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曾文先生简历和著作目录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一  籍贯、出生年月和现任职务
    杨曾文先生,山东省即墨市人,1939年12月7日生,汉族。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属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长年从事中国佛教史、禅宗史、日本佛教史的研究。
    二  简历
    1953—1959年,北京第二十六中学(现汇文中学);
    1959—196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
    1964年9月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
    1979年,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2年,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副主任;
    1985年,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教授)、佛教研究室主任、博士生指导教师;
    1988年,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1998—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2003年4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2006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三  主要出访经历
    1982年1—4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外国招聘学者”;
    1985年9—12月,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91年4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
    1991年10月—1992年10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招聘教授”;
    1997年10—12月,日本驹泽大学研究员。
    四  著作和译著
    (一)专著
    《中国佛教史》1—3卷,共著,1100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985、1988年版;
    《佛教的起源》,90千字,台湾佛光出版社1991年版;
    《日本佛教史》,520千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人民出版社2008年新版;
    《唐五代禅宗史》,500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006年重印;
    《佛教知识读本》,8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佛教史论》,273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宋元禅宗史》,800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二)主编并参加撰写
    《佛教文化面面观》,190千字,齐鲁书社1989年版;
    《当代佛教》,322千字,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日本近现代佛教史》,366千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佛教基础知识》,23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宗教卷》,与日本源了圆合编,275千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日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与日本镰田茂雄合编,400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佛教与历史文化》,与方广锠合编,58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禅宗与中国佛教文化》,与惟正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祖道一和中国禅宗文化》,与蒋明忠主编,579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佛教文化150问》,230千字,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佛学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年刊,总第12—16期,2003—2007年。
    (三)辞书编写
    《宗教词典》佛教部分及神道教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的神道教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中日文化交流事典》副主编,“中日佛教文化交流部分”主编并撰写词条,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四)校编附研究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231千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255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神会和尚禅话录》,169千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临济录》,158千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菩提达摩四行论》,与法缘合作,少林书局2006年版。
    (五)翻译
    《日本佛教史纲》,原著者日本村上专精,247千字,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印度佛教史概说》,原著者佐佐木教悟等,与姚长寿合译,114千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六)论文
    1.试论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文史哲,1978.三
    2.论《淮南子》唯物主义自然观,吉林人民出版社——哲学史论丛,1980.
    3.道教的创立和太平经,世界宗教研究,1980.一
    4.佛教经录和大藏经,世界宗教研究,1981.一
    5.中国净土宗及其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商务印书馆——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1982.
    6.中国佛教在日本佛教初传期的流传情况,世界宗教研究,1982.三
    7.部派佛教略论,世界宗教资料,1983.一
    8.佛教般若思想与玄学的比较,世界宗教研究,1983.四
    9.佛教从印度向西域的传播,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佛学论文集,1984.
    10.隋唐时代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世界宗教研究;日本中外日报,1986.二;1985.11.18
    11.弥勒信仰的传入及其在民间的流行,中原文物,1985.特刊
    12.观世音信仰的传入和流行,世界宗教研究,1985.三
    13.梁武帝与佛教综论,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二
    14.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文史知识,1986.十
    15.空海和日本真言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日本的中国移民,1987.
    16.日本学者对中国禅宗文献的研究和整理,世界宗教研究,1987.一
    17.中日的敦煌禅籍研究和敦博本《坛经》、《南宗定是非论》的学术价值,世界宗教研究,1988.一;日本中外日报,1987.10.23
    18.日本文化和宗教,日本问题,1988.二
    19.佛教的阿弥陀、观世音和弥勒信仰,中华书局——佛教和中国文化,1988.
    20.禅宗北宗的代表者——神秀,中华书局——佛教和中国文化,1988.
    21.日本的佛教和佛教研究,黄山书社——东方文化知识讲座,1988.
    22.中日佛教的比较,哲学研究,1989.一;吉林教育出版社——中日比较文化论集
    23.日本奈良六宗和早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世界宗教研究,1989.一
    24.宗教学研究概述—佛教(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1989.
