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经变图以外的经变图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从历史的遗存来看,绘画与造像艺术中净土宗的作品保留最多,尤其是净土经变图的绘制,西方三圣像、净土经变像、单尊的阿弥陀佛像、观音像等的雕造,都是珍贵的佳品,这些遗像多在中国各地的石窟中可以见到,如敦煌、云冈、龙门、广元、钟山等地。

    第一章 长安佛寺的壁画题材——善导经变图的引申

    寺院壁画是绘制在寺院墙壁上的作品,内容包括经变图、佛教故事绘画、高僧、寺院、佛塔等,绘制这些壁画的画家都是唐代的名家,如吴道子、扬廷光、韩幹、尉迟乙僧、卢楞伽、尹琳等。  
  
    善导在佛寺中绘制壁画的目的完全是从宗教的角度考虑的,但是这些壁画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也是一个辉煌的成就。在善导生活的年代直至他去世后的唐代,寺院壁画的绘制始终没有中断过。一些著名的画家都是壁画的绘制者,仅吴道子一人便已画壁300余间,这些壁画的题材丰富多采,完全未局限于净土经变图,对这些壁画题材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全面而详细地了解善导时代佛寺的恢宏状况,更可以对唐代佛教的研究提供斑斓的色彩。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地了解善导虔敬净土壁画的心情。    

    第一节  净土经变图以外的经变图

    除了净土经变图之外,维摩诘经变图、金刚经变图、金光明经变图、本行经变图、弥勒下生经、华严经变图、涅槃变相、地狱变相等都有绘制。

    经变图的出现是由于佛经的出现而造成的结果,同时,经变图又为佛经的传播和盛行制造了更加形象的图像符号,更符合人们的记忆。与净土经典同时流行的经典非常丰富,因而经变图也就丰富起来。但是,这些经变图也仍然是以一些重要的、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经典而绘制出来的,主要包括:

    一、维摩诘经变图:

    以《维摩诘经》为蓝本而绘制,荐福寺菩提院和安国寺大佛殿内最著名,画家为吴道子。

    荐福寺就是现在西安市小雁塔的所在地友谊西路以北唐代开化坊。唐代时规模有99900平方米,占据全坊面积的一半。僧们有200多人。而位于长安城长乐坊内的安国寺也是京城名寺,尤其在中唐时期更为兴盛。寺院本为唐睿宗在藩旧宅,景云元年(710)立为寺。以睿宗本封安国相王之号,故名大安国寺。寺中建有红楼,为睿宗在藩时舞榭。宪宗时对该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宣宗时又重修,但工程未完宣宗便去世了。咸通七年(852)又再重修。名寺配名家、名作是理所当然的。而《维摩诘经》的中心是通过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与富有而神通的居士维摩诘的对话来展开,宣说达到解脱不一定要通过严格的出家修行,关键是人的主观修养。能够在人世间自由自在地生活,出入于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实际上是对于社会的体验,是对人的意志的考验,是对世间的游化,同样是一种修行方式的体验。这种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经文,引发了众多世俗人士的对于佛教的亲切感,纷纷加入其间成为居士的一员。寺院中以此经作为绘制的内容,同样体现了寺院面向公众的开放性。

    二、地狱变:  

    地狱界是佛教中惩罚众生罪孽的地方,这里是最恶道、最悲惨的地方。佛经中关于地狱的记载很多,尤其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专门列出一品为《地狱名号品》,对于那些种下恶因的人,因为不同的行为而会被打入不同的地狱,如无间、大阿鼻、千刃、抱柱、流火、耕舌、剉首、烧脚、啖眼、叫唤、拔舌、粪尿、锯牙、剥皮、饮血地狱等等,其中各个复有诸小地狱,听着已经让人毛骨悚然,更要将人们在地狱中的惨状绘制出来,对于视觉与心灵的冲击可谓猛烈。

