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在密教中地位的演变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从神祇体系的变化角度来看,佛教曾经经历了小乘、大乘、密乘三个大的时期,在佛教塑造的众多神祇中,普贤的身份、地位发生的变化最大。笔者认为,普贤在密教中的地位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早期密教阶段

    总的来说,早期密教时期普贤的影响力居于弥勒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大菩萨之下。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菩萨无央数。尔时观世音菩萨,与九十二俱胝菩萨同座,时观世音菩萨,于晨朝从坐而起,整衣服合掌恭敬,头面礼佛而白佛言:“世尊我欲说普贤陀罗尼,为怜愍利益一切众生故,我从过去月光佛所受得此咒,今欲对佛说此陀罗尼,唯愿世尊听我说之。”即说咒曰:……①

    在这部经里,普贤自己最拿手的“普贤陀罗尼”却需要观音菩萨去说,这本身就是普贤没有观音影响力大的表现,普贤自己在经中只扮演了一个无声无息的角色:

    若欲造像,当画释迦牟尼佛坐华座上,身黄金色著五彩衣,左厢画普贤菩萨坐须弥山,其山左边有七头龙绕山,于左边出七个头,向菩萨看,右边有五头龙绕山,于右边出五个头,向菩萨看,其菩萨结跏趺坐,两手执经夹读,著五色衣。其佛右手作印文,左手捉袈裟按膝说法。右厢画观世音坐华座,著白色衣胡跪合掌,面向佛看听佛说法,左厢三手,一手执华,一乎捉澡罐,一手捉经甲;右厢三手,一手施无畏出宝,一手捉索一手捉珠。②

    在这里,普贤菩萨只是被作为菩萨供养,在信众画曼荼罗时位居释迦佛左侧,本经中他唯一能动性表现在其能与释迦佛、观世音一起出现在虔诚的修行者面前。

    若能恒常用心诵念不忘,常见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及见天女请受佛法。③

    《清净观世音普贤菩萨陀罗尼经》认为,“普贤陀罗尼”有以下功能:

    恒持不忘能除五逆重罪,又得成就首楞严等一切三昧,亦得成就一切陀罗尼,又得成就一切佛法。……其夜或时地动或时闻大声,行者莫生惊怪,安心诵咒念二菩萨,尔时普贤观世音,即为现身语行者言,汝须何愿随索皆能满足,若不得相见称心,从十六日除坛,更作新坛,准前法行道诵咒,乃至以得见满愿为限。④

    在《清净观世音普贤菩萨陀罗尼经》中,修持“普贤陀罗尼”还可以有“除罪”“精进”“与愿”等三种果报。而到了《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里,干脆就将普贤菩萨抹去了,“普贤陀罗尼”干脆就成了观音自己的陀罗尼了:

    此陀罗尼是我心真言,诵真言即成请召,行者从白月八日起首,乃至十五日。日三时时别诵一百八遍,三时澡浴三时换衣,其十五日作广大供养无限念诵。其日中夜观自在菩萨,来至道场现金色身,相好端严放百千光明。持诵者不应恐怖生勇健心,才见观自在菩萨,即得地位证得陀罗尼三摩地,即见东方阿*(外门内众)如来、南方宝幢如来、西方无量寿如来、北方天鼓音王如来,见四如来、十方无量如来身广大威德,承于诸佛大悲愿力,久住世间,从此命终当生净妙佛刹,于一切处,供养承事诸佛如来。⑤

    该经前面与《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基本相同,后面变动很大,通篇不再见到普贤菩萨的名字了,并且明确指出“此陀罗尼是我心真言”,感应也只是“观自在菩萨”一人现身于修行者前,与普贤也没有关系了。

    原始密教以及持明密教时期流行的普贤类密典的主要代表作还有法华经中的《普贤菩萨劝发品》,该品有经文,有咒语,符合早期持明密典的特征,并且该品在竺法护所翻的《正法华经》中也存在,并且也有密咒,所以此品中的密咒应该不是后来才添加上来的。

