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有文物单位和个人送梵文文物来考释,其中不乏怪异字体的文物。如景德镇古瓷博物馆藏明官窑怪异梵字青花瓷匙即是,所谓“怪异”即不同于日常习见的天成体、悉昙体、蓝扎体梵文字,而是罕见的不知名称的怪异字体。这些字体几乎没有可资参考的资料,释读十分困难。在这里,我怀着喜出望外的心情告诉读者,花了20多年时间没有解决,前不久偶然灵感发现,将几枚法镜,青花瓷匙曼陀罗和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轮等怪异体经咒解读成功!这是数百年来从未被世人所识的古文字得以释读,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快事!今借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讨论会之机将后三幅曼荼罗的研究心得公之于众,请学界同仁参考赐教。
本文首先是对怪异体梵文的解读。接下来将对研究内容分为8个层级,层层深入,以致给研究对象以穷原竟委的探究和考释。这8个层次如下:
(1)解读 拉丁转写(与梵文一一对应)。
(2)复原 将某些梵字(音节)合并组成字词,进而复原成语句。
(3)勘名 勘出经典所固有的文物名称。
(4)勘译 勘出经典旧有的陀罗尼音译,经典所没有的笔者新译。
(5)勘典 勘出梵文译文所出经典。(第3、4、5项特别困难,因为《大藏经》浩如烟海,从中勘对某条陀罗尼及其名称犹如海中觅粟,且经中鲜有怪异梵字等经文)
(6)意译 凡有语义的均意译,供读者参考。
(7)诠注 梵语难语字词的语法形式,引文的出处,典故,版本等的校勘等。
(8)研究性报告 如考释对象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渊源,流布,价值观等。
论梵文研究,若就广义,它起源于18世纪英国,而后相继而起的有德国、俄国、日本、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直到今天仍方兴未艾。我国在季羡林和金克木先生的培养带领下,成就了一批人才,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些成果书世界一流。但在人才数量、研究规模等方面仍不及上述国家。但本文研究对象并不是一般的梵文文物,而仅限于类蓝扎和其他怪异字体的梵文文物。这类文物几乎仅遗存于我国境内。世界性研究迄未发现。悉昙体梵文研究,日本人成果甚丰,而蓝扎体梵文文物的研究,唯有一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是日本村田治郎主编,长尾雅人、藤枝晃等著名学者参与的《居庸关》一书。这是对我国元代建筑居庸关云台六体铭文(含蓝扎、八思巴文、西夏文、藏文、回鹘和汉文)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始于1943年,成书于上世纪50年代。再有就是笔者于2006年出版的《永乐大钟梵字铭文考》以及在其他考古发掘报告中发表的《福禄天国》(明梁庄王墓出土梵文文物考)和《法被释补》分别刊于《梁庄王墓》和《张懋夫妇合葬墓》)等。
蓝扎,另译:蓝絮、兰砸、蓝蹉等,为梵文La¤janà的藏译Lantsa的转译。这是一种用于拼写梵文的装饰字体,约源于11世纪尼泊尔和北印度,12世纪随佛教密宗传入我国西藏,元代传入我国内地和蒙古地区,藏传佛教信奉者敬之如佛,常用于书写佛教梵文经咒。自西藏八思巴成为元朝国师起,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融合,并逐渐风靡整个中华大地,历经元、明、清三朝而不衰。三朝皇室的宗教礼仪,乃至民间习俗无不深受影响。
在考古发掘中屡屡发现烙有佛教密宗特征的蓝扎和类蓝扎等怪异字体文物。而文物工作者遇之却如读天书、茫然不知其义。正如故宫博物院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所言:“在工作中不断发现这类文物,十分费解。”我们知道梵文是印度的古文字,懂的人不多,加之这类文物的字体与现今所习见的天城体梵字不同。故“现在在中国很少人能读通”(著名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语)。这类文物所涉及的内容多为佛教密宗,而密宗的仪轨和密意秘不外宣,这给解读和考释造成很大困难。在发掘中发现这类文物,文物工作者对此不能视而不见,但又不能不如是为之。以前往往将其束之高阁,经时间的剥蚀造成文物的损伤。如果这些文物损毁了,那将会永远丧失该文物所隐含的那个时代的文化信息。甚至,可能会造成文化史上的某些空洞,成为我们无法弥补的遗憾。因此,对这类文物的解读和研究具有抢救的意义。
因该文有英文注释,其中含有缩略语,故将其列于下面。
缩略语
a.=atmane/pada(中间语态) abl.=ablative case(从格) acc.=accusative case(从格)
adj.=adjective(形容诃) adv.=adverb(副词) aor.=aorist(不定过去式)
cans.=causative(致使动词) comp.=compound(复合词) dat.=dative case(为格)
du.=dual number(双数) f.=feminine(阴性) gen.=genitive case(属格)
Impv.=imperative(命令语气) ind.=indeclinable(不变词) instr.=instrumental case(具格)
loc.=locative case(依格) m.=masculine gender(阳性) N.=Name(名号)
n.=neuter gender(中性) Nom.=Nominal verb(名动词) nom.=nominative case(体格)
P.=parasmai-pada(主动语态) part.=participle(分词) pass.=passive voice(被动语态)
Pl.=plural number(复数) pron.=pronoun(代词) sg.=singular(单数)
voc.=vocative case(呼格) w.r.for=wrong reading for(…之误)
T21.1395.912b——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1卷,1395号,912节b段(下同)。
一、明官窑青花瓷匙梵字曼荼罗
1986年11月,原景德镇瓷都博物馆的一件明官窑烧制的类蓝扎梵字青花瓷匙照片复印件经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转给季羡林先生。季先生嘱我考释,但因瓷匙中的字体怪异,当时未能解读,故只将此件的名称、性质及用途等情况简复所藏馆。直到1993年才将瓷匙中的149个怪体梵字全部解读,并补全己剥落的12个梵字。瓷匙中的梵字轮当属曼荼罗,其内中的和匙柄上的梵字均为陀罗尼(咒语)。
(一)图版
1.瓷匙照片(此照片由扬之水研究员提供)
2.瓷匙临摹稿
(二)释读(拉丁转写)
1. 梵字轮——真言曼荼罗
圆心:om
圈1(由内至外顺时针,自3:00位始):
|(1) sva sti va ku ru tām bu ddhā sva sti
圈2(自3:00位始):
| ve(2)vā sa?a kra kā sva sti sa rvā③ ni bhūtā ni(sa rva kā)(4)lam (接)
圈3(自3:00位始):
dī?a nbhu va h ?(5)rā trau sva sti di vā sva sti ma dhya ndi te sthi te sva sti sa rva ma
圈4(自3:00位始):
