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大师一生为了力挽明清以来佛教衰微的局势,全身心投入到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大潮中,为近代佛教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思想,为近代佛教的传播开辟了成功的途径,大师毕生致力的僧伽教育为近现代佛教缺乏僧才的局面起到了极大的缓解作用,大师精勤不懈的弘法演说,推动了近现代佛教义学的复兴和重现。大师为了佛教的复兴,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身影分现欧亚诸国大师足迹和身影所至之处,皆以满腔热忱推动佛法的传播和佛教事业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初,大师曾入川朝礼普贤道场,从宜昌经三峡抵重庆,由重庆经遂宁到成都,从成都登峨眉朝礼。大师此次入川,刚从欧洲环球弘法回来,兴致极高,沿途不仅留下了大量诗篇①,还应邀在名刹、佛学院、大学、佛学社、佛学讲习所、公园等处演说佛法②,极大地鼓舞了川内诸山大德振兴佛教的志愿。
这次入川,大师曾莅临文殊院,不仅在文殊院主办的空林佛学院为师生演讲,还留下了诗作墨迹和联语等,有的已收入《太虚大师全书》,有的还因遗漏的原因未曾发表过。值此大师示寂六十周年之际,特将大师与文殊院的这段胜缘同大众分享,以资缅怀大师功德,更冀大师法身常照。
一 太虚大师在空林在佛学院
太虚大师此次入川,曾在空林佛学院、地藏庵尼僧学校、宝慈佛学社、净名佛学社、成都华西大学、新都宝光寺、新华公园等地讲演佛法,其弟子将其演讲整理成文稿,收录在《太虚大师全书》之<杂藏·演讲(一)>内,其中在文殊院空林佛学院的演讲由大乘记录,题名为《在文殊院空林佛学院演说》,收集在《西来讲演集》中,③后录入《太虚大师全书》,今依《演说集》改名为《僧伽求学之要》。整篇演讲记录稿不长,约600余字,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大师对空林佛学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一)学生应通佛学而兼通世学
大师针对出家众在学佛法过程中眼光和见识容易短浅和狭小的通弊,告诫学生,佛学院顾名思义,学习重心应以佛学为主要内容。如大师在演讲中:“近来办学院者已有多处,学生虽惟出家众,或兼在家众,总之,应注重佛学……以佛学名院,乃是不离本宗之义。”但大师更进一步指出,“然宣传教理,亦当兼通世间一切学才可,不然,则成为一种拘碍不通之势。”在大师看来,办学的宗旨在于培养僧材,培养僧材的目的在于“宣传教理”,演说和推广佛法,但要达成这一目标,僧伽人才更应该通达世间的相关知识和学问,④大师还特别以大乘佛法中菩萨法的内涵来勉励学生应养成兼通的学习态度。大师说:“若以菩萨法而论,则应五明全学,而不应专重内明佛学。不知此乃为大智大慧之人而言,就是菩萨,并要先明自宗之学,然后才学习外典,所谓本固而枝荣;然又不可能自专而不通世学。若要将佛学宣传于世间,令一切人知道佛学为世间独一无二之学术,亦应该知道世间一切学术,方能因势引入广大佛学之中。”大师是希望学生以菩萨法中要求菩萨行者理应通达除内明(佛学)以外的声明(精通文字学等)、工巧明(技术、技巧等)、因明(逻辑学)、医方明(医药学)等世间一切可以利益引导众生的学问。但通达声明、工巧明、因明、医方明等世间学问的前提是必须固本强基,必须对内明(佛学)有深刻的悟解,因此,大师又进一步指出,“但仅学世间学问,纵然博学一切,亦名世间学者,不得名为佛法中人。”足见大师是要让学生以通佛学而兼通世学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两者不可偏废,体现出大师圆融世出世间法的远见和卓识。
(二)学修必顺并进
大师在空林佛学院中的讲演,不仅要求学生应从拓展知识和开阔视野的角度注重佛法和世法的学习态度,更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将学习理解为增长知识,而忽略作为宗教信仰者轻视日常劳作细行对宗教情操的养成的弊端提出了批评,大师指出:“今日佛学院的学僧,弊端百出,错谬不少,由于将‘学’字错解,只说学生增长知识读书而已,遂将一切苦行工作置之不做,此等皆是教育不良之所致!不知学佛之人,凡粗细工作都应一一切实进行,方具足一个荷担正法有资格的僧伽,方能将佛法宣扬于世间,使三宝永远流传,相续不断,也不负今日在学院中夙兴夜寐辛苦一场”。大师认为,学习不仅仅只是注重知识层面的增长,更要通过日常劳作等细行,来培养学生忍耐和奉献的宗教情操,从而才具足僧格,才有弘法利生、住持正法的实力,才能让三宝的事业发扬光大。从大师这一番演讲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大师内心对学生寄予的无限厚望,大师希望学生能以学修并进的态度在佛学院在中来提高自己弘法利生的综合实力,才能不负三宝、不负人生。
