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空见与六支瑜伽
觉囊教派的“他空见”哲学观点,源于释迦牟尼佛生前的第三次讲经说法,即所谓“三转法轮”。初转法轮为小乘经典、二转和三转法轮诸经典虽同为大乘经典,但二者亦有区别,前者主要开示作为世俗、胜义二谛的诸法为自性空;后者则阐述世俗谛虽自性空,而胜义谛总是他空,并且恒常不变的道理。这种他空的道理是佛陀针对殊胜对机所说的诸法法性远离生灭戏论的最深奥的空性,其超越一切思议言说境界的究竟义,为最上乘的了义说法。这种教义据传是依据龙树所著《赞颂集》阐述的“他空见”思想所弘扬;继之由无著、世亲兄弟以“慈氏五论”为基础,亦示弘扬“他空见”。因此觉囊巴尊空(中观学派)、有(瑜伽行学派)之两宗开宗祖师为祖师,然后经刚噶麦智、噶瓦扎瓦和迦湿弥罗的迥尼希瓦等弘传,传入藏区的有噶贝多杰、智美喜饶、堆巴·达玛遵追、益西迥乃、加敦·绛央曲加、迅努降曲昆仲、觉敦巴·米朗楚称等,井由域摩·弥觉多吉以建立觉囊教派,“他空见”遂为该派的核心教义。
“他空见”的主要内容是:一切事物都有其本实体性,这个体性是常恒的、绝对的。但是,人们在思维活动中,由于错误的认识,把本来存在的事物说成“空”,否定其绝对独立的实体。所以,他空见认为性空只能是由错误认识加在本体上的分别“空”,这种空只能说是“他空”;事物体性本身不能空,不是“自空”。
“他空见”在对佛教“性空见”的解释上,和所有的藏传佛教其他教派不同,根据如来藏经等所说“一切众生皆具相好庄严之佛身,名如来藏”而提出此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真实体性,不可谓之“性空”;由于人之“虚妄分别”而增添进去的东西,才能说是性空;因此,所谓性空只能指由“虚妄分别”即所增添者才是空的。事物本真,自身不能说是空的,事物本真之“自”,加在事物上的“虚妄分别”是“他”,因此说性空,只能是“他空”,不能是“自空”。
“他空见”与藏传佛教其他教派的教义有所不同,其他教派遵循龙树中观学派的“中观义”,说一切事物并无常存不变的实体,其本身是虚妄的,所以才说性空。性空是说事物自体本性是空,对“他空义”而言,这也叫做“自性空”。“他空义”说事物有其实性,特别引申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众生位的佛性和佛的佛性,无二无别。觉囊教派自己追溯其这一理论的渊源时,其学说如前所说源于龙树,其继续发展他空义学说者为无著,世亲兄弟,觉囊教派是否属于唯识学的体系呢?据《觉囊教派史补遗》说龙树不承认唯识学派的观点,主张中观自他二空,无著和世亲进一步区分自他二空的区别,主张自空为暂时的中观,只有他空才是究竟的中观之理,而将中观从总体上划分为唯识中观学派和唯识了义中观学派。后来佛护和清辨的应成、自续两派则对无著唯识了义中观和龙树的唯识中观思想的发展,并且认为印度原来瑜伽行学派的唯识学派观点非“慈氏五论”和无著、世亲兄弟的思想,无著、世亲兄弟所传的唯识了义中观,即是觉囊教派所弘扬的了义他空见。由此推断,觉囊教派属于大乘有宗在西藏的传承了。不过觉囊教派史里所说显教理论的传承中,世亲以后所提及的“他空义”弘扬的诸师学情况甚少,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觉囊教派在证悟他空见的实践方法上,是采用“六支瑜伽”和“时轮九尊”,以“六支瑜伽”为主。这两种修法都是《时轮教法》圆满次第修炼气息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出自《时轮根本续》,被觉囊教派所吸取。通过这种方法修炼证达他空见义,也可以说是检验“他空”理论的一种标准。