    唯愿世尊,听我说此陀罗尼咒。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阿檀地檀陀婆地檀陀婆帝檀陀鸠舍隶檀陀修陀隶修陀隶修陀罗婆底佛驮波膻祢萨婆陀罗尼阿婆多尼萨婆婆沙阿婆多尼修阿婆多尼僧伽婆履叉尼僧伽涅伽陀尼阿僧祈僧伽波伽地帝隶阿惰僧伽兜略阿罗帝婆罗帝萨婆僧伽三摩地伽兰地萨婆达磨修波利刹帝萨婆萨埵楼驮*(左忄右乔)舍略阿伽地辛阿毗吉利地帝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⑥

    在《法华经》中普贤是个“护法力士”的形象,他的功能主要是护持《法华经》: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阇、若吉遮、若富单那、若韦陀罗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复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得如是等陀罗尼。⑦

    普贤在《法华经》中并不能像文殊菩萨那样应弥勒菩萨的请求为大家解疑释惑,他只是“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当有人修学《法华经》时,有了遗忘普贤菩萨就与之共读,教他记起从而达到“供养守护,安慰其心”的目的,当然,这样做是为了达到一个最终目的:护持《法华经》,让其在“五浊恶世”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护是经,于如来灭后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⑧

    普贤菩萨当然也保护信奉《法华经》的众生,从他的“神通之力”的效果来看,普贤的神通能“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排除诸位恶鬼的滋扰。他拯救的方法主要是“守护”,怎么“守护”呢?

    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亦复与其陀罗尼咒。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⑨

    从他拯救的范围来看,是那些行“普贤行”的众生,也就是那些“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法华经》的众生,这与《普门品》中观音菩萨“寻声救苦”,能拯救一切苦难的“救世主”形象相比,显然差了一大截。

    经文中说,那些行“普贤行”的人,临终时能得到“千佛授手”,但是往生的地方却和普贤菩萨无关,而是未来佛弥勒的“兜率天宫”: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为诸如来手摩其头。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着七宝冠,于彩女中娱乐快乐。何况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⑩

    这就说明,普贤的影响力也不及弥勒。然而,到了早期密教的后期,普贤的地位似乎有所上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说此陀罗尼已,佛即观彼菩萨之身,是过去先佛为悲悯一切众生,现变化身满于三界诸世间中。(11)

    而此时普贤菩萨的功能也有了空前的增加:

    若有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恭敬供养,彼等众生善解总持,能活慧命,住如来位,成就一切功德。若有人诵读此经,一遍、二遍乃至三遍,彼人得最上功德,能灭一切罪,能断一切烦恼,复得值遇诸佛如来,不受一切忧愁苦恼。若于寂静之处、独树之下,一心持诵,彼人获得一切成就之法,众所爱敬。若有人于大禅定,断一切烦恼,复得普贤菩萨结跏趺坐而现于前。若人随自力分,以香花供养,诵此陀罗尼,乃至困卧睡眠,于其梦中,见普贤菩萨舒其右手,放法光明灌照身心,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如来大曼拿罗,转身而得大菩萨位,身心安乐,具大福德智慧,常得见于普贤菩萨摩诃萨。”若有人以慈悲心,为一切众生读诵此经,彼人得十波罗密圆满,灭除一切烦恼罪垢。复得天人卫扩,如来赞言:“佛子!汝若依行,不久当入普贤之地。”(12)

    《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虽是北宋法天所译,但从内容上看,属于早期的陀罗尼经典。在这部经里,修行的手段有诵读、供养、独处持诵、禅定、以香花供养、为众生诵读等,而所得的果报有增长智慧、成就功德、灭一切罪、断一切烦恼、获一切成就、感得菩萨现身、得大菩萨位、得十般若波罗密、得天人卫护、入普贤之地。这几乎将佛教所讲的所有的果报都占有了,赋予普贤菩萨如此高的地位,显然已经超过了观音、弥勒等大菩萨,似乎为后来密教中“一切诸佛礼普贤”做了准备。

