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建筑,在秦汉以来建筑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体系,尤其在寺院建筑和宫廷建筑中,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其特色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今天从法门寺发掘出的唐塔地基、地宫出土塔式单檐铜精舍,仍可以领略到唐风遗韵。
第一节 真身宝塔
佛塔源于印度,传说中国周秦时代已有佛塔,但惜无据可查。塔的可靠传入时间应是汉明帝时。《魏书·释老志》云:“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以一级至三、五、七、九级。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曰佛国。”这说明佛塔传入中国便已有变化,“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已实现了中西合璧。白马寺塔实为中国式佛塔,保留了“窣堵波形象”园盘式相轮等升于塔顶,变为结束性装饰构建,谓之“刹”。此后塔的一般形式都是下为重楼阁道,上为铜盘九重。
法门寺古称阿育王寺,塔名阿育王塔。塔建何时?传说为“佛……灭后一百六十年,有阿育王,以神力分佛舍利,使于鬼神造八万四千宝塔,扶风得其一。”这种说法见于唐人典籍,后人道千余年前往事,难免扑风捉影。据唐大历《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记载,西魏恭帝之前有佛指瘗埋之所,“风俗谓之圣冢”,今人弄不明白,这圣冢是印度式还是中国式,中国式则为一般坟墓,掘坑为圹,隆土为坟;而印度的“冢”颇讲究,形制为一个半园形覆钵形大土堆,顶上有一方形金匣及伞盖状相轮,后来演化为佛教的“窣堵波”(即“塔”)。该碑又云:“元魏二年,岐州收小冢宰拓跋育……削旧规,创新意,广以台殿,高其闬闳。”说明在公元555年,真身宝塔的形制发生了变化,“削旧规”的“旧”不仅指其规模狭小屈了佛尊,还包括为华人不大欣赏的“梵式”,“创新意”即是将“梵式”变一变,如洛阳白马寺一般,“梵式”为顶,“汉式”为基,加上重楼阁道,从建筑艺术上讲,是梵式汉式的完美结合。
法门寺真身宝塔的形制再一次大变是在唐显庆四年(659),僧以塔上旧材朽故,请换以柏,并以石为基,使其庄严轮焕。几年乃成。新塔“面太白之群峰,阳乌矫其翅。……乘栌叠拱,枕坤轴以盘郁。梁栋攒罗,拓乾冈而抱斗”(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此塔见于典籍记载,均称其为“古塔四层”、“木塔四层”,金人称其“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1987年春发掘出唐代塔基,证实为正方形,边长26米,木结构,有4根承重柱,20个回廊柱,楼阁式结构。四道流水屋檐,有高拱飞翘的重檐。参照碑铭的描写,推测其形象与地宫出土的单檐铜精舍相仿佛。
唐塔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一种靠榫卯固定的木质结构体系,以柔克刚,可有效地对抗地震等横向力的破坏。“编石为基”,牢固了根基,有不拔之势。塔基为4个边,塔为4层,每层4柱4角4檐4门,“4”为了稳定的偶数,给人以对称、和谐、稳定的美感。其数字的选用合于中国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天数奇数,为阳数,坐数;地数偶数,为阴数,成数。天在上,圆的,向上发展用无可大数;地在下,方的,平面展开用地偶数。所谓天度地载,高天厚地,天地合一。其中,包含天圆地方的思想在内。
若以地宫出的单檐铜精舍当作唐塔的艺术品来欣赏,可以推知:唐塔的风格具大唐风韵,除了九盘轮相破青天以示庄严外,总体感觉是飘逸静雅,翘角飞檐如飞天水袖,给人以活泼流畅之感,楼阁之制乃地道的唐式,它所要创造的不是神仙洞府,而是人的生活环境。当然,设计者在赋予享乐人生、重视实用的理性内容的同时,也没忘记塔的来历在印度,塔的功能主要是佛陀圣冢神圣的象征,于是将最具梵夹特征的一柱九轮立于木塔之顶,直指苍穹,显示巨大的超凡脱俗的空间体量,令凡尘仰之弥高,以象征佛之伟大。正是这种“梵式”、“汉式”的完美结合,使中国建筑之艺苑多了一大景观。我们从唐塔的形制亦可推知:印度佛教中国化在唐代已完成。因为建筑的土木是无言的证人,它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传达的历史信息比史籍文献更真实可信。
