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圣僧玄奘的生平,虽经学者们长期研究,然至今仍有不少疑点和分歧。
玄奘的出生地,僧传称为缑氏县,《旧唐书》称为偃师县。今人多指为偃师县缑氏乡陈河村①,实可商榷。
玄奘的生卒,即有三说。或曰602~664年②,陈垣、汤用彤及日人镰田茂雄等用之;或曰600~664年,虞愚、季羡林等用之③;或曰596~664年,沈福伟等用之④。
玄奘自长安西行的年月,则有贞观元年说⑤、贞观二年说⑥、贞观三年说⑦。而贞观三年说中,又有四月⑧、八月⑨、冬季三说⑩。
玄奘回归长安在贞观十九年正月,却又有初七日及二十四日之别。
研究玄奘生平,主要史料有:
道宣《续高僧传·玄奘传》(作于665年);
冥祥《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行状》(约作于664~669年);
慧立、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作于688年)(11);
刘轲《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刊于839年)(12);
另外,敦煌卷子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13),亦供参考。
上述文献中,尤以道宣及慧立之作最珍贵。道宣(596~667年)是一代律学大家,又曾参加玄奘的译场,著述严谨。他写的《玄奘传》完成于玄奘去世后的第二年,较有权威性。然历经传抄,今本亦有讹漏,特需考辨。慧立、彦悰之作,完成于玄奘去世后24年,但叙述详细,保存了不少信史。
今笔者不惴浅陋,就玄奘生平中几个重要问题考订如下,且求教于大家。
一、关于玄奘的出生地
道宣说:“其少室山西北、缑氏故县东北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即奘之生地也。”冥祥说:“其少室山西北、缑氏故县南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是法师之生地。”慧立说:“(少林寺)西北岭下缑氏县之东南风凰谷陈村亦名陈堡谷,即法师所生地也。”
缑氏县是西汉时所设,县治在东周时滑国的费城,《水经注·洛水》有明白之记载(14)。考古调查证实,此城即今日偃师县缑氏镇东南约9公里的滑坡村(15)。据《两唐书·地理志》云,缑氏县在贞观十八年被省并,在上元二年七月复置时,迁到了旧县治西北涧(马涧河)南,以便于管理恭陵(16)。恭陵就是武则天长子李弘(653~675年)的陵,追谥为“孝敬皇帝”。上元二年新缑氏县治即是今缑氏镇所在地。从而可知,旧的缑氏县城(西汉至644年)在滑坡村,新的缑氏县城(675~1072年)(17)则在今缑氏镇。而644~705年间缑氏县被废。因此,道宣及冥祥都言及“缑氏故县”,所指即滑城村,绝非今之缑氏镇。他们二人写玄奘传时(665~669年),新县治尚未建立。《旧唐书·玄奘传》称玄奘是偃师人,即因644~705年间缑氏县并入了偃师县。
玄奘生地,道宣称在“缑氏故县东北”,即今滑城树之东北。滑城村是今偃师县与巩县的分界(属偃师县),其“东北”只能在巩县鲁庄乡一带;冥祥说玄奘生地在“缑氏故县南”,慧立说在“缑氏县之东南”,则只能在滑城村南边的府店乡一带了。此有待深入调查。
审视图一,可知滑城村西南一公里是府店,府店南一公里就是“缑山”(海拔308公尺)。这就是自古传说的周灵王太子晋控鹤升仙的地方,至今保存着武周圣历二年(699年)六月刻立的、武则天所书的《升仙太子之碑》。从玄奘生地名为“游仙乡控鹤里”推测,应在缑山的附近,冥祥及慧立之说较为可信。
玄奘之父陈惠(或“慧”字),“时人方之郭有道”,或曰“时人方汉郭林宗”。敦煌卷子有唐河南县尉卢竧著《龙门赋》,内云:“王子晋、浮丘伯,昔日伊川迎羽客……,李元礼、郭林宗,昔时洛水泛仙*(左舟右司)。”(18)可知,陈惠亦好仙道,家于“控鹤里”,实属自然。
此外,王行满所书《大唐二帝圣教序》石碑,原刻立于滑城村东之招提寺。(19)立碑于显庆二年十二月十五日(658年1月24日),时玄奘在洛阳,当是光耀家乡之举。这也旁证了冥祥、慧立说的可信。
滑城村西北5公里有宋至清代的“唐僧寺”,介于王庄与聂村之间。唐僧寺今存文物有北宋乾德四年(966年)的石幢,上刻《般若婆罗蜜多心经》、明万历丙辰(1616年)孟秋《重修唐僧寺碑》等等。此地西南5公里就是缑山,应在玄奘出生地附近。
玄奘虽名震一时,受到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的推崇,但事过百年,即乏祭奠。连埋葬玄奘的大兴教寺(西安市南约40公里),也是“塔无主、寺无僧,荒凉残萎,游者伤目”(20)。其故乡遗迹早已荒废无存。近人考证玄奘出生地在“陈河村”,实为大误。查陈河村在“缑氏故县”(滑城村)之西北约7公里,与道宣、冥祥及慧立记载均不符合。错误的原因是把缑氏县新治(今缑氏镇)当成了“故县”。因陈河村在缑氏镇东北约一公里半,且冠以“陈”字,学人不察,指为玄奘故里,惜哉。今该村虽作为“玄奘故里”载入《洛阳市志·文物志》中,但至今未发现一件与玄奘家有关的文物。