    25.日本宗教概况,世界宗教资料,1989.四
    26.最澄和日本天台宗,商务印书馆——东方文化集刊,1989.一
    27.早期禅宗史书《传法宝纪》,香港佛教,1989.349
    28.敦博本《坛经》的学术价值,韩国民族出版社——六祖坛经的世界,1989.
    29.太虚的人生佛教论,香港法住学院——太虚诞生一百周年国际会议论文集,1989.
    30.敦博本《坛经》及其学术价值(提要),佛光山国际禅学会议实录,1989.
    31.天台宗的性具善恶的心性论,世界宗教研究,1990.二
    32.神秀所著《观心论》的禅法思想,陕西人民出版社——隋唐佛教研究论文集,1990.
    33.大乘佛教伦理和现代社会,台湾东大图书公司——从传统到现代,1990.
    34.唐宋文殊菩萨信仰和五台山,五台山研究,1990.一
    35.中国佛教及其源流,四川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中华文明,1991.
    36.佛教戒律和唐代律宗,中国文化,1990.
    37.隋唐的佛舍利崇拜和法门寺,世界宗教研究,1991.三
    38.支遁佛学思想述要,五台山研究,1991.三
    39.中国古代的神道观念和主要宗教,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史,1992、2008新版
    40.《六祖坛经》诸本的演变和慧能的禅法思想,中国文化,1992.六
    41.关于神会的几个问题,日本中外日报,1992.11.20.
    42.日本古代佛教民族特色的形成,世界宗教研究,1993.一
    43.关于慧能和《六祖坛经》的几个问题,日本爱知学院大学禅研究所——禅研究所纪要,1992.21
    44.净觉及其《注般若心经》(附校本),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中华佛学学报,1993.六
    45.道绰、善导和唐代净土宗,台湾东大出版社——中印佛学泛论,1993.
    46.鸠摩罗什的诸法实相论,世界宗教研究,1994.三
    47.中国佛教和《毗罗三昧经》,载牧田谛亮监、落合俊典编《七寺古逸经典研究丛书》第一卷<中国撰述经典>(其之一),日本大东出版社1994.
    48.关于中日天台宗的几个问题,东南文化,1994.专号
    49.佛教传入中国及其民族化,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文化精要,1994.
    50.义净及其译经,上海人民出版社——唐文化研究论文集,1994.
    51.中日两国的净土教,中国史研究,1995.一
    52.牛头法融及其禅法,台湾三民书局——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1995.
    53.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影响,世界宗教文化,1995.一
    54.信行与三阶教典籍考略,世界宗教研究,1995.三
    55.三阶教教义研究,佛学研究,1995.总三
    56.关于《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的补充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四
    57.南宋圭堂居士《大明录》及其三教一致思想,台湾宗教委员会——佛教与中国文化学术会议论文集,1995.中辑
    58.日本新兴宗教和新新宗教热,国家体改委——改革内参,1995.14
    59.中国古代佛教的三个问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原道,1996.三辑
    60.菩提达摩禅法——《二入四行论》,宗教文化出版社——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论文集,1996.
    61.隋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四
    62.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中国文化,1996.十三
    63.道信及其《入道方便要法门》,中华书局——周绍良九秩寿文集,1997.
    64.论北传汉语系佛教的形成及其特色,上海译文出版社——中日东方思想研讨会论文集,1997.
    65.法藏的法界观,日本大藏出版社——华严论文集,1997.
    66.共书“黄金纽带”的新篇章——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随笔录,日本研究,1997.三
    67.禅宗北宗及其禅法,宗教文化出版社——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997.
    68.圆仁和日本天台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中华佛学学报,1997.10.
    69.《<维摩诘经>释论》序,法音,1997.九
    70.石头希迁及其禅法,岳麓书社——石头希迁与曹洞禅,1997.
    71.隋唐以前禅学经典的翻译,韩国吴绿园古稀纪念学术论丛刊行委员会——韩国佛教的坐标,1997.