二、六支瑜伽概介
六支瑜伽作为无上瑜伽的重要密法之一,在藏文《幻网经》《时轮根本续》《胜乐根本续》《喜金刚本续》《集密根本续》及《金刚大威德续》中都有记载。《时轮根本续》从整体上把分散的内容集中起来进行阐述,从而使其更加全面和完善。在公元11世纪初,六支瑜伽传入西藏,一度盛传,觉囊教派把其作为核心教法传授;在12世纪至13世纪早期,《时轮教法》遭受冷遇,甚至被判为“外道教法”禁止流传。但是,作为时轮教法特殊法门的六支瑜伽仍然受到重视。除了觉囊教派外,噶举教派的高僧、夏鲁教派的谛造者布顿大师,格鲁教派的创建者宗喀巴大师等,都重视此修法,并作了深刻的阐释。
六支瑜伽是圆满次第修炼气息的时,于所缘境上进行的收摄、禅定、行风、持气、随念、三摩地等六种瑜伽修持方法。在修行层次上六支瑜伽已经超越观想修,提高到专修气息,使气息不通意念控制而能自行截断的高度,堪称最高法门的《集密后续》说:
收摄及禅定,行风及持气,
随念及等持,念六支瑜伽。
《喜金刚续》把“持气”解释为“持种”,“种”,即“大种”义,“持种”,持大种之风。从时轮的理论上讲,其宇宙叫“风”,人体为小宇宙,叫“气”。风、气一体就是“别时轮”。《时轮后续藏》说:“瑜伽师以收摄观见三时诸法到达天空中间,以禅定心专注于此,舍去外法相;由行风离命气日月之行,能于黑暗,离气息出入,又以持气支持明点,随念所现自影如水中月,发放天空巨光;以三摩地修精滴在金刚至顶门之间,无垢乐满注①。”其意思是说收摄修,能观见诸法皆空如晴空;禅定修,令心坚固于法空,然后修行风,截断气息出入;修持气,持守明点;随念自身如水中月,如幻如化;最后修三摩地,令精滴从脐轮渐渐向上,经心轮、喉轮、额轮,抵达顶门,产生大乐,消除一切烦恼。
六支瑜伽分类较多,各具不同的相状。《吉祥时轮后续藏》说:
时轮和合者,净劫位众生,
获得解脱因,收摄具十相,
成为佛之根,禅定不和合,
运气具矛剑,复又具十相,
所取宝手印,随念补羯娑,
成为持莲华,三摩地具轮。
这“补羯娑”是古印度不可接触之旃陀罗者之妇女,作为慧印来观想。“收摄”,趋入眼、耳、鼻、舌、身等五识及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而收摄,以超凡夫行境,直接趋入光明智慧之有。收摄之十相为烟相、阳焰、荧光、灯相、炽燃相、月相、日相、计都(慧星)相、局部相、全部相(见明点)。
禅定,分有境禅定五支及其各种境空色五有境之境,共十境,十境合一体,专心修炼。收摄和禅定有五次第:一是分别;二是智慧辩别;三是欢喜,以慧观修本尊,使心欢乐;四是乐,喜修本尊,使心安乐;五是专一,具乐之心入定,使一切世俗有境无生,心专缘欲无。《桑布扎续》等续记载,分别者,分别能依所依曼荼罗所生;智慧辩别者,由依所缘之心决定;喜者,观想本尊,令心快乐;乐者,安乐于喜修本尊之心;三摩地者,唯观想本尊之心。