大师在空林佛学院的这次演讲虽然已过去70余年了,但大师在讲演中所透露出的殷切希望却依然能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大师的睿智和慈悲,大师对佛学院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的“以通佛学的兼通世学”,“学修必须并进”的告诫,却依然是今天佛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引起重视的重要问题。
二 文殊院藏太虚大师遗墨
文殊院寺藏法器文物非常丰富,在这些众多的藏品中,现有四件太虚大师的遗墨。
文殊院不仅是成都首刹,交通方便,而且当时的四川省佛教会也设在文殊院内。1930年大师来成都时,大部分时间是住在文殊院。
其中一件藏品是大虚大师书写的自己咏文殊院的诗,中轴,长137公分,宽65公分,诗的内容是:“何处文殊妙智寻,且来精舍息空林。凉生十亩箐箐竹,到此能消热恼心。”⑤诗中不仅透露出大师来成都是住在文殊院的信息,而且对文殊院的自然环境也是首肯有嘉。
另有一件中轴和一件单条,都是1930年太虚大师在文殊院时赠送给禅安和尚的。禅安和尚时任四川省佛教会理事长,文殊院退居,不仅是文殊院空林佛学院的创办者,更是开启四川佛教界僧教育的先驱。从太虚大师能赠送禅安和尚两幅书法的举动中可以想象这两位高僧一定有很多共同语言,晤谈一定非常投缘。一幅中轴长136公分,宽63公分,内容是一首诗:“秋林五色采霞飞,象外超然发妙辉。唯此大乘无二别,白云红叶掩禅扉。”未见录入《太虚大师全书》。一幅单条,长81公分,宽34公分,是太虚大师在朝礼峨嵋山时所写的“自成都至峨嵋山用谭晴峰峨图记胜三六韵”三十六首中的第三十首,题名为“千佛顶及诸刹”,内容为“万千佛顶涌云台,银海频翻雪浪开。峨顶刹竿时起倒,铜碑锡瓦半荒苔。”⑥
还有一件对联,长140公分,宽37公分,是太虚大师1938年题赠佛如和尚。佛如和尚时任文殊院方丈。上联为:钟声流远籁;下联为;花雨散遥空。未见录入《太虚大师全书》。
以上四件太虚大师遗墨,既是太虚大师与文殊院殊胜因缘的历史见证,更是太虚大师留给文殊院的珍贵财富,文殊院一直精心珍藏。
三 太虚大师联语补遗
曾任文殊院后堂的寂义长老,生前曾多次对我谈起他所知道的一副太虚大师的遗联。据寂义长老回忆,在他出家的广汉玉皇观大雄宝殿前曾挂有一副大虚大师撰书的对联,对联的上联是:住妙吉祥平等地道树覆云超儒释梵耶回人天独尊是惟至圣,下联是:得真解脱自由身法轮常转到亚非欧美澳感化即成世界大同。据寂义长老回忆,这副对联是印诠长老送到玉皇观的,印诠长老在民国时曾任过文殊院知客,并且擅长书法,在成都非常知名。太虚大师1930年来成都住在文殊院时,印诠长老参与接待工作,并在太虚大师题写墨宝时,为大师研墨铺纸。据说太虚大师当年在为文殊院题写墨宝时,曾留下上述内容的一副对联。但当对联写好时,文殊院常住的师父们因联语中有“超儒释梵耶回”的字眼,认为语气太大,并涉及其他宗教和民族问题,恐惹事祸,不敢悬挂,后为印诠长老收藏。据寂义长老回忆,印诠长老40年代到广汉住过小庙,便将此联送给了玉皇观,玉皇观的住持便将对联雕刻成长抱柱联挂在大雄宝殿。遗憾的是,木刻的对联在“文革”中被毁坏,今天无缘见到当年太虚大师题写的墨迹了。
从太虚大师1930年来成都的时间与对联中“超儒释梵耶回”的用语上分析,太虚大师来成都的前一年,正好环球弘法考察刚回来,因此在联语中使用“超儒释梵耶回”的用语是完全可能并吻合的。因此,这副联语出自太虚大师的笔下应是属实的,遗憾的是一直不为世人所知。现录出以飨同好:
住妙吉祥平等地道树覆云超儒释梵耶回人天独尊是惟至圣
得真解脱自由身法轮常转到亚非欧美澳感化即成世界大同
佛教已随着时光隧道进入21世纪,太虚大师已离开我们60周年,但海峡两岸现今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正是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理念基础上的延续和升华,当代的海峡两岸四地的佛教界正是沿着太虚大师为佛教的复兴所规划的道路在迈进!愿太虚大师法身常照!愿未来的佛教在太虚大师思想的指引下光明无限!
*成都文殊院方丈。
①见《太虚大师全书》之<杂藏·诗存>,宗教文化出版社,第149—162页。
②见《太虚大师全书》之<杂藏·演讲(一)>,宗教文化出版社,第280—322页。
③见《太虚大师全书》之<杂藏·演讲(一)>,宗教文化出版社,第280—322页。
④同上书,第297—298页。
⑤见《太虚大师全书》之<杂藏·诗存>中“成都十咏”,宗教文化出版社,第159页。
⑥见《太虚大师全书》之<杂藏·诗存>中“自成都至峨山用谭晴峰峨图记胜三六韵”,宗教文化出版社,第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