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经典在中国的译传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教流传中国,先经而后律,即中国人先对佛教的理论感兴趣,然后才探讨如何实践的问题,开展对佛教内部约束机制的研究。佛教初传中国,开始是外国信徒修持,中国感兴趣者仅仅是剃发易服,模仿而已。随着信仰者人数的增加,了解戒律制度的必要性也增加了。到了三国时代,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洛阳,应中国信众之请,从摩诃僧祗律中选译出《僧祗戒心》作为戒本,又与西域僧研究建立受戒规则羯磨法。从此,中国佛教信徒的修持才走上“如法”的轨道。随着对佛教三藏经典与信仰修持关系的了解,确定了“人道即以戒律为本,居俗则以礼仪为先”,“三世诸佛,藉戒方住”(《高僧传·律论》)的共识,也就是戒定慧三学中,以戒为基础,方可生出定慧。

    先后传入中国的印度律藏典籍共有“四律五论”。“四律”是四部广律,“五论”是五部论书,在中国的流通广律的影响更大。

    四律:

    《十诵律》六十一卷,属于萨婆多部律,东晋二秦时代由弗若多罗和鸠摩罗什翻译。

    《四分律》六十卷,昙无德部律,东晋二秦时鸠摩罗什之师佛陀耶舍和鸠摩罗什翻译。

    《摩诃僧祗律》四十卷,窟内上座部律,东晋佛陀跋陀罗和法显翻译。

    《五分律》三十卷,弥沙塞部律,南朝刘宋时佛陀什和竺道生翻译。

    “五论”是关于戒律的五部论书:《毗尼母论》八卷,《摩得勒伽论》十卷,《善见论》十八卷,《萨婆多论》九卷,《明了论》一卷。

    四部广律的基本精神都是一样的,主要的区别是对内容的分类和书的编排体例不同。翻译出之后,分别流传于各地,学者纷纷作研究。后《四分律》的研究风气渐盛,对它的研习和传承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律宗,而研习其他几部广律的人则越来越少。

    《四分律》,又名《昙无德律》,因全书内容由四部分构成,故名。“昙无德”是印度部派佛教时期的一个派别,意思是“法藏”,也叫“法藏部”。原本四十五卷,后秦弘始十年(408)佛陀耶舍与鸠摩罗什在长安中寺翻译。

    书的第一部分是比丘戒,第二部分是比丘尼戒和二十犍度中的前三个半犍度,第三部分为十四个半犍度,第四部分是其余的犍度。为什么会分为这四部分?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当时结集时分四次诵出,另一种说法是梵本经装为四箧。道宣认为是分四次诵出,以后多认同此说。

    《四分律》的内容,主要说明僧尼五众别解脱戒的内容和受持的方法,而编排体例则是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部分。

    序分为劝信的偈颂和舍利弗请佛制定戒律的因缘,经文比较短。

    正宗分为比丘和比丘尼戒,以及二十条犍度。卷一到卷二十一为比丘戒,共二百五十条。每一条戒下详细叙述当初佛陀制定此戒条时的何事结戒、因谁结戒、佛结戒的过程、对戒文的解释以及对所犯该戒轻重的判决。从卷二十二到卷三十为比丘尼戒,共三百四十八条。每条戒的名目和结戒缘起与比丘戒的叙述相同。在二十犍度部分,详细解说各种环境条件下持戒的内容,如受戒、持戒、安居、服装、医药、话语等等。在杂犍度类下,有大小持戒犍度,为《四分律》所独有。

    流通分的内容包括五百结集、七百结集调部和毗尼增一等,记载了佛教戒律产生的经过。

    《四分律》汉译至今,中国学问僧研究不断,除道宣的“南山五大部”著作外,现存的仅隋唐时代的就有法砺的《四分律疏》十卷、怀素的《四分律开宗记》十卷、定宾《四分律戒本疏》二卷和《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另外还有不少戒本、羯磨,如戒本就有佛陀耶舍翻译的《四分律比丘戒本》,怀素《比丘戒本》、《比丘尼戒本》,道宣的《删定僧戒本》,宋代元照的《重定比丘尼戒本》,明代弘赞辑录的《式叉摩那尼戒本》,等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