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中室捧真身菩萨曼荼罗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第一节  概  说

    地宫中室的鎏金珍珠装捧真身菩萨,是唐懿宗李漼于咸通十二年(871)十一月十四日其39岁生日为供养佛指舍利而敬造的。咸通十四年(873),在迎送佛舍利时,此尊捧真身菩萨捧着佛之金骨真身一并请入地宫,永为供养。(上册彩版8))

    捧真身菩萨发现时位于地宫中室汉白玉灵帐后,菩萨高髻,头戴花鬘宝冠,上身袒露,臂饰宝钏,双手捧着放置錾刻发愿文的鎏金银匾荷叶盘,下着羊肠大裙,双腿左屈右跪于莲台上,通身装饰珍珠璎珞,花鬘冠边缘串饰珍珠,冠中顶供化佛。荷叶盘上愿文匾呈长方形,有匾栏,长11.2,宽8.4厘米,栏上贴饰16朵宝相花,衬以蔓草,内饰联珠纹一周。匾上錾文一行65字:“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咸通十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庆日记”,匾两侧以销钉套环与护板相连,边缘饰一周类似杵纹的吉祥草叶,内外缘各饰联珠一周,护板中镂空成三钴金刚杵,四周衬以缠枝蔓草,莲座呈钵形,顶面八曲,边缘联珠,顶面与底面均錾有梵文,腹壁由上至下饰四层仰瓣,每层八瓣,上两层莲瓣各有一尊像,两侧衬以缠枝蔓草。腹壁一周分别錾刻持剑、执斧、托塔、拄剑的四大天王,余白处錾三钴金刚杵。覆莲座鼓形束腰,顶面与莲台焊接,底部和覆莲座套接,双层覆钵形,外层上部饰一周八瓣覆莲,每瓣内各錾一梵文;中部一周錾八大明王,均有背光,座下有立沿,饰联珠纹与莲瓣纹一周。内层中心錾十字三钴金刚杵,两侧各有一行龙,并对以流云纹。

    捧真身菩萨为吉祥天女类的造形。吉祥天,亦名摩诃室利,又称吉祥天女、吉祥功德天、宝藏天女、第一威德成就众事大功德天。本为古印度神话中之神,系那罗延天之妃、爱欲神之母。后与帝释、摩醯首罗、毗湿奴等诸神,一并为佛教所承摄,成为佛教之护法天神及施福德之女神。早期印度佛教传说此天系毗沙门天之妃,其父为德叉迦,母为鬼子母神。此天之异名众多,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释尊在极乐世界说十二名号,此经呼吉祥天,亦以菩萨称之,可见捧真身菩萨虽是模拟吉祥天女造像,也可称为菩萨。《大吉祥天女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举出108种名称。考其形像,诸经轨说法不一,一般多作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结施无畏印,《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吉祥天女品》特别赞叹此尊之功德,《金光明最胜王经会》与《吉祥悔过会》均以此尊为主尊。以此天为本尊而忏悔罪过之修法,称为吉祥天女法,修此法所用之曼荼罗称为吉祥天曼荼罗。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第十》说此尊身相为端正红白色,二臂,身着种种璎珞,环钏,耳珰,天衣,宝冠,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结施无畏,坐于莲台,左有帝释天散花供养如天女之像,背后各有一七宝山,天像之上有五色云,云上有六牙白象,象鼻卷着玛瑙瓶,瓶中装有各种宝物,宝物倾灌入功德天顶上之灌。天神背后有十叶宝盖,盖上供养着诸天伎乐散花。像底下右边有咒师,着鲜白衣,手持香炉,胡座供养,坐于白素紬上。捧真身菩萨即依吉祥天经轨法义而造像。在唐代,《金光明最胜王经》已广为流传,吉祥天之信仰亦较普遍。《金光明经》叙述由四天王之镇护国家和现世利益之信仰,为朝野所重视。《金光明经》与《法华经》、《仁王护国经》历来为镇护国家三部大经之一。因而捧真身菩萨的造像取法于大吉祥天女的造型,其莲台束腰錾刻四大天王,不但契合“发愿文”中的祈祷词“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镇护国家思想,而且与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的曼荼罗法义相应。因此尊之表法,一是供养,二是护国,三是忏罪消灾,四是增福延寿。佛菩萨像作为供养品,这还是第一次在地宫中发现,这也是唐密曼荼罗特别是在佛舍利供养曼荼罗中最突出的特点。

    或曰:此捧真身菩萨乃唐懿宗李漼皇帝自身的象征。因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曾记载唐高宗李治“令造朕等身阿育王像”。以此先例推论以李漼为蓝本而造捧真身菩萨像,此说固有一定的道理,不排除造像者可能考虑到此一因素,但缺乏充足的事实根据。

    捧真身菩萨的莲台座为一金胎两部融合的大曼荼罗,莲座呈钵形,钵乃本师释迦牟尼佛之三昧耶形。密教两部大法曼荼罗融合于显教本师文佛三昧耶钵形之内,不但具有金胎不二之密义,而且显示显密圆融之深旨。可见造此尊曼之阿阇黎,乃深明苏悉地法要之大阿阇黎也。而在唐代传承苏悉地法门者,只有善无畏——惠果一系,由此可以例证,青龙寺惠果的唐密在皇室内道场与法门寺地宫供养舍利的内道场已有充分的发挥。

    第二节  金刚界五方五佛曼荼罗

    密教诸尊互有大、三、法、羯四种曼荼罗。以五大之色画十界有情之当相,为大曼荼罗。画诸尊表示本誓标帜之物,名三昧耶曼荼罗。书写全显诸尊内证三摩地功德之梵字,即种子,名法曼荼罗。羯摩为事业义,通涉以上三种曼荼罗。以上三曼动作起来,即羯摩曼荼罗。种子曼荼罗即法曼荼罗。