行风十相是根据气的功能区分的,据《时轮广释》:“左右脉令虚空及地等十曼荼罗气融人中脉,故分为十。……十相由何执持,感受离障之蕴具有脐火之用,是用宝手或宝生佛之本性②。”具体地说,行风十相是在脐、心、喉、额、顶的莲花中,从气上下行之区别的。《胜乐上品释》说:“尔后,谓行风者,阻止左右脉道,命气入中脉道,周遍中脉,成宝瓶气。”修行风,气入中脉时出现五相:一是身相,气聚眉间而至于顶门;二是气相,修行到一定程度,感觉不到气息流动出入,若用心分别,则觉知气息缓缓由两鼻孔出入;三是心相,心住明空,两者一体;四是见相,明见烟等相;五是梦想,如梦见飞行或赛马等。宗喀巴评说:第一相对于般若乘和金刚乘的绝大多数修心者来说,都是有可能出现,它是缘身而修,在气入中脉前可能出现,是迷妄相;第三相是大小乘佛教的修心者都能见到的相,它不是以身为方便,而是以瑜伽力令命气入住中脉,是无上瑜伽部各续所说的以身为方便的特殊法,名“最报非决定相”;第四相有两种,一是命气入中脉后所现的相,二是心所现的相,名“极非决定相”;第五相对未修三摩地的人来说,有可能出现多种,叫做“极迷妄相”。宗喀巴却没有对第二相进行评说。
持气,是命气进入脐、心、喉、额、大根(地)、水、火、风曼荼罗,住明点而不现者。随念,《集密后续》下的定义为:“凡修诸随念,如是作欢喜,是说名随念。”《集密五次第论》说:“持气之后,随念原修本尊,从诸毛孔发出蕴、界、生处之本尊光相。”《时轮根本略续》则认为,随念补羯娑或旃陀罗女等低贱种姓妇女,因而感受欢喜,大手印专缘中脉而受乐。时轮教法形成之时,佛教在印度已趋于衰微,婆罗门教及印度民间巫教盛行,影响到佛教,把修法和性行为结合起来加以解译,遂成随念之特色。随念十相被称之为“淫欲十位”,即:思、欲、身次第、胜口枯莲、不入食、抖动、疯狂、极痴迷、心极迷妄、昏迷(假死)。
三摩地《集密后续》说:
等持方便与智慧,扼要述说一切法,
运用球形法摄集,精进修行中间色,
即刻修行圆满慧,因此命名三摩地。
方便是世俗谛的幻身,智慧是胜义谛,两者融为一体,开发出光明智慧;心注一境修定,主得自性无别。《时轮根本略续》的解释更加详细,三摩地者,智慧诸相空性,方便无所缘,知与所知一体。由乐、智慧色身或智慧体性没有分别心。三摩地十相,阻止地界、色蕴、毗卢遮那有轮,十气坚固。
对于上述诸相,《时轮后续藏》总结说:
各相又分五,复又如何分,
从阿(ā)及迦(ka)字。
收摄境有境,诸等十种相,
没有趋入身,分别智及慧,
欢喜不动乐,禅定心专注,
气及精进道。
此道不紊乱,命气入中脉,
气入明点中,二气上下行。
所取心专一,猛厉火光明,
光明周遍身,随念彼虚空。
智慧方便性,俱生之谛根,
慧身三摩地。
说明了各支的修持特点,所现诸相及感受。
三、时轮九尊法
时轮九尊的修持是时轮圆满次第结合咒语,观想本尊而修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和六支瑜伽不同的是,六支瑜伽重气、脉,时轮九尊通过“意”的修持。行者先修净菩提心观,观想顶上有莲华和月亮,月轮上有*(哞)字,上现金刚萨埵,一面二臂,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铃,身怀抱佛母往明妃,口诵金刚菩萨咒语,以消除无始以来所造成的罪过。额轮有白色的*(嗡)字,现白色的无量光佛;喉轮有红色的*(阿)字,现红色的宝生佛;心轮现黑色(有的作兰色)的*(哞),现黑色的不空成就佛;脐轮现黄色长“mu”字现黄字毗卢遮那佛;顶轮绿色“达木”(dam)字现绿色不动佛;秘密轮蓝色“迦娑”(ksha)现蓝色金刚金刚埵佛。(诵嗡阿哞等咒)观想时轮本尊身的心间有“咳”(hum)字,现红色八瓣莲华;莲华中有“阿”(ā)字,从中现月曼荼罗,上面的“哞”字现蓝色五杵金刚仿佛如太阳,发射五色光芒,照亮各位上师和时轮曼荼罗相,然后光聚合融入修行者的心轮。这时,修行者必须默声祈祷,祈愿自身成为圆满佛,指导众生理解“无法亦无修,修行非修行,如是法无法,修行无所缘”的道理。