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S,N是”句作为汉译佛经的特色句式一直受到学界关注,有关它的来历和句尾“是”的语法属性争论不断。其中也有人利用过梵汉对勘的材料,但未能揭示它的真正来源。本文试以中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法华经》为例,通过系统的梵汉对勘和异译比较,初步证明“S,N是”句是原文一类繁琐句型的汉译,虽然也表判断,但句中的“是”并非系词,仍为指示代词。
关键词 汉译佛经 判断句 梵汉对勘
一
学者一般认为汉译佛典中“S,N是”句式是一种特殊判断句。如:
无所生无所灭,即般若波罗蜜是。(后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8/440b)|尔时忍辱道人者,我身是也;恶生王者,拘怜是也。(后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4/149a)|童子者,吾身是也;妻者,俱夷是。(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3/26c)|尔时道师,即我身是;五百贾客,诸弟子者是。(西晋竺法护译《生经》3/76a)
关于它的来历众说纷纭。香坂顺一(1983/1997)认为与先秦汉语固有的“是”后置的用法有关;张华文(2000)通过与藏缅语比较,认为这种句式是原始汉藏语SOV结构的遗留①。江蓝生(2003)、陈秀兰(2003)、朱冠明(2005)等认为它很可能是语言接触的产物,受梵文影响产生的句式;张美兰(2003)则认为既与佛经原文判断句的表达方式有关,同时汉语自身固有的类似表达方式也为它的存在提供了基础。
由于汉译佛典的“翻译”性质,“S,N是”句式的产生和频繁使用是否受到了原典梵语的影响,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对照原文。
江蓝生(2003)曾从梵汉两种语言判断句的类型特点入手,指出梵语里有一种强调式判断句,句尾要有表判断的be动词,而汉译佛典中“S,N是”句式都是在强调事实真相时的解释说明,不是一般的陈述介绍,正是强调式,很可能是受了梵文影响而产生的句式。此后,朱冠明(2005)、龙国富(2005)等人还提供了梵汉对勘的例证支持这一说法。如:
时国王,则吾身也;梵志者,调达是。(《正法华经》9/105b)
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妙法莲华经》9/34c)
aham我 sa tena kālena tena samayena rāja国王-abhūvam是/ayam eva sa devadatto提婆达多bhiksus tena kālena tena samayena rsir仙人 abhūt是
若梵汉对应果真如此,原文中表判断的be动词√bhū的确处在两个具有等同、一致关系的名词性成分之后,汉译好像是直接模仿了原典梵语判断句的句法结构,龙国富还称之为“硬译”。
但是实际的对应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一是两位学者给出的对勘原文多不完整,“S,N是”句式跟原典梵语是不是句末出现be动词的强调式判断句没有直接关系;二是无论从汉译的句法表现,还是从所对应的原文来看,“S,N是”句式都跟汉语常规的“S是N”判断句存在诸多差异,虽然也表判断,但句尾的“是”并非系词。
二
下面就以《法华经》为例,通过系统的梵汉对勘和异译比较,揭示“S,N是”句式的真实由来。《法华经》作为中古影响最大的汉译佛经,两个译本中都出现了相当数量的“S,N是”句:竺法护译本有14例,鸠摩罗什译本有19例。
我们逐一对照原文,便会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S,N是”句对应的原文都是一组成对使用的繁琐句型。如:
(1)护:其名闻菩萨大士而懈怠者,则莫能胜是。
什: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yas ca asau yasaskāmo nāma bodhisttvo’bhūt kausīdya-prāptah/
rel.N. conj.pron.N. m.sg,N. adv. m.sg.N. aor.3.sg.P. ppp.m.sg.N.
某位 又那个 名闻 名为 菩萨 是 懈怠
tvam eva Ajita sa tena kāilena tena samayena yasaskāmo nāma
pers.2.sg.N. adv.m.sg.V.pron.N. pron.I.m.sg.I. pron.I.m.sg.I. m.sg.N. adv.