    莲座顶面刻金刚界五佛种子曼荼罗包括:不空成就如来(北)、宝生佛(南)、阿閦佛(东)、阿弥陀佛(西)、大日如来(中)。

    参照日本京都高山寺藏本《两界种子曼荼罗》及《阿叉罗帖》卷第5《两界种子曼荼罗》以及日本东密台密诸多有传承的金刚界种子曼荼罗图像,其大都是一样的;所不同者,主要是方向方位的规定法则有所不同,日本东密台密曼荼罗的图像,金刚界曼荼罗以主尊之下为东,胎藏界曼荼罗以主尊之上为东,而此唐密五佛种子曼荼罗则以主尊之左为东,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定方位的传统,也恰好显示唐密中国化之特点。

    莲座底面,沿圆周錾有大日如来三身梵文咒轮。

    莲座腹壁由上至下为四层仰莲瓣,上两层莲瓣内各有一尊相,此即金刚界根本成身会四波罗蜜、内外四供、四摄之曼荼罗。上第一层莲瓣之八尊为四波罗蜜菩萨及内四供养菩萨,上第二层莲瓣之八尊为外四供养菩萨及四摄菩萨。按金刚界曼荼罗成身会之37尊,包括:

    ①五佛。即大日如来、阿閦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无量寿)如来、不空成就如来。莲台顶面的五佛种子曼荼罗即表五佛。

    ②四波罗蜜菩萨。乃大日如来之四亲近,由大日如来所生,表四佛之定德,即金刚波罗蜜菩萨、宝波罗蜜菩萨、法波罗蜜菩萨、羯摩波罗蜜菩萨。此四波罗蜜菩萨分别为阿閦、宝生、阿弥陀、不空成就等四佛之能生养育之母。

    ③十六大菩萨。即:阿閟如来之四亲近:金刚萨埵、金刚王菩萨、金刚爱菩萨、金刚喜菩萨;宝生如来之四亲近:金刚宝菩萨、金刚光菩萨、金刚幢菩萨、金刚笑菩萨;阿弥陀如来之四亲近:金刚法菩萨、金刚利菩萨、金刚因菩萨、金刚语菩萨;不空成就如来之四亲近:金刚业菩萨、金刚护菩萨、金刚牙菩铲、金刚拳菩萨。

    ④八供养菩萨。有内外之分。内四供养菩萨:金刚嬉菩萨、金刚鬘菩萨、金刚歌菩萨、金刚舞菩萨;外四供养菩萨:金刚香菩萨、金刚华菩萨、金刚灯菩萨、金刚涂菩萨。内四供养乃大日如来为供养四佛而流出者,外四供养乃四佛为供养大日如来而流出者。

    ⑤四摄菩萨。乃从大日如来心中流出,将一切众生引入曼荼罗,表授给果地之法的化他之德,即:金刚钩菩萨、金刚索菩萨、金刚锁菩萨,金刚铃菩萨。

    有关37尊之出生,经说不一,兹不繁举。但依《秘藏记》所载,内四供养乃四佛为供养大日如来所流出者,外四供养乃大日如来为供养四佛所流出。又十六大菩萨主慧德,故称慧门16尊;四波罗蜜、八供、四摄等16尊主定德,故称定门16尊。据此因将上两图名为金刚界定门16尊曼荼罗。

    莲座上部第三层第四层仰莲瓣也都是每层八瓣,一瓣一尊,因容积大小,仅以线条示意,并未刻出图像,显而易见,这十六尊就是四佛的四亲近,共十六大菩萨,表示慧德,称为慧门十六尊。

    权田雷斧《曼荼罗通解》曾提纲挈领解释成身会之法义,其解曰:

    中央之一大圆轮,即大金刚轮,表我人之质多心,识大也。中之五月轮,表毗庐遮那五智。金刚界曼荼罗,以质多心为总体,故大金刚轮为总。中之五月轮为别。五月轮者,解脱三界五趣之苦,成就五智圆明月轮之义也。四波罗蜜菩萨者,四佛能生之母也。故置中台。十六大生之位次,以中尊之前、右、左、后为次第。十地者,大日经宗菩萨之次位。十六大菩萨者,金刚顶宗菩萨之阶位也。十地十六生者,开合之异耳。得相摄焉也。

    嬉、鬘、歌、舞之内四供,四方之如来为供养大日尊而现者也。东方阿閦如来现嬉菩萨以供养大日。阿閦佛为坚固菩提心体,初发菩提心者,谁不适悦欢喜乎?故以适悦欢喜之形为供养。南方宝生如来现鬘菩萨供养大日,鬘者,花鬘宝鬘也。宝生如来为福德门之尊,故以之为供养也。西方阿弥陀菩萨供养大日,弥陀主智慧门,说法谈义,故以歌为供养,其所持物为纵箜篌。不空佛者,羯摩部尊,司事业之德,故以舞供养,其印为横指于左右手而旋转之状。内四供住金刚轮内,故云内。画云者,表供养云海之义也。四佛各以自己之三昧供养大日,故大日亦供养四佛,而现香、花、灯、涂之外四供。供养阿閦以香者,东方为初发心而受得三昧耶戒之方,故以戒香为供养。南方宝生如来为福德聚门,即修门行之尊,故以万行之花为供养。胎藏曰开敷华王,西方阿弥陀为智慧门,即菩提门之尊,故以智慧之灯明供养。北方释迦,出现秽土而利益众生,荡涤其污秽,故以涂香为供养,清秽浊义也。能供养之尊,住金刚轮外,故云外四供。内四供可云正报之供养,即师弟之互相供养也。然亦有传内四供为大日如来现以供养四佛,外四供为四佛供养大日者(《随闻记》)。四摄智,为化他之德。盖五脱轮之诸尊,及八供养菩萨为自证,而此等之尊,以化他为德。盖五脱轮之诸尊,及八供养菩萨为自证,而此等之尊,以化他为德,是以曰四摄,出于四门而利益众生之意也。即以钩召众生界于菩提道场,以索引入,以锁坚固,使不复流转于生界,故欢喜,欢喜即铃也。十六大生有定慧之二:四方之四亲近,云慧门之十六生,为男形;四波罗蜜、八供养、四摄,云定门之十六大生,为女形。今以四方十六大菩萨,约展转顺相缘义释,则菩提心坚固体,云金刚萨埵。已发菩提心,则自行化他自在,故云王菩萨。王为自在义也。得自在故博爱众生而化益,云爱菩萨。博爱众生得所爱故,自他共悦,菩萨以所愿满足而喜悦,众生以得解脱之乐而喜悦也,此为喜菩萨。菩提心发矣,为菩提而修万行,因万行而生诸功德,故万行如意宝珠,大悲万行之宝云宝菩萨。珠光遍照,破贫穷暗,云光菩萨。安珠高幢,雨世间出世间宝,博济众生,云幢菩萨。万善万宝,与众生使满足,故众生悦而笑,菩萨亦笑,云笑菩萨,是大欢喜之相也,乘其悦也。开万有诸法本性清净之真理,使通达自心成佛之理者,为法菩萨。法也者,本性清净之法也,即观音也。已通达一切法本来清净之真理,故示以烦恼系缚之不可不断。故次以振智慧利剑断众生系缚之利菩萨,觉自心实相,因菩萨为说法因,即弥勒菩萨也。为众生说法,教化而使涅槃,此云语菩萨,即为秘密语矣。如斯自证化他之事业满足云业。自证化他事业满足,而着大悲大慈甲胄,保护众生界,云护菩萨。噉食佛地之一障尽,使根本无明怖畏云牙菩萨。牙者,金刚智牙也。经前十五菩萨之地位,拳发心、修行、菩提、涅槃,无尽之万德于一身。而执持勿失云拳菩萨。第十六生成正觉之位也。