    72.杨文会的日本真宗观——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30周年,世界宗教研究,1997.四
    73.隋唐时期的日本留学僧,世界宗教文化,1997.二
    74.南北朝时期佛教学者的道教观,世界宗教文化,1997.四
    75.论慧能的识心见性思想,学术研究丛书六祖慧能思想研究,1998.书;禅学研究,1998.三辑
    76.日莲心目中的《法华经》,世界宗教研究,1998.二
    77.临济义玄河北传法考,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华学,1998.三
    78.天台宗的判教论,东南文化,1998.增刊
    79.为新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书新篇,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日本研究,1998.三
    80.人间净土的思想和不二法门,法鼓文化事业公司——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1998.
    81.《神会塔铭》和《慧坚碑铭》的注释,佛学研究,1998.七
    82.关于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所藏日本天平十二年一件写经文书的初步考察,法音,1999.九
    83.唐代禅宗史上几个问题的考证,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1999.卷第六;日文译文:唐代禅宗史的诸问题,日本《驹泽大学禅研究所年报》第9号,1998年3月
    84.中国历史上的《法华经》及其在21世纪的作用。1.日本东洋哲学研究所——东洋学术研究;2.闽南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学报,1999.1.38卷第2号第2期
    85.唐五代禅宗在今山西地区的传播,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1999.第8期
    86.唐代宗密及其禅教会通论,中华佛学研究所——中华佛学学报,1999.第12期
    87.澄观及其四法界论,中国佛学院学报——法源,1999.总17期
    88.考察禅中国化的卓越尝试——读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台湾正闻出版社——印顺思想——印顺导师九秩晋五寿庆论文集,2000.
    89.永明延寿的心性论,中华佛学研究所——中华佛学学报,2000.第13期卷上
    90.临济宗的门庭施设及其现代诠释,台湾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宗教丛书9·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2000.上卷
    91.赵朴初先生和新中国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2000.三、四期合刊
    92.天台宗的史前期——从慧文到慧思,中国佛学院报——法源,2000.总18期
    93.新时期的佛教研究——杨曾文、方广锠编,宗教文化出版社——佛教与历史文化,2000.
    94.宋代的佛经翻译,杨曾文、方广锠编,宗教文化出版社——佛教与历史文化,2000.
    95.华严宗的法界圆融思想和21世纪的文明,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总第24期.
    96.佛教民族化和禅宗(韩文),韩国,禅苑,2000年第12期。
    97.《唐同德寺无名和尚塔铭并序》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2000年第9期。
    98.关于加强人间佛教理论研究的建议,上海玉佛寺主办——觉群,2001.总第1期—总第5期。
    99.中国佛教与东方文化,上海龙华寺,中华书局——华林,2001.第一卷。
    100.鸠摩罗什译经和中国佛教,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编,美术摄影出版社——鸠摩罗什和中国民族文化,2001。
    101.道原及其《景德传灯录》,南京大学学报,2001.第38卷第3期。
    102.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左岂右页)及其著述,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2001。
    103.如是宏愿,如是伟业——纪念中国现代著名佛学家法尊法师,中国佛教协会,法音,2001第7期总第203期
    104.宋代云门宗佛印了元及其与士大夫的交游,日本·中外日报,2001年10月30日第26253号,《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增刊。
    105.宋云门宗契嵩的著作及其两次上仁宗皇帝书,觉醒主编《觉群·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06.关于敦煌本《六祖坛经》无相戒的考察,中国佛学院学报《法源》,2001—总19期。
    107.雪窦重显及其禅法,吴言生主编《中国禅学》第一卷,河北禅学研究所主办,中华书局2002年版。
    108.道信及其“入道安心”禅法,《佛学研究》第十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2001。
    109.新世纪的佛教教育,戒幢佛学研究所——戒幢佛学,2001年第1卷。
    110.宋代在京城传法的云门宗禅僧,中华文化研究集刊第3辑——《中华佛学精神》,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11.汾阳善昭及其禅法,中华佛学研究所《中华佛学学报》,2002年第15期。
    112.唐代庞蕴居士及其禅诗,释妙峰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曹溪禅研究》。
    113.北宋文学家杨亿和佛教,释觉醒主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觉群·学术论文集》第2辑。
    114.人间佛教的展望,台湾——普门学报,2002年第8期,亦于台湾《人间福报》2002年12月14、21、28日连载。
    115.北宋驸马都尉李遵勖和禅宗,中国佛学院报《法源》,2002总第20期。