| ho ru tram sa rva bu ddhā dī?a nbhu vah om sva sti si ddha m∥a ā ⅰ ī u ū r * l * e ai(o au am)
圈5(自3:00位始):
|a h ka kha ga gha na ca cha ja jha ta (ta) tha da dha na (ta) tha dad ha na (pa) pha ba bha (ma ya) ra la va ?a (sa sa ha ksa j?a sva 下接横书)。
2. 横书梵字:
行1,sti di vā sva sti ma
行2,dya ndi te sthi te sva sti sa rva ma ho rā tram sa rva bu ddhā di ?ān bhu vah
行3,om pra ti sthi ta va jrā
行4,ya svā hā
注:
(1)界判符号,相当于逗号。
(2)ve (w.r.for de) de之误。
(3)va(w.r.for và)vā之误。
(4)括号内表示原文缺失(下同)。
(5) ?界判符号,相当句号
(三)复原
1,轮形梵字图
(1)圆心——圈4:
om svasti va kurutām buddhā svasti devā sa?akrakā svasti sarvāni bhūtāni (sa rvakā) lam di?ānbhuvah ? rātrau svasti divā svasti svasti madhyandine sthite svasti sarva maho rātram sarva buddhādi?ānbhuvah om svasti siddham∥
(2)圈4—5:a ā I ī u ū r * l * e ai (o au am)a h
(3)圈5:ka kha ga gha na ca cha ja jha ?a(ta)tha da dha na(ta) tha da dha na(pa) pha ba bha (ma ya) ra la va ?a(sa sa ha ksa)
2.圈5——横书行4:
svasti divā svasti svasti madyāndine sthite svasti sarva maho rātram sarvabuddhādi?ānbhuvah om pratisthitavajrāya svahā∥
(四) 分层释译
1.梵字轮
(1)吉祥赞(圆心——圈5——横书2)
复原: Om svasti(1) va(2) kurutām(3) buddhā(4) svasti devā(5) sa?akrakā(6) svasti
今译:唵 莎悉帝 婆 俱庐担 佛陀 莎悉帝提婆 萨释揭罗 莎悉帝
sarvānin(7)bhūtāni(8) sarva-kālam(9) di?ān(10)-bhuvah(11) rātrau(12) svasti(13) divā(14)svasti
萨日婆尼 普塔尼 萨日婆珈蓝 提贤 普波 拉多若 莎悉帝 提娲 莎悉帝
svasti madhyan-dine(15) sthite(16) svasti sarva(17)-maho rātram(18) sarva-buddhā(19)
莎悉帝 摩阗 提乃 湿提底 莎悉帝 萨日婆 摩侯 拉多蓝 萨日婆 佛陀
di?ān(20) bhuvah(21) om svasti siddham∥svasti divā svasti svasti madyāndine sthite svasti
底羡 普嚩呵 唵 莎悉帝悉昙 莎悉帝 提娲莎悉帝莎悉帝 摩阗提那 湿提底莎悉帝
sarva maho rā tram sarvabuddhā di?ānbhuvah∥
萨日婆 摩侯 拉多蓝 萨日婆 佛陀 底羡 普嚩呵
出典:见于明永乐大钟铭文。
译文:唵 佛母吉祥!连同帝释天母在内的女天吉祥!一切众生吉祥!诸方世界永远吉祥!祝愿诸佛,诸方世界夜晚吉祥!白天吉祥!中午吉祥!即便处在所有世界毁灭的非常之夜吉祥!唵 成就吉祥!祝愿诸佛,诸方世界白天吉祥!中午吉祥,吉祥!即便处在所有世界毁灭的非常之夜吉祥!
诠注:
(1)svasti(n.acc.sg.Well-being,fortune,1uck,auspiciousness;success,prosperity)中性名词,单数,业格。意译:福祉,好运,成功,吉祥等。意译:祝您吉祥(幸福,健康)!或一路平安!亦可作为敬语词。
(2) va (w.r.for vā,ind.laying stress on the preceding word,just,even,indeed,very)加强语气的不变词vā之误,通常加强前一个词,有正是、确实、非常等义,一般不译出。
(3)kurutām (Impv.3,sg.a.from√kr,to do,make,cause)现在时,命令语气,中间语态,单数,第3人称。基本义:作,做,使……发生等。
(4)Buddhā(f.nom.sg.)阴性名词,单数,主格。意译:佛母。
(5)devā(f.nom.sg.goddess)阴性名词,单数,主格。译:女天。
(6)sa?akrakā(adj.f.nom.sg.along with ?akrakā)形容词,阴性,单数,主格。其中sa作为前缀,有“连同,携带,和……一起”等义。?akra为帝释天,?akrakā帝释天母。整个复合词的意思是“连同帝释天母”。svasti(kurutam)deva sa?akraka(the goddess along with the queen of ?akra cause an auspiciousness!)女天连同帝释天母吉祥。
(7)sarvānin(m.voc.sg.‘having everything',viz.one who has everything) 阳性,单数,呼格,意译:拥有一切的;拥有一切者,此指一尊主佛。
(8)bhūtāni(pron.n.acc,pl.beings)中性,复数,业格形式,众生。
(9)sarva-kālam(ind.,at all times)复合词,中性,单数,业格。在这里作为不变词,意译:永远。
(10)di?ān(w.r.for di?ām,f.gen.pl.from di?,direction)阴性名词di?的复数属格di?ām之误。意译:诸方。
(11)bhuvah (f.nom.pl.fr.bhū,the place of being,space,world or universe)为bhū 的阴性,复数,主格形式,意译:空界,世界,宇宙。sarvanin bhātāni(kurutam)sarvakālam di?ām bhuvah (Auspiciousness for All beings! Auspiciousness for all the worlds in directions at all times!)一切众生吉祥!诸方世界永远吉祥!
(12)rātrau(f.loc.sg.from rātri,by night)阴性名词,单数,依格形式,作为时间状语,意译:于暗夜。
(13)svasti(see above)前出。
(14)divā(ind.from the instr.of div,often opposed to naktam or rātrau,means‘by day’)不变词,相当于阴性名词div的单数,具格形式。意译:在白天。
(15)madhyan-dine(ind.,equalling madhyam-dine or madhya-dine.by noon,midday)即阳性,或中性名词单数,依格形式,作为时间状语,意译:在中午。
(16)sthite(p.p.f.voc.sg.from √sthā,situated)动词√sthā的过去分词sthita的单数,阴性呼格形式,意译“处在……的”。
(17)sarva(adj.whole,entire,all,every)形容词,音译:萨日婆;意译:一切,所有的,任何一个。
