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不空的弘法思想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所谓密教即瑜伽密教者,以佛典中的经咒为依据,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其不可思议力,非因位菩萨所能测度,唯佛了知,故而得名。密教以佛教大乘思想的理论为基础和根本,引进了印度教的观念和修法,相传此法为大日如来,传金刚萨埵,住于金刚法界宫,成为第二祖。释迦世尊入灭后八百年,有龙猛菩萨出世,开南天铁塔,从金刚萨埵面受密法,成为第三祖;再传第四祖为龙智;再过数百年,龙智化行于南天竺及狮子国等,并传两部大法与善无畏、金刚智两位三藏大师。

    唐玄宗开元年间,随着善无畏与金刚智两位三藏大师及其弟子不空、一行等人的弘法,密教在中国开始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从唐玄宗天宝年间到德宗贞元年间(742—805),是密教发展的昌盛时期。在这半个世纪之内,由于不空及其弟子们的大力弘扬,以及诸代帝王的直接支持,密教迅速达到了鼎盛阶段,不空的弟子将密教相继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当时的唐都长安,也是当时东亚密教的中心。

    可以说,不空(705—774)是唐代密教集大成者,师从金刚智,亦兼受善无畏阿阇梨灌顶。不空得合两部而学之。随后,不空更亲谒龙智菩萨以增益之,广参善知识以辅导之,从此正纯密教乃全部传于中国。不空是唐代密教的中兴之主,翻译了大量的显密经轨,传法授徒,广弘密教。不空身为三朝帝师,封肃国公,赠司空,为正一品执事,“佛教东来向近两千载,传胜法,沐光荣,实未有与大师同年而语者也”①。不空一生之所以取得这样高的成就和地位,究其原因是在于他所具有的思想与秉承的理念。现在探讨关于不空的生平弘法历程与其密教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唐代密教的发展脉络,对进一步了解东密和台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一、不空的弘法实践

    不空(705—774),法名智藏,密号(登坛灌顶名号)不空金刚,梵文音译阿目佉跋折罗(Amogha-Vajrah)。据赵迁《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和飞锡《大唐故大德开府仪同三司试鸿胪卿肃国公大兴善寺大广智和上之碑》的记载,不空是北天竺婆罗门之子。

    不空在13岁时从武威郡随其舅氏游历到太原一带,其后又南下观光,15岁时在广州至洛阳的途中见到金刚智,即拜为师,或相传在16岁时于洛阳相见随后相从。这段时期,从金刚智学习悉昙梵语文讽诵梵经(所谓婆罗门语论),“一闻无坠”,“辄背文而讽诵,克日洞悟”②。由此得授菩提心戒,引入金刚界曼陀罗,灌顶掷花,得号不空金刚。开元十八年,金刚智在大荐福寺译《文殊五字经》《观自在瑜伽法要》等经,不空充当笔受。开元二十九年,金刚智获准归国,在河南广福寺灭寂,不空料理其后事。天宝元年(742)不空前往狮子国求法,用其遗书之言:“先师寿终,栖托无依,凭何进业?是以远游天竺。③”由此可见,不空是为求正法以致远行,密教之中兴,得益于不空毕生求法弘法之伟举。“既达师子国。王遣使迎之。将入城步骑羽卫骈罗衢路。王见空礼足。请住宫中七日供养。日以黄金斛满盛香水。王为空躬自洗浴。次太子后妃辅佐。”④

    (天宝五年不空还京,)进师子国王尸罗迷伽表,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氎等。奉敕权止鸿胪续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移居净影寺。是岁终夏愆阳,诏令祈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坛。未尽三日雨已浃洽。帝大悦,自持宝箱赐紫袈裟一副,亲为披擐,仍赐绢二百匹。后因一日大风卒起,诏空禳止,请银薸一枚作法加持。须臾戢静。忽因池鹅误触薸倾,其风又作急暴过前。敕令再止,随止随之。帝乃赐号曰智藏焉⑤。

    又以京师春夏不雨,诏空祈请,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空受敕立坛,至第二日大雨云足。⑥