    116.慧南与临济宗黄龙派,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普门学报》,2003年第13期。
    117.敦煌本《坛经》的佛经引述及其在慧能禅法中的意义,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编《戒幢佛学》第二卷,2002年;《田中良昭博士古稀纪念论集》,日本大东出版社,2003。
    118.鉴真大和尚东渡,闽南佛学院编《闽南佛学》,第一辑,2002。
    119.苏轼与禅僧的交游,吴言生主编《中国禅学》第二卷,中华书局2002年版。
    120.北宋惠洪与《禅林僧宝传》,日本《中外日报》,2003年12月11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4年1月。
    121.慧能大师的顿教禅法及其在东亚的传播,释传正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曹溪禅研究》(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22.壁观求理入,谁知西来意,华林寺编《达摩禅学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123.光昭日月,垂范千古——纪念鉴真大和尚东渡1250周年,中国佛教协会《法音》2003年第11期。
    124.延寿的禅、教会通思想,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2003年总第12期。
    125.佛教伦理与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佛源主编《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东方出版社2003年。
    126.人间佛教与现代城市文明建设,觉醒主编《都市中的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127.天台智*(左岂右页)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宗教研究》,2003年总第1期。
    128.佛教中国化历程之回顾,广东省佛教协会、广东佛教编辑部《中国佛教二千年》,2003年。
    129.关于敦煌本《六祖坛经》中“无相戒”的考察,林有能、霍启昌编《六祖慧能思想研究(二)》,香港出版社2003年。
    130.从佛教的民族化看中国禅宗的特色和迅速兴起,闽南佛学院编,岳麓书社——《闽南佛学》2003年第二辑。
    131.圆悟克勤的《碧岩录》的结构与思想,中国佛学院2004年《法源》,总第22期。
    132.21世纪两岸社会与佛教的发展,中国佛学院2004年《法源》,总第22期。
    133.方会与临济宗杨岐派,觉醒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觉群·学术论文集》第三辑。
    134.鸠摩罗什的译经与日本佛教,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2004年《佛学研究》,总第13期。
    135.为协调佛法与王法立论——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2004年《佛学研究》,总第13期。
    136.佛教研究与中国佛教的未来,中国宗教杂志社《中国宗教》2005年第2期。
    137.空海“十住心”的判教论,觉醒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觉群·学术论文集》第四辑。
    138.是丰碑,是旗帜,风范垂于天下,必将彪炳千秋——纪念赵朴初居士逝世五周年,2005年9月15日出版《澳门佛教》第50期。
    139.少林雪庭福裕和元前期的佛道之争,中国佛教协会《法音》2005年第3期,总第247期。
    140.东晋佛教翻译家法显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戒幢佛学研究所《戒幢佛学》第三卷,2005年。
    141.新世纪中国佛教的使命和社会关怀,闽南佛学院《闽南佛学》第三辑,2004年。
    142.金朝护法居士李纯甫及其《鸣道集说》,中国佛学院报《法源》总第23期,2005年。
    143.金末元初曹洞宗万松行秀禅师及其弟子,觉醒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觉群·学术论文集》第五辑。
    144.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试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2005年《佛学研究》,总第14期。
    145.元初禅僧子聪刘秉忠的历史贡献,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2006年第1期,总第81期。
    146.天如惟则的“念佛禅”,河北省佛协《禅》编辑部编《禅》,2006年第3期,总第93期。
    147.中国传统伦理与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国宗教》2006年第9期,总第82期。
    148.当代佛教的社会教化责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2006年总第15期。
    149.时代召唤:培养多方面优秀的佛教人才,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2006年总第15期。
    150.源自实践,付诸实践的人间佛教——读满义《“星云模式”人间佛教》,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2006年总第15期。
    151.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佛教的伦理思想,上海玉佛寺《觉群》,2006年总第29期。
    152.中国佛教伦理及其当代价值,觉醒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度《觉群佛学》。
    153.鲸涛千里传梵典,隔海相望欣同风——纪念中日佛教文化交流1400周年,2007年4月10日《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0076期,稍有删节;2007年《佛学研究》总第16期。
    154.僧璨和《信心铭》,青岛市佛教协会《菩提道》第2007年第1期,总第4期。
    155.禅宗四祖道信,青岛市佛教协会《菩提道》第2007年第2期,总第5期。