你 即莫能胜啊 这个 此 时 此 时 名闻 名为
bodhisattvo’bhūt kausīdya-prāptah(《序品》)
m.sg.N. aor.3.sg.P. ppp.m.sg.N.
菩萨 是 懈怠
今语可译作:此时有一个名叫求名菩萨的懈怠之人,莫能胜啊!名为求名菩萨的懈怠者就是你。
原文是一个“yad...tad...”型主从复合句,主从二句都是主语、表语和系词齐备的判断句。主语和系词部分完全重复,只有负载新信息的表语部分由从句的关系代词yas换成了主句的第二人称代词tvam。汉译将yas引导的主语从句译成主语S,tvam所在的主句部分译成判断谓语“N是”,“是”与原文重复出现的系词abhūt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又如例(2),只有负载新信息的表语有所变更,其他部分也是重复的。
(2)护:欲知尔时比丘法师号超光者,则吾是也。”
什: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
anyah sa tena kālena tena samayena varaprabho nāma bodhisattvo mahāsattvo
adj.N pron.N. pron.I.m.sg.I. pron.I. m.sg.I. m.sg.N. adv. m.sg.N m.sg.N.
其他 那 此 时 此 时 妙光 名为 菩萨 大士
’bhūd dharma-bhānakah/na khalu punar evam drastavyam/tat kasya hetoh/
aor.3.sg.P. m.sg.N adv. adv. adv adv. fpp.n.sg.N. pron.n.sg.N. interj.G m.sg.G.
是 法师 不 然而 如此 所应见 这 何 故
aham sa ena kālena tena samayena varaprabho nāma bodhisattvo mahāsattvo
pers.1.sg.N. pron.N. pron.I. m.sg.I. pron.I m.sg.I. m.sg.N. adv. m.sg.N. m.sg.N.
我 那 此 时 此 时 妙光 名为 菩萨 大士
’bhūd dharma-bhānakah(《序品》)
aor.3.sg.P. m.sg.N.
是 法师
今语可译作:此时那个名为妙光菩萨大士的法师是其他人。然而所见不应如此,为什么呢?此时那个名为妙光菩萨大士的法师是我。
而之前朱、龙两位所举的对勘例证,其完整的原文也是这种成对使用的繁琐句型。
(3)护:时国王,则吾身也。
什:尔时王者,则我身是。
anyah sa tena kālena tena samayena rāja abhūt/
adj.N. pron.N. pron.I.m.sg.I. pron.I. m.sg.I. m.sg.N. aor.3.sg.P.
其他 那 此 时 此 时 国王 是
na khalu punar evam drastavyam/ tat kasya hetoh/
adv. adv. adv. adv. fpp.n.sg.N. pron.n.sg.N. interj.G m.sg.G.
不 然而 如此 所应见 这 何 故
aham sa tena kālena tena samayena rājā ’bhūvam
pers.1.sg.N. pron.N. pron.I. m.sg.I. pron.I m.sg.I. m.sg.N aor.1.sg.P.
我 那 此 时 此 时 国王 是
今语可译作:此时那位国王是其他人。然而所见不应如此,为什么呢?我是此时那位国王。
以上各例的画线部分均为重复内容,汉译明显做了简化处理,用“是”来替代重复出现的旧信息,即主语部分。
在其他译经中,“S,N是”句式所对应的原文也是这种成对使用的繁琐句型。如《维摩诘经》②中:
(4)支:(无)。
什:月盖比丘,即我身是。
玄:彼时护法月盖王子,岂异人乎?即我身是。
anyah sa tena kālena tena samayena somacchatro nāma rājakumāro bhūd...