    中院四方之四大神,东南角火天,西南角水天,西北角风天,东北角地天也。依于种子而知之,表地水火风之四大神。持一大圆轮之相也。大圆轮之圆坛。空大也。月丽于空故。大日经说圆坛为空大故。是则五大法性之塔也。五大即五智轮。亦含识大而为六大。亦此大圆轮即为识大,色心元来不二故。第二重出贤劫千佛。举现在之千佛,摄过去之千佛,未来之千佛也。又有画十六尊不画千佛者,如三昧耶会等即以十六尊摄千佛,要亦开合之不同耳。第三重外金刚部,二十天间光炎之中画三钻,一传云表二十天妃,然此义须四角之羯摩镇坛亦取妃义,不然,妃数不足。故谓四隅之羯摩镇坛,亦名忿怒三钴,表四大明王。四方之三钴十六,表十六大护之三摩耶形。此说为可。十六大护者,法护夜叉、阿吒薄俱夜叉等,出《诸尊要钞》第十五。其形像出《密钞问答》第十。又四大明王,如降三世会,南北方不动,东南方金刚夜叉,西南方军荼利,西北方大威德。又外金刚部之二十天,摄一切诸天。天有五类,依《秘藏记》,上界天(色无色天)、虚空天(欲界夜摩天以上)、地居天(四天王忉利)、游空天(日月星宿)、地下天(阿修罗炎魔等)是。地下天虽在地下,以其有一份光明与自在者,而称云天。

    将两层八叶莲瓣的图像平展示现,则如前图所示:其第一重四波罗蜜与内四供的次序是:

    金—宝—鬘—舞—法—羯摩—嬉—歌。

    金、宝一组,鬘、舞一组,法、羯摩一组,嬉、歌一组,四波与内四供分别两组,两相交错。

    其第二重外四供与四摄的次序是;

    香—钩—涂—灯—索—花—锁。

    外四供与四摄是一一交错的。香与钩莲,涂与铃连,灯与索连,花与锁连。对照地宫鎏金45尊造像盝顶银宝函中的第三重外四供与四摄的排列次序是:

    东方:涂—铃    西方:香—钩  此序与莲座图案相符,即供与摄错连。

    南方:索—锁    北方:花—灯  此序与莲座图案相异,即供与摄分连。此中所寓问题,尚需研究。

    在所有传至日本的金刚界曼荼罗图像中,其中央俱为圆抡。此定门十六尊分两重列于八瓣莲瓣上。八瓣莲瓣合围,仍是圆形,这也是造用方便,亦属唐密金刚界曼荼罗之创举。

    八叶莲瓣乃胎藏界曼荼罗中央之三昧耶形,而刻奉金刚界中央诸尊于八叶莲瓣上,说明金胎不二,也证明此尊捧真身菩萨之造像为金胎合曼之造像。

    无论显教密教,都以四天王为护法天王,为外护金刚。四天王在东密胎曼中,居于外金刚部院,实为最外院。此最外院,乃以八方天等护持密教之诸天而成立之曼荼罗,画于最外之四方。八方天之组织,就四天王天来说,北方为毗沙门天,南方为增长天,西方为广目天,东方为持国天。在金曼中,成身会经文未说及外金刚部,所以西藏桑耶寺壁画就未画外金刚部诸天。但弘法大师请去的金曼,则均画有外金刚部,论者谓本于降三世品之所说而加画的。因此,画于根本成身会金刚界最外之诸天,称为金刚部。四天王在此外金刚部二十天分为五类天中,居于地居天,且独以毗沙门天来表示。在捧真身菩萨唐密曼荼罗中,即在仰莲座与覆莲座套接中间的腹壁上,环壁一周分别錾刻执剑、持斧、托塔、柱剑的四大天王像。此四大天王,上承仰莲座金刚界曼荼罗中央作为外护,亦即金刚界曼荼罗的外金刚部,下盖覆莲座胎藏界曼荼罗中央作为外护,亦即胎藏界曼荼罗之最外院。

    关于四天王曼荼罗,地宫有鎏金四天王银函,还有多种四天王造像,此处仅将腹壁四天王像展示略说如下:

    四天王,系欲界六天王中之第一,天处之最初。又称四大王众天、四天王天、四大天王众天。佛教之世界观中,于须弥山之第四层,有一山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天王及其部众各居其一,各镇护一天下,故称护世四天王、四镇,其居所则称“四王天”。四天王即东方之持国天、南方之增长天、西方之广目天、北方之多闻天。四王天与忉利天合称为四王忉利。