(18)maho-rātram(=maho-rātrau,ind.,by the great night of the complete destruction of the world)复合词,中性,业格。作为时间状语,意译:在世界毁灭的长夜。sarva-maho-rātram——在所有世界毁灭的非常之夜。
(19)sarvabuddha(for sarva-buddhāh, comp.nom.pl.all the Buddhas)复合词,阳性,复数,主格-buddhāh的连声形式。意译:诸佛。
(20)di?ān(see above)前出。
(21)Bhuvah (see above)前出。
(2)一切瑜儗尼种子字(The Seeds of All Yogini)或十六音字。(圈4—5)。
复原:a ā i ī u ū r * l * e ai o au am ah
旧译:遏 阿 壹 翳 嗢 污 哩 梨 噜 卢 伊 爱 邬 奥 暗 恶
旧译原文: 遏(一) 阿(引二) 壹(三) 翳(引四) 嗢(五) 污(引六) 哩(七) 梨(八) 噜(九) 卢(十) 伊(十一) 爱(引十二) 邬(十三) 奥(引十四) 暗(十五) 恶(十六) ①
出典:《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T18,892,588b27);《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T18,880,338b27-339a15)②。《文殊师利问经》(卷二,T14,468,498a6;469,p0509a)③;《佛说秘密相经》(T18,884,p0464a)④
诠注:
(1)见《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一。
(2)不空译《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
a阿(上)字门一切法本不生故 ā 阿(引去)字门一切法寂静故
i伊(上)字门一切法根不可得故 ī 伊(引去)字门一切法灾祸不可得故
u坞字门一切法譬喻不可得故 ū 污(引)字门一切法损减不可得故
r哩字门一切法神通不可得故 * 哩(引)字门一切法类例不可得故
l [口*吕]字门一切法染不可得故 * [口*虑]字门一切法沉没不可得故
e曀字门一切法求不可得故 ai 爱字门一切法自在不可得故
o污字门一切法瀑流不可得故 au 奥字门一切法化生不可得故
am暗字门一切法边际不可得故 ah恶字门一切法远离不可得故
(3)《文殊师利问经□字母品第十四》(卷2,T14,468,498a6):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诸字母云何说,一切诸法入于此及陀罗尼字?”佛告文殊师利:“一切诸法入于字母及陀罗尼字。文殊师利!如说阿字是出无常声;说长阿字是出离我声;说伊字出诸根声;说长伊字出疾疫声;说忧字出荒乱声;说长忧字出下众生声;说厘字出直软相续声;说长厘字出断染游戏声;说梨字出相生法声;说长梨字出三有染相声;说[醫-酉+土]字出所起过患声;说翳字出圣道胜声;说乌字出取声;说燠字出化生等声;说庵字出无我所声;说阿字出没灭尽声。”
据《文殊师利问经字母品第十四》(T14,469,509b12-509b27):
称阿(上)字时是无常声 称阿(引去) 字时是远离我声
称伊(上)字时是诸根广博声 称伊(引去) 字时是世间灾害声
称坞(上) 字时是多种逼迫声 称污(引) 字时是损减世间多有情声
称[口*吕]字时是直软相续有情声 称[口*吕](引去) 字时是断染游戏声
称力 字时是生法相声 称嚧(引) 字时是三有染相声
称曀 字时是起所求声 称爱 字时是威仪胜声
称污 字时是取声 称奥 字时是化生之声
称暗 字时是无我所声 称恶 字时是沉没声
(4)《佛说秘密相经》(卷一,T18,884,464a13):阿阿(引)壹翳嗢污哩黎(引)哩黎(引)伊爱邬奥暗恶
表1 对照表
《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 《文殊师利问经.字母品》 《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规经》 《佛说秘密相经》
a 啊字门一切法本不生故 阿字是出无常声 遏 阿
ā 阿字门一切法寂静故 长阿字是出离我声 阿(引) 阿
i 伊(上)字门一切法根不可得故 伊字出诸根声 壹 壹
ī 伊(引去)字门一切法灾祸不可得故 长伊字出疾疫声 翳(引) 翳
u 坞字门一切法譬喻不可得故 忧字出荒乱声 嗢 嗢
ū 污(引)字门一切法损减不可得故 长忧字出下众生声 污(引) 污(引)
r 哩字门一切法神通不可得故 厘字出直软相续 哩 哩
* 哩(引)字门一切法类例不可得故 长厘字出断染游戏声 梨 黎(引)
l 嚧字门一切法染不可得故 梨字出相生法声 噜 哩
* [口*虑]字门一切法沈
没不可得故 长梨字出三有染相声 卢 黎(引)
e 曀字门一切法求不可得故 [医-酉+土]字出所起过患声 伊 伊
ai 爱字门一切法自在不可得故 翳(爱)字出圣道胜声 爱(引) 爱
o 污字门一切法瀑流不可得故 乌字出取声 邬 邬
ao 奥字门一切法化生不可得故 燠字出化生等声 奥(引) 奥
am 暗字门一切法边际不可得故 庵字出无我所声 暗 暗
续表1 对照表
ah 恶字门一切法远离不可得故 阿(恶)字出没灭尽声 恶 恶
瑜儗尼(Yoginī)是指女瑜伽修行者。在史前农业母系社会的先民看来,人类自身的生产与作物的生产同属一类,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必然联系,甚至把人类繁衍生育的过程同植物的繁殖过程混淆起来,并幻想借助于前者就会促进后者。这属于农业巫术观念。瑜儗尼不仅是女人,而且是瑜伽巫术的修习者,具有超强生育力和感应力。而梵文的十六个元音被认为像女瑜伽行者和植物的种子一样可以派生一切梵字和语言,故名“瑜儗尼种子字”。其实,在这里“种子字”不仅意味具有派生梵字和语言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佛教密宗所赋予的哲学和宗教含义。譬如“遏”(a)、“阿”(ā),在《文殊师利问经》的《字母品第十四》中分别解释为“出无常声”和“出离我声”。意思是说,“遏”是标志“无常”的声音;“阿”是标志“离我”即“无我”的声音。这是佛教借以立足的哲学基础“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中的前两印。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灭无常的,就是说,世间没有常恒不灭的事物。第二层意思是在所有的生命体中没有一个独立的主宰者——灵魂(我)存在。这是早期佛教提出的观点,到了大乘佛教,特别是大乘中观派把“空”的观点推到了及至,认为“万法皆空”,任何事物从本质上讲都是空无的,都是不存在的。特别是龙树(Nāgārjuna)提出“八不”说,从所谓“事物本无生”立论,以至推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等四对八种否定的学说。进而从本质上否定了世间万物的存在。所以“不生论”是龙树“性空”论的基础。佛教密宗接受了中观派的观点,从而把派生万声(字)的十六个元音字母的第一个字母“遏”派定为“一切法本不生”的标志或符号。“空”论是中观派的核心思想,“不生论”则是“空”论的基础,整个般若经类思想是“空”论。而《金刚经》则是般若经类的浓缩,《心经》又是《金刚经》的浓缩,最后浓缩为密宗的一个“遏”(a)字母。这个“本不生”的种子字“遏”可以说涵括了整个般若经类的思想。
(3)三十四体文(声母,行5):
复原:k kh g gh n c ch ja jh ? (t) th d dh n (t) th d dh n (p)
