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高僧破山禅师游学江南及其禅学性格的养成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关于破山禅师(1597—1666)的现存史料有双桂堂本《破山禅师语录》二十一卷及嘉兴藏本《破山禅师语录》二十卷,内附《破山禅师自述行实》、《破山禅师行状》及《破山禅师年谱》等资料。在佛教史书《续灯正统》卷三十二①、《续指月录》卷十九②、《五灯全书》卷六十五③、《五灯会元续略》卷四④、《五灯严统》卷二十四⑤、《宗统编年》卷三十一⑥、《锦江禅灯录》卷九⑦、《黔南会灯录》卷一⑧、《巴蜀禅灯录》第八章⑨及《揞黑豆集》卷六⑩等皆有破山禅师的相关记载。从这些资料的解读中发现,破山禅师不再神秘莫测,而是一个充满热情、有鲜活生命的弘法大师,并且为解救百姓、抚平战乱的创伤有过卓越的贡献。
    一  破山禅师生平及其时代背景
    破山禅师,号海明,俗姓蹇,名栋宇,祖籍渝城(今重庆市),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出生于竹阳(今四川大竹县)。父名蹇宏(弘),母徐氏。《破山禅师年谱》说他“本渝州忠定公后裔”(11),蹇忠定公即明朝的重臣蹇义。
    家国不幸,生灵涂炭,破山禅师降生在一个天灾人祸连绵不断的岁月。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1597),荷兰殖民者首次闯入广东沿海地区,大肆掠夺,创列强掠夺中华的先声。明王朝却极尽奢华,腐败无能,上下官员贪婪无度,导致国家财政不济,国库空虚。为弥补财政赤字,加大盘剥税收力度,陷人民于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农民承受不起大量税收,只好出外逃亡度日,造成大量的土地无人耕种。天灾人祸与强征暴敛,人民饥寒交迫,甚至揭竿而起,为生存而斗争,如万历二十七年(1599),农民出身的杨应龙率领民众攻陷重庆綦江。綦江离破山禅师的家乡大竹县仅数日路程,年仅两岁的破山禅师很可能就经历了这场无情的战争。万历二十九年(1601),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省发生严重的饥荒,导致饿殍遍野,白骨累累。出生在多事之秋,注定了他一生坎坷不平的命运。
    据《破山禅师年谱》载,破山禅师天性愚钝,七岁时还不会说话。有一天,当他听到隔壁的居士在家诵持《金刚经》,至“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时,竟开口跟随念诵起来。这个传说是否与慧能六祖听闻《金刚经》而开悟的故事有关,就不得而知了。
    破山禅师刚满13岁时,在父母的操办下举行了成婚礼。巴县刘道开在《破山禅师和尚塔铭》中说:“(师)生含明睿,质挺奇标,亦娶妻而生子,同耶输与罗睺。”(12)婚后第二年,其父母相继去世,这对年轻的破山禅师来说,打击是非常严重的。生活的艰辛及丧亲的阵痛,令他倍感人生的无常与凄苦。为了排遣心中的不快,他朝礼名山,见寺宇巍峨,梵刹庄严,出尘之念油然而生。当他看到张贴壁间传为南朝梁代宝志禅师所著《劝世歌》时,才明白生平贪恋之物,只如梦幻一场。他毅然抛却尘念,依大竹县姜家庵的大持律师出家了。
    大持律师见破山禅师慧根深厚,是可造就的人才,使为他取名海明,号旭东,意思是像东方的初日一般冉冉升起,照鉴天地万物,以此寄托他将佛法的度世精神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此时破山禅师刚满十九岁。
    出家才数月,姜家庵的大持律师圆寂,破山禅师便到邻水县延幅寺跟随慧然法师学习《楞严经》。后来辗转来到江南,跟随密云圆悟、湛然圆澄、无异元来等大禅师学习禅法,并接受密云圆悟禅师的传法。这将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内容。
