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指舍利的再次现世

作者:出处:
分享到:

 
    1981年8月24日上午10时,明代建造法门寺十三级八棱真身宝塔,在经历近400年的风风雨雨后轟然倒塌。1986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改府作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决定:重新修復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

    1987年2月底,由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组成的考古队进寺,2月28日正式开始清理塔基地面的土石堆积,至3月底结束。动土便有所获,清理出不少残碑断碣、石质佛像和佛塔,最有历史价值的发现是《金烛和尚焚身感应之碑》和《金代藏经碑》,为研究法门寺史和长安佛教提供了许多珍贵的信息。

    唐地宫自咸通十四年(873)关闭至此已历1113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遭尽坎坷,佛门磨难重重,但庆幸的是,地宫得以保存。以后几百年亦是有惊无险,1981年宝塔的坍塌,孕育了法门寺的新生。

    明隆庆年间四级木质真身宝塔崩塌,重修时有人曾暗窥秘室,《扶风县志》载:

    ……启其藏视之,深数丈,修制精工,金碧辉煌。水银为池,金船泛其上,内匣贮佛骨,旁金袈裟尚存。

    考古发掘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人们期盼着揭示这历经沧桑而依然保存完整的地宫的神秘面纱。4月3日上午10时许,覆盖地宫天窗的方形石板(已成碎块)被移开,一柱微弱的手电筒光照亮了千年的黑暗,而换回了封闭千余年的金碧辉煌。

    4月6日,一堆夯土清理完毕,暴露在考古学家眼前的是沉重厚黑的石门和一把銹迹斑斑千年铁锁。石门打开了,烙印着20世纪科技水平的碘钨灯照亮了千年的地宫,镁光灯和录像机记录下这历史的一瞬间……

    眼前的一切使考古学家们惊呆了!

    负责考古发掘的中年学者韩伟事后形容他当时的感受:“当我第一个举起手电筒,向这座刚刚启开的却已经封闭了1113年的地下宝库照射时,一股强烈的那个时代的云烟气息扑面而来,我看到了宗教信徒们的无比虔诚和敬意,看到了统治者为求得安稳而不惜耗费巨大的财富,也看到了那样一个被神学时代所统治的中国中世纪的风貌……我似乎已经麻木……”

    打开的不仅仅是一座地宫,而是超越时空的历史窗口,让千余年后的现代人有幸真切地一睹盛唐气象!

    虽然珍宝堆成一座小山,但法门寺是以佛祖真身舍利而著称于世的。自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僖宗乾符元年(874)真身归法门寺塔下,其间岁月沧桑,已历11个世纪,此物是否安在成为发掘者和佛门弟子心中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扶风县博物馆后院的临时工作间,一具漂亮的鎏金银函被小心翼翼地捧上工作台,这是史书有记载的金棺银椁,八重宝函。两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用娴熟的技巧打开金锁,解开黄绸包裹,从内里的小金塔里取出一根乳白色的呈拇指形的管状物,人们惊呼一声:“佛指!”

    接着又在一个重29.9公斤的铁函内发现另一套五重鎏金银棺,在第五重银棺底,织金锦棺襯上安放着另一枚佛指。

    就这两枚佛指?孰真孰假?

    人们不由想到4月21日清理地宫收尾时的意外发现。

    一位细心的考古队员发觉后室天井后墙根有块青石比周围的石块隐约高出一丁点儿。后来撬开这块青石板发现一个小洞,又发现小小的秘龕,当中搁着一只生銹的极不起眼的铁函。然而就在这貌不惊人的铁函内发现一枚色泽微黄、骨质致密的指骨,这才是真正的聖骨,佛教界至高无尚的圣物!几日后,专家们打开铜浮层,从中又发现一枚玉质佛指。

    至此,法门寺共发现瘞埋的4枚佛指舍利。这4枚是一真三影;影也非假,玉指亦同为佛界灵物。

    法门寺瘞埋的舍利系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是佛真身,而非广义的舍利。

    佛陀于公元前485年涅槃,时为佛历二月十五日,这枚指骨历时近25个世纪,它的存在是个奇迹。

    对这枚指骨舍利古时有多种不同称谓:唐元和中张仲素在《佛骨碑》中称为“佛骨”、“佛指节”;日本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称为“佛指节”;唐代诗僧贯休在《桐江闲居作十二首》中称为“金骨”;唐末康骈《剧谈録》中称作“真身”、“佛中指节”;《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称作“佛骨”、“佛指骨”。

    从古到今,几无人怀疑佛指骨的真实性,不少典籍还对佛指舍利形制作了详细的描述。唐道宣律师《集神州三宝感通録》卷1载:“其舍利,形状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孔正方,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余内小指于孔中,恰受。便得胜戴,以示大众。至于光相变现,不可常准。”

    《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载:“观其囗囗玉润,皎洁冰净,灵不可掩,坚不可磨,寸余法身。”

    《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载:“以咸通十二年八月十九日得舍利于舊遂道之西北角。按舊记云,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迹。色白如玉少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文,文并不徹。征诸古典,验以灵姿,贞规既叶于前闻,妙相克谐于瑞彩。”

    《法苑珠林》载:“既出舍利,通现道俗。……于方骨上,见者不同:或见如玉,光白映徹;或见绿色……”

    圆照《塔记》载:“……无忧王寺真身舍利者,即大圣释迦牟尼佛金躯碎质也,年逾千祀,坚润如常。”

    法门寺真身宝塔内瘞埋的释迦牟尼舍利究竟是何等情形呢?1987年唐塔地宫启开后世人方有幸一睹法相。

    佛指舍利,共4枚,为骨质和玉质。依发现的先后为序,情况如次:

    第一枚舍利获于后室,后室近方形,规格为1.35米×1.21米×1.87米,地面平整,保存完整。舍利为玉质,安置于懿宗供奉的八重宝函内;

    第二枚舍利获于中室,中室近长方形,规格为3.06米×1.42米~1.62米×1.62米~1.72米。舍利为玉质,安置于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

    第三枚舍利获于后室秘龕,秘龕作正方形,周壁砖砌,口宽0.28米,高0.26米,进深0.28米。舍利为骨质,安置于五重宝函内;

    第四枚舍利获于前室,前室近长方形,规格为4米×1.2~1.57米×1.1米。舍利为玉质,安置于汉白玉阿育王塔内铜浮屠内的鎏金银棺中。

    可以看出,这4枚舍利无论真影,都安置于多重宝函内,大体上按中国古代埋葬帝王的棺椁制度,比起帝王丧葬制度有过之而绝无不及。

    佛学专家考证碓认:藏于后室秘龕的第三枚舍利为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其它三枚为影骨,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云:“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真身舍利长40.3毫米,宽17.55—20.11毫米,腔径13.75—16.5毫米,重16.2克,与道宣《感通録》及同时出土的《志文碑》所记完全吻合。

    提及法门寺佛指舍利,人们对佛骨灵异现象讳莫如深却又津津乐道,成为永远热门的话题。法门佛指之灵异,见于古今,载入史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