旧译:迦 佉 誐 伽 仰 左 磋 仰 酂 娘 咤 咤 拏 荼 拏 多 佗 娜 驮 曩 跛
ph b bh (m y) r l v ? (s s h ks)
颇 么 婆 莽 野 啰 砢 嚩 舍 洒 娑 贺 乞洒
出典: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T14,469,509b28-510a4)(唐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诠注:梵语原名samskritam,意思是“整理好了的”,由此推断,梵语可能是一种人为的语言,据传是一种专为上层社会使用的雅语。低级种姓和妇女只能说方言俗语。关于“梵语”一词的来历,尚无清晰的脉络。《悉昙略记》字母释云:
夫梵字悉昙者印度之文书也。西域记云。梵天所制。五天竺国皆用此字。然因地随人 稍有增减。
语其骨体以此为本。劫初之时世无法教。梵王下来授以此悉昙章。根原四十七言。流派余一万。世人
不解元由谓梵王所作。若依大毘卢遮那经云。此是文字者自然道理之所作也。非如来所作亦非梵王诸
天之所作。若虽有能作者如来不随喜。诸佛如来以佛眼观察此法然之文字。即如实而说之利益众生。
《悉昙略记》(T84,2704)。
所谓梵天所制即神话传说,《大毘遮那经》否定了梵王和如来所作说,而主张自然所成:“此是文字者自然道理之所作也。”说明梵文的起源,古典文献并没有留下清晰的记载。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2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但在中国明代以前译经未见有“梵”。《梁高僧传?安清传》说:“于是宣译众经,改胡为汉。”“胡”字在同书的元、明本作“梵”。可见到了元代始有“梵”。梵文之定名可能与“梵天所制”的传说有关。梵文字目,据《悉昙字记》,摩多(元音)12与体文(辅音)35,合计47字。但现在所习见的有47个字母,其中14个音字(韵母),33个体文(声母)。此与《大唐西域记》所记相符。然与佛教诸经记述有所出入,如《文殊涅盘经》《大日如来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毘卢遮那字论品》《涅盘经》记有50;《华严般若经》42;《庄严经》46;《大集经》28;《大日经》49;另有裴家五十一,北远五十二之说。而本文三十四体文(声母)加上文十六音字(韵母)合共五十个字母,与《文殊涅盘经》《大日如来金刚顶经释字母品》等经所记同。
原始佛教为了博得众人的信仰反对使用梵文,主张用俗语、方言传播教义。到了大乘,梵文逐渐变成了经堂语,伴随佛陀的圣化,梵文也逐渐成了崇拜的对象。及至佛教密宗,便被圣化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每个字母均被赋予了圣义,此如佛经所云“一切诸法入于字母及陀罗尼字”。
蓝扎体梵字大约于11世纪随佛教密宗自尼泊尔传入西藏,元代广用于藏传佛教地区,后渐布于中华大地。明清两代更发扬光大。其皇室乃至民间也都深受藏传佛教的浸染,皇室的礼仪和民俗无不打有藏密的烙印。明官窑的这件礼器——青花曼荼罗瓷匙正是其佐证。至于体文(声母)的象征义,据《文殊问经字母品》(T14,469,509b12-510a4)所记:
称迦(上) 字时是入业异熟声。 称佉(上)字时是出一切法等虚空声。
称誐(上) 字时是甚深法声。 称伽(去)字时是摧稠密无明闇冥声。
称仰 字时是五趣清净声 称左 字时是四圣谛声
称磋(上) 字时是不覆欲声 称惹 字时是超老死声
称酂(才舸反)字时是制伏恶语言声 称娘(上) 字时是制伏他魔声
称咤(上) 字时是断语声 称咤(上) 字时是出置答声称
拏(上) 字时是出摄伏魔诤声 称荼(去) 字时是灭秽境界声
称拏(鼻声呼)字时是除诸烦恼声 称多(上) 字时是真如无间断声
称佗(上) 字时是势力进无畏声 称娜 字时是调伏律仪寂静安隐声
称驮 字时是七圣财声 称曩 字时是遍知名色声
称跛 字时是胜义声 称颇 字时是得果作证声
称么 字时是解脱系缚声 称婆 字时是出生三有声
称莽(鼻声呼)字时是息憍慢声。 称野 字时是佛通达声。
称啰(梨假反)字时是乐不乐胜义声。 称砢 字时是断爱支声。
称嚩(无可反)字时是最上乘声。 称洒 字时是制伏六处得六神通智声。
称娑(上) 字时是现证一切智声。 称贺 字时是害烦恼离欲声。
称乞洒(二合) 字时是一切文字究竟无言说声。
2.圈5——横书行4:
(1)吉祥赞(圈5——横书行2)
复原: svasti divā svasti svasti madyāndine sthite svasti sarva maho rātram sarvabuddhā di*ānbhuvah(1)
音译:莎悉帝提婆 莎悉帝莎悉帝 摩阗堤内 莎悉帝莎悉帝 萨日婆 摩侯 拉多蓝 萨日婆佛陀 底羡 普嚩呵
出典:见于明永乐大钟铭文。
译文:祝愿一切诸佛,诸方世界白天吉祥!中午吉祥吉祥!即便处在所有世界毁灭的非常之夜吉祥(2)
诠注:
(1)吉祥赞的局部。
(2)同上。余见四(一)注。
(2)密集金刚心咒(横书3-4行)。
复原:om pratisthitavajrāya svāhā∥
音译:唵 普罗提室体多把即罗耶 娑诃!
译文:唵 皈依密集金刚吧 娑诃!
二、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轮
这两幅形同字异的佛画,据《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被称作“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轮”。所谓“陀罗尼轮”即曼荼罗(mandala)。mandala有圆、轮、周、围;集会、聚会、坛场等义,密宗将其作为密教的一类事物专名。汉地原无相应事物,无适当的词汇表达,故沿“多含不翻”的惯例,音译“曼荼罗”。《慧琳音义》云:“无正翻,义译云‘众圣集会处’”,即念诵坛场。后来,一般称为“坛”或“坛城”,而藏人译为dkyil-’khor,其义“中围”,或“轮”。唐时依集会之义,译为“坛场”;元代却直译“中围”或“轮”。可见“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轮”之名是以元代译习而定。《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始译于唐,而后又有丽本,宋本,元本和明本。而唐菩提流志译本名《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而丽本,[甲]黄檗版于1680年代由日本真言宗高僧净严和尚等新加“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轮”。故《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称“加笔本”。
密宗曼荼罗种类繁多,每种必有一佛菩萨(主尊)位于中心,主尊的亲信佛菩萨及其眷属按一定次序围绕于四周。这样的佛画,或由象征佛菩萨的种子字以至咒语绘成的图,或由佛菩萨的立体雕塑组成的结构均称曼荼罗。此为修秘法时祈请佛菩萨等集会之所,故唐人称之为众圣集会处。修行者修法时面对这样的(坐禅冥想的)曼荼罗,口诵每一佛菩萨的心咒(与其相应的短咒),请其入位并敬献供物。而后,依修法目的向主尊念诵与其相应的根本咒。故慧琳称之为“念诵坛场”。
上二图是同一种以象征释迦牟尼如来的“大宝广博楼阁善住”佛为主尊的曼荼罗,其根本咒是“大宝阁广博楼善住秘密陀罗尼”,而召请入位的短咒是“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随心呪”和“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心呪”。
曼荼罗外四角各有一组梵字,
