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勐龙地区田野调查和经卷研究为基础
摘要:本文研究并指出《维生达腊》本生经是西双版纳傣族社会“赕”(布施)思想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文本来源。“赕”是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最重要的佛教思想,亦是傣族社会最重要和最普遍的佛教仪式“作赕”的思想来源。针对西双版纳勐龙地区的田野调查和经卷研究表明:一方面,围绕着“赕”的思想,西双版纳勐龙傣族逐渐衍生并最终形成地方化、体系化的《维生达腊》本生经文献系统;另一方面,对两则典型性文本个案的分析也反映和证实当地的《维生这腊》本生经是一种旨在集中表达“赕”思想的佛教文献类型。
关键词:《维生达腊》本生经、西双版纳傣族、“赕”
《维生达腊》本生经是佛教世界里最著名的故事:讲述佛陀在悟道前的轮回里慷慨地布施包括妻儿在内的一切所有从而获得了布施的功德。南传、汉、藏佛教典籍里都有这部经。①其中,这部经在南传佛教中的影响力最为卓著,不仅拥有最古老和最丰富的版本,还发展成为东南亚南传国家和地区最盛行的常用经典。从文献和文本的角度,本文研究并指出: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里,《维生达腊》是当地傣族“赕”(布施)思想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文本来源。而作为《维生达腊》思想主旨的“赕”不仅是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最重要的佛教思想,亦是傣族社会最重要和最普遍的佛教仪式“作赕”的思想来源。
一、地方化、系统化的《维生达腊》本生经文献体系
《维生达腊》本生经是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发展出的最具系统性的地方性佛教文献类型。以勐龙为例,当地傣族发展并形成《维生达腊》本生经文献体系。具体而言,在勐龙傣泐地区的田野调查和经目比较研究发现和证实:一、自17世纪到20世纪初期,当地傣族逐渐发展出一个由七个有承续关系的《维生达腊》本生经组成的《维生达腊》本生经文献系统;二、围绕这个文献系统的历史演进,产生了四种译写方式;三、这个文献系统中最晚成型的两个版本在目录上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一)七种《维生达腊》本生经
在勐龙的田野调查发现和证实当地历史上存在有七种《维生达腊》本生经。而且,这七个《维生达腊》本生经间存在有承续的关系。以下是这七个版本以及它们的基本情况。
1.001②《千行诗》
记录了佛陀在伽比罗城对雅利安民族讲述的自己历世轮回故事。这种译本直接源于巴利《三藏》之《本生经》,阐发如何圆满修证十般若蜜。为贝叶刻本,三册。译者是比阿连亚洼西③还要早的傣族佛徒。全文为100%以经典傣文转写的巴利偈颂。目前,西双版纳景洪、勐龙傣族地区尚存此经。
2.002《沙卜》(或《直译》)
由勐龙曼笸寨子的003叭龙④咯涛宰山⑤(1765-1881)⑥翻译。僧侣口耳相传,50岁时(1720年),他根据《千行诗》直译的巴利原文,无任何增减。贝叶刻本,十三册。原藏“瓦目囡”、森林藏经处。目前在勐龙仍有留存。
《沙卜本》保留《千行诗》巴利原文,有助于僧侣进一步理解巴利原意,傣语译文则有助普通佛徒理解、传播《维生达腊》,指导自身之佛教修道、修养。因此,这个译本被公认为叭龙咯涛宰山对傣族佛教的最大贡献,价值为《维生达腊》七版本之
冠,受历代傣族僧侣推重。此外,这个译本对后来西双版纳的几种《维生达腊》译本有较大影响。叭龙咯涛宰山的弟子老挝万象长老后来译写出《维生达腊》“万象本”。
3.004⑦《沙乃本》(或《意译本》)
为勐龙曼秀寨子之005都坝罕腊⑧以《千行诗》、《沙卜本》为底本意译而成。内容含《千行诗》的全部巴利原文,每一句巴利原文用百句以内的傣语意译、解释、阐发。贝叶刻本,十三册。原藏“瓦目囡”、森林藏经处。现已失传。
这个本子对后学认识、理解《维生达腊》本生经有较高的辅助功用。