二、关于玄奘发足长安的年月
玄奘申请西行,应是贞观二年八月(628年)。玄奘对唐太宗说:“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道宣记此事云:“诣阙陈表,有司不为通引。遁迹京皋,广就诸蕃,遍学书语。行坐寻授,数日便通。侧席面西,思闻机候。会贞观三(应为二)年,时遭霜俭。下敕道俗,逐丰四出。幸因斯际,径往姑臧,渐至敦煌。”
依《两唐书》太宗本纪,贞观二年灾情严重。《新唐书》云,贞观二年“三月己巳,遣使巡关内,出金宝赎饥民鬻子者还之。庚午,以旱蝗责躬、大赦。”《旧唐书》云,贞观二年八月,“是月,河南河北大霜,人饥。”
由此可知,玄奘从八月起“再三表奏”,但未获准西行。他一面学习“诸蕃书语”,一面“思闻机候”。果然在这年冬季,因灾荒严重,朝廷下令可以“逐丰四出”。玄奘乘机办理了西去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的通行证件——“过所”。贞观二年冬,玄奘离开长安西行。(21)时年29岁。
玄奘在贞观二年冬或三年正月到达凉州,并在凉州为道俗开讲《涅槃经》、《摄论》及《般若经》,停一月有余。显然,因玄奘是持“过所”而来,所以公开讲经说法。据《新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元年四月癸巳,凉州都督、长乐郡王幼良有罪杖诛。八月,宇文士及检校凉州都督,九月罢去。《新唐书·宇文士及传》称,宇文士及(?~642年)以中书令检校凉州都督。时突厥数人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于是有人告他要谋反,被罢官受审。玄奘至凉州时,凉州都督是李大亮,证明玄奘抵凉州的时间必在贞观元年九月以后。《新唐书·李大亮传》云,李大亮(586~644年)在贞观初徙交州,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封武阳县男。召授太府卿,复出为凉州都督。则李大亮出任凉州都督的时间,大约在贞观二年秋冬。
由于李大亮接到举报说“有僧从长安来,欲向西国,不知何意”,李大亮便想逼玄奘还京(长安)。玄奘在凉州高僧慧威的帮助下偷偷西去,只好“昼伏夜行”了。
玄奘偷渡玉门关,是在贞观三年四月(629年4月29日~5月27日)。他返国至于阗国时上表曰:“遂以贞观三年四月,冒违宪章,私往天竺。”只有偷渡玉门关,才是“冒违宪章”之举。他们过玉门关上的葫卢河时,两岸阔丈余,“回波甚急”;他们过第五烽后,有“青草数亩,下马恣食”。这些描述也符合四月的气候。
值得注意的是,当玄奘偷渡玉门关外第一烽时,被校尉、敦煌人王祥抓获。为了证实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向王祥“引示马上章疏及名字,彼乃信。”这里的“章疏”,应是玄奘几次请求西行的表奏;这里的“名字”,应是“过所”上所添写的姓名、年龄、身份、出行地点及目的等内容。
玉门关至高昌的路程,约1030公里。以每天行30公里计,需35天。玄奘如果是四月中旬过关,则道经伊吾(停十余日)、白力城而达高昌王城,则当六月中旬矣。玄奘受高昌王麴文泰(?~640年)款待十余日,又屈停一月,讲《仁王》、《般若》经。则玄奘离高昌的时间,与《大唐西域记》所言在“贞观三年仲秋朔旦”(即公元629年8月24日)相吻合。
三、关于玄奘回归长安及赴洛阳的时日
玄奘以贞观十九年正月初六乙亥(645年2月7日)回到长安西郊的“漕上”(应为“沣上”),次日初七丙子,古称“人日”,乃入长安“都亭驿”。此都亭驿是全国总驿站,位于朱雀门大街之西街,北起第二坊,在该坊东门内北侧。初八日丁丑(2月9日),从午时至晡时,举行了隆重的迎接玄奘及所携佛经、佛像入弘福寺仪式。弘福寺是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为穆太后所立。神龙元年(705年)改称兴福寺。寺在宫城西邻的修德坊。
玄奘入长安后住了五日。道宣说:“京都五日,四民废业,七众归承。当此一朝,倾仰之高,终古罕类也。”即正月初八至十二日,住在长安弘福寺。
玄奘应是正月十三日启程东下,行程约350公里,于廿三日壬辰(2月24日)抵洛阳,(22)宿鸿胪寺。二月初一日己亥(645年3月3日),谒见唐太宗于仪鸾殿。“从卯至酉,不觉时延,迄于闭鼓”。即谈话从上午六时至下午六时,直到宫门锁闭之前。
玄奘再次谒见唐太宗,在二月六日甲辰(3月8日)。他申请去嵩山少林寺“为国就彼翻译。”帝不许所请,敕命就西京弘福寺译经。
玄奘第三次谒见,似在二月十一日己酉(3月13日)。道宣说:“上即事戎旃,问罪辽左,明且将发,下敕(玄奘)同行。(玄奘)固辞疾苦,兼陈翻译。(帝)不违其请。”慧立记云:唐太宗嘱告玄奘“师可三五日停憩,还京就弘福安置。”
