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佛教,在佛陀寂灭后,由于对经律的不同看法,形成了部派分裂,在历度了五百年后,在公元1世纪逐渐形成了大乘佛教。为了表现他们与历史上的其他派别的不同,大乘佛教把初期的佛教,以及分裂成不同教派时期的部派佛教,都贬称为“小乘”。在大乘佛教看来,小乘佛教关于“涅槃”的终极行为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个人的修证;而大乘佛教则是一种广大的、更高层次的度脱众生于苦海的工具,它追求的不是个人的解脱,而是追求一切在苦难中的所有众生都得脱苦海的大悲之心。应当看到,在大乘佛教中,把人类的思维能力和宗教信仰相结合,使佛教哲学在学说的深奥、论证的严谨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大乘经以前的佛经皆系世代口传,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歧义,而大乘经典是与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印度在历史上是一个不大注重历史文献的国度,大乘经的原始材料在印度已经淹没无存,因此对印度大乘佛教的研究,只能从中国现存的汉译典籍的探究入手。关于这一点,许多学者,甚至连印度的佛教与历史学家也确信如此。①事实上汉译典籍中保存的古代印度的有关佛教史的资料,不仅年代较早,而且远比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其他文字的资料都多。对于大乘佛教而言,汉译经籍是目前最可靠的研究依据。
汉译大乘经最早出现于公元2世纪中叶,即东汉桓帝(147~167年)末年来到洛阳的月支国僧人支娄迦谶,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个在中国腹地翻译传播大乘般若学的高僧,以后代有传译,但贡献最大的首推玄奘法师。
在大乘经中,般若类出现较早,其根据有三:②
1.《般若经》的主要内容是阐述“法空”思想,这一思想正是部派佛教发展的产物。因为在部派佛教中,特别是具有很大势力的有部认为佛陀所说法皆有自性,都是实在的,从而便产生了与这种思想对立的“法空”思想。
2.其它大乘经典如《法华经》、《华严经》等都是建立在般若思想的基础之上,因而《般若经》应为其它大乘经典的基础,自然亦应早于其它大乘经典。
3.《般若经》出现伊始即采取“方广”的形式,所谓“方广”意指理正无偏、文富义备,从而被认为是最早出现的大乘经。
般若经是说般若波罗蜜诸经的总名。汉译旧译称为般若波罗蜜经,新译称为般若波罗蜜多经。以后,般若经发展得相当庞大,究竟有多少种,迄今仍无法确定。就其数量来说,在现存大藏经中约占三分之一。般若经在大乘经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不仅是由于它出现最早、数量最大,而更重要的是很多大乘经典如《法华经》、《华严经》等的主要思想,也都建立在般若之上。因此,研究大乘佛学必先自般若经开始。
现将般若经现存的种类和版本依据高杨先生的统计,整理并略述于下:③
1.梵本般若
梵本般若现存5部:
十万颂般若(1.Satasāhasrika prajnā Pāramita I part ed. by Pratāpacandra Ghosa,Culcutta)。
二万五千颂般若(2.Pancavismaati sahasrikā prajnāparamita)。
八千颂般若(3.Astasāhasrikā prajnāpāramita ed.by R.Mitra,Culcutta,1888),有诃梨跋陀罗(Haribhadra)的注释(Astasahasrikāyāh prajnāpāramitayā Vyākyā)。
金刚能断般若(4.Vajracchenikā prajnā—pāramitā,Anecdota Oxoniensia,Aryan Series VOL 1.part I.)。
般若心经(5.Prajnāpāramitā hrdayasūtra,Aryan series VOL1.partⅢ.)。
2.尼泊尔所传般若
尼泊尔所传般若有大本般若12.5万颂,另有略本4种:10万颂、2.5万颂、1万颂、8000颂。此外,尚有数种选抄本。
3.西藏所传般若
西藏所传般若,在甘珠尔中,有10万颂、2.5万颂、1.8万颂、1万颂、8000颂、700颂与金刚般若、般若心经等8种;在丹珠尔中,有胜天王问般若1种。
现存般若,除上述3种版本外,最重要的还是汉译般若。汉译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翻译的时代早,异译也多,是其它各种版本无法与之比拟的。在汉译中又以玄奘所译为巨,他在唐坊州(今陕西省铜川市)玉华寺玉华殿所译般若达20万颂之多。现将汉译般若分述如下:
(一)小品般若
1.《道行经》1卷,后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年)竺佛朗译,已佚。
2.《搬若道行品经》或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10卷(或8卷),后汉灵帝光和2年(179年)支娄迦谶译,现存。
