与代用中的“代词指代”相似,被指代成分一般也多先于指代词出现。
    3.3  细心的读者或许已观察到,“复杂省略”中支谶的例句本身也有不少省略,如例(2a)(3a)(10a)等承前省略了主语,例(7a)等承前省略了定语,不过这些都是“简单省略”,省略并未带来句法结构的变化。⑩而支谦译经中却多见“复杂省略”,不少省略引发了句法结构的变化。“简单省略”和“复杂省略”乃是口语和文言句法的一道分水岭,之间实有不少差别。1)“简单省略”一般发生在简单结构中,通常省略单个成分;“复杂省略”多发生在复杂结构(主要是并列结构)中,可以连续省略多个成分。2)“简单省略”省略的成分有限,多省主、宾语等,不能省谓语;“复杂省略”几乎所有成分都可省略,省略谓语多见。在这里有必要区分两种“有”的省略,“简单省略”中例(7)的“有”(义表“存现”)不是句中必有成分,不算谓语省略;“复杂省略”中例(7)的“有”(义表“拥有”)是句中必有成分,算谓语省略。3)“简单省略”不能省略谓语,因此不会导致成分合并;“复杂省略”可以省略谓语,因此会导致成分合并。(11)从这一点来看,“复杂省略”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缩约手段。4)“简单省略”的还原主要是从语义理解的要求出发去找回省略成分,即主要通过意会还原;“复杂省略”的还原主要是从上下文的平行结构中来找回省略成分,即主要通过形式还原。
    “简单省略”和“复杂省略”同是省略,当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两种省略都能化繁为简,因此同具经济功能;其次,两种省略都强调逐字还原,而还原实际起到了连接篇句的作用,因此同具衔接功能;再次,两种省略都是省去旧信息项以突出新信息项,因此同具信息功能;此外,两种省略都遵循“相对位置省略原则”,而且都趋向于采用前指省略。
    四  余  论
    4.1  代用和省略都是为避免重复而采用的缩约方式,但省略作为一种零替代,是一种比代用更为经济的方式。代用中的“代词指代”又比“数词概括”更普遍,省略中的“复杂省略”也比“简单省略”更有效,因此,①“数词概括”②“代词指代”③“简单省略”④“复杂省略”在缩约功效上呈递增级次。而且,这些方式并不限于单独使用,有时几种方式交互使用,句子因此得到最大程度的缩约,例如:
    ①和②合用:a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增不减。|b六度等然。
    ①和④合用:a使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可计,不可量。|b使五阴不可计[  ]量。
    ②和③合用:a自当为汝说般者波罗蜜。|b[  )当为若说之。
    ②和④合用:a尊者当取般若波罗蜜、当讽诵般若波罗蜜。|b尊者当取[  ]、诵是经。
    代用和省略的还原便是句法的扩展。由于各种方式在缩约功效上存在差异,因此它们还原扩展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所有“数词概括”和“简单省略”的还原只会增加词长,例见2.1和3.1节;而不少“代词指代”和“复杂省略”的还原可以改变结构,例如:
    b人民无德使尔。|a人无德使是间无水浆。
    b共一师、一船、一道。|a共一师、[共]一船、[共]一道。
    前一例代用成分(“尔”)的还原,让一个小句充当句子的成分,这种还原导致句法包孕;后一例省略成分(“共”)的还原,使一个单句扩展为三个平行的分句,这种还原导致句法并列。由此可见,与代用和省略两种缩约方式相对,句法的扩展也有包孕和并列两种方式,列表对照如下:
    伸缩类型\伸缩方式    方式一    方式二
    缩约                 代用      省略
    扩展                 包孕      并列
    反复使用并列和包孕,句法结构可以变得越来越复杂;反复使用代用和省略,句法结构也可以变得越来越简单。句法的伸缩便是代用和包孕、省略和并列几种方式变换使用的结果。
    4.2  通过缩约,相同语义的句子形式就会变短;通过扩展,相同语义的句子形式也会拉长。从a(支谶译经)到b(支谦译经)是缩约,从b(支谦译经)到a(支谶译经)是扩展。然而,支谦的译经并不是由支谶的译经缩约而来,支谶的译经更不是由支谦的译经扩展而来。译经时间的先后并不一定反映语言发展的事实,两种译经句法繁简的差异应归结为语体的不同。支谶译经采用口语体,口语不免啰唆,形诸文字便不避繁复;支谦译经采用文言体,行文深思熟虑,所以文体趋于简约。(12)语言虽然循着经济而明晰的目标发展,但简约的语体并不一定代表发展的语言。
    两种同经异译语言的繁简差别,虽然不是语言发展的结果,但是通过缩约方式的探讨,不仅可以了解两种译经篇幅差异的实质,而且从中也可窥知口语与文言句法的界点,进而了解文言意合法的特征;两种同经异译语言的繁简差别,也给历史语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往历史语法研究多从静态的构成成分来考察,其实历史语法也可从动态的伸缩变换来研究。遗憾的是,汉语史研究无法用内省的方法来考察动态现象,现象纷繁的同经异译或许可以稍稍弥补这一缺憾。
    参考文献
    丁茂华  1997  《文言文句子成分省略的原则及判定》,《社会纵横》第3期。
    杜道流  2000  《会话省略中的焦点控制及句法语义影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杜道流  2000  《省略句的信息理解》,《淮北煤炭师院学报》第1期。
    冯运莲  1995  《英语省略的探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
    郭良夫  1982  《论缩略》,《中国语文》第2期。
    黄南松  1995  《论省略》,《汉语学习》第6期。
    吕叔湘  1982  《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1986  《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中国语文》第1期。
    马庆株  1987  《缩略语的性质、语法功能和运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艾录  1987  《试论隐形语法关系》,《思维科学》第2期。
    徐荐云  2001  《关于因省略而合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
    殷志平  2002  《数字式缩略语的特点》,《汉语学习》第2期。
    张吉生  1998  《英语句子的省略与成分结构》,《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第5期。
    张家文  2000  《古汉语省略研究说略》,《襄樊学院学报》第1期。
    张景霓  2000  《论〈左传〉中的省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5期。
    郑远汉  1998  《省略句的性质及其规范问题》,《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Erik Zürcher 1991 A New Look at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exts,From Benares to Bei-jing:Essays on Buddhism and Chinese Religion,edited by Koichi Shinohara and Gregory Schopen,Mosaic Press.