二月十二日庚戌(3月14日),古称“花朝”,即百花生日也。唐太宗率六军发洛阳、征高丽。玄奘于三月初一己巳(4月2日)还长安,居弘福寺,始筹备翻经事宜,并得到西京留守、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的大力支持。
四、关于玄奘再次申请入少林寺翻译
唐高宗于显庆二年闰正月初一日庚寅(657年2月19日)自长安出发,正月十三日壬寅(3月3日)抵洛阳宫。在洛阳住了一年。显庆三年二月初四日丁巳(658年3月13日)离开“东都”洛阳,二月廿一日甲戌(3月30日)回到长安。此次高宗赴洛,玄奘亦陪从。
玄奘自从“少离桑梓,白首言归,访问亲故,零落殆尽”。此次在洛阳,时达一年又十日(657年3月3日至658年3月13日),才有机会“暂得还乡,游览旧廛”。玄奘生地缑氏县游仙乡控鹤里,在洛阳东南约35公里。所以玄奘亦自称云:“奘桑梓洛阳”。玄奘的父、母(宋氏)固已早逝,就连大哥、三哥家中之人也已“零落殆尽”。只有一姐,远嫁沄州张氏(今河北省河间县)。
玄奘在故乡,见到父母“坟陇颓毁,殆将湮灭”,“草棘荒蔓”,深自愧疚:“不能殒亡,偷存今日!”他“问访亲故”,又是“沦丧将尽”。他为改葬父母请假,“蒙敕放玄奘出三两日检校”,他觉得“所赐三两日恐不周币。望乞天恩听玄奘葬事了还”,乞求唐高宗能“曲怜孤请”。他又感慨“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焉已至,念兹遄速,则生涯可知。加复少因求法……途路遐遥,身力疲竭。顷年已来,更增衰弱。顾阴视景,能复几何!”
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下,玄奘于九月二十日(657年11月1日)向唐高宗上表,申请入少林寺修禅观并翻译佛经。这是自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645年3月8日)向唐太宗申请入少林寺翻译以来,再次冒昧奏陈。但是,“帝览表不许”,又遭婉拒。
玄奘一再申请入少林寺,更有深层的原因。
首先,他想摆脱皇帝的严密控制。道宣评论玄奘时说他“曲识机缘,善通物性。不倨不谄,行藏适时”。玄奘在皇帝身旁,不得不分心应对宫廷俗事。即以武则天皇后生李显为例,玄奘既要为她的平安“加佑”(显庆元年十月);又为见“赤雀”致贺,称作“穹晏降祥”(十月五日);三为“佛光王”李显诞生进贺表(十一月五日);四为“佛光王”李显生满三日进贺表(十一月七日);五为“佛光王”李显满月剃发、进贺表(十二月七日);六为“佛光王”周岁进贺表、上法衣(显庆二年十一月五日)。
其次,玄奘仰慕北魏菩提流支等人在少林寺“翻经堂”翻译《十地经论》的故事(23)。
再次,玄奘想在少林寺修习禅观。他说:“断伏烦恼,必定慧相资。如车二轮,阙一不可。至如研味经论,慧学也;依林宴坐,定学也。玄奘少来颇得专精教义,唯于四禅九定未暇安心。今愿托虑禅门,澄心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絷意马之奔驰。若不歙迹山中,不可成就。”
众所周知,北朝以来的禅学几大流派,皆源于少林寺。即跋陀、僧稠派;勒拿摩提、僧实派;菩提达摩、慧可派等等(24)。天台宗慧思的止观禅,亦源于嵩山。
最后,从师承上追索,玄奘与少林寺关系密切。玄奘在相州(今安阳市)时,师承慧休(548~645年)。慧休得自少林寺的传承是:跋陀——慧光(487~536年)——道憑(488~559年)——灵裕(518~605年)——慧休。则玄奘是少林寺开山祖师跋陀下五代法孙。玄奘在长安时,从师僧辩(568~642年),而僧辩得自少林寺的传承是,跋陀——慧光——法上(495~580年)——融智——靖嵩(539~614年)——智凝(562~609年)——僧辩。则玄奘是跋陀下七代法孙。
从少林寺到玄奘的出生地,如以府店计,仅12公里。即从府店东南行,攀越“轘辕关”(今称“十八盘”),再西行l公里,即到著名的少林寺。玄奘希望“以此送终”,但不蒙允准。
五、关于玄奘的忌日
玄奘去世於麟德元年二月六日甲申子时(664年3月8日O至1时)。
道宣记云:“至五日中夜(3月7日24时),弟子问曰:‘和尚定生弥勒前不?’答曰:‘决定得生。’言已气绝。”
慧立记云:“至五日夜半(3月7日24时),弟子光(大乘光)等问云:‘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法师报云:‘得生。’言讫,气息渐微,少间神游。”
冥样所记,亦同上述所引。
然而,当今学者均以二月五日为玄奘忌日,实为失考。(25)己卯年二月初六日,即公元1999年3月23日,是一代大师玄奘圆寂1335周年纪念日。或者以公元纪年,则1999年3月8日是玄奘大师圆寂1335周年纪念日(26)。