    二、《大日经》中,普贤成为诸菩萨之首,与金刚手并列

    这一时期以《大日经》的出现为标志。在此以前的显教经典中,普贤菩萨的最高地位是与文殊同列毗卢遮那佛左右,成为了所谓的“西方三圣”之一,但也很难说就是诸菩萨之“上首”,根据法显的传记,似乎他的地位和文殊相比还稍逊些,因为法显曾经提到说当时印度佛教徒最崇拜的是文殊、般若和观音。但是到了《大日经》里,普贤菩萨的地位就有了很大的提升,一跃而成了诸位菩萨的“上首”,与金刚部的金刚手并列: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一切执金刚者皆悉集会……金刚手秘密主,如是上首,十佛刹微尘数等执金刚俱;及普贤菩萨、慈氏菩萨、妙吉祥菩萨、除一切盖障菩萨等大菩萨,前后围绕而演说法,所谓越三时如来之日加持故,身语意平等句法门,时彼菩萨普贤为上首,诸执金刚秘密主为上首。(13)

    是故秘密主,若乐欲供养佛者,当供养此善男子善女人,若乐欲见佛,即当观彼,时金刚手等上首执金刚,及普贤等上首诸菩萨,同声说言:世尊。我等从此以后,应当恭敬供养是善男子善女人,何以故?世尊,同见佛世尊故。(14)

    尔时,诸执金刚,秘密主为上首,诸菩萨众,普贤为上首。稽首毗卢遮那佛,各各言音请白世尊,乐欲于此大悲藏生大曼荼罗王。如所通达法界清净门演说真言法句。尔时,世尊无坏法尔加持,而告执金刚及菩萨言:善男子,当说汝所通达法界,净除众生界真实语句,时普贤菩萨,即时住于佛境界庄严三昧,说无亥力真言曰:……

    尔时,金刚手,住大金刚无胜三昧,说自心及眷属真言曰:……(15)

    可见,在大日经中,突出的虽然是金刚部类,但是菩萨部类也未被冷落,他们与金刚部类一起构成了《大日经》的神祇体系,其中,两类神祇分别以金刚手和普贤为首,是毫无疑问的。

    三、《金刚顶经》中,普贤菩萨与金刚手合一

    《金刚顶经》这样介绍普贤菩萨与金刚手的关系:

    时普贤大菩提萨埵身,从世尊心下,一切如来前,依月轮而住,复请教令,时婆伽梵,入一切如来智三昧耶,名金刚三摩地,受用一切如来戒定慧解脱知见,转正法轮,利益有情,大方便力,精进大智三昧耶,无尽无余拔济有情界,一切主宰,安乐悦意故,乃至得一切如来平等智,神境通,无上大乘现证,最胜悉地果故,一切如来成就金刚,授与彼普贤摩诃菩提萨埵,一切如来转轮王灌顶,以一切佛身宝冠缯彩,灌顶已,授与双手。则一切如来,以金刚名,号金刚手。金刚手灌顶时,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左慢右舞,弄跋折罗,则彼金刚安自心,持增进势。(16)

    也就是说,普贤菩萨与金刚手本来就是一体,普贤菩萨得到大日如来的灌顶,被授予“一切如来”所成就的金刚杵,赋予他“一切如来转轮王位”,并为之取号“金刚手”。

    普贤菩萨与金刚手合一,为普贤在密教中地位升到极致开辟了道路,从此普贤就以另一种身份不断增加新的功能,而各种新出现的经典也都以他的名义出现。可是,为什么恰恰是普贤菩萨和金刚手合为一体了呢?关于这一点,吕建福教授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是显教菩萨和密教金刚之间产生了地位冲突,因为按照密教神祇的配置,阿*(外门内众)佛和普贤菩萨相配,位居东方;宝生佛与虚空藏菩萨相配而居南方;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相配而居西方;不空成就佛与毗首羯磨菩萨相配而居北方;四方圣众分别代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不空成就部。但是代表金刚部的菩萨却是普贤,是个显教的菩萨,这就与密教的传统说法不相一致了,为了解决这个冲突,《金刚顶经》里就采用了显教菩萨受灌顶而为密教金刚的理论,将普贤与金刚手合为了一体。