adj.N. pron.N. pron.I m.sg.I pron.I. m.sg.I m.sg.N adv. m.sg.N. aor3.sg.p
其他 那 此 时 此 时 月盖 名为 王子 是
na khalu punar te devānām indra evam drastavyam/tat kasmād dhetoh/
adv. adv. adv.pers.2.sg.G m.pl.G m.sg.V. adv.fpp.n.sg.N.pron.n.sg.N interj.Ab.m.sg.Ab
不 然而 你的 众神的 主人 如此 所应见 这 何 故
aham sa tena kālena tena samayena somacchatro nāma rājakumāro bhūvam
pers.1.sg.N.pron.N.pron.I. m.sg.I. pron.I. m.sg.I. m.sg.N. adv. m.sg.N. aor.1.sg.P.
我 那 此 时 此 时 月盖 名为 王子 是
(《法师品第十三》)
今语直译:此时那位名叫月盖的王子是其他人。众神之主啊!然而所见不应如此,为什么呢?我是此时的那位名叫月盖的王子。
遍查鸠摩罗什译本中19例“S,N是”句式,16例的原文都是这种成对使用的复杂句式,1例无原文对应,剩余2例的原文虽是简单判断句,但都出现在偈颂中,显然与梵文偈颂有音节数量的限制有关。如:
(5)护:我身尔时则为法师。
什: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aham ca āsīt tada③dharma-bhānakah(《序品》)
pers.1.sg.N.conj.impf.3.sg.P.adv. m.sg.N.
我 又 是 当时 法师
今语译作:当时的法师就是我。
而且原文中,be动词也不合常规地跑到了主、表语之间,这也是由梵文诗歌的韵律结构要求所致。若在不受音节数量限制的散文中,此句可还原成正常的主从复合句,即主从二句部分重复的繁琐句型:
yas ca tada dharma-bhānakah asit | aham tada dharma-bhānakah āsīt
rel.N. conj.adv. m.sg.N. impf.3.sg.P. pers.1.sg.N.adv. m.sg.N. impf.3.sg.P.
某位 又 当时法师 是 我 当时 法师 是
有时,原文中根本不出现表判断的be动词,就更谈不上句尾的“是”从仿译甚至“硬译”原文而来。如:
(6)护:何谓著衣于如来被服?谓人忍辱柔和安雅,是则名为如来被服;何谓世尊师子之座?解一切法皆悉空寂,处无想愿,是为世尊师子之座。
什: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
katamac ca bhaisajyarāja tathāgatacīvaram/
n.sg.N.conj. m.sg.V. n.sg.N.
什么 又 药王啊 如来的衣服
mahāksāntisauratyam khalu punar bhaisajyarāja tathāgatacīvaram/
n.sg.N. adv. adv. m.sg.V. n.sg.N.
大安忍 复次 药王啊 如来的衣服
katamac ca bhaisajyarāja tathāgatasya dharmāsanam/sarvadharmasūnyatāpravesah
n.sg.N. conj. m.sg.V. m.sg.G. n.sg.N. m.sg.N.
什么 又 药王啊 如来的 法座 了解诸法空性
khalu punar bhaisajyarāja tathāgatasya dharmāsanam(《法师品》)
adv. adv. m.sg.V. m.sg.G. n.sg.N.
复次 药王啊 如来的 法座
今语可译作:药王啊!如来衣是什么样呢?药王啊!如来衣就是大安忍。药王啊!如来法座又是什么样呢?药王啊!如来法座就是了解诸法空性。
如果要说仿译或者硬译,反倒是竺法护逐字逐句地直译原文,使得译文也呈现出重复冗赘的特点,与原文如出一辙;而鸠摩罗什译本中的“S,N是”句式跟原文的句型特征毫无相似之处,明显经过简化处理。
而且在(5)、(6)两例中,竺法护都译成由准系词“为”标识的判断句,已经符合汉语SV0型语言的表达习惯,为何在本土化程度更高的鸠摩罗什译本中,译者反而要改成违背常规的“S,N是”句呢?