    又依《阿含经》卷18载,须弥山之北面系由天金而成,东面为天银,西面为天水晶,南面为天琉璃,四面各出四埵,高700由旬,距大海有42000由旬,此即四天王所居之宫殿所在,即:东方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住贤上城;南方增长天王能令众生善根增长,住善见城;西方广目天王能以净天眼常观护阎浮提,住周罗善见城;北方多闻天王能赐福德并知闻四方,住可畏、天敬、众归三城,众归城之北尚有伽毗延头苑与那邻尼池。以上诸城苑林、池塘之间均为宝阶道互得往返。又四天王与天众之寿量为500岁,其一昼夜当于人间50年。

    ①东方持国天王:即提头赖吒天,持国天,持国,又作治国天、安民天、顺怨天。

    此天王护持国土,安抚众生,故称持国天,又称东方天。四天王之一,十六善神之一。此天王住于须弥山东面半腹之由乾陀山,守护东方国土,为护世之善神。其眷属,依《长阿含》卷12《大会经》:“复有东方提头赖吒天王领乾沓神,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尽字因陀罗,皆有大神力。”其形象诸说不同,《陀罗尼集经》卷11载,提头赖吒天王身长一肘,着种种天衣,严饰极令精妙,与身相称,左手申臂垂下握刀,右手屈臂,向前仰手,掌中着宝,宝上出光。《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载,东方持国大天王,其身白色,持琵琶,守护八佛之东方门。又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中,此天王列位东门之南侧。

    ②南方增长天王,即毗楼勒叉天,增长天,又作毗留多天、毗楼勒叉天等,乃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十六善神之一。又称南方天。住于须弥山之南面半腹之善见城中,常时观察阎浮提之众生,率领鸠槃荼、薜荔多等鬼神,守护于南方,能折伏邪恶,增长善根,为护法之善神。

    关于增长天之形像,诸说不同。据《陀罗尼集经》卷11载,毗噜陀迦身长一肘,着种种天衣,妆饰极精妙而与身相称,左手伸臂垂下握刀,右手执予,予根着地。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载,南方增长大天王,其身青色,手执宝剑,守护八佛之南方门。又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此尊位于外金刚部院南门之东侧。

    四天王之信仰,自古以来极为盛行,中国或日本均存有许多遗品,其形像亦各有不同。如河南省洛阳千祥庵存古阁中央后壁五尊佛之左侧为仁王像,右侧即为天王,另有一夜叉相随。浙江省天台山万年寺山门中,即置此天王于东北隅,手持琵琶。太白山天童寺天王殿之像,手持剑;普陀山普济寺天王殿之像,手持蛇;普陀山法雨寺天王殿之像,手持伞;湖北省武昌宝通寺天王殿之像,手持伞及塔;汉阳归元寺天王殿之像,手持琵琶,其位置均在西南隅。北京昌平居庸关所存者,为元代中期之作品:两手按剑,曲右足由善鬼捧之,伸左足踏于怪鬼上,其构图颇为雄壮,带有藏传佛教色彩。又日本奈良东大寺、兴福寺及大和法隆寺等,亦存有甚多增长天王之雕像杰作。

    ③西方广目天王,即毗楼博叉天、广目天,又作恶眼天、丑目天、杂语主天,或非好报天。为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十六善神之一。住于须弥山西面半腹,常以净天眼观察阎浮提之众生,乃守护西方之护法善神,又称西方天。司掌处罚恶人,令起道心。

    此天王亦为诸龙之主,据《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上所说:“此西方有大天王,名曰广目,是大龙王,以无量百千诸龙而为眷属,守护西方。”关于其形像,诸说不同,据《陀罗尼集经》卷11载,毗噜博叉天王像法,其像身长一肘,着种种天衣,严饰极令精妙,与身相称,左手申臂执矛,右手持赤索。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西方广目大天王,其身红色,执羂索,守护八佛之西方门。又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此尊位列外金刚院西门之侧。

    在中国,广目天王之造型有多种,如北京居庸关西南壁上所刻者,右手执蛇,屈左手按于胸前,左脚踏于恶鬼背上;左侧立有裸体胁侍,持金刚杵。又于敦煌莫高窟所发现者为着色绢本,形像为身披中国式革制甲胄,以天衣、金具饰体,右手持剑,左手支持剑中央,两足踏于夜叉之上。

    ④北方多闻天王:即毗沙门天、多闻天,梵名音译吠室罗摩、毗舍罗门、毗沙门。又作普闻天、种种闻天。为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乃阎浮提北方之守护神。住于须弥山第四层之北面。率领夜叉、罗刹等二神众兼守其余三州。由于时常守护道场,听闻佛法,故称多闻。此多闻天王为印度及西域地方所信奉,然有时亦被视为战胜之神而受到尊崇。一般之形像呈神王形。除为十二天像之一外,亦被单独尊崇。又因能赐予福德,故亦为七福神之一。

    据《大唐西域记》卷12所举,可知于阗国对此天之信仰极盛。又据《宋高僧传》卷1所载,我国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亦盛行信仰。另于敦煌莫高窟中,有绢本着色之毗沙门图出土。在日本鞍马寺中藏有左手托额秘佛,此即为密教传入后,被视为单独一尊神而受到尊崇之例。另收藏于教王护国寺之多闻天像(唐代作),相传本为守护王城而置于罗城门之楼上;其形像为西域式,头戴多角形冠,身披坚韧皮革甲胄。又日本嵯峨栖霞寺(清京寺内)藏有另一遗作,此外,多闻天王之形像,尚有双身四臂、十臂等多种。

    另据《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十二天供仪轨》所举,三摩耶形为宝棒。又《毗沙门天王经》载,若修多闻天王法,可得十种利益。

    第三节  胎藏界中台八叶种子曼荼罗

    莲座下部呈双层覆钵形,外层上部一周系八瓣莲,每瓣内各錾一梵文,莲座下部覆莲瓣即胎藏界中台八叶种子曼荼罗。除中央主尊胎大日外,八叶莲之主尊为四佛四菩萨。此八瓣中之梵文,即为胎藏界中台四方四隅的四佛四菩萨的种子字。