    其二,之所以恰恰是普贤菩萨与金刚手合为了一体,最根本之处在于两者具有最大的一致性:菩提心。密教中以金刚手表征菩提心,而普贤菩萨也可表菩提心,显密两教菩萨统一于菩提心。(17)

    关于第二点,吕教授没有详细论述,笔者在这里稍作补充:《大日经》中一开始就大谈菩提心:

    佛言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秘密主,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秘密主,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无有可得,何以故?虚空相是菩提,无知解者,亦无开晓。何以故?菩提无相故。秘密主,诸法无相,谓虚空相。

    尔时金刚手复白佛言:世尊,谁寻求一切智?谁为菩提、成正觉者?谁发起彼一切智智?

    佛言:秘密主,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净故。心不在内不在外,及两中间,心不可得。秘密主,如来应正等觉,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红紫非水精色,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不男女。秘密主,心非欲界同性,非色界同性,非无色界同性,非天龙、夜叉、干闼婆、阿脩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趣同性。秘密主,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非见、非显现。何以故?虚空相心,离诸分别无分别。所以者何?性同虚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如是,秘密主。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18)

    菩提心“遍及一切”而又“无相无分别”,这正是它能遍及一切事物的原因和特点,经文中说众生要想成佛,就必须“如是知自心”,这其实也就明确菩提心其实就是如来藏清净心。而普贤菩萨所表征的“理法界”也恰恰就位于如来藏清净心里。黄夏年先生在其《印度佛教的普贤信仰初探——兼谈普贤菩萨与如来藏的关系》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19)本文不再赘述。

    四、普贤与金刚萨埵

    金刚手与金刚萨埵是不是同一个神祇,学术界意见不一,藏传佛教一般认为两者不同,但是研究唐密的专家的主流意见是认为两者是一体的。笔者认为,金刚萨埵最开始并不是和金刚手同体的,但是发展到了后期两者就合为了一体。如在《大日经》中有多处提到了金刚萨埵,在这里金刚手和金刚萨埵并不能划等号:

    秘密主,非为一众生故,如来成正等觉,亦非二非多。为怜愍无余记及有余记诸众生界故,如来成正等觉,以大悲愿力,于无量众生界,如其本性而演说法。秘密主,无大乘宿习,未曾思惟真言乘行,彼不能少分,见闻欢喜信受。又,金刚萨埵,若彼有情,昔于大乘真言乘道无量门进趣,已曾修行,为彼等故,限此造立名数。彼阿阇梨,亦当以大悲心,立如是誓愿,为度无余众生界故,应当取彼无量众生。(20)

    在这一段里,显然世尊是把金刚萨埵当作和秘密主同一个人来叫的。但是,金刚萨埵的字面意思是“金刚菩萨”,秘密主作为金刚菩萨之首,当然也可以叫他“金刚萨埵”。再看下面经文:

    尔时,毘卢遮那世尊,复决定说大悲藏生曼茶罗王,敷置圣天之位,三昧神通真言行,不可思议法。彼阿阇梨,先住阿字一切智门,持修多罗,稽首一切诸佛,东方申之旋转而南,以及西方,周于北方。次作金刚萨埵,以执金刚加持自身,入于内心,置曼荼罗,如是第二曼荼罗,亦本寂加持自身故,无二瑜伽形,如来形空性形。次舍所行道二分圣天处,远离三分住如来位,东方申修多罗,周匝旋转,所余二曼荼罗,亦当以是方便作诸事业,复以大日加持自身,念广法界而布众色,真言者应以洁白为先。(21)

    在这一段里很明显的提出“次作金刚萨埵。以执金刚加持自身。”这就告诉我们只要“执金刚”加持自身,自身就可以成就“金刚萨埵”。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从以下经文中印证:

    如来座真言曰:……其中密印相,定慧手相合,而普舒散之,犹如铃铎形,二空与地轮,聚合以为台,水轮稍相远,是即莲花印,复次当辟除,自身所生障,以大慧刀印,圣不动真言,当见同于彼,最胜金刚焰,焚烧一切障,令尽无有余,智者当转作,金刚萨埵身,真言印相应,遍布诸支分。(22)

    金刚萨埵真言曰……诵此真言已,当住于等引,谛观我此身,即是执金刚,无量天魔等,诸有见之者,如金刚萨埵,勿生疑惑心。(23)

    金刚萨埵真言曰……或用三昧乎,作半金刚印,或以余契经,所说之轨仪,次当周遍身,被服金刚铠,身语之密印,前已依法说,以怯字及点,而置于顶上,思惟此真言,诸法如虚空。(24)

    尔时真言行者,随其所应,如法持诵已,复当如前事业,而自加持,作金刚萨埵身。(25)

    复用法界本性,加持自体,思惟净菩提心,而住金刚萨埵身。(26)

    由以上材料可知,大日经里没有明确指明金刚萨埵就是金刚手秘密主,只是反复强调要有“执金刚”者加持自身才能成就“金刚萨埵”,即金刚菩萨。但是“执金刚”却并不能和金刚手秘密主划等号,就《大日经》而言,一开头就提到了十八位著名的大金刚:虚空无垢执金刚、虚空游步执金刚、虚空生执金刚、被杂色衣执金刚、善行步执金刚、住一切法平等执金刚、哀愍无量众生界执金刚、那罗延力执金刚、大那罗延力执金刚、妙执金刚、胜迅执金刚、无垢执金刚、刃迅执金刚、如来甲执金刚、如来句生执金刚、住无戏论执金刚、如来十力生执金刚、无垢眼执金刚、以及“十佛刹微尘数等持金刚众俱”。所以不能肯定加持自身的“执金刚”就一定是金刚手。

    时薄伽梵,

    复说法界生真言曰:南么三曼多勃驮喃达摩驮睹萨婆句痕

    金刚萨埵加持真言曰:南么三曼多伐折啰赧伐折啰咀么句痕

    金刚铠真言曰:南么三曼多伐折啰赧伐折罗迦遮

    如来眼又观真言曰:南么三曼多勃驮喃怛他揭多斫吃刍尾也路迦也莎诃

    涂香真言曰:南么三曼多勃驮喃微输驮健杜纳婆莎诃

    时文殊师利童子。住佛加持神力三昧。说自心真言曰:南么三曼多勃驮喃系系俱摩啰迦微目吃底钵他悉体多萨么啰萨么啰钵啰底莎诃

    尔时,金刚手。住大金刚无胜三昧。说自心及眷属真言曰:南么三曼多伐折啰赧战拏么诃瑟赧(27)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作法时所念的金刚萨埵咒,并非金刚手所说,而是大日如来所说,金刚手有自己的真言,供修行者使用。这样,咒语虽有引起感应的功能,但是一般而言,除了佛以外,某个神祇的咒语的召唤功能是有范围的,一般是用来召唤说出真言的神祇自己。所以,经文认为,修行者在大悲曼荼罗内,只要手结印契,口念真言,身口意相应就可以“智者当转作金刚萨埵身”。这里的“金刚萨埵”,不应将之狭义的理解为“金刚手秘密主”。

    以上是《大日经》的看法,那么,《金刚顶经》中是怎样看待金刚手和金刚萨埵的关系的呢?