    Nesfield.J.1901 English Grammar Series(4),Macmillan and Co.Limited.
    Randolph Quirk.Etal l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New York: Longman.
    ①  篇幅的长短除了句法伸缩外,也有词汇方面的因素,譬如支谶译经多角音译词(如“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支谦译经则多用意译词(如“明度”、“六度”),音译词比意译词的词长一般要长。
    ②  代词所代替的语法成分多是冗长形式,但也有个别被代用的成分并非冗长形式,如例(6)。
    ③  譬如“He got a cup this year,and I got one last year.”(他今年得一个奖杯,去年我得了一个奖杯。)句中的“one”替代“a cup”,但是“one”和“a cup”并不是同一个奖杯,所以这里只是替代,而不是互指。互指与替代的异同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表现,有关英语互指与替代的异同可参看Quirk(1985:1195)。
    ④  “个”、“十”、“百”、“千”、“万”位数字都可用于“数字概括”如“七宝”、“八道”、“九漏”、“十功德”、“三十六相”、“五十八戒”、“百二十转”、“三千世界”、“六万藏”等等。
    ⑤  数词代用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1)地域差异,譬如汉语的“数词概括”比英语多;2)时间差异,譬如中古汉语的“数词概括”比上古多;3)文体差异,譬如学科用语中“数词概括”比普通用语多。很难找到一种没有“代词指代”的语言,但是没有“数词概括”的语言或许存在。
    ⑥  语言中的省略现象细分有四,除了“语法省略”外,还有“语音省略”(如“豆腐”=dòu’f)、“词汇省略”(如“北京大学”=北大)、“语义省略”(如“请坐”=[我]请[你]坐)。
    ⑦  不带宾谓语多采用后指省略,带宾谓语既可采用前指省略,也可采用后指省略。这里只是就文中具体例子而言,它们存在前指省略和后指省略的差别。
    ⑧  所谓前端,只要求平行成分之后还有其他成分,并不一定在结构的最前位置;所谓后端,倒是多处于结构的最后位置。
    ⑨  这条规则符合认知原理,一般来说,事物的两端是显著而重要的部分,线性结构的两端相对也是重要部分。前端与后端保留,结果是中间成分删除。但在解码过程中,中间省略的成分可以根据两端成分而被激活。
    ⑩  例(6)“我于某国、某郡、某县、某乡生。”或许会被认为是一个反例,因为它的还原似乎把一个单句变成了一个复句,即“我于某国生、[我于]某郡[生]、[我于]某县[生]、[我于]某乡生”。但这是一个失真还原,因为还原句义已和原句不同,原句的句义只是强调在某个国的某个郡、某个郡的某个县、某个县的某个乡生,地点从大到小具有领有关系,所指只是一处。
    (11)  句法成分中谓语的省略是最关键的,因为它会带来结构的变化,举一个典型例子来说明:
    0.春风轻柔地吹绽了鲜艳的桃花、春风轻柔地吹绽了鲜艳的梨花、春风轻柔地吹绽了鲜艳的杏花。
    1.春风轻柔地吹绽了鲜艳的桃花、轻柔地吹绽了鲜艳的梨花、轻柔地吹绽了鲜艳的杏花。(省主合谓)
    2.春风轻柔地吹绽了鲜艳的桃花、吹绽了鲜艳的梨花、吹绽了鲜艳的杏花。(省状合中)
    3.风轻柔地吹绽了解艳的桃花、鲜艳的梨花、鲜艳的杏花。(省谓合宾)
    4.春风轻柔地吹绽了鲜艳的桃花、梨花、杏花。(省定合中)
    5.春风轻柔地吹绽了鲜艳的桃、梨、杏花。(省中合定)
    只有从2到3的省略(即省略谓语)才会导致结构的变化(即由并列复句变成单句)。
    (12)  Erik Zürche(1991)也曾论及支谶译经具有较多的口语成分,而支谦译经行文讲究,似乎做了更大的润色。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