    胎藏界有十三大院,中台为八叶莲。大日如来住中台,四佛四菩萨住八叶。八叶莲华,表众生八瓣肉团心,示阿字本不生,显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理趣。中台八叶为胎藏界曼荼罗的总体。表示因位的九识,与金刚界表示果位的五智相对。胎大日为第九庵摩罗识,宝幢为第八阿赖耶识,开敷华为第七末那识,阿弥陀为第六意识,天鼓雷音为前五识。此九识即本有的五智,第九识即法界体性智。第八识即大圆镜智,第七识即平等性智,第六识即妙观察智,前五识即成所作智。五智是本有之果,对此本有之果的本有因行,为四隅的普贤、文殊、观音、弥勒四菩萨。普贤菩萨表净菩提心,是大圆镜智之妙因,故在东南隅而对宝幢佛;文殊菩萨表第一义空的妙慧,能断第七末那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烦恼差别之执,是平等性智之妙因,故在西南隅而对开敷花王;观音表莲华三昧,以同体大悲,鉴众生之机,随宜解脱苦恼,是妙观察智之妙因,故在西北隅而对阿弥陀;弥勒表大悲三昧,随众生希愿而与之喜乐,是成所作智之妙因,故在东北隅而对天鼓雷音。如是之妙因妙果,乃本有之因果,故离因果而不违于因果。胎藏界之五佛,与金刚界之五佛,不一不异。相传日本山门慈觉大师前唐院之本尊两部曼罗中胎曼荼罗,于胎八叶之五佛,画金之五佛(金大日结法界定印),即就本有修生,约其法体本来不二故。地宫唐密胎曼中台八叶种子字,上承金曼五佛种子字,也同样表此法义。

    第四节  八大明王曼荼罗

    莲座下部的内层上部,环周也是八瓣覆莲,每瓣内各錾有一尊明王像。

    按东密、台密所传承的胎藏界曼荼罗,不论是十二院说还是十三院说,即不论是第十二外金刚字还是第十三四大护院,均无八大明王之说及其图像。八大明王系出自达摩栖那所译《大妙金刚大甘露军荼利焰鬘炽盛佛顶经》(略称大妙金刚经)。达摩栖那乃晚唐中天竺高僧,密教的大阿阇黎,与智慧轮大阿阇黎同时住长安译经,惜无传记详考。《大妙金刚经》说大日如来入三摩地,变法界为八辐轮,自坐其脐中,而现佛顶轮王像,又化出八方八色轮八佛顶及七宝。经又说八大菩萨各现作金刚明王。如经说,八大明王与八大菩萨之关系及其形像如下:

    ①降三世明王——金刚手菩萨:青色,口现二牙,阿吒吒笑声,左手掷五股杵。

    ②大威德明王(六臂六头六足金刚)——妙吉祥菩萨:青黑色,齿咬下唇,竖眉目,手持剑。

    ③大笑明王——虚空藏菩萨:灰黑色,大笑形,口现二牙,左手青捧,右手索。

    ④大轮明王——弥勒菩萨:黄色,右手八幅轮,左手独股杵。

    ⑤马头明王——观音菩萨:碧色,举右手执莲花作打势,左手军持。

    ⑥无能胜明地——地藏菩萨:黄色,右手执杵,左手印。

    ⑦不动明王——除盖障菩萨:青色,右手剑,左手索。

    ⑧步掷明王——普贤菩萨:虚空色,右手旋盖,左手金刚杵。

    在八大明王之前,有五大明王,即以不动明王为中心,将降三世、军荼利、大威德、金刚夜叉为东、南、西、北,统称五大明王。不空三藏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及陀罗尼念诵仪轨中,始将金刚波罗蜜、金刚手、金刚宝、金刚利、金刚药叉诸菩萨之变化身称为威怒不动金刚、威怒降三世金刚、威怒甘露军荼利金刚、威怒六足金刚、威怒净身金刚,实为五大明王。后来台密在传承中,以乌枢瑟摩明王(秽积金刚)代金刚夜叉明王,又有以秽积代不到,军荼利代大笑的,因而五大明王与八大明王又相交叉代置。《大妙金刚经》曾由惠运请去日本,自有传承。但现图曼荼罗已无八大明王造像例,只有日本就都醍醐寺藏本(国宝)的宗实本与良庆本两种白描图像。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已论及达摩栖那《大妙金刚经》:“其出生诸尊之相,颇似金刚界品,八幅八尊,颇类胎藏八叶,乃见兼胎金之两意,菩提流志及不空译一字佛顶经等变化也。”地宫唐密八大明王曼荼罗不但融兼胎金两部,而且杂糅诸尊明王,这些都可证明达摩栖那与智慧轮一样,均属善无畏大日经系来自中天竺杂密传承的系统,造此尊像的设计阿阇黎也属此一传承系统,似较合理。如果地宫唐密覆莲瓣八大明王造像确系根据《大妙金刚经》而加以变化者,则造像完成于唐咸通十二年,即公元871年,那么《大妙金刚经》译出年代至少不会晚于公元871年,或许应该更早一些,这也可旁证达摩栖那、智慧轮及造此像之大阿阇黎曾互有传授或交流。此事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密教晚期的明王像,大都是忿怒像,而且大都坐兽座或踏诸天夜叉,而地宫唐密明王曼荼罗像,可分两种:一种坐莲座,一般现菩萨相,坐莲座即显示其为内证之法身如来;一种坐石座或兽座,一般现忿怒相,坐石座,即显示其教令轮身之法门也。覆莲瓣八大明王曼荼罗,中间四尊均坐莲座,两侧各两尊,均坐石座,如依《大妙金刚经》所说,八大明王像应皆坐莲台上,这种形式皆以摄一切佛顶轮王曼荼罗为基础而画的,其中大笑明王为军荼利明王之异名。但唐曼莲瓣上的八大明王造像,如上所说,已杂糅诸尊明王,故与醍醐寺白描图像并不相同。醍醐寺宗实本与良庆本均记有“保安元年七月廿六日以前唐院传本令写了”等语。日本保安元年为公元1120年,莲座图像刻于公元871年,比日本两白描图像要早249年。又如真身宝函顶面内坛外的四摄、外四供养等八尊均坐莲座,四大神及四大明王等八尊均坐石座。此宝函定门十六尊的造像都是一面二臂像,只有大威德一尊是六面像。而捧真身菩萨莲座覆莲瓣的八大明王造像,内四尊坐莲座,外四尊坐石座。有三尊是一面,余五尊均多面,且八尊都是多臂。凡此均可考究明王造像及八明王曼荼罗演变之源流及其同异也。