    156.高杨东山法门,倡导“守心”禅法,青岛市佛教协会《菩提道》第2007年第3期,总第6期。
    157.法然和日本净土宗——纪念日中净土宗协会成立30周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2007年总第16期;日文稿载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日中净土》2007年第18号。
    158.关于鉴真东渡二题,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0卷,第5期。
    159.《曹溪大师传》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意义,中国佛学院《法源》2007年总第25期。
    160.妙心寺的开山、临济宗日本化的重要奠基人——纪念无相大师圆寂650周年,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2007年6月总第92期。
    161.关于电视剧《鉴真东渡》,西安文理学院《唐都学刊》2007年第6期。
    162.妙心寺的开山、临济宗日本化的重要奠基人——纪念无相大师圆寂650周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2007年总16期。
    163.21世纪海峡两岸人间佛教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杭州市佛教协会会刊《杭州佛教》2007年第3期,总第14期。
    164.坚持勤奋修行,就能达到觉悟。青岛市佛教协会《菩提道》第2007年第4期,总第7期。
    16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新发展,中国宗教杂志社《中国宗教》2008年第1期,总第98期。
    166.朝阳北塔与隋初梵幢寺塔,中国宗教杂志社《中国宗教》2008年第3期,总第100期。
    167.辽代佛教与朝阳北塔,中国佛教协会《法音》2008年第3期,总第283期。
    168.佛教与现代化,载觉醒主编《佛教与现代化——太虚法师圆寂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七)译文
    1.关于唐代的寺田,滋野井恬,《世界宗教资料》,1980年第2期。
    2.坛经考,宇井伯寿,《世界宗教资料》,1980年第4期。
    3.日本佛教研究现况,佐佐木教悟,《世界宗教研究》,1980年第2期。
    4.唐代的宗教政策,滋野井恬,《世界宗教资料》,1981年第4期。
    5.明代文化的传播者——隐元隆琦,镰田茂雄,《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4期。
    6.《六祖坛经诸本集成》解题,柳田圣山,世界宗教资料,1984年第2期。
    7.日本近五年关于中国学的研究动向,蜂屋邦夫,《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4期。
    8.纬书形成问题和纬书思想研究动向,安居香山,《孔子研究》,1986年第2期。
    9.道教的形成与谶纬思想,安居香山,《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10.日本佛教的特点,中村元,《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1期。
    11.中国对佛教的接受——“理”的一大变化,荒木典俊,《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1期。
    12.日本国的净土变相和敦煌,中村兴二,文物出版社——《中国石窟莫高窟》(三),1987年。
    13.日本佛教的特点,中村元,《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1期。
    14.道教与佛教——神学教义的互相影响,福永光司,《世界宗教资料》,1989年第1期。
    15.关于白莲宗,竺沙雅章,《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2期。
    16.宋代的净土思想,柴田泰,《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2期。
    17.日本古代的汉译大藏经,梶浦晋,《世界宗教资料》,1994年第1期。
    18.宗密的三教观——以《原人论》为中心,镰田茂雄,《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19.从汉晋壁画墓及副葬物中发现佛像的意义,荒木典俊,《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20.鬼道和神道——中国古代宗教思想和日本古代,福永光司,载杨曾文、源了圆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4·宗教卷》。
    21.中国道教对日本古代民间信仰的影响,洼德忠,载杨曾文、源了圆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4·宗教卷》。
    22.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在日本的民族化,末木文美士,载杨曾文、源了圆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4·宗教卷》。
    23.日本天台、日莲宗和中国天台宗,田村晃祐,载杨曾文、源了圆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4·宗教卷》。
    24.江户时代前期儒教和佛教的关系,载杨曾文、源了圆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4·宗教卷》。
    25.日莲对《法华经》一念三千的继承,渡边宝阳,《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26.21世纪的佛教,镰田茂雄,《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
    27.佛教图像学的成果和问题点,赖富本宏,《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
    28.中国佛教早期经典注释书的性格,菅野博史,《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增刊。
    29.律藏在未来佛教世界的重要性,佐佐木闲,《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增刊。