    一岁复大旱,京兆尹萧昕诣寺谓为结坛致雨,不空命其徒取桦皮仅尺余,绩小龙于其上,而以炉香瓯水置于前,转吹震舌呼使咒之。食顷即以缋龙授昕曰,可投此于曲江中,投讫亟还,无冒风雨。昕如言投之。旋有白龙才尺余,摇鬣振鳞自水出,俄而龙长数丈,状如曳素,倏忽亘天。昕鞭马疾驱未及数十步,云物凝晦暴雨骤降,比至永崇里第衢中之水已决渠矣⑦

    自此,不空赐名号大广智不空三藏。

    但到了天宝八年(749),不空的灌顶弟子“南海太守刘巨鳞坐赃处死”。因此事件牵连到不空被勒令出境。不空被令归国,养疾韶州,一时沉沦间,潜思内省,日夜精勤,卷不释手,扶疾翻译。在韶州的时间可计达四年之久。天宝十二年(753),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以求不空“以河西边陲,请福疆场”上奏玄宗,不空获恩得以来到河西,并在武威开元寺弘法祈福,得与当时的重臣权贵相交,结下深厚关系。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安史之乱开始,皇太子李亨监国,不空受诏返京,为其出谋祈福。不久,长安失守,玄宗逃入川地,李亨拥兵御敌,并在灵武建号称帝,是为肃宗。此时在大兴善寺的不空,暗中为肃宗出谋策划,并积极提供关于叛军的机要给唐肃宗。待肃宗收复两京之后,不空又上表恭贺,得到肃宗的崇信。此后,不空在大兴善寺为国开灌顶道场,译经弘法。在当时的环境下,凡是国家重大的佛教法事活动,一般都有不空的身影,可见,密教在唐代的实力和影响有多么巨大。

    不空在肃、代二朝,通过其译经弘法活动和护国保唐思想,所受享的荣耀和恩宠,是一般王公贵族所难以比拟的,更是僧伽史无前例的荣耀和恩宠。代宗即位,“恩渥弥厚,译密严仁王二经毕,帝为序焉。颁行之日庆云俄现,举朝表贺。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首,又赐道场僧二七日斋粮,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并入灌顶。”⑧大历九年(774)春,不空生病,代宗存问再三,史称“中使名医,相望道路”。六月十五日上《临终陈情辞表》,并奉进五钴金刚铃杵及银盘子、菩提子、水精念珠并合子等,同日入定,行年七十,法腊五十。不空灭寂后,代宗为其辍朝三日,弟子行孝子丧礼,亚相作文,王傅书写,“生荣死哀,西域传法至此,今古少类矣”!

    二、不空的弘法思想

    不空的弘法思想,是以大乘显密思想为基本结构,以金刚乘瑜伽密教为主,兼行持明部、经法部,以及陀罗尼、胎藏部密教,结合了一切有部律和大乘菩提心戒的戒律,相信即身成佛的成佛论思想的密教思想。将不空的思想总结一下,可以看到如下的思想特点:鲜明的密教中心论,强烈的弘法护国思想,具有时代色彩的中印文化交融,以及即身成佛的三密直观思想。

    (一)鲜明的密教中心思想

    不空的一生,以传译密教经轨、弘扬密教教法为己任,其密教中心论思想是十分鲜明的。不空批释五乘二教,将大乘佛法分为显密之别,以大小、顿渐、迟速、权实批释密教之优越性。认为毗卢遮那佛包括万界,密印真言吞纳众经,密教是诣极之夷途,入佛之正位;瑜伽教法是成佛去疾之路,是曼陀罗灌顶圆明之智。不空在其《遗书》上说道:“汝等诸子是从佛口生,以法化生,碍佛法分,即同普贤身,行普贤行,住普贤心,圆明廓周,王智齐观。修行如此,是契吾心。可见无任菩提心,现证王智是瑜伽月轮观的核心思想。
    就其密教思想来究其中心论,我认为还可以从金胎两界曼陀罗体现出来。密教之法门,有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即于一心法界上,立理平等、智差别二门。就智差别之经轨,名金刚顶部。说理平等之经轨,名胎藏部。金刚顶部,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以之建立之曼陀罗,称金刚界曼陀罗。胎藏部,以《大日经》为根本经典,以之建立曼陀罗,称胎藏界曼陀罗。金刚者,坚固、利用义。胎藏者,摄持、含藏义。将金刚界、胎藏界曼陀罗,画于纸帛之上,以其为坛作法。行者于其中,观念修法。此坛中聚集具足诸尊诸德,成一法门,成圆满之车轮,圆满具足法界所有万德之意。⑩此即为密教的中心。