    唐曼不动明王:本尊坐石座,一面六臂,顶上七髻,发竖立,右腿下垂,左腿右盘。右手持三股杵、剑、钩,左手持伞盖,手殳珠,背负猛火。

    不动明王,梵文音译为阿遮罗囊他。明王的名称原系印度教湿婆神的异名,后为佛教所采用,并对其赋予如来使者之性格,后来便成为大日如来之使者及真言行者之守护菩萨。《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第9卷最早说明不动明王为右手剑、左手索之形状。不动明王如来使者乃手拿慧刀、羂索;发垂右肩,现威怒身,身周有猛焰,安住盘石上,额际有水波之相,是十足童子形,此形态乃最初不动明王之形态,也是最基本的相貌。后来,这同一相,发展出现多面多臂异像。亦有从仪轨而来之密教图像,但经自由创作之杰作为多。

    经轨所说:

    《大日经疏》所说一面二臂像:

    若欲画不动明王如来使者之像,须作童子形。右手持大挥刀印,左手握羂索,头顶有莎髻,曲发长及左肩,左眼微闭,下齿咬上唇,左下唇稍突,额有皱纹似水波状,坐石上,身稍肥胖,是一忿怒、饥饿像。

    不空译《摄无百碍经》说顶莲不动明王画像:

    东南无动尊,顶发垂右肩,以单眼谛观,面有水波相,大怒露白牙,左手索,右手宝剑,戴金刚宝璎珞,威怒身上有猛焰,安住盘石座。

    不空译《哩三时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说:

    在宝莲花上,左手持剑的不动明王着红土色裙,左发偏垂,目斜视,左手持剑,右手持索,坐宝莲华上,愁眉怒眼,降于三世之状。

    金刚智译《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说持金刚杵的不动明王像:

    身红黄,上衣之斜帔为青色,下裳红色,左须为黑色,童子相貌,右手握金刚杵,左手提羂索,嘴角两侧露虎牙,怒眼呈红色,坐火焰中的石山上。

    《圣无动尊安镇家国等法》说一面四臂像:

    以伽楼罗炎为背景的二臂明王,以之为中心,于其八方配置不动四臂。四臂像作了如下说明:“于其八方正处,须作四臂大严忿怒身,绀青色,红满端严,怒眼、开口、露齿、右手持剑,左手持索,另外双臂在嘴两侧,称为忿怒像。”

    四面四臂像及其他异像:

    有关四面四臂像是由不空译《底哩三昧耶经》,及《金刚手光明灌顶立印轨》而来。在宋代的译经中也有三画六臂像。

    唐曼大轮明王:本尊坐石座,一面六臂,右腿下垂,左腿右盘。右手持三股杵、珠、索,左手持轮,伞盘、印、背负猛火。大轮明王,又作大轮金刚。乃菩萨示现之忿怒身,即以消除一切业障、越法,以清净圆满戒品为本誓之明王。为密教八大明王之一。大轮明王被认为与绕发心转法轮菩萨同体,有排除一切障碍的法力,其像容并未《大轮金刚法本轨》中有所说明,反在《大妙金刚大甘露军荼利焰鬘炽盛佛顶经》中叙述。据《大妙金刚经》载,其形像遍身黄色,放大火,右手持八辐金刚轮,左手持一独钴之金刚杵,左脚竖立,坐莲花座。三昧耶形为轮。在《曼荼罗集经》中,有此尊之曼荼罗图。

    唐曼马头明王:本尊坐莲花座,三面六臂,首顶化佛,跏趺坐,右手持钩,结与愿印,持花,左手持轮、钩、花,背负猛火。以马头尊为明王者,依《大妙金刚经》,作为八大明王之一尊,而此尊像之仪轨即是以马头明王之名表出者。有时又称之为马头大威怒王或大力持明王。马头明王系莲华部忿怒尊。作为观音仪轨,早已载于《陀罗尼集经仪轨》中,然其他经典中也有以马头金刚名表之者,盖因此尊具有观音与明王两重性格之复杂性。

    马头观音,为八大明王之一,即密教胎藏界三部明王中,莲花部三忿怒持明王。位胎藏现图曼荼罗观音院第一行第七位。又作马头大士、马头明王、马头金刚明王。俗称马头尊。密号为噉食金刚、迅速金刚。与摩诃止观所说六观音之师子无畏观音相配,乃畜生道之教主。以观音为自性身,现大忿怒形,置马头于顶,为观自在菩萨变化身之一。以慈悲心重,故摧灭诸魔障,以大威轮日照破众生之暗螟,噉食众生之无明烦恼。其形像有三面八臂、四面八臂、三面二臂、一面四臂等多种。

    唐曼步掷明王:本尊坐莲花座,三面八臂、跏趺坐,右手持三股杵、钩,结与愿印,左手持斧、花、索,前双手合掌,背负猛火。

    步掷明王,八大明王之一。又作步掷金刚。全称步掷金刚明王。据《大妙金刚大甘露军荼利焰鬘炽盛佛顶经》载,此明王系普贤菩萨之化现,右手持一旋盖,左手握一金刚杵,遍身作虚空色,放火光焰。步掷明王济度六道,有使罪人发现其菩提心及降伏恶魔的力量。

    其威德,据《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载:“启发二乘之人,除其小儿,令具大乘甚空慧,凡夫之界,威光所及,焚藏识中,杂染种子,永离三途,具普贤行;傍生饿鬼尽此一形,不复更受,亦想焚诸地狱,坏灭无余,罪人解脱,发菩提心;诸恶魔等,遇者摧伏,辟除退散。如是量久,利益既毕,想收威焰,集于身中,然后出定。”关于其形像,据同仪轨载,本尊遍身青色,共十八臂,以龙为冠鬘璎珞,颦眉猛视,利牙现出。但无造像例。