此外,以上对勘各例显示,虽然梵文的语序比较灵活,但也有一定倾向,大都将负载新信息的表语置于句首,而代表旧信息的主语居于其后,判断动词和主语之间表现为性、数、格的一致。汉语的判断句恰好相反,主语在前,表语在后。如果说,译者不了解梵汉两种语言判断句的类型差异,怎么会在翻译时将原文“表语+主语”的语序调整为汉译“主语+表语”的语序呢?(5)、(6)两例的异译对比尤能说明,竺法护误判了原文主语和表语的语义角色,把主语译成了表语。表语译成了主语,所以鸠摩罗什在重译时才会调整过来。可问题是,既然做了修改,为何又不彻底,独独把系词“是”留在句尾,导致译文中出现众多不规则的“S,N是”式判断句呢?可见,对“S,N是”句式的性质仍需斟酌,将“是”当作后置的系词也许并不妥当。
三
接下来,再将“S,N是”句式和汉语常规的“S是N”型判断句做一比较,两者无论从汉译的句法表现,还是从所对应的原文来看,都存在诸多差异,属于性质不同的两类结构。
汉语“S是N”型判断句东汉时便已走向成熟(唐钰明,1992),在口语性较强的中古译经文献中更为常见,《法华经》的竺法护译本和鸠摩罗什译本中各有48例和74例,明显多于“S,N是”句的用例。
首先,两者的句法表现不同。一般说来,如果汉语的系词判断句中出现副词状语,尤其否定副词时,它的句法位置是紧挨判断动词的,而“S,N是”句的副词多与“是”分开④。如下表所示:
其次,二者的原文对应不同。汉译佛经中,“S是N”型判断句主要对应原文中形式简单的同格判断句,即主语和表语性、数、格一致,表判断的be动词可以省略。如:
(7)护:今此幼童,皆是吾子。
什:今此幼童,皆是吾子。
sarva eva ete kumārakā mama eva putrāh(《譬喻品》)
pron.pl.N.adv. pron.N.m.pl.N. pers.1.sg.G.adv.m.pl.N.
全部 即 这些 幼童 我的 即儿子们
也可以出现,如:
(8)护:(无)。
什:彼即是汝身。
tvam eva so tādrsko bhavisyasi(《譬喻品》)
pers.2.sg.N.adv. pron.N.adj.m.sg.N. fut.2.sg.P.
你 即 那 如是相 将是
be动词按照梵语SOV型语言的词序原则,依然位于句末。但鸠摩罗什并未仿效原文,译成“S,N是”句式。
由此可见,译经特有的“S,N是”句式与原文是不是句末出现be动词的强调式判断句并无直接关系,译者主要用它来对译原文结构复杂的繁琐句型。而且在梵文原典中,“S,N是”句式所对应的繁琐句型并非总以主从二句部分重复的繁琐形式出现,有时也会将主句中与从句相重复的主语和系词部分省去,单留一个指代词,来替代主语。在梵文化程度不高的早期译经原典中,这种通俗简单的省略表达也许更为流行。如《撰集百缘经·报应受供养品》⑤中:
(9)支:欲知彼时商主者,则我身是。
yo’sau tena samayena sārthavāho babhūva|aham sah[...]
rel.N.pron.N.pron.I m.sg.I. m.sg.N. aor.3.sg.P pers.1.sg.N pron.m.sg.N.
某 那位 那 时 商主 是 我 这位
今语直译:那时有位商主,这人就是我。
(10)支:彼时观顶王者,则我身是。
yo’sau tena kālena tena samayena rājā ksatriyo mūrdhna-abhisikta babhūva|
rel.N.pron.N. pron.I.m.sg.I.pron.I. m.sg.I.m.sg.N.m.sg.N.ppp.m.sg.N. aor.3.sg.P.
某 那位 那 时 那 时 国王 刹帝利 灌顶 是
aham sah[……]
pers.1.sg.N. pron.m.sg.N.