    在谈金刚手和金刚萨埵的关系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金刚手与其他金刚神的关系。下面我们以“不空王大菩萨”被改造成密教的“金刚钩召”为例,来看金刚手与其他金刚神祇的关系:

    尔时世尊,复入不空王大菩萨三昧耶,所生萨埵加持,名金刚三摩地、名一切如来勾召三昧耶一切如来心。从自心出,日啰逻惹,从一切如来心才出已,则彼婆伽梵金刚手,为一切如来大钩,出已,入世尊毘卢遮那心,聚为一体,生金刚大钩形,住佛掌中。从金刚大钩形,出现一切世界微尘等如来身,召请一切如来等,作一切佛神通游戏。妙不空王故,金刚萨埵三摩地极坚牢故,聚为一体,生不空王大菩萨身,住毘卢遮那佛心。说此*(左口右昷)陀南:

    奇哉不空王,金刚所生钩,

    由遍一切佛,为成就勾召。

    时不空王大菩萨身,从佛心下,依一切如来右月轮而住,复请教令。时婆伽梵,入一切如来勾召三昧耶,名金刚三摩地,受一切如来勾召三昧耶,尽无余有情界,一切勾召,一切安乐,悦意故,乃至一切如来集会加持,最胜悉地故。则彼金刚钩,授与不空王大菩萨双手。一切如来以金刚名,号金刚勾召。金刚勾召灌顶时,金刚勾召菩萨摩诃萨,以金刚钩,勾召一切如来。说此嗢陀南:

    此是一切佛,无上金刚智,

    成诸佛利益,最上能勾召。(28)

    上面只是列举了不空王菩萨受灌顶而变成金刚菩萨的过程,其他一切金刚都是如上过程而形成的,《金刚顶经》中的这一理论大大提高了金刚部类神祇对菩萨类神祇的优势,不仅所有的神祇都受灌顶而变成了金刚神,而且金刚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不能够忽视,这些菩萨原本只是存在于“一切如来心”,即散居于无数如来的心中,由大日如来进入“金刚三摩地”,将他们唤出,这时候他们属于“多”,还没有成为“一”,即大菩萨的报身,这是第一步。

    其次,他们被唤出来后,由金刚手在“金刚三摩地”中,从自身清净的菩提心中化生无数的“金刚钩”,这些无数“钩”再进入佛心中而“聚为一体”,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这些合为一体的“金刚钩”能够“召请”“一切微尘数如来”的“身”“智慧”等,没有这一步,诸位菩萨也就无法获得“一切微尘数如来”的加持而得到金刚不坏之身。

    这时,被大日如来从无数如来心中唤出的“不空王菩萨”等神祇,由于得到了金刚手菩提心化生的宝贝,“召请”到了“一切微尘数如来”的“身”“智慧”等,在无数如来的相关智慧或威力的加持下,无数分散的“不空王菩萨”等神祇之“身”才在坚固的“金刚萨埵三摩地”中“聚为一体”,成就金刚大菩萨身,这时的不空王菩萨和显教里的菩萨已经有了质的区别,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一切微尘数如来”的相关威力和智慧。

    最后,这些已经具备金刚身的大菩萨,再“从世尊心中下”,在月轮中向大日如来请教,大日如来则在演示了金刚宝物的种种威力后,将之授予诸金刚神灵,而后一切如来赠与他们金刚名号。

    正是由于金刚手在一切金刚神的形成过程中居于关键地位,所以他就从《华严经》中的一切如来的“长子”变成了一切如来的“祖师”。“金刚萨埵”本来的意思是“金刚菩萨”,只是一个泛称,但到了《金刚顶经》里,就干脆变成了金刚手的专称,金刚手就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也可以全称为“一切如来金刚萨埵”:

    由此真言,设作无间罪,谤一切如来,及方广大乘正法,一切恶作,尚得成就。一切如来印者,由金刚萨埵坚固体故,现生速疾,随乐得一切最胜成就,乃至获得如来最胜悉地,婆伽梵一切如来金刚萨埵,作如是说。(29)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修行中,得到金刚萨埵的加持也就等于是得到了“一切如来”的加持:

    唯愿一切如来加持,愿金刚萨埵遍入,金刚阿阇梨,应结萨埵金刚印。(30)