左上:jah dvām,其密义未详。
右上:vam?其密义未详。
右下:tram vam其密义未详。
左下tram vram其密义未详。
此曼荼罗中央是一座汉式楼阁,坐落于一朵出水的仰俯莲花上,楼阁尖顶则是密教五轮塔,其象征地、水、火、风、空等五行。此五行在此圆形曼荼罗中均有表现:莲下为水,水下应为地(略),曼荼罗外有火(火焰纹),内部上半圆有风(风纹),云纹内及其所包容的四颗星标示为空。而广大宝楼阁就坐落于虚空之中。宝楼阁的神奇出现及其庄严华丽,佛经有一番生动的描述:
尔时释迦牟尼佛。既见宝藏菩萨请已。告金刚密迹菩萨言。善男子汝今可持金刚杵。于大众中而扣其地。金刚密迹菩萨。便奉佛命持金刚杵。于大众中而扣其地。尔时大地应声裂破成四角陷。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时彼陷地忽然涌出七宝楼阁。其楼四角四柱四门。严丽殊特相好圆满光明赫奕。有四阶道高三由旬。纵广正等满五由旬。于其幢中有赡部金微妙宝塔。无量宝珠而为严饰七宝罗网而覆其上。无量宝铎悬于四角。妙花缯彩而为间错。彼妙塔中有三如来全身舍利。尔时十方诸佛如来。皆共供养塔中舍利。诸菩萨等亦同供养尊重赞叹。散花烧香涂香粖香。悬缯旛盖奏诸音乐。时诸天龙药叉干闼婆阿素罗紧那罗迦楼罗人非人等。一切会众咸悉瞻仰奇异希有,言此宝塔从何而来。高声赞言奇哉希有。旋绕歌咏幢及宝塔。既旋绕已合掌顶礼。时彼幢中出微妙声唱言。汝诸大众可观空中。众闻此声咸观空中。复见大瑠璃宝云在彼空际,其宝云中以金为字。书此广大宝楼阁秘密善住陀罗尼呪。于虚空中复出声曰:汝等咸可读此陀罗尼呪。出此声已。其十方恒河沙同来诸佛一一佛前皆现瑠璃宝云。以金为字书此陀罗尼呪。复出如是声曰。南无释迦牟尼如来。今可开彼舍利塔门。彼宝塔中有三如来全身舍利。由彼舍利现大神变殊胜之相。彼全身如来于此会中。当具说此陀罗尼呪并[*]漫[*]茶罗成就明法[T19,1006,638b12]
此陀罗尼轮及下文汉咒,丽、宋、元三本俱无,而是依明本补载的。前者载文为罕见的怪异体梵文,后者为悉昙体梵文,曾流行于6—10世纪的印度。今在日本《新修大正大藏经》密教部比较多见,但前者仅见于明本《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和日本圆山达音和尚于明治丁酉(1897)年编修的《陀罗尼字典》。该《字典》也只有50个类似字母。上二幅曼荼罗所载咒文基本相同,也有几处不同。今诠释如下
释读:
(一)图1怪异字轮(1)外圆(拉丁转写,自12点位顺时针):
1.字轮:
拉丁: om na mo sa rva ta thā ga tā nām om vi pu la ga bha ma ni pra bhe
旧译:唵 曩 莫 萨 嚩 怛 他 孽 多 南 唵 尾 补 攞 孽 陛 么 抳 钵 啰 陛
ta thā tā ni dā r?a ne na kha re ma ni ma ni su pra bhe vi ma le
怛 他 多 儞 捺 捨 宁 摩 抳 摩 抳 苏 钵啰 陛 尾 么 黎
sam ga ra gam bhīre hūm hūm jva la jva la bu ddha vi lo ki ne gu hya
娑孽 啰 俨 鼻 隶 吽 吽 入嚩 攞 入嚩 攞 没 驮 尾 卢 枳 帝 麌 呬夜
adhi sthi ta ga rbhe svā hā
地瑟耻 多 孽 陛 娑 缚 诃
名称: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根本陀罗尼(the Most Secret Well-Abided Dharani of the Vast Pavilion Encrusted with Gems,or Mahāmanivipulavimāna(vi?va-)supratisthitaguhya-paramarahasyakalparājanāmadhāranī,
复原: om(2)namo(3)sarvatathāgatānām om vipulagabha(4)maniprabhe tathātānidār?ane(5)
旧译:唵 曩莫 萨嚩怛他孽多南 唵 尾补攞孽陛 么抳钵啰陛 怛他多儞捺舍宁
nakhare(6)mani(7)manisuprabhe(8)vimale(9)samgaragambhire(10) hūm(11) hūm jvala(12) jvala
摩抳 摩抳 苏钵啰陛 尾么黎 娑孽啰俨鼻隶 吽 吽 入嚩攞 入嚩攞
Buddha(13) vilokine(14) guhya(15) adhisthita(16) garbhe(17) svāhā(18) ∥(19)
没驮 尾卢枳帝 麌呬夜 地瑟耻多 孽陛 娑缚诃
出典:《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T19,1005A,0624a22;1006,0619a07)。
《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Tl9,1006,640c09]译:
那慕萨婆怛他揭多([11]去)南([*]去一)唵(二)肥布罗孽鞞(三)摩尼([*]去)钵腊(二合)鞞(四)怛他(上)多([*]去)那捺儞舍泥(五)摩尼摩尼(六)苏钵腊鞞(七)肥摩丽(八)娑孽啰钳鼻(去)囇(九)吽吽(十)什皤罗什皤罗(二合十一)勃陀嚩[口*路]枳羝(十二)麌酰夜(二合)地瑟耻(二合)多孽鞞(十三)莎诃(十四)
译文:归敬一切如来,唵 广巨藏啊!如摩尼宝光辉之佛母啊!教诲如性之佛母啊!如宝中之宝光辉之佛母!蟹爪之母啊(?)蛇女呀!吽 吽 发光,发光!佛陀呀!(善)察之尊!秘密加持藏啊!娑缚诃!
诠注:
(1)现在所看到的《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为[原]丽本,[甲]黄檗版净严等加笔本。净严和尚是日本真言宗高僧,大约于十七世纪下半叶(1680?)给一些经典增补了一些有关内容。这些被增补的经典称之为“加笔本”。《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电子版有一脚注:“此陀罗尼轮及次长行(汉咒文)丽宋元三本俱无之,今依明本补载之。”也即依据明本的资料补载到丽本[甲]黄檗版的《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现存大正藏只有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丽本)、净严和尚等加笔本和承安元 y年(1096)写于东寺三密藏本,却没有明本。而明本大藏经存量很少,笔者孤陋寡闻,据悉,明代《大藏经》甘肃有三套,分别藏于张掖大佛寺、永登县博物馆、甘肃省图书馆。明代丽江版藏文《大藏经》藏于四川理塘和西藏大昭寺;明代纸帛经书藏于房山云居寺;明代刻本《大藏经》藏于河南新乡市图书馆;嘉兴市图书馆古籍部已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于1988年出版的影印《明版嘉兴大藏经》上架供读者翻检;《永乐北藏》于永乐十九年(1421)由明太宗敕命在北京雕造的大藏经,明正统五年(1440)完成,是现存完整的一部宫廷版藏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乐北藏》已有电子版,经查其中没有《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加载图。正值山穷水尽时,眼睛突然一亮,在电子版大藏经的一条脚注中发现“此陀罗尼轮依缩刷大藏经载之”(T19,1005a,0619003)。
眼下无处寻觅这个“缩刷大藏经”,其中的载图是两幅,还是一幅,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缩刷大藏经”载有图2,因为图2的拉丁转写与该图悉昙体梵咒相应。.