4.006⑨《金象牙本》
作者是勐龙曼栓寨子的007纳拉塔叭龙宰雅宋罕⑩。以《千行诗》、《沙卜本》、《沙乃本》为底本扩充而成,除内容有扩充外,描写细致,阐明主题深入。内容包含《千行诗》、《沙卜本》中的全部巴利原文,并作了细致入微的翻译、解释、阐发。贝叶刻本,十三册。原藏“瓦目囡”、森林藏经处。现已失传。据说缅甸之掸邦、勐养等地尚有留存。
5.008(11)《金龙本》
勐龙曼康弯寨子009叭龙罕纳曼康弯(1765-?)(12)译本,以韵诗注释、解释巴利。巴利语部分,依照巴利前后经文押韵。傣语部分,依傣语语音押韵。逐一对《千行诗》巴利词汇,先以巴利解释、后译为傣语,再后以傣语解释、阐发。书中的巴利较《千行诗》巴利原文多出近一倍。故该书一直是勐龙傣族僧侣学习《阿佧雅》(13)的范本,以此学习、领会巴利扩大、押韵、韵脚之规律。这个译本是勐龙傣族僧侣巴利语语音学、语法、文法水平的佐证。贝叶刻本,原藏森林藏经处有藏本,1967年毁。现勐龙曼栓寨子纳拉塔叭龙宰雅宋罕出家佛寺所在的傣寨尚存此经。
6.010(14)《勐豁本》
这个本子是祜巴西未砦(曼阁祜巴)(15)的弟子011景谷长老所译。主要内容不变,全诗五言韵诗,将巴利《维生达腊》全部用经典傣文译成傣语。语言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是《维生达腊》本生经的傣族化、通俗化之佐证。1952年以前,勐龙各佛寺的比丘通常指定以《勐豁本》为贝叶经入门之启蒙读物,凡学会经典傣文体巴利字母和傣文字母、韵母的沙弥尼都以之作为进一步学习语言、天文、佛学的入门书,故在西双版纳景洪、勐龙傣族民间广为流传。贝叶刻本,十三册。
目前,西双版纳嘎洒曼塞尚存一部《勐豁本》,是20世纪80年代从缅甸勐垒抄录来的。景谷也有藏本,但名字是《白象经》。
7.012(16)《万象本》
作者是叭龙咯涛宰山的弟子013老挝万象长老。前四册内容只是较《沙卜本》有所增加。从第五册开始,大量扩充内容。第五册至第十三册,每册内容均较《沙卜本》增加近50%。其中第八册较《沙卜本》第八册增加2/3强的内容。贝叶刻本,十三册。原藏“瓦目囡”。现已毁。
从以上勐龙当地傣族七个《维生达腊》本生经版本的材料来看,这七个版本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最初的本地是从西双版纳以外传入的,而当地傣族在这个本子的基础上,逐渐从语言上傣族化、从内容上充实扩展了最初的全巴利本的《维生达腊》本生经。
(二)四种译写方式
1952年以前勐龙《维生达腊》本生经的四种译写方式有四种。其中,有两种版本的名称就以它们的译写方式作冠名。这四种译写方式及其译写特色如下:
1.沙卜(014傣语,意为“直译”)。译文特点,巴利原文约占50%,经典傣文体傣语译文占50%。是《沙卜本》的译文形式。
2.沙乃(015傣语,意为“意译”)。译文特点,巴利原文约占30%,经典傣文体傣语译文占70%。是《沙乃本》的译文形式。
3.沙板(016傣语,“解释性、注释性翻译”)。译文特点,巴利原文约占10%,经典傣文体傣语译文占90%。是《金象牙本》的译文形式。
4.斡哈(017源于巴利,意为“艺术性翻译”、“再创作性翻译”)。译文特点,巴利原文占不足1%(约0.8%),经典傣文体傣语译文占99%强。
勐龙傣族《维生达腊》本生经所涉及的四种译写风格反应出:勐龙傣族《维生达腊》在写经语言和内容上逐渐傣族化的特色,换言之,巴利语所占比率的下降,以及与之相应的傣语分量的加重以至于最终成为文本中占据主导位置的语言。
(三)《(勐豁本)维生达腊》与《(万象本)维生达腊》经目比较
在勐龙七种《维生达腊》版本中,以《勐豁本》最流行。而《万象本》是1952年以前勐龙傣族地区最晚近形成的一个《维生达腊》版本。每年雨安居,当地的傣族僧侣们通常历时一昼夜轮流将整套《万象本》的诵读完毕。《万象本》第九、第十三部一直是傣族佛徒经常抄献佛寺的经书。(17)
两种版本各分册目录的比较研究发现二者在目录上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目录的角度可以比较得出:在《勐豁本》的目录上发展出《万象本》的目录。对两个版本目录比较如下图。
