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685—762),即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李旦第三子。景云元年(710)起兵杀韦后及党羽,拥立其父李旦即位,是为睿宗。延和元年(712)受父禅即位。
唐玄宗即位初,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对佛、道采取抑制政策,下令淘汰僧尼,强使还俗者20000余人,并禁止百官与僧尼、道士往来,禁止民间私铸佛像、抄写经卷和建造寺庙。玄宗本人尊崇道教,《旧唐书·礼仪志》载:
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己丑,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并置崇玄学。其生徒令习《道德经》及《庄子》、《列子》、《文子》等,每年準明经例举送。……天宝元年,诏《史记·古今人表》玄元皇帝升入上圣,庄子号南华真人,文子号通玄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虚真人。改《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庚桑子》为《洞虚真经》。两京崇玄学,各置博士助教,又置学生一百员。
其道观掌于祠部,《唐六典》载:
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每观观主一人、上座一人、监齋一人,共纲统众事。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练师。而齋有七名:其一曰金録大齋;其二曰黄録齋;其三曰明真齋;其四曰三元齋;其五曰八节齋;其六曰涂炭齋;其七曰自然齋。而禳谢复三事:其一曰章;其二曰醮;其三曰理沙。大抵以虚寂自然无为为宗。
凡道士、女道士之薄籍,亦三年一造。
玄宗并不以个人信仰代替国策,他执政时仍维系三教平衡,如重视儒术,追封孔子为文宣王,令贡士习《九经》①,自注《孝经》,于天宝三年(744)诏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一本;同时也关心佛教,如支持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的译经事业,亲注《金刚般若经》,诏颁天下,普令宣讲。开元二十七年(739)禅宗北宗普寂禅师逝世,除赠谧號外,还让京城士庶皆制弟子之服前去吊唁,“倾城哭送,閭里为之空矣”②。
所以玄宗虽不崇佛,佛教亦获得自然的大发展。佛教寺庙掌于礼部,开元中天下寺庙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唐六典》载:
凡天下寺总五千三百五十八所、每寺上坐一人、寺主一人、都维那一人,共纲统众事。而僧持行有三品:一曰禅,二曰法,三曰律。大抵皆以清净慈悲为宗。凡僧尼之簿籍,三年一造。
玄宗崇道抑佛,而道观仍不及佛寺三分之一。由此说明,玄宗维系决策的主旨是维系平衡,不崇道而道会趋于消亡,不抑佛而佛会恶性膨胀。
玄宗宗教政策的主旋律仍是尊崇儒教,从儒家学说的立场寻求三教融合的途径。所以他尊孔子、尊《孝经》。
“中国历史上最早以儒家立场表述三教融合思想的是隋初的颜之推和王通,再经过唐初孔颖达,到中唐的韩愈、柳宗元,思路逐渐明朗”③。
颜之推提出“内外两教,本为一体”④,提出融佛入儒的主张。王通进一步提出“三教可一”⑤,并主张吸收释、道的长处以补儒学的不足。唐初的孔颖达将释、道思想糅进《五经正义》,对三家学说融为一体作了大胆的尝试。直到中唐的韩愈、柳宗元才建立起以儒融佛的道统学说。
三教融合的思想到玄宗朝趋于成熟。
玄宗时期虽无迎奉佛骨之举,但对法门寺文化的发展迈开了关键性的一步。由于玄宗支持“开元三大士”,使印度密宗顺利扎根汉土。经肃宗、代宗、宪宗几朝的努力,密宗文化终于和法门寺佛指舍利文化结合,成为法门寺文化中最精彩的篇章。汉傳佛教因法门寺密教文化的形成得以延续和保存。
玄宗朝对法门寺文化的影响是积极的,通过考察法门寺史,可以看出,玄宗朝支持“开元三大士”对唐肃宗迎奉佛骨起了历史铺垫作用。
①《通典》卷15《选举》
②《宋高僧傳》卷9《普寂傳》
③《法门寺文化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载《法门寺文化研究》(历史卷)。
④《颜氏家训·归心》
⑤王通《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