至于图1中的怪异字体梵字是何名称,渊源何处,传入时间等信息,一无所知。遍查佛经也未见其踪影。但见日僧圆山达音纂述的《陀罗尼字典》载有类似的50个字母。该《字典》问世于明治丁酉(1897)年。该书首篇起始转载《文殊门经字母品》曰:
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诸字母。云何一切诸法。入于此及陀罗尼字。佛告文殊师利。一切诸法入于字母及陀罗尼字。文殊师利如……
接下来是梵文字母及其汉字注音并与每个字母相对应的法义。这在汉文大藏经却没有《文殊门经字母品》,只有《文殊问经字母品》。其中仅有汉字注音及其相对应的法义,而在日僧的《陀罗尼字典》中却收录了两种字体的梵文字母。上部分为怪异字体的50个字母;下部分为悉昙体的50个字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是汉文大藏经《文殊问经字母品》舍去了一种字体的梵咒音译,或是原本有两种字体合壁而只有一种音译,还是《字典》多收录了另一种字体的梵咒?迄无定论。经仔细审阅,发现在《字典》怪异字体的上方有一眉批:古译藏经在。这句话可解释为怪异字体在古译佛经中是存在的。如果是这样,那么所谓“古”,古到什么程度?这“古译藏经”是否留存至今?对此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肯定的是汉文大藏经和日本人新修大正藏《文殊师利问经》均未收录。
关于怪异字体的入华的时间。经勘对,发现两种字体的梵字所赋予的内涵不同。怪异体所赋予内涵与唐不空译《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基本一致,而下部分悉昙体则与唐不空译《文殊问经字母品》(明本)完全相同。这两部译经均出自唐代一人之手,尽管不同抄本存在一些差异,但基本内容没有大的变化。这是否说明,这两种字体至晚在唐代就已开始使用了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半是肯定,半是否定。肯定的是悉昙体梵文,因为有大量遗存文物可以资证。而后者,据笔者所知,迄今发现载有此种怪异体梵字的文物有三:1.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轮;2.日僧圆山达音于明治丁酉(1897)年所纂述的《陀罗尼字典》。3.福建惠安的八角石塔。其中,前二件均出于明代,后者建于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而日僧所纂述的《陀罗尼字典》则出于19世纪。如果惠安石塔铭文不是后人补加的,那么,可以推测,此种怪异体梵字的传入其上限不会早于元代。
(2)om(a secret syllable)神秘音节。神秘音节,旧译:唵(佛教术语)。“唵”其原始义是表示肯定和赞同的语助词,可译为“诚愿如此”,“好吧”或“是”,后来被圣化为表示吉祥、辟邪的声音符号:“唵”在婆罗门教被视为神圣的音节,在诵读吠陀前后,或在举行宗教仪式之前都要吟诵此音。到了奥义书时代,“唵”音被圣化为宇宙的本原——梵(brahman)的标志,在《蛙氏奥义书》(Mandukyopanisad),被说成是已有、现有和将有的一切。若按吠檀多哲学的解释,“唵”是啊(a)、乌(u)和嘛(m)三音的合音,三者分别代表非眠、睡眠和无梦熟眠境界的精神。三位一体的“唵”被描述为不可思议、不可言诠的终极存在。进入“唵”境,整个虚幻的世界亦即消失,终极的幸福便会到来。后期“唵”被演化成了印度教的三大神毗湿奴(Visnu)、湿婆(*iva)和梵天(Brahmā)的集合名称。“唵”在佛教密宗被圣化为“一切真言之母”,“含无量法门”。说如来苦修多年不得菩提,“后习此观便成正觉”并称“一切如来皆因观想此字而得成佛”。另一方面,唵(om)字又含不可估量的威慑力量,行者只要吟诵一声“唵”,“一切诸佛菩萨天龙八部悉皆匍匐于前如奴仆。”
密宗“胎藏界之陀罗尼,冠曩莫之语,金刚界之陀罗尼冠唵之语。秘藏记末曰:‘唵字有五种义:一归命。二供养。三惊觉。四摄伏。五三身。’一归命者,归依于佛,献无二之命之义也。所归之佛体有自佛他佛之二,自佛者,自心之本觉佛,即在缠如来也,莲花三昧经所谓‘归命本觉心法身,(中略)还我顶礼心诸佛’是也。众生无始以来违背吾本觉之佛流转生死中,今始知自心之本佛,归于本觉之佛,是还源之最初,真言之归命也。他佛者,已成之佛,即出缠如来,并一切众生之本觉佛在缠如来也。诵此唵字则归于如是自他佛之功德,一时成就。二供养者,是亦有自他佛之二,准上可知。三惊觉者,诵唵字时,其音自行者毛孔入,惊觉自心本有之佛及一切之佛,现于目前,如由春风与雷雨而蛰虫破地出现,草木花果开结(春风者,大悲愿行,雷雨者,如来加持力,蛰虫者,本有法身之如来,草木者,本有之法身,华果者,始成之智身)。四摄伏者,譬如诸司百官有王之敕召时,身心不厌寒暑而参集,行者诵此唵字时,一切诸天龙神等闻此音,皆悉摄伏而参集也(摄伏法有忍之功,《瑜祇经》曰:‘摄伏如奴仆’)。五三身者法报化之三身也。其故以唵之一字为阿乌麻 a、u、m之三字合成,阿者本不生之义,是法身,乌者譬喻不可得,是不可思议之报身,麻者,吾我不可得,现人天鬼畜之诸众生。因而诵此唵字则三身成现加持掌护行者也。见守护国经九,秘藏记钞七。”(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唵])。
(3)namo(for namah,n.bow)鞠躬。
(4)gabha(w.r.for garbhe)为garbhe之误,意译:胎藏。
(5)nidār?ane(adj.f.voc.sg.,showing,teaching)意译:教诲。
(6)nakhare(adj.f.voc.sg.shaped like craw)意译:像蟹爪的;蟹爪之尊?
(7)mani(f.a pearl)珍珠,宝珠。
(8)mani-suprabhe(deciphered according to the drawing 2)原文变异,尚难辨识。但据图2悉昙字为该写,直译“宝珠之妙辉”,可能是辩才女天的名号。
(9)vimale(adj.f.voc.sg.stainless,spotless,clean,bright)原文变异,尚难辨识。但据图2悉昙字为该写,直译:无垢的,光明的。(4)
(10)samgaragambhīre(w.r.for sāgaragambhīre f.voc.sg.N.of a serpent-maiden)娑孽啰俨鼻[口*隶],蛇女!
(11) hūm(a secret syllable)音译:吽,或[合*牛]。“吽”据称源于母牛的叫声。吠陀先民是游牧部落,他们瞧不起被征服的印度土著民族的农业。故在《摩奴法典》(Manusmrti)中,婆罗门是被禁止从事农业的。而牛则是他们最为宝贵的财富。连“母牛催唤牛犊的吽吽声也被古印度人视为最甜蜜的音乐。‘歌手正在向上帝因陀罗呼号,’诗人吟道,‘正象母牛向她的牛犊吽叫。’” (引自于德?恰托巴底亚耶《顺世论》中译本,第290页)。后来“吽”引申为没有语法形式变化的感叹词(exclamation),具有回忆和赞同之义。在印度古代吠陀中被用做真言。在印度教被圣化为神秘的音节,具有“诚愿如此”之义。在大乘佛教被赋予性空的哲学内涵,据《般若理趣释》卷上:此字“吽”(hūm)具四字(音符)之义,其中贺(h)字为该字本体。贺字从阿(a)字生,由于阿(a)字表一切法本不生的缘故,所以一切法因(所有产生万象的原因)不可得。其字中有污(u)声,(因为一切法本未产生,故)污声表一切法损减不可得。其字头上有圆点半月,即谓么(m)字者,表一切法我之义不可得。我有二种,所谓人我(执着于人为实有的观念)、法我(执着于法为实有的观念),此二种皆是妄情所执,名为增益边,若离损减、增益,即契中道。(见《佛光大辞典》(第三版)[吽])。另据称吽为一切如来菩提心种子,一切如来不共真如妙体恒沙功德,皆从此生。在佛教密宗被圣化为诸天总种子,亦为金刚部通种子,有疑惑、承诺、忿怒、恐怖、摧破等义,往往被置于咒语的后部。
(12)jvala(Impv.2,sg.P.from√jval,cl.1,to burn brightly,braze,glow,shine;m.brazing,shining)动词,现在时,命令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2人称,意译:发光;作为名词,旧译:火,光明;炽盛。
(13)Buddha(m.voc.sg.Buddha)佛。
(14)vilokine(adj.observing,becoming aware of)(善于)观察的。而[原]日本承安元年(1096)写,东寺三密藏本为vilokite(p.p.f.voc.sg.observed,examined)义为被观察的,在此无解。故判为vilokine之误。
(15) guhya(adj.secret)秘密的。
(16) adhisthita(p. p.superintended,appointed)旧译:守护,遮护,加持等。
(17) garbhe(f.voc.sg.the womb)藏,胎藏.