3.《大明度无极经》或名《明度经》6卷(或4卷),三国吴时,支谦译,现存。
4.《吴品经》5卷,晋太康元年(280年)康僧会译,现佚。
5.《小品经》7卷,晋太始八年,(298年)竺法护译,现佚。
6.《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2卷,晋惠帝时(290~306年)卫士度译,现佚。
7.《大智度经》4卷,东晋时,多密译,现佚。
8.《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钞经》苻秦建元十八年(382年)昙摩蜱以及竺佛念译,现存。
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或名《小品般若》,10卷,姚秦弘始元年(399年)鸠摩罗什译,现存。
10.《大般若经·第四会》18卷,唐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660~663年)玄奘译,现存。
11.《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25卷,宋施护译,现存。
12.《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21卷,宗法贤译,现存。
(二)大品般若
1.《放光般若》20卷(或30卷),晋元康元年(291年)无叉罗译,现存。
2.《光赞般若》10卷(或17卷),晋太康七年(286年)竺法护译,现存。
3.《摩诃般若》或名《大品般若经》,27卷(或30卷),姚秦弘始五年(403年)鸠摩罗什译,现存。
4、《大般若·第二会》78卷,玄奘译,现存。
(三)仁王般若
1.《仁王般若经》2卷,晋泰始元年(265年)或永嘉年间(307~313年)竺法护译,现佚。
2.《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2卷,姚秦弘始三年(401年)鸠摩罗什(?)译,现佚。
3、《仁王般若经》1卷,梁大同年间(534~547年)或承圣三年(554年)真谛译,现佚。
4、《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2卷,唐永泰元年(765年)不空译,现存。
(四)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简称《金刚经》,译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多种,有鸠摩罗什、菩提流支、真谛、达磨笈多、玄奘、义净等译本。此经梵、藏本俱存,且历代汉译并备,论释亦很多。
(五)般若心经
此经自鸠摩罗什至宋施护,计有8种译本,6种现存,玄奘本亦在其中。
(六)濡首般若
有3种译本,已佚1种,其中玄奘本现存。
(七)文殊般若
3种译本俱存,玄奘译本为《大般若·第七会·般若室利分》2卷。
(八)胜天王般若
有2种译本俱存,其中玄奘译本为8卷。
(九)理趣般若
现存5种汉译本,其中玄奘译本1卷。
(十)大般若
全称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意指用智慧到彼岸。集般若类经典之大成的汇编。玄奘校合3种梵本,于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660~663年)在坊州玉华寺玉华殿译出,共四处(指佛陀在四个说法的处所,相当于4集)16会(相当于编)275品(分,相当于章),计20万颂,600卷。④据此,可以看出玄奘对于大乘般若经的传播功德最为殊胜,用功最专。谨简述如次:
四处:
1.(王舍城)鹫峰山(1~6及15)。
2.舍卫城的给孤独园(7~9及11~14)。
3.他化自在天王宫(10)。
4.王舍城的竹林精舍(16)。
16会:
1.《初会》400卷(1~400),79品,相当于藏译的10万颂般若。
2.《二会》78卷(401~478),85品,相当于藏译的2.5万颂般若和汉译的大品般若。
3.《三会》59卷(479~537),31品,相当于藏译的1.8万颂般若。
4.《四会》18卷(538~555),29品,相当于藏译的8000颂般若和汉译的小品般若。
5.《五会》10卷(556~565),24品,相当于藏译的8000颂(四品缺)。
6.《六会》8卷(566~573),17品,相当于汉译的胜天王般若。
7.《七会》2卷(574~575),1品(曼殊室利分),相当于藏译的700颂般若,汉译的文殊般若。
8.《八会》1卷(576),1品(那伽室利分),相当于汉译的濡首般若。
9.《九会》1卷(577),1品(能断金刚分),相当于藏译的300颂般若,汉译的金刚般若。
1O.《十会》1卷(578),1品(般若理趣分),相当于藏译的150颂般若,汉译的实相(理趣)般若。
11.《十一会》5卷(579~583),1品(布施波罗蜜分)。
12.《十二会》5卷(584~588),1品(戒波罗蜜分)。
13.《十三会》1卷(589),1品(忍波罗蜜分)。
14.《十四会》1卷(590),1品(勤波罗蜜分)。
15.《十五会》2卷(591~592),1品(静虑波罗蜜分)。
十一至十五会相当于藏译的1800颂般若。
16.《十六会》8卷(593~600),1品(般若波罗蜜分),相当于藏译的2100颂般若。