[作者小传] 温玉成:1964年毕业于北大考古系,现为龙门石窟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及郑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及中国古都学会理事,河南省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专著:《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上、下卷,日本平凡社东京版(合作)(已译英、法文版)《龙门石窑雕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追溯遥远的往日》,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石窟与文化艺术》(30万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嵩山少林寺访古》(30万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中国石窟雕塑·龙门卷》,重庆出版社。
论文:关于中国佛教史及佛教考古论文120多篇。
① 陈垣:《书慈恩传后》,《东方杂志》21卷19号。
② 同①。
③ 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刊。
④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刊。
⑤ 冯承钧:《高昌事辑》,《华北编译馆馆刊》,V~2,1944年4月。
⑥ [宋]志盘:《佛祖统纪》卷29。
⑦ [唐]道宣:《续高僧传·玄奘传》等。
⑧ 玄奘在于阗国所上表奏。
⑨ [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⑩ [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11,又见[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3。
(11) 上述三文均收入《大正藏》第50卷。
(12) 碑在西安市南郊大兴教寺内。全文收入王昶《金石萃编》卷113。
(13) 冯家升:《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研究报告》,考古学专丙刊种一,1953年。
(14) 王国维校《水经注》卷15《洛水·休水》云:“休水……其水导源少室山……侧缑氏原,《开山图》谓之缑氏山也。亦云仙者升焉,言王子晋控鹤斯阜,灵王望而不得近,举手谢而去。其家得遗履,俗亦谓之为抚父堆,堆上有子晋祠。……休水又径延寿城南,缑氏县治,故滑费,春秋滑国所都也。王莽更名中亭,即缑氏城也。城有仙人祠,谓之仙人观。”
(15)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洛阳市志》14卷《文物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刊。
(16) 《旧唐书·地理志》:缑氏县“隋县,贞观六年省,上元二年七月复置,管孝敬陵。旧县治西北涧南,上元中复置治所于通谷北,今治是。”
(17) 据《宋史·地理志》,熙宁八年省缑氏县为镇。但有碑记云熙宁五年废县为镇。
(18) 张锡厚:《伯2488、伯5037敦煌赋卷初考》,载《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刊。
(19) 王昶:《金石萃编》卷49。
(20) 刘轲:《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
(21) 玄奘西行在贞观二年,见宋人志盘《佛祖统纪》卷29。可知道宣等说的贞观三年乃二年之误;玄奘西行在冬季,见元人念常及觉岸著作。
(22) 觉岸:《佛祖历代通载》卷11:“十九年正月丙子,法师玄奘赍经像归于京师……壬辰,奘如东都。二月己亥,见于仪鸾殿。”
(23) 温玉成:《中国佛教史上十二问题补正》,《佛学研究》年刊,1997年刊。
(24) 温玉成:《少林寺访古》,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刊。
(25) 王仲德:《玉华寺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应有一席不容忽视的地位》,《玄奘研究文集》,中州古藉出版社,1995年刊。又见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同注④。
(26) 中西历日对照,参阅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62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