    唐曼无能胜明王:本尊坐莲花座,三面四臂,跏趺坐,右手持三股杵、剑印,左手持戟、钩。背负猛火。

    无能胜明王,又称无能胜菩萨。为密教八大明王之一。位居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中尊释迦牟尼佛左边。盖此明王乃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成道时,以明咒力降服魔军,退治障碍之尊。《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说其本誓及明呪,即表示佛成道降魔之德。密号胜妙金刚。义为令法界众生离尘垢;表降伏之义。三昧耶形为钺,或为黑莲上大口。此尊之形像于胎藏界现图曼罗为身呈青色,四面四臂,四面皆嚬眉瞋怒而有火发。右第一手竖拳,舒食指置于胸前,第二手之中指、无名指压拇指上,食指伸直,屈肘向上;左第一手持三叉戟,第二手持钺斧。而《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所载此尊之形像为四臂三面像。也有三面四臂与三面二臂像者,右手同上,左手施愿印及持棒,然均无其造像例。

    唐曼大笑(军荼利)明王:本尊坐莲花座,一面八臂,跏趺坐,右手持刀、钩、三股杵、印,左手持钩、刀、拳、印。背负猛火。

    军荼利明王又名军荼利夜叉、大笑、甘露军荼利、吉利吉利明王。为配在五大明王南方的一尊,而此尊明王早在第7世纪中叶便已载于阿地瞿多所译之《陀罗尼集经》中,为五大明王中较早成立者。军荼利明王被认为系排除障碍之王,又被认为辟除毗那耶迦之王;也有认为其是支配欢喜天之王。其特征在手足间有众蛇围绕,此诸蛇表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意。其像容有四面四臂及一面八臂。

    经轨所说:

    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说一面八臂像:

    全身青色,双眼红润,束发一结,发色黑红似焰,双眼开放示怒相,上齿全露,咬下唇,为大怒脸形。两红蛇之首交胸前,头部向上,尾部经耳旁,垂于肩侧,而两蛇之喉咙为黄带红黑色。此像有八臂:右最上手执折罗(金刚杵),曲臂向上;下第二手执长戟杖曲臂向上,戟上下有三叉,均锋锐无比;下第三臂压右面第三臂,双手交胸前;左手持红蛇两条,头部相交,个个朝向脸部,左手又执红蛇一条,双手个个结跋折罗印;下第四手,手掌朝下,此谓无畏手;左上手持金轮形,曲臂向上,该轮为八角之完全形;下第一手竖立拇指,伸左方,手肘微曲;下第四手经膝盖向右。此八手均戴金刚,披紫地散花锦天衣,天衣一端飘垂于地。以虎皮为衣,红带为系,红蛇缠双足,立于七宝双莲华上。

    不空译《摄无碍经》说一面八臂像:

    此乃发髻骷髅冠,雷电黑云相,三目布畏相,八臂操作机械,左手戴金刚,又执戟及金刚钩;右手持三钴,又作拳印置肋旁。以第二手作无畏印,以其他左右两手作大瞋印(即左右双手作拳印交错胸前)。双足置白莲上,十二蛇绕于双足、八臂上及头项间。能示千臂、八臂、二臂等万身,其威德不可衡量。(东寺讲堂像与此类似)

    不空译《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说四面四臂像:

    右手拿金刚杵,左手打满愿印,二手又结为羯摩,有光焰佩于月轮中,青莲色肉身,坐瑟瑟盘石上,为一正面慈悲相,又第二面忿怒,第三面大笑容,第四面则稍怒开口。

    大威德明王:本尊坐石座,三面六臂,右腿左盘,左腿垂下。右手持剑、矢、刀,左手持钩、弓、索。背负猛火。

    大威德,此尊能降服阎魔,解除众生之缚。为密教五大明王之一。又作持明金刚、圣焰紧德迦威怒王、焰曼威怒王、大威德明王、降阎魔尊、阎摩德迦明王、六足尊。位于五大明王中之西方,为阿弥陀如来之教令轮身,其自性轮身为文殊师利菩萨。其异像极多。

    此尊于胎藏界曼荼罗持明院之形像,身呈青黑色,现忿怒形,有六头六臂六足。坐于瑟瑟座上,背负火焰,手持戟、弓、索、剑、箭棒等武器。密号大威德金刚,三摩耶形为棒。此外,西藏所传此尊之形像为三面六臂六足,乘坐大白牛。坐骑水牛的六面六臂六足乃此尊明王特征。水牛有站、坐两相。又文殊菩萨化身之威德怖畏金刚,为西藏密宗无上瑜伽宝生部之本尊。其像为九头、三十四臂、十六足,裸体,拥抱明妃罗浪染娃,足踏一牛,牛下趴一男,为格鲁派所修本尊之一。以此尊为主尊之修法称为大威德法。

    经轨所说:

    《大日经疏》卷6说:

    降阎魔尊乃文殊的眷属,俱备大威势,其身为六面六臂、六足,以水牛为座,脸部有三眼,色若玄云,状极忿怒,此相完全依文殊梵本为依据制作的。

    不空译《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说:

    圣阎曼德迦威怒王,坐水牛背上,带种种器杖,以骷髅为璎珞,着头冠,以虎皮为裙,火焰包身,似狮子发狂貌,目瞪四方。

    唐曼降三世明王:本尊坐石座,三面八臂,右腿左盘,左腿垂下。右手持三股杵、矢、刀,左手持钩、弓、戟,前双手交叉掌。背负猛火。

    降三世明王又作胜三世明王、三世胜明王、圣三世明王、胜三世金刚,或称金刚吽迦罗。为密教胎藏界曼荼罗持明院之明王,密号最胜金刚。主摧灭惑障之果德。与降三世明王系同体异名。然胎藏界现图曼荼罗持明院分别绘有降三世、胜三世二尊,恐系因《大日经》及《大日经疏》将“降三世”及“胜三世”二语词混用之故;而曼荼罗所绘二臂之胜三世系依《大日经》,八臂之降三世则为依其他经轨而来。