(18)svāhā(a secret syllables)真言密语,旧译繁复:苏婆诃,莎嚩诃,娑婆诃,萨婆诃,娑嚩诃,娑嚩贺,莎诃等。无实词意义,常作真言的结语词,出现在咒语的末尾。其义据《大日经疏》九:莎诃可惊觉诸佛,令作证明;《经》十三:娑诃为警发义,以此真言警发诸佛,诵此真言时,诸佛受警而起加持行人。《仁王经仪轨》下曰:娑嚩贺,此云成就义,亦云吉祥义,亦云圆寂义,亦云息灾增益义,亦云无住义。(参见《佛学大辞典》[苏波诃])。
(19)据称:
此陀罗尼有大威德。佛由此成道。由此降魔。能灭恶障能成六度。若书纸素牌壁幢阁之上。有人暂视读诵受持及闻声佩身。并转触余人。是人五逆四重十恶等罪消灭。无有刀毒水火劫贼邪魅。疟疫寒热一切病苦皆悉远离。见获福庆所求遂意。临命终时诸佛安慰得生净土。所有禽兽飞蛾蚊虻虫等。遇影蒙尘皆得解脱。(《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上,T19,1005A,0619b06)
2.圆内载文(左)
名称: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随心呪
拉丁:om ma ni dha re hūm pha t∥
旧译:唵 摩 儞 达 哩 吽 鏺 咤
复原 :om(1) manidhare(2) hūm phat(3)∥
旧译:唵 摩儞达哩 吽 鏺咤
出典:《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上,T19,1006,614a12)
译文:唵 持宝佛母啊! 吽 鏺咤!
诠注:
(1)om(see above)前出。
(2)manidhare(f.voc.sg.having the jewel in the hand)持宝的(者)。要说明的是电子版《宝楼阁经梵字真言》([原]承安元年写东寺三密藏本T19,1005B,0634c03)为maninvare,显然nvare是dhare之误。
(3)hūm phat(secret syllables)神秘结语词,音译: 吽 鏺咤(癹咤或发咤),常出现在降伏咒的末尾,《秘藏记》末曰:“降伏初吽后发咤。”同私钞九曰:“吽字其音如牛吠,是降伏声也,又风轮种子也,风有摧破能,故为降伏加句。发咤者破坏义,是又与调伏相应。”加于咒末,能破坏一切魔障。(见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发咤]条)。phat神秘结(3)语词,常使用于咒语末尾。单独使用,名“最上法印”,“金刚部法印”(见《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T18.882.383b15,16);“救拔拥护世间心印咒” (见《不空绢索陀罗尼经》T20.1096.419c20)。
3.圆内载文(右)
名称: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心呪
拉丁:om ma ni va jre hūm
旧译:唵 摩 儞 跋 社黎 吽
复原:om(1) manivajre(2)hūm(3)∥
旧译:唵 摩儞跋社黎 吽④
出典:《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上,T19,1006,641a10)
译文:唵 宝金刚佛母啊! 吽!
诠注:
(1)om(see above)前出。
(2)manivajre(f.voc.sg.‘jewel-thunderbolt’)宝金刚母!
(3)hūm(see above)前出。
(二)图2悉昙字轮,外圆(拉丁转写,自12点位顺时针)
l.字轮:
拉丁: na ma h sa rva ta thā ga tā nām om vi pu la ga rbhe ma ni pra bhe ta thā tā ni da
旧译: 曩 莫 萨 嚩 怛 他 孽多 南 唵 尾补攞 孽 陛 么 抳钵啰陛 怛 他多儞 捺
r?a ne ma ni ma ni su pra bhe vi ma le sā ga ra gam bhī re hūm hūm jva la jva la bu ddha
舍 宁 摩抳 摩 抳 苏钵啰 陛 尾么 黎娑孽 啰 俨 鼻 隶 吽 吽 入嚩攞入嚩攞 没 驮
vi lo ki ne gu hya a dhi sthi ta ga rbhe svā hā
尾卢枳帝 麌 呬夜地瑟耻 多孽 陛 娑缚诃
名称: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根本陀罗尼(the Most Secret Well-Established Dharani of the Vast Gem-Encrusted Pavilion)
复原:namah(1)sarvatathāgatānām(2)om(3)vipulagarbhe(4)mani(5)prabhe(6)tathātā(7)
旧译: 曩莫 萨嚩怛他孽多南 唵 尾补攞孽陛 么抳 钵啰陛 怛他多
nidar?ane(8)mani mani suprabhe(9)vimale(10)sāgaragambhīre(11) hūm(12) hūm jvala(13)
儞捺舍宁 摩抳 摩抳 苏钵啰陛 尾么黎 娑孽啰俨鼻[口*隶] 吽 吽 入嚩攞
jvala buddha(14)vilokine(15)guhya(16) adhisthita(17) garbhe(18) svshā(19)∥(20)
入嚩攞 没驮 尾卢枳帝 麌呬夜 地瑟耻多 孽陛 娑缚诃
旧译原文:莫萨嚩怛他孽多南。唵尾补攞孽陛。么抳钵啰陛恒他多(21)儞捺舍宁摩抳摩抳苏钵啰陛曩尾么黎娑孽啰俨鼻[口*隶] 吽吽入嚩攞入嚩攞没驮尾卢枳帝麌呬夜地瑟耻多孽陛娑缚诃(T19,1005A,0619b01)。
那慕萨婆怛他揭多([11]去)南([*]去一)唵(二)肥布罗孽鞞(三)摩尼([*]去)钵腊(二合)鞞(四)怛他(上)多([*]去)那捺儞舍泥(五)摩尼摩尼(六)苏钵腊鞞(七)肥摩丽(八)娑孽啰钳鼻(去)囇(九)吽吽(十)什皤罗什幡罗(二合十一)勃陀嚩[口*路]枳羝(十二)麌酰夜(二合)地瑟耻(二合)多孽鞞(十三)莎诃(十四)(《大宝广博楼阁菩住秘密陀罗尼经》T19,1006,0640c09)。
出典: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 (T19,1005A,0619a01)。
译文:归敬一切如来,唵 广巨藏啊!如摩尼宝光辉之佛母啊!教诲如性之佛母啊!如宝中之宝妙辉之佛母啊!蛇女呀!吽 吽 发光,发光!佛陀呀!(善)察之尊!秘密加持藏啊!娑缚诃!