随后,观想在金刚自性圆形十辐轮中间,有法相虚空界,界中间的“雅木”(yam)字现黑色风曼荼罗,由胜幢相饰;风曼荼罗上面的“罗木”(ram)字现火曼荼罗,中间被三角形瑞相装饰;三角形瑞相上有“波森”(bam)字,现白色水曼荼罗,中间被圆形相连装饰;圆形莲相上有“拉木”(lam)字,现黄色地曼荼罗,中间被四角形金刚装饰;地曼荼罗上有“嘛木”(man)字,现须弥山;须弥山上有“迦娑”(ksha)字,现各种莲花;莲花上“哈木”(ham)字,现月曼荼罗,上面的涅槃点现白曼荼,与月曼荼罗相等;白曼荼罗上的明点现计都(罗睺罗)曼荼罗,全部融为一体。
总之,时轮九尊法把观想和咒语结合起来,修行出现九大本尊神,和修行者融为一体,感到轻松快乐。
四、多罗那他对“六支瑜伽”的理解
在历代的觉囊教派高僧中,多罗那他对“六支瑜伽”的解释最为全面,他认为《时轮根本续》是对“集密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例如在《修行品》中把“集密六部法”概括为身、语、意三种曼荼罗,运用收摄、禅定、行风、持风(气)、随念和三摩地等六种瑜伽修证,重点修气。谓“一切相顺,知视任何要点的根本脉、气、明点的瑜伽所缘,用合气、幻轮方式专注自身中脉”,生起上降四喜和下固四喜。“以他身智慧道,身语功用和分别心不去分别,空色大手印引导不变大乐”。最后达到一种空乐境界。
多罗那他认为身、语、意三种曼荼罗是六支瑜伽的重点修证对象,如果修行达到一定程度,所现的烟等相及其他各种特殊感受和体验具有粗细、明非明、坚固非坚固等差别。对于身体来说所现各种身态是心感受的快乐,一般先感受到身体局部乐,慢慢使身体的大部、全身和内外一切都进入快乐状态。一切语态之心是阻止气流通,方法多种多样。意态是心分别,即空性感受。一是心不念有的无分别;二是明空无分别等。
明、空、乐是六支瑜伽的修行体验,多罗那他分别作了阐释。他说:心性光明,既是心性本来光明,也是乐。瑜伽师心中出现的自性明乐相是光明十相;心现自性乐相是从收摄修得快感形成的,处于佛地乐之间,尚未达到佛的境界。本性空相在瑜伽师心中出现是从身、语、意三寂开始的,是圆满佛果之间出现的空感。明、空、乐三者没有差别,但是在修行者的心境中是从明到空,再到乐。多罗那他解释说:“从感受明空乐说是未迷妄;从他相有位说是一异迷妄”③。从依身讲,气住心脉轮;从能依心讲,心性住于心体明空乐,所以能现各种自性,犹如从浑浊的水中取一瓢水,过一会瓢内中水处于静止状态,水就会慢慢变得澄清而现出水的本色。因此,气脉明点心体为空体,气脉明点心法由地界摄收,他们的本体是清净法性,在修行者心中现为烟及炽燃相。这样,空乐之体现为(闪)电和明点,是法性本体、自性、法性是明空乐一体之慧。
多罗那他对收摄瑜伽十相从各种角度和多方面进行了解释。首先,烟等十相是诸法,地界所摄诸法法性现烟等十相,有性即是法性,本住于心中。烟等十相无其他法,只是名言(概念)。如明镜能够显示有情世间的影子,当有情世间的影子在镜子中出现时,镜子中就再无别的有情世间的影子。所以,地界所摄一切法的法性作为烟相出现,内外有情世间各种现象含有地界所摄诸法,如幻如化并非实有。因此,说烟相没有别相或界法。
阳焰相是水界法性;荧相是火界法性;灯相是风界法性;明点是虚空界法性。从世俗谛讲,修行者心中出现的十相都是幻有,自性无分别,十相一性只是作为名言概念并非实有。在胜义谛不存在一性和异性,但是烟有阳焰相。因此,即使有一性差别,也是假设的。