    30.“三菩萨传”罗什译质疑,落合俊典,《佛学研究》,2004年总第13期。
    31.关山慧玄禅师无相大师的禅风,则竹秀南,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2007年总第16期。
    32.关山慧玄无相大师和妙心寺,竹贯元胜,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2007年总第16期。
    33.关山慧玄元相大师和妙心寺教团,栗原正雄,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2007年总第16期。
    (八)序及报道等
    1.日本的中国佛教研究概况,《世界宗教研究》,1979年第1期。
    2.《宗教词典》部分辞目写后感,《辞书研究》,1981年第4期。
    3.法宝义林及法宝义林研究所,《世界宗教资料》,1982年第3期。
    4.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宗教研究概况,《世界宗教资料》,1982年第4期。
    5.中国佛教研究介绍,日本《中外日报》,1982年11月1日。
    6.中国的佛教研究,日本大谷大学真宗综合研究所——研究所报,1986年11月第14号。
    7.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宗教研究情况。《世界宗教资料》。1986年第1期。
    8.佛教史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6年10月26日。
    9.中国佛教研究综述,《中国哲学年鉴》,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10.中国佛教研究综述,《中国哲学年鉴》,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11.张大柘译日本村上重良《宗教与日本现代化》序,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年版。
    12.难忘的记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留日归来忆扶桑》,1992年。
    13.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佛教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3期。
    14.关于中日佛教学术会议,台湾《现代佛学》,1991年11月30日,台湾现代佛教学会。
    15.七寺古逸经典研究会,《世界宗教资料》,1994年第1期。
    16.在东瀛的日子里,《大地》,1994年第8期。
    17.《20世纪台湾佛教转型与发展》评介,《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4期。
    18.日本佛教的新起点——代序,高洪《日本当代佛教与政治》,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19.早期禅宗的珍贵资料——神会语录,《书品》,中华书局1997年版。
    20.我的佛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第2期。
    21.张大柘《当代神道教》序,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22.蔡宏《般若与老庄》序,巴蜀书社2001年版。
    23.妙华《智慧与解脱》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24.既仁且智之举,台湾佛教弘誓学院《弘誓》,第58期;台湾《普门学报》第11期,2002年。
    25.中国禅学研究系列丛书《六祖坛经研究》序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26.《达摩禅学研究》序四《壁观证理入,谁知西来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27.《禅宗六祖惠能》序一,香港银河出版社2003年版。
    28.《赵州录校注集评》序,《中国禅学》,2004年,第三卷。
    29.寒山书院建院两周年暨第一届学僧毕业纪念册·序三,2005年。
    30.觉醒《佛法在世间》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31.张大柘《宗教体制与日本近现代化》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32.纪华传《江南古佛》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加强佛学研究,推进佛教文化建设,刘泽亮编《佛教研究面面观》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34.道元和中日两国禅宗,河北禅学研究所《中国禅学》第四卷,中华书局2006年版。
    35.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写书——参加任继愈教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编写组的几点回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3月20日第7版。
    36.增进教、学两界良性互动关系,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尊奉茶话会综合报道,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2007年总第16期。
    五  获奖情况
    1.1993年12月,主编的《佛教文化面面观》(《宗教文化通俗丛书》之一)获第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2.1996年与日本源了圆共同主编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宗教卷》获亚洲太平洋出版协会’96学术类图书金奖;
    3.1999年5月在日本东京获日本东洋哲学研究所颁发的“东洋哲学学术奖”;
    4.2002年9月《唐五代禅宗史》获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二等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