诠注:
(1)namah(n.nom.sg.often with dat.,bow,obeisance,reverential salutation)中性,单数,主格。音译:曩谟,南无,那谟、南谟、那莫,囊谟。意译:躬身致敬、致礼、敬礼、归命、归依、归礼等,要求为格。
(2) sarvatathāgatānām(comp.m.gen.pl.the thus-come)一切如来的。(一般说来,受namas的限定,应为“为”格,这里为“属”格,可能符合佛教语法。)
(3)om(see above)前出。
(4)vipulagarbhe(comp.f.voc.a large womb)广巨藏。
(5)mani(f.a pearl)珍珠,宝珠。
(6)prabhe(f.light,splendor)光辉;光辉之尊。
(7)tathātā(f.such-nature)如性,事物的终极本性,事物的真本状态。据[甲]檗版净严等加笔本(于1680年代)注而为tathāgata。
(8)nidar?ane(f.voc.sg.direction,instruction)教授,教导。
(9)suprabhe(f.voc.sg.from suprabhà,one whose splendor is beautiful,mostly N.of one of the 7 Srasvatīs)直译“妙辉”,可能是辩才女天或难近母的名号。
(10)vimale(adj.f.voc.sg.stainless,spotless,clean,bright)无垢,光明。
(11)sāgara-gambhīre(f.voc.sg.N.of a serpent-maiden)娑孽啰俨鼻[口*隶],蛇女呀!据[原]日本承安元年(1096)写东寺三密藏本(0634005)。
(12) hūm(see above)前出。
(13)jvala(see above)前出。
(14) Buddha(see above)前出。
(15) vilokene(see above)前出。
(16) guhya(see above)前出。
(17) adhisthita(see above)前出。
(18)garbhe(see above)前出。
(19)svāhā(see above)前出。
(20)根据[原]日本承安元年(1096)写东寺三密藏本(0634005),拉丁转写:
na mah sa rva ta thā ga tà nām om vi pu la ga rbhe ma ni pra bhe ta thā tā ni da r?a ne ma ni ma ni su pra bhe vi ma le samga ra ga mbhī re hūm hūm jva la jva la vu dvā vi lo ki te ?u phyā dhi sti ta ga rbhe svā hā(《宝楼阁经梵字真言》T19,1005B,0634b24)。其中nidar?ane与图1曼荼罗载文nidār?ane有别,其义相同;vudvā(w.r.for buddhā)为buddhā(佛)之误;?bhya-adhistita-garbhe(w.r.for guhya-adhisthits-garbhe)秘密加持藏。
(21)为【甲】黄檗版净严等加笔本(于1680年代)原注:怛他多(蘖)+多,即怛他多蘖多(tathāgata)
(22)至于宝楼阁经梵字真言的效用,《经》曰:
常念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名。由彼陀罗尼威神力故。成就如是殊胜功德。彼佛世尊为诸众生。演说此陀罗尼法。彼诸众生由闻此陀罗尼故。常获安乐。离诸地狱饿鬼畜生阿素罗道。诸恶趣门悉皆关闭开净天路。彼诸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住大慈悲无诸怨敌如水乳合。彼佛世尊往昔久远行菩萨道时。修此陀罗尼法作如是愿。愿一切有情生我国者。悉皆决定得不退转无上正觉。若有众生闻此陀罗尼。受持读诵精勤修习。忆念不舍乃至闻名。或复手触或着身上或眼视见。或书帛素或书墙壁。一切众生若有见者。五逆四重诽谤正法。诽谤圣人屠儿魁脍。盲者聋者瞎者瘘者。痖者癞者痈者贫穷下劣。不定业者魔网缚者。堕邪见者 那夜迦触者。恶星害者七耀害者。彼等诸人闻此陀罗尼名。决定证得无上正觉。或复受畜生身者。鹿鸟蚊虻飞蛾蝼蚁。胎生化生湿生种种虫等。彼诸众生闻此陀罗尼名者。必当决定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诸疑惑。(《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上,T19,1006,0637a01)
2.圆内载文(左)
名称: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随心呪
拉丁:om ma ni dha re hūm pha t∥
旧译:唵 摩 儞 达 哩 吽 鏺 咤
复原:om① manidhare② hūm phat③∥
旧译:唵 摩儞达哩 吽 鏺咤
出典:《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上,T19,1006,614a12)
译文:唵 持宝佛母啊!吽 鏺咤!
诠注:
①om (see above)前出。
②manidhare(see above)前出。
⑧hūm phat(see above)前出
3.圆内载文(右)
名称: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心呪
拉丁:om ma ni va jre hūm
旧译:唵 摩 儞 跋 社黎 吽
复原:om(1)manivajre(2)hūm(3)∥
旧译:唵 摩儞跋社黎 吽
出典: 《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上,T19,1006,614a10)
译文:唵 宝金刚佛母啊!吽!
诠注:
(1)om(see above)前出。
(2)manivajre(see above)前出。
(3)hūm(see above)前出。
对上述三幅曼荼罗的释读和研究至此可划一句号。但言犹未尽,还想补充一些想法和心得。我们知道梵文佛咒历来是只诵其音,不究其义,故很难博得研究者的青睐。其实,单调乏味的咒文投射着古代社会生活的余光,蕴藏着咒文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甚至史前文化人类学的丰富信息。今天我们研究它,揭开长久以来被视为“天书”的秘密,对宗教、旧朝的宗教政策、民俗学、古代哲学、汉语音韵学、史前农业母系社会和古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或许都有可资参考和借鉴的价值,也为旅游业添加可赏、可解、可悟的文化内涵。
陀罗尼(咒语)是语言圣化和密教教义浓缩的结果。所谓“咒语”虽然“但当诵持,无须强释”,但并非无意义,它包含了密意、象征意乃至密宗的哲学和教义。一个“阿”(a)字便能穷尽“性空”奥义。
宗教有负价值,也有正价值,以往其正价值几乎被荡涤一生,只剩下“鸦片烟”这个紧箍咒。现在,应该正视,甚至重视它的正价值。用其利而扬弃弊。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宗教。纵观人类的历史,宗教是人类的精神寄托,文明的摇篮,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规范。没有宗教,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是难以想象的。对它的负面价值,如与原教旨主义密切相关的恐怖主义和由宗教引发的民族冲突和战争等,当然要设法加以纠正和克服的。
大量女性佛菩萨的介入是佛教密宗一个显着特征,其渊源可追溯到印度史前农业母系社会原始密教。密灌顶等仪轨是原始密教生殖巫术的延续和发展。仪式中的性冥想则是“阴阳和合而生万物”这一古代普遍存在的哲学命题的形象表现,正如生殖巫术在其所流行的那个时代被视为神圣的礼仪一样,当今烙有时代特征的佛教密宗也应当被尊重,对其加以任何蔑称都是不正当的。正如不能对我们的道教和双身纠合的伏羲女娲加以蔑称一样。
鉴于载有上述等怪异字体的文物均现于中国南部和东部,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石塔,广西博物馆藏法镜,私人收藏法镜,福建惠安建于元代的八角石塔,江西景德镇明官窑烧制的梵字曼荼罗青花瓷匙等。由此推断流入方向很可能是从印度东北部,即孟加拉国或奥里萨经缅甸入云南,广西并逐次沿东部向北流布。故于中国南部,东部省份多有发现。
由此引出佛教的传入问题。据上海玉佛寺真禅法师介绍,云南有沙合佳(sahaja)派寺庙,而沙合佳(又称“苏合佳”)原本属于印度教“毗湿奴派沙合佳(sahaja)运动”。可在云南这个“苏合佳”(sahaja)却是佛教寺庙。关于这一派的演化,在我国的传布以及与怪异字体的关系等情况,怪我孤陋,迄今没有看到有关文献资料。故有关结论,还有待于后续的研究。期盼同仁提供资证并给以指正。
*作者简介:张保胜,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