那么如果法性无分别,地界的法性烟,水界的法性阳焰又如何?多罗那他说:“法性虽无自性分别,假立之时唯由退还位区别,安立在世俗异有的法性上并不矛盾。地界是从迷乱法性烟相位认识的,虚空界是法性明点迷乱之间的有,安立十相为地界及其法性,以修收摄道。”④另外,烟等十相是有情世间法体,也是脉界的主体、法界智、阿赖耶、胜义本尊咒,胜义佛,加强修行,净化金刚身的脉界、明点、以佛脉、明点修一切善法,究竟诸道。
多罗那他强调指出,见十相即是见如来藏,如来藏是心性、法界、胜义谛,空性、真如性,或正边、非断空、也非色空法空,而是出现的正智相。从空性说,空性是诸法的基础,自性本离戏论。由于心性一体,造成烦恼习气出现阿赖耶识轮回法,内现有情世间众生无限金刚身,外现各种器世间,唯独智慧能变化轮回涅槃诸法。“心体诸相法上,与轮回法相同的本尊、地狱等相非世俗相,而是胜利相”,非是有法,而是法性世俗中的本尊,地狱并非实有,而是心之“有”,非胜义相,是世俗相。因此生有、中有、死有之胜义三有是真实性,世俗三有之“有”是刹那烦恼。心体本来具有信、仁慈、智慧等相,这是胜义;而是由道与精尽力所生之信、仁慈、智慧是世俗谛,心体不是基、道、果世俗法增长之因,而是法性。多罗那他说:“胜义非与世俗有联系,世俗无自性,故无关系。”由于世俗心中有胜义法性,所以有世俗,如果没有胜义法性,世俗也不可能出现。因此说胜义与世俗没有关系。倘若两者之间有关系也表现在名言概念上,是一种假设关系。他的这套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中观学派倡导的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相辅相成的互为关系,在提倡世俗空的同时肯定一胜义有。如他说:“虽然自性有,却无任何世俗相,世俗相本来无过。”在多罗那他看来,法界诸相是心体,叫做心体光明,其体性是不变乐,它的本质是空色大手印,是三世诸佛的本性,名如来藏。“见空色故见心性,见法身,见胜义谛,见真实性,见灭谛。”
由上述可以窥见多罗那他解释的“六支瑜伽”,在收摄位主讲十相;禅定位讲如何离戏论;行风位解释离一切戏论之我空性体与心性一体,以及脉、气法性,或者胜义脉气、持气明空三摩地,脉的本性是光明,气的本性是空,左右气为错乱本性。因此,在没有错乱的智慧光明相中,十气转化意味着气入中脉,有相与中脉智气是一体。三摩地位,明点是自性乐,乐与有相同体,是正脐轮火。这时,十气必须融入平等乐的三摩地。从这个方面讲,众生本来有法性脉、气、明点诸相空体与乐双运的本性,在此界必须有净治“有”的脉、气、明点。
在随念位,成就空体诸相。虽然诸相本有,然而在修行者心中得不到随念,无法即刻现相。获得随念后,现见诸相。
在三摩地位,空体与大乐双运,多罗那他说:“双运本有,未得三摩地时,对所依身来说,明点重要。依明点气轮,心性安乐,所缘境与空体无二无别。但是瑜伽师体验不到这种关系。获得三摩地后,本位错乱已尽,解证所缘境与空体无别,故双运。”⑤在六支瑜伽中,灭谛所摄一切为一性,是胜义坚固法性,道所摄的修行者心中的智慧、境、法性、所缘之相为无常,是世俗。多罗那他强调说,从收摄位的空体、乐到三摩地位的空体、乐之间,空乐无别,“道之六支所缘之境法性为一性,是所缘;六支道各位出现不同分位,各分位又出现六种不同证悟法。”由此可知,六支瑜伽的前四支修证空体非一切相,后两支的空性是相。六支瑜伽的前五支体验的乐非不变乐,三摩地瑜伽之乐是不变乐。如果收摄位十相修不坚固,禅定位相仍不坚固。确切地说凡是修六支瑜伽前四支的人的心能体验诸相空体,修炼后二支的人的心自证诸相。多罗那他从圆满次第方面,把六支瑜伽分成上根、中根和低根,收摄与禅定属于低根;行风与持风(气)属于中根;随念和三摩地属于上根。