    明崇祯二年(1629)八月一日,破山禅师在浙江嘉兴东塔广福禅寺开始传法。刚满三十三岁的破山禅师初出茅庐,年轻有为,禅法凌厉,钳锤恶辣,在江浙一带引起强烈反响,所谓“遐迩学者,归之如云”。古丛林清规规定,一般十方丛林的方丈经公众推举,三年一任。破山禅师在东塔广福禅寺三年期满后,受巴蜀僧俗的迎请,回到他阔别的故里,大弘佛法。这时的巴蜀一带正值烽火连年,破山禅师不惧权势,不计个人得失,致力弘扬佛法,历主岊岳、大峨、万峰、中庆、凤山、栖灵、祥符、无际、蟠龙、佛恩、双桂等佛寺,为振兴西南佛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破山禅师在巴蜀辗转弘法30余年,历兴寺庵十四处,传法弟子八十七人,使西南地区的佛教在明末清初的战乱时期再度勃兴,临济禅宗再次兴隆于巴蜀等西南地区。最为难得的是破山禅师以出世的身份,斡旋于明末残余势力、农民起义军及啸聚山林的匪徒和清军等各派武装力量之间,积极引导这些手握生杀大权的强梁们体恤民情,尊重生灵,尽量少给人民带来战争的血腥。甚而度化他们皈依佛教,使亿万生灵免遭涂炭。尤其是有关“破山禅师吃肉止杀”的公案,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杀身亡,随后清军入关,这就是《破山禅师语录》里常常提到的“甲申之变”。张献忠的军部转战四川等地,同年十一月在成都建国,国号大西,年号大顺,自称大西王。破山禅师虽然为方外之人,也亲身经历了这次战乱。崇祯十五年(1642),战乱已经漫延到开县大宁寺,破山禅师便逃往家乡大竹,躲藏在荒野深山里的佛恩寺里。然而,农民起义军很快就找到这里,还误以为藏在深山古寺里的破山禅师为达州唐进士遂棍棒相加,拷问数日后才放归。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蜀江北岸,遍地干戈,惟南岸山溪险危,兼有士兵御侮”。石柱司秦良玉夫人处差官迎入石柱三教寺,破山禅师觉得石柱“风土人情,更觉淳厚,可为安居之地”。(《破山禅师年谱》)由于农民起义军多为饥民组成,军纪不严,甚至所到之处,杀人无算,四川民间至今仍口头流传着“张献忠剿四川”,导致四川人口锐减的史实。巴蜀之地经受连年的天灾人祸,竟达到有地无人耕种的境况,后来清朝政府不得不强制推行“湖广填四川”的政策,以湖南、湖北、广东、陕西等省居民,迁居四川。因此,游离失所的平民百姓常常愤然地称农民起义军为“贼”。
    虽然农民起义军嗜杀成性,而清军入关却大肆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如实行大规模的三次圈田运动,将汉人逐出原居住地,把大量的土地赏赐给征战有功的八旗将士;改变汉人习俗,强制颁行剃发令,对不遵行者实施斩首等极刑;最可恶的是清军实行血腥的屠城政策,如扬州之屠、苏州之屠、嘉定之屠、嘉兴之屠、宁都(属江西)之屠、海宁(属浙江)之屠、广州之屠等等,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尸骨如山。在双桂堂本《破山禅师语录》中,破山禅师就公开骂清军为“妖氛”,可见清军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已经同吃人的妖魔不相上下了。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拥兵自重的地方武装,一般在名义上归属南明政权,实际不受任何人的节制。他们不但是农民起义军的打击对象,也同样要遭受到清军的镇压。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被迫联合当地民众抗拒来犯的各路兵马,或根据战事的发展,有时与农民军联手抗清,有时与其他地方武装联手抵抗农民起义军甚至还互相仇杀等等。如曾经庇护过破山禅师的明末清初巾帼英雄秦良玉,在永贞和尚的协助下,一面抗拒清军的围剿,一面抵抗多次犯境的张献忠部将,竭力保卫一方百姓的安宁。