    此尊之形像,据《大日经·具缘品》载,有猛焰围绕其周身,头戴宝冠,手持金刚杵,现至极忿怒之相。现图曼荼罗所绘此尊之形像为身呈青黑色,头戴宝冠,火发逆立,有三目,现忿怒形,双牙向上突出,右手附三钴杵之戟,手臂弯曲,左手持三钴杵,周身亦有火焰,坐于盘石上。

    此尊三昧耶形于《大日经·具缘品》及《转字轮品》各载为五钴杵、三钴杵。印契为外五钴印,即《大日经·密印品》所称之金刚慧印。

    降三世明王又名吽迦罗金刚、孙婆明王,列在胎藏界曼荼罗中持明院。在金刚界曼荼罗中为降三世会及三昧耶会之一尊,而在东方五尊中,又作为金刚萨埵之忿怒形。为五大明王的东方之尊。因其为降伏贪、瞋、痴三世者,故其另一名称为胜三世。明王足下所踏为湿婆神及妃乌摩,因而被认为此明王系从印度之湿婆神出发,而以佛教之立场、观点所树立者。明王被认为系金刚大日如来之教令轮身,恰与不动明王胎藏界大日如来之教令轮身相对,因此,常将此二尊并列,也不以此二尊为一体之说。惟不动明王足下所踏二神,在《别尊杂记》中有描写,而将此二尊作为侍卫之前列,出现于尊胜曼荼罗中。关于雕刻在河内金刚寺金堂像的像容,有二臂、四臂、八臂。一般多为八臂,在《大日经》中称之胜三世。

    《金刚顶瑜珈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说四面八臂像:

    双手扶心,以慧手执五钴,怒臂指下方,另一手执箭与剑,置五钴铃上,又执弓及索,个个曲臂。四面中,正面青色,右面黄色,左面绿色,后面是令人观而生忿怒之感的红色。

    《摄无碍经》说三面八臂像:

    头戴骷髅、胡须似焰上冲,色示夏天的雨云色。三面各有三眼,作微笑貌,又俱百千臂,样样俱足,也有八臂像者,左手持戟锁、宝弓、金刚索;右手持金刚铎、宝箭、宝剑,其余双手于胸前结降三世印。以左足踏大自在天,右足踏妃,使人们脱离恶心,归依佛法。《八字文殊仪轨》也称三面八臂像,左手持弓、杵、索;右手持箭架、戟、棒;身青色。又宋代法贤所译《十忿怒明王经》则说为一面六臂像。

    善无畏译《慈氏菩萨略修愈瑜珈念诵法》卷下说一面四臂像:

    曼荼罗中以弥勒菩萨为中心而画者。相对地,不动明王却是画在半月轮中。“若欲于大圆明下画降三明世时,须画于半月轮曼荼罗中,身色深青,三眼,四齿,大忿怒形。左脚微曲向前,右脚曳后,似于轮中跑步之姿。四臂,其中两手于胸前结三昧耶心钩印,左一手置身侧,执金刚钩斧,右一手举五钴金刚,周燃热火,头着五智冠,闭口。”善无畏译的《尊胜轨》中提及半月中的四臂像,惟手执物不同。两手结三昧耶印,另两手,一结心印,一执金刚杵。

    《大日经》说一面二臂像:

    忿怒尊胜三世,为猛焰围绕,着宝冠,持金刚杵。胎藏界曼荼罗中,彼为一面、三眼、二臂,惟有此画成为胜三世明王。

    八大明王的排列次序,依《大妙金刚经》所说,应是:降三世、大威德、大笑、大轮、马头、无能胜、不动、步掷。

    唐曼八大明王的排列次序则是:降三世、大威德、大笑、无能胜、步掷、马头、大轮、不动。

    显然,两个排列次序并不完全相合。一个可能是,唐曼次序如经说次序一样,现在不一致,是鉴定错了。一个可能是鉴定未错,那唐曼的次序不与经合,当是另一传承了。这个问题,还可研究。

    此尊捧真身菩萨究竟是何人为皇帝设计造像,现无记载可考。但制造的时间,则在发愿文中明确记载为“咸通十二年辛卯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庆日记”,即公元871年十一月十四日。在迎送佛指舍利的供养品中,最重要的两件供养品,一是此尊捧真身菩萨,另一就是覆盖真身舍利的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顶银宝函。这个银宝函正面有“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一行錾文。宝函底部又有“咸通十二年十月六日,遗法弟子比丘智英,敬造真身舍利宝函,永为供养”的錾文。说明银宝函制造的时间为咸通十二年十月六日,即公元871年十月六日,同制造捧真身菩萨,可说是同一时间,都在咸通十二年(871),只是银宝函早于捧真身像一个多月时间罢了。两件供养品都是为皇帝供养舍利敬造的,也都是皇室御用的文思院制造的,这其间就必然存在着整体组织与总体设计的内在联系。这从银宝函錾刻的四十五尊造像为金刚界成身会曼荼罗,捧真身菩萨莲座上部錾刻金刚界成身会中台曼荼罗这一事实上,可得证明。这两件最重要的供养品,极有可能都是一个人设计的,换句话说,也是遗法弟子比丘智英为皇帝敬造的,但为何又未刻名呢?智英已无传记可考,但称遗法弟子,可见也是密教大阿阇黎,是否就是智慧轮的遗法弟子,尚难定论,但属于惠果——智慧轮传法一系,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

    至于捧真身菩萨底座内壁的双龙绕杵图,正是表示两部曼荼罗外金刚院天龙八部,不过描绘手法采取了中国传统的形式,说明天龙八部诸天等护卫捧真身菩萨,护卫金刚道场,护卫佛指舍利。有说双龙象征皇帝。行龙绕于羯摩杵,表示唐王朝崇密,如作国家护持密法,密法护卫国家解,亦无不可,唯是浅略释而已。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