    绘制地狱变的寺院很多,包括张孝师为慈恩寺以及净域寺三阶院东壁,以及净法寺殿后绘制;陈静眼为宝刹寺绘制;吴道子为景公寺绘制;卢楞伽为化度寺绘制。    

    从画史上看,张孝师此时所绘制的《地狱变》是首创的,其后,又被吴道子加以效仿与发展,达到了更高的境界[1]。

    据《唐朝名画记》记载,吴道子在长安的景云寺画《地狱变相》时,“京都屠沽渔罡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率皆修善”。在《益州名画录》卷上也记载了同样的事迹,只是后者说吴道子是在景公寺中所作的地狱变相,并记载着吴道子的这部作品被蜀人左全仿绘在成都著名的大圣慈寺的多宝塔下。可见,吴道子作品的影响力波及四方。这点与《寺塔记》的记载颇相吻合。该书说:“长乐坊赵景公寺,隋开皇三年(583)置,本曰弘善寺,十八年(598)改焉。南中三门里东壁上,吴道玄白画地狱变,笔力劲怒,变状阴怪,睹之不觉毛哉。吴画中得意处。”更有甚者,《宣和画谱》载:“有唐之盛,文至于韩愈,诗至于杜甫,书至于颜真卿,画至于吴道玄。”而在吴道子的画中,“世所共传而知者,惟《地狱变相》,观其命意,得阴骘阳授,阳作阴报之理”。

    慈恩寺和净域寺在唐代还不仅仅是僧人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游览休闲的必到之地,所以,把地狱变相绘制在这里是希望劝诫与警示人们,在看到这个悲惨场景的同时,庆幸自己还没有置身期间,因而还有悔改的机会,佛教的社会教育意义由此也可以体现出来。

    对于地狱恐怖场景的绘制始终延续着,在10世纪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仍可见到。

    三、金刚经变:

    依据的经典是《金刚经》,该经也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空幻不实,每个人都不应该执着或留恋于任何事情、任何事物,“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吴道子为兴唐寺塔院内西壁以及该寺净土院内南廊绘制的《金刚经变图》最为有名。

    兴唐寺寺址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东关炮坊街北侧,也就是前文所述唐神龙元年(705),太平公主为其母武则天祈福而建造的罔极寺,开元二十年(732)改名为兴唐寺。寺院建筑华丽非凡,为京城名寺,全盛时有常驻僧人千余人。

    四、金光明经变图:

    《金光明经》是一部佛教理论著作,由十八品组成。与《法华经》、《仁王经》同为镇护国家的三部经典。宣说若诵读此经,国家皆可获得四天王的守护。吴道子的弟子李生为兴唐寺绘制了《金光明经变图》,而且还为该寺制作了佛像,一时奉为典型。    

    五、本行经变图:

    《本行经》又称为《佛本行经》、《佛所行赞》,是马鸣菩萨所写。汉译有五卷,二十八品(章)。是有关佛传的宫廷叙事诗。始自佛陀诞生,终至双树间入涅槃及八分舍利。《本行经变图》是杨廷光、杨仙乔为化度寺绘制的壁画。

   对于化度寺壁画的记载非常珍贵,因为这座寺院是三阶教在唐代长安城内建造的五所著名寺院之一,位于长安城义宁坊,本名真寂寺,是保留下来的隋代佛寺之一[2]。而三阶教自南北朝、隋初僧人信行(540-594)创立到隋代开皇二十年(600)被朝廷明令禁止,短短的几十年所留下的记载和实物都非常少,故而极度珍贵。画家同样是当时的名家,与其他的著名佛寺并没有区别,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唐代三阶教的势力依然有一定的影响。从另一个远离都城的造像孤例中,也同样可以印证这一点。

   近年来在陕西的淳化县发现了金川湾石窟,这是中国惟一的一个存有三阶教刻经的石窟。石窟内供奉着一尊高达5米左右的石刻释迦牟尼佛全跏而坐的造像、袈裟搭覆在台座上,正是所谓悬裳座的态势。佛像丰满的脸型、宽大的鼻翼,健壮的身躯和深刻的白毫相都给人感觉是唐后期的作品。头光中有多尊的小坐佛像,都是全跏趺坐于莲台上的,其中的几尊已经损毁了,还有几尊是残破的。石窟的东西两石壁上分别雕刻着佛经,多已经漫漶不清了。东面的经典是三阶教的经文,大约有5万字左右,如《佛说大方广十轮经序品》一至五卷、《明诸经中对根时深发菩提心法》、《明诸大乘修多罗内世间出世间人发菩提心同异法》、《大集月藏分经略》。西面是大乘的经典,如《佛说般若般罗密经》、《如来示教胜军玉经》、《妙法莲花经》一至五卷,大约也有5万字左右[3]。

    淳化县距离隋唐时代皇家避暑胜地麟游的九成宫较近,在这里雕凿大型的三阶教石窟造像而没有受到干预,可见当时的政府对于三阶教是没有完全禁止的。

    六、涅槃变:

    小乘和大乘佛教都有《涅槃经》。由于唐代是大乘佛教盛行时期,所以经变图是根据大乘佛教的经典而绘制的。

    大乘的《涅槃经》,有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方等般泥洹经》二卷,东晋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六卷,隋阇那崛多译《四童子三昧经》三卷。其全经为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称为北本涅槃。后刘宋慧观等再治前经为《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称为南本涅槃。说佛之涅槃,非灰身灭智,佛今虽现入灭之相,然佛身常住不灭。此外唐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说佛之附属及入涅槃,荼毗,分舍利等事迹。

    著名画家杨廷光为安国寺大佛殿东北绘制了涅槃变图;卢楞伽同样为褒义寺佛殿西壁也绘制了涅槃变图。安国寺是唐代一所规模宏大的寺院,下文将有详细的介绍。褒义寺位于长安城的嘉会坊。本为隋太保吴武公尉迟刚之宅。尉迟刚之兄尉迟迥曾于隋旧都城中置妙象寺,文帝迁都大兴城后,尉迟刚舍宅为寺,名褒义寺,寺中的建材均取自原建的妙象寺。

    七、弥勒下生变:    

    《弥勒下生经》全一卷,是弥勒三部经之一。又称《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观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弥勒当来下生经》、《下生经》,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在众多的弥勒下生经中,本经为最受重视者。

    经文叙述于未来襄佉转轮圣王时,弥勒自兜率天下生,以修梵摩为父、梵摩越为母。成道后教化善财、父母等八万四千大众,并与今世的释迦佛同对众生劝说三乘教法。

    经变图分别被吴道子绘制在千福寺中,被韩幹绘制在宝应寺中。千福寺位于安定坊内,本为章怀太子李贤宅第。咸亨四年(673)舍宅为寺。唐大中六年(852)改名为兴元寺。《历代名画记》载,寺额为上官昭容所书。寺中有塔,东塔院额为高力士书。寺内置唐太宗《圣教序碑》和《楚金和尚碑》。宝应寺位于道政坊,本为代宗时宰相王缙之宅。王缙沉溺于佛教,其妻于大历四年(769)病故后,王缙遂奏请舍宅为寺。代宗对此举动表示赞赏,并赐以题号,度僧30人住寺。每有节度使来朝,必延请寺中,讽令施财,帮助自己建寺。

    八、华严经变图:    

    依据《华严经》所绘制的经变图。该经又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宣讲各种教义和各级菩萨的修行过程,认为世界是毗卢遮那佛的显现,月映百川,一瞬间含永恒。 

    在懿德寺中三门东西壁上绘制有华严经变图,但作者不详。懿德寺位于延寿坊,本名为慈门寺,是隋刑部尚书万安公李圆通所立的寺院。唐神龙年间(705—707)为懿德太子李重润追福改名为懿德寺,并进行了修葺。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的长子,也是中宗李显与韦后惟一的儿子。大足元年(701)九月壬申日被祖母武则天处死,年仅19岁,被葬在洛阳。父母的伤痛之情可以想见。四年之后,神龙元年(705)正月甲辰日,太子李显在东都洛阳强制性监国,次日,武则天不得已将帝位传于太子李显。第三天,李显即帝位,十天后恢复大唐国号。15天后就将李重润追赠为懿德太子。而且立刻在第二年即神龙二年(706)便将懿德太子迁葬于乾陵陪葬。这样急迫的心情,深深地体现了父母对儿子的思念与怀想。在懿德寺绘制《华严经变图》,也应该是中宗与韦后的意图,以佛经中瞬间含永恒的思想,表达出太子的生命虽然短暂,然而在父母的心中却是永恒的情感。由此也可以看出,唐代乃至后代,虽然在墓葬中几乎不见直接的佛教陪葬器具或者佛教内容的壁画等艺术作品,但是人们对于死者的追念也是通过与佛教有关的其他形式来表现出来的,墓葬可以说是身体的埋葬,寺院则是精神的永生之地。对于懿德太子来说,其墓葬中的壁画和陪葬品丰富、堂皇,人间的一切被直接引入了阴间,而作为追福之地却要以佛寺来完成,所以,佛教在当时对于人们心灵的寄托与安慰是不可低估的。

    [1]吴焯:《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第362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2]其他四所分别是慧日寺、光明寺、慈门寺和弘善寺。

    [3]参看姚生民《淳化唐代刻经窟》,《中国文物报》1997年2月;张总、王保平《陕西淳化金川湾三阶教刻经窟》,《文物》2003年5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