    破山禅师身处乱世,历经“七次大难”不死,却不顾个人安危,甚至为了保全人民的生命,驻锡兵营,力劝权贵以民为重,以上苍好生之德而止杀戒杀,使数以万计的生灵得救。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破山禅师不仅仅是一方权贵所重,不管是农民起义军及地方武装,还是清政权及南明政权,大家都想借助破山禅师的宗教影响力,达到笼络民心控制时局的目的。因此,破山禅师始终是各派武装力量的座上宾,甚至各路人马的头目纷纷拜他为师,参禅悟道,毕恭毕敬。
    康熙三年(1664)秋季,破山禅师年届68岁,“巫山已定,楚蜀道通”,这时战乱才基本得到平息。然而只过了两年的太平日子,破山禅师就圆寂了。可以说,破山禅师的一生都生活在战乱与灾荒之中。他在乱世中不辞艰辛,舍己为人,弘法利生,使多少苦难的人民在宗教的关怀和庇护中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他在弘法双桂堂期间,曾收留难民达万余人,真正体现了大乘菩萨利他的情怀。
    二  破山禅师的江南求学生涯(1616—1629)
    破山禅师师从大竹县姜家庵(后经破山禅师重修,更名佛恩寺)大持律师出家。几月后大持律师圆寂,他便到邻水县延福寺跟从慧然法师听《楞严经》。他从《楞严经》的“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中感悟到真妄不二之理后(13),慧然法师又为他开示了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
    刚刚接触到顿悟法门,破山禅师感到教外别传的意旨幽微玄妙,不得其门而入,就登堂入室,请教慧然法师。慧然法师以“因缘譬喻,种种开示”,但始终没有打破破山禅师心中的疑情。破山禅师狂心顿起,不能自止,他便远游江南,参访明师。
    1.远承高峰元妙而克期取证
    自从在邻水县慧然法师处听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后,破山禅师“终日闷闷,疑著此事”。他在游方的过程中,翻阅“古人公案语录,一发如银山铁壁一般”,难以契机。古人疑情大发而住山修行的事例,令他神往不已。年仅23岁的破山禅师也想效法前辈先贤,“誓愿住山”。于是破山禅师辗转来到位于湖北黄梅县两北的破头山(又称破额山),但见双峰叠翠,泉石幽深,为潜修之佳境。破山禅师效仿释迦的悟道精神,在破头山上,也发誓“若不明此事,终世不落山”。(14)
    受前贤的影响,破山禅师“住破头山,草衣木食三载”。三年的苦修生活,破山禅师毫无所得,所谓“一生伎俩,尽情搬弄历验过,只是胸中厮结不开,昏沉散乱,打并不下”。(15)一天,他信手翻阅《高峰语录》(16),见有“以七日为限,刻期取证”的修行方法,破山禅师感到甚为契机,便依高峰原妙禅师的启示,放下一切,以七日为期,作“背水一战”式的刻苦修行。
    于七日中克期取证的修行方法,又称“打七”,即修行者希望在七天的时间取得最佳修行效果。打七一般为大众薰修,并有专人的指导,也可以根据相关文献的修行方法,凭借个人的意志潜修。
    历代关于以七日克期取证的开示甚多,如信庵《修西辑要》“克期取证”条开示念佛法门时强调道:“欲得一心,必须结七。”(17)这里结七是指念佛七。而明代晦山戒显(1610—1672)在《禅门锻炼说·入室搜括第三》中说:“欲期克日成功,则非立限打七不可。立限起七,不独健武英灵,奋迅百倍。即懦夫弱人,一求入保社而心必死,亦肯捐身而舍命矣!故七不可以不限也。”(18)以捐身舍命的克期苦修,历代修持成功者代不乏人,这给破山禅师以极大的信心。