    (二)强烈的弘法护国思想

    不空关切现实,大行善举义德,弘法以求超度众生,即身成佛,置坛作法以祈国之福运,消匿祸灾动乱。密教本身就以度宰御难之法见长,息祸、增益、降服、欢喜是其道场之四大功能。不空在外开灌顶道场,度数万人;宫内建坛,皇室重臣受法。不空所翻圣典四十余年,三朝已来赞修功德,志在宣传,上资王室,下润生灵。(11)不空重视宗教与政治的密切关系,通过佛教弘法影响政治,并期待着社会的稳定与兴盛。佛佑国家,故而不空的一切佛法活动,都在围绕着护国这一宗旨。所以不论他建坛作法,还是传译经籍,都是以是否有利于护持国家和稳定社稷为出发点。安史之乱中的祈福河西边陲,京中通信密奏唐军,战后行法祝君,都是这一强烈的弘法护国思想的体现。

    不空以佛法护国,支持李唐的统治,基于他在《密严经》中的所宣扬的密严国土,文殊化境。不空的一生,是在中土度过,厚重的中国文化将其感染,忠君爱国的思想在佛教之中体现就是密严国土,利乐有情,佛佑李唐,恩泽天下。

    (三)主动本土化的弘法思想

    史书记载,不空13岁时从武威郡随其舅氏游历到太原一带,可见其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汉文化的熏陶,故深通中国的传统文化。基于此,不空在传译经籍和弘扬密教思想之际,就会带有很强的中华文明内蕴。在传译经籍和弘扬密教当中,不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天命忠孝思想以及道家的道思想,融入其中。

    不空在处理宗教与政治,特别是他与唐代统治者的关系之时,主动将天命忠孝的思想体现出来。例如不空在代宗即位之际,上表贺奏,称:“陛下百王为首,真言有佛顶之号。谨按大佛顶经,一切如来成等正觉,皆受此真言,乃至金轮帝位莫不遵而行之。伏惟陛下承天践祚。”(12)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后,不空上表称之为“恢复江山,乃替天行诛,效法天命,顺应时势”。

    不空病逝后,代宗皇帝以儒礼厚葬之,其弟子也多用孝子之称谓,行孝子之丧礼,此可见,中印两国的文化交融的鲜明的时代色彩,在不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即身成佛的三密直观思想

    在成佛论上面,不空提出了即身成佛的思想,成为密教的又一鲜明特色。不空将这一理论也称为现生成佛思想。在其论著《金刚顶瑜伽发菩提心论》中说道:“诸佛菩萨,昔在因地,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忘。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13)将这理论直接提出来。

    在密教中早就存有过生身之内成佛的思想,不空强调“即身成佛”的思想首见于《金刚顶瑜伽发菩提心论》之中。在这一作品中不空将修持成佛之道,归之于通达菩提心。他认为若真言行人,破人法两执,虽可正见真实之智,但不可证如来一切智智。唯有通三摩地,直见本身菩提之心,可达诸佛自性,得受正身佛果,这样的话就是将成佛的现实意义得以体现出来。父母生身,经过直观菩提心,深入实相,三密结合,便是佛身。又如不空所言:“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佛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事。”(14)