至明代,唐四级木塔改建两次;
第一次在明弘治时,改为七级八角塔。《重修法门寺大乘殿记》碑云:大乘殿“前者御香亭,最前有舍利宝塔,高叠七层,楞隅八方,连洞四出。”
第二次在明万历七年,里民杨禹臣、党万良等募集乡民筹资修复真身宝塔,历30年艰辛,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建成十三级八角砖塔。据法门寺调查和发掘《简报》称:真身宝塔高47米,平面呈正八边形。塔的最上层和最下层均无门洞。其它11级各开8洞,为88个佛龛。塔的每层有出檐砖雕斗拱,第一层斗拱下有砖雕花,每边中间有二龙戏珠、狮子、麒麟、双凤朝阳、花叶云朵的浮雕等,纹样华丽。下边还有题额,正南方塔门上为“真身宝塔”,东为“浮图耀日”,西为“舍利飞霞”,北为“美阳重镇”,其它四面分别有“乾”、“坤”、“艮”、“巽”,以示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个方向。第二层,下部周围雕刻的是倒重栏杆,饰莲花朵卷草云图案,雕工亦极精细。塔基平面呈圆形,东西直径约19米,南北直径约20米,总面积约320平方米。塔基中间浅,四周深。正对中心方座部分深度1.1—2.1米,而其外环周部分深约3.90—4.00米。
从形体上看,明塔与唐塔大异其趣,四维四边变成八角形,这种源于八卦方位图式的塔轮廊典残近似浑园,如笔钵指向青天,显得粗犷壮硕,高标突兀,显示出君临大地、傲视苍穹的恢弘气势。以“乾、坤、艮、巽”以表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个方位,显然是异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的象征。其浮雕既有龙、凤、麒麟腾跃华夏文化的吉祥瑞气,又有莲花、草云、狮子闪耀印度文化的圣洁佛光。可以说,明塔已无多少异国情调,它是借鉴印度造塔技术后一个花样翻新的创造,完全的汉式。
明塔后经多次维修。1981年倒塌,1988年重建,但仅是更换了建材,代之以钢筋混凝土砖塔,式样仍是明式十三级八角形塔。
第二节 法门寺院
法门寺是因塔设寺,又称塔寺、塔庙。法门寺的创建时间和真身宝塔同期。《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周魏以前,寺名育王,僧徒五百。及周灭法。厢宇外级惟有两堂独存。”这是法门寺宇最早的记载。有僧五百,规模不小。有“厢宇外级”,估计其建筑格局合于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格局,以塔为主体,殿堂廊院散置周围。此后虽有扩修,然无大的改变。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在新修四级木塔的同时改建寺宇,“由是危槛对植,曲房分起”,为了与真身塔相映成趣,“全杖一柱以戴天,蜿蜒霞舒,揭万楹以捧日”(《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张彧《宝塔碑铭》记肃宗时“顷寺之门楼及钟经等阁及东西行廊,星霜殆改,罔克厥构”。由此可见,高宗所修法门寺之庄严高大的山门、钟鼓楼、藏经阁及东西两侧迥廊。建房多用对称布局,但曲折回绕,错落有致,富有变化。明代张杰在《重修法门寺大乘殿记》中云:
大乘殿前有御香亭,最前有舍利塔……殿北侧,东西唐制二十四院、钟鼓楼、护法幢、九子母殿并皆完俱
综上所述,不难推知唐法门寺建筑格局是以塔院为中心,以厢宇为单元,由24院组成,沿山门、宝塔、大殿构成的中轴线对称分布。这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宫殿建筑中以中轴线布置的院落式格局。它不靠高峻造势,而是以庞大的平面展开的建筑群从整体上显示恢宏的气势。屋顶的流线和微翘的飞檐呈现内在的张力,用房屋布局的曲直、主次、升降,表现建筑的节奏感和音乐美。选址时又据地理阴阳学说披山带河、负阴抱阳,气聚而不散,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助于僧人们在青山白云、流水清泉中悟道成佛。
1988年重修了法门寺宇,仍保持唐代建筑风格,塔前殿后,以塔为主,对称布局。以山门、宝塔、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寺前的广场,东西宽120米,南北约60米。广场西侧竖有3.78米高的莲花座经幢,其上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的《波罗蜜多心经》经文,下为赵朴初所写《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出土赞歌》手迹。
