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历史文化概览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的古代名刹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以北十公里的法门镇。镇以寺名,寺院东距西安120公里,西去宝鸡90公里,北依岐山,南临渭水,与秦岭主峰太白山遥遥相望。这里地势坦荡,风光绮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如古诗所云:“面太白而千叠云屏,枕清渭而一条翠带。”

    法门寺所处的关中西部,不仅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更有他地无法企及的悠久的历史渊源。这里曾是远古时期炎帝的故里和周、秦先民们的发祥地,他们在这里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先河,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据《史记·周本纪》载,商代中期,周人第十一代首领古公亶父迫于戎狄攻掠,率部族放弃豳地,渡漆、沮二水,逾梁山而止于岐山脚下的周原;汉武帝时设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号称“三辅”,此地属右扶风辖域,治所在京师;三国时,改右扶风为扶风郡;西魏则设岐州,隋代又改称为凤翔郡。行政区划屡经变更,至唐贞观年间,始置扶风县。

    法门寺,隋以前名阿育王寺,隋代名成实寺。唐武德元年(618)高祖李渊敕改名法门寺。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又改名圣朝无忧王寺。晚唐时期又曾改称法云寺,重真寺,宋以后则称法门寺、重真寺。今通称法门寺,关中之佛教胜地,如草堂寺、净业寺、香积寺、华严寺、兴教寺等,星罗棋布,如“众星之拱北辰”列御法门寺释迦佛真身宝塔之围。

    1981年8月24日,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在经历了372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终于不敌霪雨而半边坍塌。时残塔耸立,尉为奇观。毁灭孕育着新生,法门寺陷入短暂的沉寂之中。几年之后,沉重的法轮又徐徐的转动了。法门寺的修缮工作启动了。1987年在重修宝塔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唐代地宫,从而使埋藏了1113年之久的唐宫瑰宝重见天日,举世震惊。金碧辉煌的地宫文物特别是佛指舍利的现世,令佛界额手称庆,奔走相告。

    地宫出土文物之精美,令文物考古界叹为观止。这笔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为社会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艺术史以及中外交流史的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它具有不可估价的史学价值。它的发现开创了法门寺历史文化研究崭新的一页,为“法门寺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厚的历史积淀,“法门寺学”的研究亦正根基于此。

    对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上如此辉煌一章的研究,对于人类认识自身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浓缩了一部华夏文明史的关中小镇,这展示着“西典东来”的佛教发展史的千年古寺,被历史再次赋予了伟大而神圣的使命。法门寺的研究由此更显迫切与必要。而这一切的研究,则必须置于历史的时空框架内,基于文化发展因袭的传统及深刻的人文背景来考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