五、时轮六支行
密法有四续部:事续、行续、瑜伽续和无上瑜伽续,总为上、下两部。上部即无上瑜伽,其中有父续、母续、不二续,本尊有胜乐、密集、欢喜、大威德和时轮等五大金刚,依本尊修生圆二次第。生起次第指观想本尊形象的阶段,是观想成就的开始,于坛城中首先要做施食仪轨等之后,先观想本尊的形象,要了了分明,如实显现于前,并在脉轮上观想本尊陀罗尼即念诵,再把内外境界摄归于自心咒轮,使陀罗尼渐次收摄而终归于空,入定于空寂之境。使行者通过观想清净自身四处之习气,解脱凡俗之见、闻、觉、知的束缚,以显现本尊智慧本性。在生起次第的基础上,修习圆满第,通过修风、脉、明点、双运等,由空、大空、极空、一切空等四空光明,由喜、极喜、殊喜、俱生喜等四喜引出俱生智,并将观想到的返还于“性空自在”,从而达到“止观双运”和“空有双融”的开悟。生起、圆满次第的修习要在上师的指导下修持,必须次第不乱、循序渐进,这是藏传佛教各派教法修持之通规。未修持之前入坛城、灌顶、受持三昧耶戒等密宗一般事相,藏传佛教各教派亦是相同的。而以时轮金刚为本尊的具体修持法中,《时轮六支行》是《时轮密续》里提到的主要密法之一。
时轮教法在藏传佛教中的依据是《时轮经》,共包括《时枪根本续》《时轮摄续》以及《时轮根本续无垢光大疏》《时轮根本续无垢光大疏摄要》等各种译本,分别由觉译师、卓译师和热译师译成藏文。在卓译师的传承中,从域摩·弥觉多杰开始,就与印度之“他空见”连续在一起弘扬传承下来,后来形成觉囊教派,而特别重视本初佛时轮金刚的六支行。《时轮六支行》即为六支瑜伽,是修炼气息的六种方法,用以求证如来藏的实相本来双运智,即不二智,或谓证空色大手印、空色光明、离戏光明等。根据前述之所述,将修法简释如下:
(1)收摄:收摄在其他教派的密法修持中,指临终时四大五蕴之收摄,而在《时轮六支行》中,指圆满次第中的身远离(身想成天身,离凡庸耽着)、语远离(金刚诵的修持,摄风归脉)、意远离(心像光明)等三远离,使本性从根尘中解脱出来,进入三空境界,初见空色光明。因此,此支的修法重在调整风息,将感官置于心意识的控制之下。感官指眼、耳、鼻、身,运动器官指手、脚、声带、肛门、生殖器,感官和运动器官倾向于向外行动,并与外在的事物相接触,心意识容易受到其奴役。故而行者必须彻底放松并作缓慢的深呼吸。收摄又分“夜瑜伽”和“昼瑜伽”,其修法相同,都以专注于所观之境,驯服散乱的心,“夜瑜伽”在暗室中修,“昼”瑜伽在天空晴朗时修。
(2)禅定:禅定的修持,以使行者将心意识提升到永恒喜悦平和的最高境界,心定于所缘之空色,重在练习风息,引风息入于中脉。也就是说禅定的目的是瑜伽之神秘阶梯,将粗钝和精细连续起来,并引导行者超越一切粗钝和精细,而达到至上的境界。禅定要求行者专注正念,使之不断持续。其静坐的时间上午3时至6时,下午7时至20时为宜,若有一定的基础,可以选在午夜周围环境宁静祥和时静坐。其静坐的方法很多,可分为有相和无相二类:有相瑜伽即心专注于有形象的境缘,如本尊身相等,达到所观想的形象明白显现于意中,恒久专注不散,为得定,由此而入“无分别”定境,为成就有相瑜伽。无相瑜伽指观念离言绝相的“心真实”,从而悟心真实,并心于心真实上,入“无相三昧”,为成就无相瑜伽。《时轮六支行》中强调修持此支时,行者首先要超越身体,感官、心意智慧和被称为自我的“*”(唵),或者是清静圆明的自性。特别注意不使杂念干扰,观想“*”字的声音及意义和觉悟感受是控制心意的最好办法。观想清静圆明的自性,即观心轮,心轮是人体的焦点,下有脐轮、密轮,上有喉轮、顶轮、顶髻轮,而心轮的主要功能,是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事实上瑜伽认为人有三个身体,即粗钝的、精细的和最精细的,行者观想心轮,在内观内审阶段,使心意和感官无法再使已往的习气产生吸引力,而使内心充满光明,从而达到消除世俗之见,如果达到最后阶段,进入三摩地,一切差异和分别都会消失,个体与本体结合在一起了。