两个版本各有十三册。对两个版本十三册目录的比较发现,两种版本存在一个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自第五册开始至第十三册(除第十二册外),《万象本》的目录较《勐豁本》有较大发展。一方面,佐证了在勐龙发现的七个《维生达腊》本生经之间存在的承续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地傣族持续使用和发展本体化《维生达腊》的历史进程。
二、“赕”是《维生达腊》本生经的思想主旨
在梳理1952年以前勐龙傣族《维生达腊》本生经文献脉络的基础上,以下对两则《维生达腊》本生经典型性文本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反映和证实当地的是一种旨在集中表达“赕”思想的佛教文献类型。第一则材料取自勐龙《万象本》维生达腊本生经的第八部;第二则材料是勐龙傣族居士岩鹏1947年对《万象本》第九部《玛蒂与“帕沙”》所做的续写经文。两则材料都集中和充分地体现了《维生达腊》本生经的“赕”思想。
(一)维生达腊“赕”一双儿女
在勐龙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万象本)维生达腊本生经》第八部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段落,描写维生达腊唤来一双儿女(文中的“召札里”是维生达腊的儿子,“婻伽哈”是维生达腊的女儿)布施给前来乞讨的婆罗门。原文如下:
这段文字,就其艺术感染力不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赕”和解脱的关系。维生达腊把“赕”视作获得最终解脱,能过摆脱轮回之苦的一种有效途径。这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信仰,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维生达腊才能够做出布施奉献儿女的动作。换言之,唯有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布施奉献,人才能摆脱私欲的困扰,得到摆脱生死轮回获得彻底的解脱,这也就是这段文字的妙处所在。而这种通过“赕”来求得解脱的思想在维生达腊赕妻子玛蒂的时候达到了极致。
(二)维生达腊“赕”玛蒂
岩鹏居士1947年5月续写了《万象本》第九部《玛蒂与“帕沙”》。描写天王英达在维生达腊赕出一双儿女召札里和婻伽哈以后,为了帮助维生达腊完成最后,也是“至高的赕那般若蜜”,从天上来到人间向维生达腊讨要他的妻子玛蒂。原文如下。
这段文字非常凝练地传达出傣族把赕视作“至高的般若蜜”的思想,换言之,在傣族佛教徒眼里,所有的功德以赕为最高,唯有“把一切都施献完毕。当能彻悟三世,断绝一切阻碍和烦恼,教育天神与世人,达到彼岸与涅磐……”。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傣族的社会里,“赕”被视为最高道德,而“作赕”的佛教仪式如此的频繁和重要了。
三、讨论
本文从版本和文本分析的角度探讨西双版纳傣族的《维生达腊》本生经的特质。这种特质有两点:一、西双版纳傣族的《维生达腊》本生经是一种逐渐傣族化、系统化的地方性文献。本文第一部分对在勐龙发现的1952年以前当地傣族逐步发展出的七个具有承续关系的《维生达腊》加以研究,从文本承续关系以及两个最晚形成版本的经目经目比较的角度得出:在1952年以前的西双版纳勐龙当地傣族逐渐衍生并最终形成地方化、体系化的《维生达腊》本生经文献系统。二、“赕”是《维生达腊》本生经的思想主旨。本文第二部分对勐龙系《维生达腊》本生经中具有典型性价值的两段文本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赕”是《维生达腊》的思想主旨。而赕之所以成为《维生达腊》的思想主旨在于傣族把“赕”视做摆脱生死轮回,获得涅槃的最终途径。这也就是为什么《维生达腊》本生经能够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成为发展最为完善的一种佛教文献体系,而“作赕”仪式在傣族社会成为最频繁举行和最重要佛教仪式的根本原因。