    不空的这种现世成佛观,去除了显教的历经劫数,多世多身修行,久久成佛,甚至是终身成不了佛的困惑。密教就是现世现身成佛,无须经历三世劫数。同时,不空在《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中,又提出五相成身论。五相成身者,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刚心,四是金刚身,五是证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然此五相俱备方成本尊身也。(15)五相俱足,便可见本尊身。由此处可以考虑一下,五相成身观,实际就是即身成佛的基础理论,密教的成佛观,自不空后,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转变,是值得深思的一个学术问题。

    三、不空弘法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不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思想在东亚地域影响深远。由于不空的译经弘法伟业,以及在安史之乱当中的护国保唐之举,使得不空的政治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君臣相继受灌顶,密教之势大盛。当不空病重之际,代宗慰劳恩宠,泽被广大。待不空薨后,辍朝三日,赐赠增优,声势浩大之仪。可见,不空的个人荣耀已达历代高僧之顶峰。

    不空将源于印度的密教本土化,使其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也更容易被中国广大民众接受,特别是统治阶级的上层。安史之乱后,不空将密教融入到生活和政治之中,为国祈福,为君主瑜伽灌顶,修行增寿。不空翻译了大量的经典,特别是他从南印、师子国等地取回纯密经籍及唐皇室从民间收集散落密教经籍;从一定程度上看,不空是唐代密教之集大成者,是两部陀罗尼经典的综合之大家。不空的再传弟子空海,将中国密教传至东瀛,弘扬光大,使得真言宗得以在日本兴盛弘扬,恩泽四海,其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或者是政治交流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特别是佛教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两国民众的互信与了解,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不空的历史影响还体现在其弘法护国之上。不空为唐王朝祈福祈愿,护国法会频频举行。政教互益,护法先护国的思想深入人心。护国法会几成中国历朝佛事活动的主要内容,佛教的御用化、仪式化、密教化充分体现于此。(16)在不空时代,可以说,他将佛教的法会与国家的政治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重点突出了其护法护国思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壮志豪情,也体现在这位宗教界领袖的实际弘法行为当中。

    外国学者伯恩邦(Raoul Birnhaum)以下列文字评价不空的重要性:“不空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他是魅力非凡的演讲者,激情奔涌的教师,不知疲倦的翻译家,卓有成效的作家,主持仪式的大师和术士,是三代皇帝的国师,是主要寺庙的建设者,是中国密教教义的传播者和联合者。”(17)

    不空的一生,是其弘扬佛法,传译经籍,护法护国,现实佛性,即身成佛的一生。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为密教的崛起和外传奉献了一生的心血。历史不会忘记这位弘法一生的高僧大德,他的功绩理应得到历史的肯定与赞许。

    
    *   作者简介:史全超,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宗教学专业研究生。

    ①  [唐]赵迁:《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大正藏》第50册,第292页。

    ②  [唐]赵迁:《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大正藏》第50册,第249页B。

    ③ 《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3《三藏和上遗书一首》,《大正藏》第52册,第844页。

    ④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1《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大正藏》第50册,第712页C。

    ⑤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1《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大正藏》第50册,第712页。

    ⑥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1《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大正藏》第50册,第713页B。

    ⑦  [明]朱棣:《神僧传》卷8,《大正藏》第50册,第1001页B。

    ⑧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1《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大正藏》第50册,第712页。
 
    ⑨  [唐]不空:《三藏和上遗书一首》,《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3,《大正藏》第52册,第845页。

    ⑩  黄忏华:《中国佛教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44页。

    (11)  [唐]不空:《谢恩许新翻经论入目录流行表》,《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3,《大正藏》第52册,第840页。

    (12)  [唐]不空:《进摩利支像并梵书大佛顶真言状》,《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3,《大正藏》第52册,第829页。

    (13)  [唐]不空:《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大正藏》第32册,第572页。

    (14)  [唐]不空:《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大正藏》第32册,第574页。

    (15)  [唐]不空:《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大正藏》第32册,第574页。

    (16)  吕建福:《密教论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第312页。

    (17)  安东尼·托拉巴著,冀培然译:《不空与五台山文殊信仰》,《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