    破山禅师依《高峰语录》所开示的克期取证的方法做了四五日,感到“两眼昏花,脚手无力,行路似云浮空”,但他“也不惊恐,也不怕怖,只是这些无意味底语,疑不自决,如有气死人一般”。眼看七日期限已到,然心中疑团,却如铜墙铁壁一般地蕴结在胸中,厮结不开,令破山禅师大为失望,甚至产生了“若不得悟则一死了之”的念头。他来到双峰山的万丈悬岩上立定,给自己立下了死令状:“悟不悟,性命在今日了。”他从辰时开始,立到未时之际,“眼前惟有一平世界,更无坑坎堆阜”,感到意境超然深远。正在恍惚间,“举意欲经行,不觉堕落岩下”。从悬崖坠下的破山禅师非常幸运,他只是“将足损了一损”。充满希望和热情的七天苦行并没有预期的悟境,却从悬崖坠下,险些丧失性命,令破山禅师心灰意冷。当破山禅师在夜里遭受脚痛折磨而辗转反侧时,忽然一阵钻心的痛楚,令他暂时忘却了久久蕴结在胸、令他放心不下的种种疑问。这一瞬间因脚痛引发的轻松与清凉令破山禅师兴奋不已,“密举从前所疑所碍者,如获故物,方放身命,睡到天明”,天亮后,他心中不再为疑云所碍,一片豁然开朗,他兴奋地大叫起来。有一居士以为他脚痛难忍,就来好言相慰,破山禅师却对他说:“非公境界!”(19)意思是此时此刻,我如何能将内心生起的喜悦传达与你呢。
    破山禅师还是沙弥身份,出家仅仅六年,在黄梅破头山上依高峰原妙禅师克期取证的方式苦修了七天七夜,终于有所证悟。破山禅师没有因此而止步,而是以不断进取的精进之道,遍参江南善知识,为以后的弘法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憨山德清谈妙明真心
    刚刚走下破头山的破山禅师,意气风发,如初生牛犊,径直来参声名著世的憨山大师(1546—1623)。憨山大师,名德清,字澄印,以憨山为号,与袾宏、真可、智旭,并称明代四大高僧。此时为天启二年(1622),正是憨山大师圆寂的前一年。他在江西庐山下的法云寺里见到了年届77岁的憨山大师后,就依《楞严经》直显心性的意旨,开始发难:
    问:“经中道: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如何是妙明真心?”(20)
    他所举难的“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等内容,引自《楞严经》卷二,原文说:
    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21)
    身心及宇宙万有,莫不是“唯心所现”,此“心”即是“妙明真精妙心”,也就是真如佛性或如来藏。这里阐述的是如来藏缘起思想,即由如来藏的自性清净心,生起一切万有的缘起论。
    破山禅师不问妙明真心如何变现宇宙万有,却专要探究根源,直接追问这变现万有的妙明真心。这种问难一般有两重意义:一是因疑起问,一是印证自己内心的契悟。显然破山禅师的问难属于后者。憨山大师没有使用时下流行的禅语机关,而是用陈述的方式回答:
    一切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云云。(22)
    对于“如何是妙明真心”的问难,憨山大师以佛智“一切智”来解释,认为一切智清净无二,远离常断等二边之执,通达一切法相,圆融死碍。《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即于如是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如实知故,名一切智。”(23)憨山大师从妙明真心的胜用,来说明妙明真心即佛的一切智,能知诸法相而无碍。这种直截了当的解释,在禅宗接引学人的对话技巧中,被称为“死句”,显然不对破山禅师的胃口。据破山禅师《自述行实》载: 
    予曰:“大师方便,无不了了。当时世尊为何不与阿难说破,直教阿难,但将此心微细揣摩者,何耶?”师云:“无非要他自去理会。”予曰:“理会即不无,要且不是祖师西来意。”拂袖便行。(24)
    破山禅师所理解的妙明真心,是不能用语言符号表诠的,因此自省自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憨山大师博大精深的佛学修养,令破山禅师大为赞叹:“大师方便,无不了了。”然而破山禅师觉得,如果妙明真心像憨山大师所说,为什么当时佛陀不清楚明白地告知阿难尊者,还要他“将此心微细揣摩”呢?破山禅师在慧然法师处已闻达摩“直指单传”的顿教宗旨,又在禅门祖庭破头山上苦苦修学三年,对禅宗公案非常熟悉。他的脑海里仍然沉浸在棒喝交驰之中,显然仍感难以契机,就告别了憨山大师,另导善知识去了。
    3.无异元来的默照禅