①南传巴利藏中,《维生达腊本生经》收在《小部》的《本生》中。《本生》有547个本生故事,《维生迭腊本生经》是其中之一,也是最长的本生故事。最早的《维生达腊本生经》大约成型于公元一世纪,使用的语言是巴利语。目前,这个本子有两个英译本。分别是W.H.D.Rouse1907年的译本和Margaret Cone和Richard Gombrich1977年的合译本。Margaret Cone和Richard Gombrich认为Rouse的译本“neither accurate nor attractive”,所以重译。
《大正藏》存两个《维生达腊本生经》汉译本:《须大拏经》和《太子须大拏经》。《须大拏经》收在《本缘部類》下《佛本生经》中《六度集经(八卷)》的第二卷。《太子须大拏经》收在《本缘部類》下《佛本生经》中,是西秦聖堅的译本。
《甘珠尔》收《维生达腊本生经》藏文译本两种,大致是公元11~13世纪的译本。新疆考古发现《维生达腊本生经》残本两个,分属吐火罗语和和闐语。其中的和闐残本和一个索格迪亚语残本由斯坦因在敦煌发现,都是公元11世纪以前的本子。
②(巴利)偈句;千。合意“《千行诗》”。
③勐龙傣族口传最早前往缅甸求学并傣译巴利藏的勐龙傣族僧侣。
④傣语,意为“资深、闻博的大文官”。
⑤叭龙咯涛宰山,勐龙曼笸寨人,在曼笸佛寺出家。后到勐腊曼崩学习巴利语音学、南传巴利语《三藏》和天文学。后来勐龙土司遇到难事,就请他还俗做“叭龙贤”(傣语,意为“大文官”)。叭龙咯涛宰山结婚后,只生有两个女儿,便向她们传授了一些巴利语和佛学知识。叭龙咯涛宰山还俗后,因学识渊博,常有老挝、柬埔寨、缅甸掸邦僧俗和西双版纳其他地方的僧侣前来求学。据说约一百多年前,有一位来自老挝万象的傣族僧侣“万象长老”,来勐龙向叭龙咯涛宰山和叭龙罕纳曼康弯学习过五年,后返回老挝。另外,还有僧人从景谷问学于他,后返回景谷。叭龙咯涛宰山能禅定,得高寿。去世后,信众将其火化,骨灰埋于勐龙曼笸寨子佛寺右侧空地。每年傣历六月十五日,曼笸所有僧俗都要前往曼笸佛寺,举行诵经等仪式,缅怀叭龙咯涛宰山。这种仪式至今仍在举行。
⑥叭龙咯涛宰山的生卒年代曾一度刻在勐龙曼笸寨其墓塔上,今不存。据景洪嘎洒镇曼塞村岩鹏居士回忆录出。
⑦翻译;百(一句巴利原文以一百以内的傣语翻译)。合意“《意译》”
⑧曼秀人,约生活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终生为僧。参与刻有巴利语《三藏经》。
⑨版本;而是书作者出家时的名字。意为“黄色”,“牙”,“金”。合意“《金象牙(本)》”。
⑩纳拉塔叭龙宰雅宋罕在曼栓佛寺出家、升比丘,未及升祜巴就还俗。民间称他为“纳拉塔叭龙宰雅宋罕”,“纳拉塔”是他的僧名。
(11)版本;金;(巴利)龙。合意“《金龙本》”。
(12)勐龙民间口传,叭龙罕纳曼康弯与叭龙咯涛宰山是同年出生的好友。出家于曼康弯佛寺。升为比丘后,因赌博输得精光,与同岁的叭龙咯涛宰山前往勐腊向僧伽拉扎曼崩求学。返回勐龙后,没有做到祜巴就还俗,到勐龙土司麾下任职,被称为叭龙罕纳曼康弯。每次前往景洪出席召片领的议事会途中,都在马背上刻写贝叶经。叭龙罕纳曼康弯的主要成就是翻译《维生达腊》“金龙本”。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个本子被勐龙僧人奉为学习第四部巴利语音学《阿佧雅》的范本。
(13)ākhyāt傣族僧侣以之为巴利语语音学第六部。傣族的巴利语音学书Saddā实为梵文的一部语法书。此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14)版本;勐;(盐)井。合意“《勐豁本》”
为地名。意为“地方”,“井”,合意为“产盐井的勐”。这个勐的勐城就是今天的景谷县城。
(15)祜巴西未砦(曼阁祜巴)叭龙咯涛宰山的学生,大约生活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景谷长老曾从景谷来西双版纳向他学习,学成后返回景谷,编译了《维生达腊》“勐豁本”。
(16)版本;百万;大象。合意“《万象本》”。
(17)《万象本》因篇幅庞大,一直不太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