我 这位
今语直译:那时有位灌顶刹帝利王,这人就是我。
两例的原文依然是一个“yad...tad...”型主从复合句,但与例(1)中形式完整的繁琐句型相比,明显省去了主句中与从句相重复的主语和系词部分,只保留指代词“sah”(阳性、单数、主格)来代替主语,主句中省略的内容正是从句的画线部分。汉译将yas引导的主语从句译成主语S,aham所在的主句译成判断谓语“N是”,“是”直接对应原文指代词“sah”,其代词来历显露无遗。
这样无论从语法功能,还是从所对应的原文来看,句末“是”都表现出较为鲜明的代词属性,回指主语,表达“如此、这样”的意思,延续先秦汉语固有的“是”字后置用法。如先秦汉语中: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滕文公下》)|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濡需者,豕虱是也。(《庄子·徐无鬼》)|道也者,何也?礼义、辞让、忠信是也。(《荀子·强国》)|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国语·郑语》)
“是”为指示代词,复指上文,“其用途在乎‘是认’某一些例证”(王力,1937)。尽管汉译佛典中出现大量句尾不带语气词“也”的“S,N是”型判断句,但也不能证明句末的“是”不是代词。因为在中古时期,判断句中既无系词,也不加语气词“也”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世说新语》中,不带任何语法标志的判断句有178例,约占判断句总量的40%⑥。汉译佛经的情况也一样,如:
水牛之犊及诸梵志仙人者,则清信士居家学者。(《生经》3/94a)|魔怨及诸外道,皆吾侍者。(《说无垢称经》14/568a)|所说法者,即此十二部经。(《大智度论》25/306c)
既然如此,中古译经的“S,N是”为何不能看作无语法标志的判断句呢?尤其如下例所示:
(11)护:欲知尔时净复净王发道意者岂是异人?莫造此观,所以者何?则是今现莲华首菩萨是。
什;妙庄严王岂异人乎?今华德菩萨是。
anyah sa tena kālena tena samayena subhavyūho nāma rāja abhūt/
adj.N.pron.N. pron.I.m.sg.I.pron.I.m.sg.I. m.sg.N. adv.m.sg.N.aor.3.sg.P.
其他 那 此 时 此 时 妙庄严 名为 国王 是
na khalu punah kulaputrā yusmābhir eva drastavyam/tat kasya hetoh/
adv.adv.adv. m.pl.V. pers.2.pl.I. adv.fpp.n.sg.N pron.n.sg.N. interj.G.m.sg.G.
不 然而 善男子们啊 你们 即 所应见 这 何 故
ayam eva sa padma-srīr bodhisattvo mahāsattvas tena kālena tena samayena
pron.N.adv.pron.N.m.sg.N. m.sg.N m.sg.N pron.I.m.sg.I. pron.I. m.sg.I.
这个 即 那 莲华首 菩萨 大士 此 时 此 时
subhavyūho nāma rāja abhūt(《妙庄严王本事品》)
m.sg.N. adv.m.sg.N. aor.3.sg.P.