    破山禅师当时26岁,正值年轻气盛,他要来看看这位名满天下的博山无异禅师(1575—1630)(25)。据《自述行实》载:
    师二十六岁,参博山无异大师,问:“学人从偏位中来,请和尚向正位中接。”(破山禅师《自述行实》)(26)
    所谓偏位正位的说法,是曹洞宗开祖洞山良价禅师接引学人的五位说。正位即从理上立,为真如不变的理体,偏位即万事万物的现象界。破山禅师以曹洞宗的偏正五位学说来请教博山无异禅师,所谓从“偏位中来,向正位中接”,实际是五位君臣中的臣向君(27),即从流转门趋向还灭门的偏中正。他将自己置于偏位,将和尚置于正位,表达了晚辈向长辈的敬意,同时也蕴含着“和尚你怎么将宇宙万有融摄于诸法之本源”的意思,即要求和尚开示舍事入理、舍末归本的意趣或华严境界里“介子纳须弥”一多相容的玄秘境界。博山无异果然不负众望,听了破山禅师的问难,当下凝神静气,一默如雷。
    博山无异的沉默不语,其实以最丰富最直观的方式表达了偏中正的境界,也许任何语言文字都难以表述这无言之境,就像你费尽口舌解释如何介子纳须弥一样。
    破山禅师见无异大师默然不语,感到不甚满意,甚至还当众掌掴其他僧人:
    大师默然。予出云:“老大一个善知识,被我一问,只得口哑。”傍僧云:“还是你不识和尚意。”予掌云:“这掌要方丈和尚吃。”(28)
    当他在抱怨无异大师默然无语的时候,旁边的僧人说他不领会和尚的意旨,却被他一掌打在脸上,还说这一掌是送给方丈和尚的。在禅宗盛行的年代,也许禅师打人是不犯法的,如果受到得道高僧的掌掴,还是很幸运的事。破山禅师虽然嘴上说“一问便弄得大善知识口哑”,但他还是在能仁寺住了下来,日日接受无异大师的指点,直到因故被摈出院。破山禅师在《自述行实》中详述被摈缘由:
    一日因论警语,谓疑情发得起、发不起,每有十条。予曰:“甚不堪刻。”师闻之,摈予出院。(破山禅师《自述行实》)
    文中所说的警语,即《无异禅师广录》(收入《嘉兴藏》第四十册)卷十三至十五的《参禅警语》,专为开示初学者参禅的警句。《参禅警语》卷上有“示初心做工夫警语”,有十三条;其二为“示疑情发不起警语”,对初学参禅者来说,有指导修行的现实意义。如“示初心做工夫警语”第五条说:
    做工夫不可在古人公案上卜度,妄加解释。纵一一领略得过,与自己没交涉。殊不知古人一语一言,如大火聚,近之不得,触之不得,何况坐卧其中耶,更于其间分大分小,论上论下,不丧身失命者几希!(29)
    无异大师对妄加卜度公案的做派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甚至说“古人一语一言,如大火聚,近之不得,触之不得”。因为古人的终是古人的,除无形中增长自己的知见障外,于修行毫无利益,甚而“丧身失命”在公案里。纵观无异大师的警语,无一不是悲心愿切的诚实语,但初出江湖的破山禅师显然不知天高地厚,对这些苦口婆心的实在话不屑一顾,甚至还吹毛求疵,指东说西。无异禅师为了维护道场的清净,自然要撵他下山了。
    4.闻谷广印的无门庭
    被摈下山的破山禅师,自江西下浙江,来参瓶窑的闻符广印大师(1566—1636)。(30)据《行实》载:
    自此下浙江,参瓶窑闻谷大师,师问:“在甚处来?”予竖一举,师云:“我这里没有这个门庭,为径山往来者作个盏饭店。你要弄嘴,诸方有这等知识。”予拂袖便行。(31)
    闻谷广印禅师是莲池大师(1535—1615)的学生,知识渊博,融通三教,主张老实念佛参禅,不喜欢玩弄公案或呈口头禅的把戏。当他问破山禅师从哪里来时,年轻的破山禅师依照禅门机语的惯例,当然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要么问东答西,要么一语不发,要么拳脚相加,才显得境界高深,证悟非凡。当时破山禅师竖起拳头,表法无定法,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法用语言表述。本来问他从哪里来,他倒故弄玄虚,答非所问,广印大师见他把问题复杂化,当下就呵斥他一顿:我这里只提倡老实修行,不兴玩这些糊弄人的把戏,你要耍嘴上功夫,到其他地方去!