(3)运气:运气亦称“行风”,此支是根据气生于力,于脐轮完成宝瓶气之后,为了于心、喉、额、顶髻完成宝瓶,先完成脐轮等五气,持取风、心、中脉的明点,使修坚固。其主法分语要点和心要点⑥,按七支坐法由金刚诵收纳全身风息,强制进入中脉,用宝瓶气封闭上下二门即指口与肛门,使气息稳住中脉,不向左右二脉流动。
(4)持气:持气亦称“持风”,由修风脉明点之枢要,掌握不坏明点之风息,可以使风得到自在。众生轮回六道,此死彼生,则以此不坏明点负荷业力去投生转世,业力净后,以之修证成佛。它不易坏灭,故称不坏明点。换句话说,持风主要通过呼吸的控制,来调整中枢神经,达到控制生命的能量,其方法主要以均匀深沉的呼吸来净化瑜伽脉,帮助神经系统的调和,和“三三九调息法”、“九节佛风法”相类似。
(5)随念:随念亦称“作念”,修燃滴四喜(喜、极喜、殊喜及俱生喜),初证乐空双运智。随念的修持不仅对肉体需要控制,甚至连思维活动都须避免,欢愉、悲伤、颓唐、愤怒、色欲和贪婪都会干扰身心,甚至饥渴饮食也会影响随念,都要加以控制。要求行者把正当的行为、正确的坐姿、有规律的呼吸,以及将感官从外的事物中收摄回来,基础打好,有效地控制地、水、火、风、空,使心识向特定的中枢集中,自然就会得到宇宙源源不断的能量,这便是“自然法尔”。
(6)三摩地:又称为无限喜悦,是一种很深的禅定。空色(身)与大乐(心)融成一体,入于乐空双运定。三摩地是所有瑜伽的目标,在这种境界里,个体的意识与宇宙的意识合而为一,低层次的小我已扩展成为宇宙的大我。
综合上述《时轮六支行》奥道,可以看出行者首先身要远离繁杂,心要远离邪恶妄想,意要远离凡庸执著,做到“三寂”。正式修持时,先以收摄法现起空色,由空色生起无量门,以光明神通察知许多隐秘之义,遍生从未有过的八种现象;再以禅定法显见自心法性,空色与心性变得了无分别;继之以运起风之精气,束风于中脉,风使空色融为一体,涤净色身,本尊自天而降;复以持气法决断明点光明,空色变成大乐,一心专注于人法二空,身体无所触及,无碍颤动;后以随念法使自身变为清净光明,空色变为色身,明点成幻轮,于根本上师之脉道或者头顶出现大成就得或者香巴拉王国法王之身形,并为之教授一切幻轮手印,纠正偏向及修持谬误;最后以三摩地法任意现证不变大乐。通过《时轮六支行》的修持,更生殊胜觉受,获得风心自在、神通等死漏功德,法界胜乐大轮进入行者之身,成为清净庄严的无边大轮,最终达到现证生圆二次第的最高境界。
关于时轮教法的具体修持,这里介绍的觉囊巴的修持方法,宁玛巴、萨迦巴、噶举巴、格鲁巴等教派,都有自己一套的独特修法,就不赘述了。
* 作者简介:弘学,成都国学研究会会长、研究员。
① 日本西藏大藏研究会编《西藏大藏经·甘珠尔秘密部》第176页。
② 弥旁南杰著,德格印经院藏文木刻本,第66页。
③ 多罗那他:《六支瑜伽秘释》,塔尔寺藏,库伦版。
④ 多罗那他:《六支瑜伽秘释》,库伦版,藏文木刻本。
⑤ 多罗那他:《六文瑜伽秘释》,塔尔寺藏,库伦版。
⑥ 可参阅拙著《藏传佛教》中《七支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