    则令弟子,次第而视大曼荼罗。才见已,一切如来加持护念,则金刚萨埵,住彼弟子心,则见种种光相游戏神通,由见曼荼罗,由如来加持故,或见婆伽梵大持金刚,示现本形,或见如来,从此已后,一切义利一切意所乐事,一切悉地,乃至获得持金刚及如来,示大曼荼罗已,则以金刚、加持香水瓶,灌弟子顶。(31)

    金刚萨埵者是普贤菩萨,即一切如来长子,是一切如来菩提心,是一切如来祖师,是故一切如来礼敬金刚萨埵。(32)

    金刚萨埵者,是自性身,不生不灭,量同虚空,则是遍法界身。金刚萨埵者,是毗卢遮那佛身。(33)

    总之,《金刚顶经》把普贤菩萨提高到了金刚萨埵地位、佛的地位。金刚萨埵后来到了藏传佛教中地位又有化身佛说、报身佛说之争,而后主流观点确定为报身佛,(34)这一点由于笔者对藏传佛教了解不多,不敢妄言,只随便提两句。

    五、普贤与普贤王如来

    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派还提出了所谓的“普贤王如来”一说,认为他是“原始佛”“法身佛”,关于他与“大日如来”的关系,有人认为两者只是翻译的方法不通,实际上是一回事,也有人认为“普贤王如来”是法身佛,“大日如来”是报身佛,(35)这是个尚没有定论的问题,笔者不敢妄论,但是,如果普贤王如来就是大日如来的话,那么,《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中还是有认为普贤与大日如来同体的重要理论。

    在《大日经》中,秘密主金刚手实际上已经修成佛果,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将普贤菩萨和金刚手等同,但也可以说为其做了理论铺垫:

    持金刚秘密主,说此真言王已,时一切如来,住十方世界,各舒右乎摩执金刚顶,以善哉声而称叹言,善哉,善哉,佛子,汝已超升毘卢遮那世尊身语意地,为欲照明一切方所,住平等真言道诸菩萨故,说此真言王。何以故?毘卢遮那世尊,应正等觉。坐菩提座,观十二句法界,降伏四魔。此法界生,三处流出,破坏天魔军众,次得世尊身语意平等,身量等同虚空,语意量亦如是,逮得无边智生。于一切法自在而演说法,所谓此十二句,真言之。佛子,汝今现证毘卢遮那世尊平等身语意故。众所知识。同于正遍知者。(36)

    《金刚顶经》中,普贤菩萨的身份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经文一开始就先介绍了普贤和大日如来的关系:

    婆伽梵大菩提心普贤大菩萨,住一切如来心。时一切如来,满此佛世界,犹如胡麻,尔时,一切如来云集,于一切义成就菩萨摩诃萨,坐菩提场。往诣,示现受用身。咸作是言:善男子,云何证无上正等觉菩提?不知一切如来真实忍诸苦行。时一切义成就菩萨摩诃萨,由一切如来警觉,即从阿娑颇娜伽三摩地起,礼一切如来。(37)

    这段话讲普贤菩萨收到一切如来的提示,向“一切如来”请教秘密法门。在得到了方法后,他依法修行,由一切如来的加持而成为了“金刚界菩萨”,而后又由于一切如来的加持而成就“金刚界如来”:

    金刚界菩萨摩诃萨,现证自身如来,尽礼一切如来已,白言:“唯愿世尊诸如来,加持于我,令此现证菩提坚固”。作是语已。一切如来入金刚界如来彼萨埵金刚中,时世尊金刚界如来,当彼刹那顷,现证等觉一切如来平等智。(38)

    所有遍满一切虚空界,一切如来身口心金刚界,以一切如来加持,悉入于萨埵金刚,则一切如来,于一切义成就菩萨摩诃萨,以金刚名,号金刚界。金刚界灌顶时,金刚界菩萨摩诃萨白彼一切如来言:“世尊如来我见一切如来为自身”,一切如来复告言:“是故摩诃萨。一切萨埵具一切形成就,观自身佛形”,以此自性成就真言。随意而诵:“唵也他萨婆怛他*(左讠右我)多萨怛他唅”,作是言已,金刚界菩萨摩诃萨,现证自身如来。(39)