    门庭施设,指禅门接化学人所使用之方便机法。禅林中常说之第二义门即系权假施设,相对于第一义门的入理深谈。一句“没有这个门庭”,即没有玩机语的方便法门,给刚出道的破山禅师当头棒喝,目的是要他老老实实行持,反省自己的内心,不要再把心思用在古人的几则公案上。况且古人境界终是古人的,你自己丝毫不得受用,要想得到真实利益,必须老实用功才行。这个门庭,指以禅宗公案接引学人的方便设施。径山不是呈口头禅的地方,只是“为径山往来者作个盏饭店”,这标明广印大师创设十方丛林的初衷是以平实的修行法门,接纳天下学人。也就是说,修行不在几句别人的口头禅上,也不在玩弄机关上,只在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饭里。
    对于广印大师的苦口规劝,破山禅师不予理会,他喜欢祖师前贤的棒喝交驰,他更期望在闪电露光的一刹那获得新生。于是,他毅然离开了瓶窑。
    5.雪峤圆信的禅茶三昧
    破山禅师在《自述行实》中记载了初参雪峤圆信禅师(1571—1647)的问答机宜(32):
    上径山,参雷峤大师,师问:“你是那里人?”予曰:“西蜀又过西。”师云:“我径山八十一代祖师,也有几个是你四川人。独四川人,最是恶癞。”予叉手前云:“合蒙高鉴。”师遂留之。(33)
    破山禅师本是大竹人氏,却自称“西蜀又过西”,原来是破山禅师在玩古代历史地理概念的游戏。西蜀也称西川,即唐至德二载(757)分剑南节度使西部地置剑南西川节度使,简称西川节度使。但当时大竹属果州,属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十五道之一的山南西道管辖,不在西川辖地。果州在西蜀边上的山南西道,所以称“西蜀又过西”了。
    雪峤圆信禅师说径山八十一代祖师中,曾经有许多四川籍贯的祖师大德,如原籍左绵安昌(即今四川安县一带)的真歇清了禅师(1089—1151),于绍兴十五年(1145)住径山能仁兴圣万寿禅寺;武信长江(四川省蓬溪县)的道冲禅师(1169—1250),于淳祐八年(1248)敕住径山;四川梓潼的无准师范禅师(1178—1249),奉诏入住径山,赐号“佛鉴禅师”;嘉州(今四川乐山)的宝印禅师住径山别峰;甚至还有跟随无准师范在径山出家的南宋画僧牧溪法常,也是四川籍贯,以诗画扬名于世。历代在径山出家而教化四方的川籍僧人甚多,因而雪峤大师对四川人情有独钟,戏称“独四川人,最是恶癞”,意思是赞叹四川人根性犀利,多有慧根。显然是雪峤圆信禅师见破山禅师为可造之材,有意栽培磨砺罢了。
    《自述行实》中记载了雪峤圆信禅师以吃茶机缘开示佛法的例子:
    因昆山来数衲子,至夜吃茶,师举木香炉云:“看看是个甚么?”一众不契。师召予云:“四川老,来吃茶。”予至,师复举起云:“是甚么?”予便夺来,作扑碎状,师连忙两手托住,予震一喝,便出。(34)
    吃夜茶时,因大众不能契悟香炉机缘,雪峤圆信首先想到了破山禅师这个“四川佬”,看他有何反应。谁知破山禅师反宾为主,举手来夺香炉,当雪峤圆信双手来护托的时候,又吃破山禅师一喝,显得非常被动。以沙弥身份反客为主,锋芒毕露,于理太过。终于,“后因事追予落山,至化城寺休夏”。(35)这是破山禅师第二次被摈的经历,为什么被摈,文中没有交代,可能与破山禅师气势傲然而机锋太露有关。