第三节 法门寺博物馆
法门寺博物馆工程于1987年11月动工,1988年6月10日竣工,11月9日向海内外开放。由破土到使用历时一年,创造了陕西建筑史上的“深圳速度”,而且它的建筑风格熔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于一炉,堪称杰作。
作为以收藏、研究、陈列法门寺地宫文物和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的建设伊始便纳入法门寺建设总体规划蓝图,并给予了一个与整体谐调而又引人瞩目的位置——位于以寺院为中心的旅游区的西侧,即原属寺院的西院。
博物馆的全部建筑沿用传统的沿中轴线布置的院落式格局,凭南低北高自然落差10米纵向递进,分前、中、后三个院落,包括博物馆大门、多功能厅、珍宝阁以及水、电设施等辅助性建筑,总占地面积为49013.6平方米。这项工程,经1987年7月1日陕西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由宝鸡市政府具体负责包括法门寺博物馆在内的法门寺全部建设,设计小组的领导者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高足、西北建筑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张锦秋女士。
博物馆布局是:一进大门首先是接待游人的前庭院,珍宝阁雄居北部高台,构成馆区中心,其前后南北总计140多米的空间为中院;中院以北为后院,院西为水泵房、锅炉房,院东为警备营房和职工宿舍。馆区建筑外观为仿唐风格,兼具宫殿与园林风格,馆内遍植花木,以法门寺山川民居为背景,庄重、清新、典雅,既是一大景观,又是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博物馆大门位于寺前广场西侧,座西向东。为了突出寺院山门在寺前广场的主体位置,不因喧宾夺主而损坏整体美感,博物馆大门其体量和高度都比寺院山门小,故其艺术趣味不求古朴雄伟而致力于小巧雄浑,正上方配上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题额,与寺院山门相互衬托并相媲美。
一进大门,正西是多功能厅,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高9米,宽大的正身、廓大的台基必然会给人以沉重笨拙之感,于是配以悬山式屋顶,以体现凝重而不呆板。它的室内装饰典雅华丽,采用现代建材,用铝合金合页门隔断,既可成为容纳数百人的会议大厅,又可用时分隔成3个可大可小的活动场所。墙面用吸音材料。有现代化音像、空调、消防设备,兼具接待室、报告厅、影像室及小型文艺活动室等多种功能,游客宾至如归,学者们在此切磋学问亦觉惬意。
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是珍宝阁,高25米,分上下两层,皆为陈列文物,上层陈列迎真身系列供养器和法器文物,下层陈列塔寺沿革、丝织物、瓷器、琉璃、金银供养器等,用实物去体现法门寺的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还修有地下室。建筑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建筑造型仿地宫出土的铜精舍,仍是唐代风格。其形制:下部形似重台,四面设有飞檐,上部为方形攒尖顶,屋面铺仿唐青瓦,加上汉白玉栏杆、褐色和赭红色大漆梁柱及檐椽,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艺术性体现在:①色彩的配搭谐调,华而不艳,质朴而不平庸;②雄伟的体量且又雄踞高地,与真身宝塔相呼应,显示出非凡的气势;③如此庞大的体积且不平面展开,易给人以呆板沉重之感,设计者吸取了传统技法,造型设计上采用海棠形平面,用甲方攒顶型屋盖,化丑为美。
整具馆区与寺院之间,以低墙四护,吸取古典园林中的造景和借景技巧,使博物馆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在馆内仍如同置身大自然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法门寺博物馆建筑集古典和现代艺术于一身,有继承又有创新,是中国八十年代独具个性的优秀建筑。被评为陕西省80年代10大建筑之一,并荣获全国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