    上面两段经文中说普贤菩萨受到一切如来的提醒,从一切如来心中出来,以自性成就真言,并于自心月轮中观察到金刚形,这时:

    时一切如来,复从一切如来萨埵金刚出,以虚空藏大摩尼宝,灌顶,发生观自在法智,安立一切如来毘首羯磨,由此往诣须弥卢顶金刚摩尼宝峰楼阁,至已,金刚界如来,以一切如来加持。于一切如来师子座,一切面安立,时不动如来、宝生如来、观自在王如来、不空成就如来一切如来、以一切如来、加持自身、婆伽梵释迦牟尼如来,一切平等,善通达故。一切方平等,观察四方而坐,尔时,世尊毘卢遮那如来……(40)

    普贤菩萨受到一切如来的加持,观察到一切如来为自身,看到自身为“佛形”,被一切如来授予金刚界灌顶,现证自身如来。也就是说,他已经成佛了,变成了“金刚界如来”。金刚界如来得到“不动如来、宝生如来、观自在王如来、不空成就如来一切如来、以一切如来”的加持后,就坐中央尊位,成为了“大日如来”。这无异大大提升了普贤的地位,也为后来普贤被改造成“普贤王如来”做了理论过渡。

    * 作者简介:王宏涛,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博士生。

    ①  《清净观世音普贤菩萨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21页中。

    ②  《清净观世音普贤菩萨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22页中。

    ③  《清净观世音普贤菩萨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22页中。

    ④  《清净观世音普贤菩萨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22页中。

    ⑤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21页上。

    ⑥  《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册,第61页中。

    ⑦  《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册,第61页上。

    ⑧  《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册,第61页下。

    ⑨  《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册:第61页中。

    ⑩  《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册,第61页中。

    (11)  《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542页上。

    (12)  《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542页上。

    (13)  《大月经》,《大正藏》第18册,第1页上。

    (14)  《大日经》,《大正藏》第18册,第12页中。

    (15)  《大日经》,《大正藏》第18册,第14页上。

    (16)  《金刚顶经》,《大正藏》第18册,第208页下。

    (17)  魏道儒主编:《普贤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293页。

    (18)  《大日经》,《大正藏》第18册,第1页中。

    (19)  魏道儒主编:《普贤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102页。

    (20)  《大日经》,《大正藏》第18册,第5页中。

    (21)  《大日经》,《大正藏》第18册,第22页下。

    (22)  《大日经》,《大正藏》第18册,第49页中。

    (23)  《大日经》,《大正藏》第18册,第47页中。

    (24)  《大日经》,《大正藏》第18册,第49页下。

    (25)  《大日经》,《大正藏》第18册,第53页上。

    (26)  《大日经》,《大正藏》第18册,第53页中。

    (27)  《大日经》,《大正藏》第18册,第12页下。

    (28)  《金刚顶经》,《大正藏》第18册,第208页下。

    (29)  《金刚顶经》,《大正藏》第18册,第223页上。

    (30)  《金刚顶经》,《大正藏》第18册,第218页上。

    (31)  《金刚顶经》,《大正藏》第18册,第218页下。

    (32)  《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规》,《大正藏》第20册,第538页上。

    (33)  《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规》,《大正藏》第20册,第538页中。

    (34)  巴珠仁波切:《普贤上师言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270—273页。

    (35)  谈锡水:《密宗名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5月,第32页。

    (36)  《大日经》,《大正藏》第18册,第31页中。

    (37)  《金刚顶经》,《大正藏》第18册,第207页下。

    (38)  《金刚顶经》,《大正藏》第18册,第208页上。

    (39)  《金刚顶经》,《大正藏》第18册,第208页上。

    (40)  《金刚顶经》,《大正藏》第18册,第208页上。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