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旅游区其它景点景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1)观山风景区——法门寺下院

    在法门寺北10余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美山,因当地风景优美而得其名。美山有三座山峰,由西到东分别叫西观山、中观山、东观山。西周时,这三座峰分别是有名的“三肖姐妹”居山修炼的地方。翠绿的山,清清的美水河,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尤其夏季,外面盛暑,这里却气候温和。昔日隋文帝效仿阿育王建塔弘佛时,就看中这风水宝地,在西观山修建了闻名全国的舍利塔,取名凤泉寺。

    佛指舍利面世之后,法门寺发展很快,游人倍增。从1989年起,法门寺在西、中观山建设了法门寺下院,在中观山重修了九眼龙泉寺,建立了农禅场;在西观山重修了凤泉寺,建立了林山场。均有常住僧人、居士等,一边诵经习法,一边绿化山林。1996年,法门寺又在中观山建立了“良卿老和尚灵骨塔”,以纪念在“文革”期间为保护法门寺珍宝而自梵的法门寺住持良卿法师。1999年,法门寺退休方丈澄观法师圆寂后,2002年净一方丈圆寂后,又在中观山分别建立了“澄观老和尚灵骨塔”和“净一老和尚灵骨塔”,纪念他们为法门寺开放和再次辉煌作出的巨大贡献。

    游人游观山风景区,不仅可以观看祖国西北秀丽山川,盛夏乘凉,陶冶情操,而且可以缅怀为佛教圣地作出贡献的三位老法师。还可欣赏西周时“三肖”姐妹(大肖、二肖、三肖)当时居山修练的地方。

    (2)宋巧姣告状跪石

    在法门寺院大雄宝殿前院,有一块不到一平方米的青石,上面有两只深深的膝盖凹窝。相传为明代眉坞县(现眉县)宋家庄民间冤女宋巧姣拦銮驾,告御状,陈说冤情,长跪于此青石,出现的膝窝。终于在皇太后的主持下,真相大白,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故事,二百年来被编成秦腔、京剧、昆剧等各种戏曲剧种,剧名有《法门寺》、《拾玉镯》、《双姣记》、《宋巧姣告状》、《法门寺降香》、《双姣奇缘》等。

    (3)卧虎石

    位于法门寺大雄宝殿前院东侧,相传是隋文帝为法门寺送的一奇石,青石,用水泼湿,石面上立即呈现一只大老虎,非常威武,身旁还有数不清的小老虎,活龙活现,引来不少的游人观看。

    (4)回文之最——苏蕙《璇玑图》

    详见本书第四部分。

    (5)四面大佛

    从法门寺向南,宝塔路的南面,有一座四面大佛巍然挺立。高28米,在正方形的莲台上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一巨大的大佛,佛像莲台下为罗汉台,大力士八大金刚肩扛着莲台及上面的四面大佛。莲台的上莲瓣为二十四位菩萨,下莲瓣是三十六飞天。大佛的手比成年人身高还长,大佛的掌心可容十来人。佛座下有1680平方米的大地宫和400平方米的小地宫。大地宫的北宫正中,为大肚弥勒佛,一年四季笑口常开。佛前双柱上写着:

    大肚容物,容天下难容之事;

    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大地宫的西宫为释迦牟尼诞生塑像群。在古天竺迦毗罗卫国的皇宫,天空一头白象摇摇欲坠,王后摩耶夫人刚生下悉达多。

    小地宫内雕塑着释迦牟尼涅槃像,十大弟子合掌肃立在周围。西面彩塑着骑师的文殊菩萨,东面彩塑乘象的普贤菩萨。

    大地宫的西侧,为玄奘取经图。

    大地宫的东侧,为鉴真东渡图。

    四面大佛为一九九0年建造的人造景观。

    (6)周原博物馆与周原遗址

    在法门寺旅游区,还有一座著名全国的博物馆——周原博物馆。凡来法门寺参观的人们大都慕名参观闻名于世的周原遗址和西周青铜器等宝器。

    周原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包括宝鸡市的扶风、岐山、凤翔、宝鸡、眉县和杨凌区、咸阳市的武功、永寿、乾县的部分地区,称为古周原。8000年以来,为人文初祖炎帝神农氏的故乡,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发祥地。后稷教稼台在武功镇,距法门30公里。商代后期,古公亶父率周人由彬县迁岐山之阳,立国周原,国号周,所建的都邑史称“岐周”或“岐邑”。后历经古公、王季、文王三代,发展兴旺,东进灭商,建立了西周。周朝迁都丰、镐后,这里成了周公等人的采邑和周人宗庙、祖坟所在之地。约300年间,“岐邑”一直是西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周原遗址,即《封神榜》中的西岐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今法门镇、黄堆乡和岐山京当乡20多个村子,面积八九平方公里,其中心位于法门寺西北7公里处。

    青铜器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周原是西周青铜器出土最集中的地区,因而有“青铜器之乡”的美称。

    周原博物馆始建于1978年,收藏有周原大量青铜器和远古陶器、瓷器等,历史价值极高。目前,可观赏的有周原召陈遗址和法门寺临时展厅,展厅位于法门寺宝塔路山门西侧。

    史墙盘:盘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重12.5公斤,盘底铸铭文18行284字,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铭文分前后两段,前段叙述周初七王的主要业绩,后段记载器主史墙的家族史。为建国后出土西周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是研究周史的可靠依据,是西周铜器断代的一件重要的标准器。

    折觥:高28.7厘米,长38厘米,重6.7公斤,是青铜器中最精美的艺术品,全身由百余种动物特征组成。觥盖前端的一羊首,曲角鼓目,獠牙巨鼻;后端作饕餮面,巨目咧咀,尾作卷曲夔龙。盖的花脊前两个不同的兽首相随。觥采用浑雕手法,作四种立体动物象,上为兽首,耳饰大象纹,中为鸷鸟欲飞,鸟翅为两条蛇组成,下为象头,鼻呈鱼尾形,构思安排十分巧妙,盖内铸周铭40字。

    阳遂:出土的似小铜镜但两面素洁,面呈抛物弧的铜器,原是古典中所传说的“阳遂”,为人类最早的利用太阳能取火的器皿,被科学界誉为早于四大发明的又一伟大发明。反映了三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巨大成就。

    周原遗址和青铜器,国家极为重视。2000年,陕西省已把周、秦、汉、唐四个朝代历史文化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点。国家级的大型博物馆——周原博物馆正在筹建之中。要不了几年一个新的现代化的周原博物馆将耸立在法门寺的附近。令中国人骄傲自豪的西周文化和法门寺文化珠壁辉映,共同辉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