妙庄严 名为 国王 是
原文依旧是一个成对使用的繁琐句型。竺法护译本中出现了两个“是”,这样的句子一直到隋唐五代的汉译佛经和佛教文献里都在沿用。如:
又彼过去伽罗尸弃辟支佛边,手执伞盖,作荫人者,还是即今此耶输陀比丘身是。(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3/823b)|白牛是能证之人故,即是文殊是也。(《祖堂集》卷二十)
很多学者都把它看作原文SOV型判断句与汉语SV0型判断句杂糅组合,产生的SVOV型重叠式判断句,是一种重复冗赘,翻译不成熟的表现(曹广顺,2004;龙国富,2006等)。如果句中两个“是”都是系词,那的确是冗赘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句中受副词修饰的“是”当为判断动词,句末的“是”则为回指主语的指示代词。虽然在后出的鸠摩罗什译本中,译者删去了一个“是”,但这样删改并不是为了避免系词“是”的重出,果真如此的话,译者为何不删去出现在句末非常规位置的“是”,反而删去常规位置的“是”呢?况且后置用法的“是”又跟原典梵语SOV的词序规则无关,相反却看与原文指代词直接对应的例证。所以从现有的梵汉对勘证据来看,句末的“是”并非系词,仍为指示代词。
很可能在鸠摩罗什的译经时代,形式简捷的“S,N是”句式已逐渐成为翻译这种原文繁琐句型的惯用模式。
术语缩略
BHSG=F.Edgerton,《佛教混合梵文文法》(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Grammar),Yale University Press,1953。
adj. adjective形容词 adv. adverb副词
aor. aorist不定过去时 conj. conjunction连词,接续问
fut. future将来时 fpp. future-passive-participle将来被动分词
G. genitive属格 I. instrumental具格
impf. Imperfect未完成时 interj. interjection感叹词
L. locativen依格 m. masculine阳性
N. nominative体格 n. neuter 中性
P. parasmaipada,active-voice为他,主动语态 pers.1. first-personal 第一人称代名词
pers.2. second-personal第二人称代名词 pl. plural复数
ppp. past-passive-participle过去被动分词 pron. pronoun代词
rel. relative-pronoun关系代词 sg. singular单数
V. vocative呼格 √ root语根
参考文献
曹广顺 2004 《重叠与归一——汉语语法历史发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汉语史学报》第4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秀兰 2003 《魏晋南北朝文与汉文佛典语言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后工作研究报告。
胡湘荣 1993 《从鸠摩罗什的佛经重译本与原译本的对比看系词“是”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第3期。
江蓝生 2003 《语言接触与元明时期的特殊判断句》,《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八辑,商务印书馆。
龙国富 2005 《从梵汉对勘看中古汉译佛经中的特殊判断句》,“汉语史中的语言接触”国际研讨会。
唐钰明 1992 《中古“是”字判断句述要》,《中国语文》第5期。
汪维辉 1998 《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中国语文》第2期。
王 力 1937 《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清华学报》第1期。
香坂顺一 1983 《白话语汇的研究》,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华书局,1997年。
张华文 2000 《试论东汉以降前置宾语“是”字判断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张军 2006 《汉藏语系语言判断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朱冠明 2005 《中古汉语佛典语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
(原刊于《中国语文》2010年第1期)
① 张华文的说法暂不足取。因为他混淆了类型学与发生学的区别。在发生学上有亲属关系的诸语言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结构类型,汉藏语系中大多语言是SOV型结构,并不能推导出原始汉语也是如此。
② 引例取自《梵藏汉对照〈维摩经〉》(Vimalakīrtinirdesa,Transliterated Sanskrit Text Collated with Tibetan and Chinese Translations),大正大学综合佛教研究所梵语佛典研究会编订,2005年。“支”表支谦译《佛说维摩诘经》,T14,No.474。“什”表鸠摩罗什译《维摩译所说经》,T14,No.475。“玄”表玄奘译《说无垢称经》,T14,No.476。
③ 见BHSG§3.27“a for ā”。
④ “即”和“则”个别时候出现在“是”前,如:彼仁王者,我则是也。(《六度集经》3/6b)|一切施者,我身即是。(《大庄严论经》4/339c)但其他副词“乃”、“正”、“皆”等,尤其是否定副词“非”则都不能紧挨“是”前使用。
⑤ 《撰集百缘经》对勘材料由北京大学东语系萨尔古老师提供。梵本选用Avadānasataka[Bibliotheca Buddhica III],edited by Dr.J.S.Speyer,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Pimited.Delhi,1992.“支”表支谦译《撰集百缘经》,T14,No.474。
⑥ 见《〈世说新语〉语言研究》423页,张振德、宋子然等合著,巴蜀书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