以上十六会合计600卷,275品。除二、四、九三会为重译,与旧译有所不同之外,其余十三会译本皆为新译。
般若经的数量大、种类多,又为大乘佛教最早出现的经典,因此在佛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历来对此经都很重视,研究者亦代不乏人。在我国,自后汉以来译家辈出。一经往往数译,必求译文确切,要义毕显。玄奘大师所译的突出特点表现在:
1.集其大成,汇为巨著,使般若诸经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为以后研究大乘般若的学者提供了详备而完整的资料。
2.所译文本,系玄奘集天竺三种梵本对译而成,文字上更加重视,且玄奘本人之佛门意旨尽得其要,有“大乘天”的最高信誉,因此影响大、流传广、保存完整。
3.译经的工作,是经唐高宗“恩敕”后,由国家出面给予庇护下完成的,这样般若经的汉译已不仅仅是个人出于信仰的行为,而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实施思想文化统治的政策体现。因此汉译大乘般若经典具有文化与思想并行的双重意义。
4.以往的译本,大多是由天竺或西域僧人主持,此次由汉地高僧玄奘主译,助手中不仅有汉僧亦有外国僧人,其助译的四大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中的神昉就是新罗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它标志着中国佛教开始走向成熟,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新局面。
般若经既是最早产生的大乘经典,以后又发展得十分庞大,这就有一个产生的前后问题,即哪些是最早产生的问题。对此,学者们的意见也没有统一。根据《大般若经》十六会排列的次序,一般认为前五会是根本般若,其余为杂类般若。根本般若中,小品般若应比大品般若早出。这不仅由于大品般若是由小品般若敷衍而成,而且在翻译的时间上,小品般若也较大品般若早出一百余年。诚然,篇幅的大小、内容的繁简和翻译时间的前后,并不能完全确定经典产生的先后,但是在没有确切可靠的证据之前,我们只能利用已有的条件进行比较研究和推断。
另外,被玄奘列为第九会的金刚经,可能较之其它般若产生早些。这可由它的形式和内容方面推论。就形式来说,它最简短,只有300颂,是诸般若中最小的一部。就内容来说,它提出了27个主题,包括了整个般若主要思想,可以说是全部般若的纲要。同时,这些问题是借须菩提(Subhūti)提出的,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解空第一。《增一阿含经》卷四云:“恒乐空定,分别空义,所谓须菩提比丘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四·劫比他国中亦云:“尝闻佛说,智诸法空,体诸法性,是则以慧眼观法身也。”可见须菩提对于佛陀“空”的法性是领会最透彻的。金刚经就是究明“空”理的,从而借他的名义提问,就是很自然的了。在小品般若中,内容却较之金刚经芜杂,不像金刚经那么单纯,由此推论:金刚经较小品般若更为原始。
般若的基本思想在于说明诸法“性空幻有”之理。“性空”是指佛说一切现象都无实在的自性,但“空”并非虚无,仍有其假有的现象,即“幻有”。“性空”和“幻有”这一对范畴相互联系,不能执著于一端,这就是般若的主要思想。金刚经最后一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亦作如是观。”就是对这一主要思想的总结。
尽管“性空”与“幻有”相互联系的般若思想是主观唯心的认识论,但却含有辩证法的因素。这种因素在以后的龙树学说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玄奘对于般若经典的系统汉译,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使以长安为中心的唐帝国成为佛学的第二故乡,在佛教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① 参见[印度]R.C.马宗达等合著《高级印度史》上册,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8页;任继愈撰写的[英]渥德尔《印度佛教史》中译本序言,商务印务馆,1995年版;黄心川撰写的高杨、荆三隆《佛教起源论》序言,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② 参见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5~86页。
③ 参见高杨、荆三隆《金刚经新注与全译》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92~99页。
④ 详见《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0、《内典》《开元释教录》与《开元释教录略出》二录、《续高僧传》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