    6.湛然圆澄座下受戒
    圆澄(1561—1626),会稽(浙江)人,字湛然,号散水道人。因错投公文,惧受刑罚而出家,得戒于云栖袾宏大师,30岁悟道。明万历年间(1573—1620),出世弘法于寿兴寺,历住云门传忠广孝寺、径山万寿寺、嘉兴东塔寺、云门显圣寺、浙江山阴寿圣寺、浙江海盐天宁寺、南京圆觉禅院、绍兴府华严寺等名刹。其禅法以平实简捷、通脱畅达而名著于世。有《湛然圆澄禅师语录》八卷、《宗门或问》一卷等著作行世。《宗门或问》以问答体形式,广论参禅念佛的胜劣难易,为禅林所推重。破山禅师在杭州报国禅院参见湛然圆澄禅师,第一次的禅语问答非常契机,机锋往来之下,令破山禅师对圆澄大师非常敬佩。《自述行实》载:
    秋初,过杭州报国院,值云门湛然和尚进京请藏。夜茶次,予问:“如何是丧本受轮?”师云:“你见哪个受轮?”予曰:“为甚四生不绝,六道牵连?”师云:“你这一辩,早已丧本。”予曰:“与么得不丧本去?”师云:“割去老僧头去。”(36)
    因圆澄大师进京请藏经,途经杭州报国寺,破山禅师便连夜去拜见,见面便拿出《楞严经》中的“丧本受轮”之说,要圆澄大师给一个说法。在《楞严经》卷二有“丧本受轮”的开示: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37)
    佛在《楞严经》里告诉阿难,心性本来是微妙而明净的,因为迷失了本来的心性,所以才遭受轮回的苦痛,沉溺于六道轮回的生死大海中,“丧本受轮”,即丧失了本性而遭受轮回苦果的意思。破山禅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众生迷失根本的心性,众生又是如何丧失本来面目的等等。圆澄大师没有直接回答破山禅师,使用反问句的形式作答:“你见到哪个在遭受轮回?”即从理体上讲,众生如幻如化,本无所谓轮回六道,如永嘉禅师所说“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的超然意境。但破山禅师却见到现象界的“四生不绝,六道牵连”,还要再追问时,圆澄大师说,你起心动念之间,早已丧失了本来面目!这一厉声喝问,令好强使性的破山禅师震惊不已。此时破山禅师虽然还是个小沙弥,但走南闯北及参访诸大善知识的丰富阅历,使他习惯了江湖上流行的一些禅语机锋,好图一时兴头快活,被圆澄一喝,才知道从前错用功夫。破山禅师收起狂妄的心,老实地请教道:“请问怎么才能不丧本呢?”圆澄大师道:“你把我的头割去吧!”割头之说即放弃主观意识流及人生经验的影响,关闭六根对外界的攀缘,息妄修心,则可自见本地风光。在破山禅师的《自述行实》中,详细记载了几则公案,说明破山禅师跟随圆澄大师,一心学习见性之学:
    癸亥冬,闻师显圣寺开堂,予进堂一七,师落堂晚参云:“放下。”予急走师前,托一碗果子云:“这个,聻渐!”师云:“放下著。”予曰:“和尚年尊,代其甲担去散众好。”便行。师云:“做定放不下,担去也,担去也。”
    值普说,予问:“红脸是关公,笑脸是弥勒,未审此二老出身处,请师决一决”师云:“你看我麻脸是什么?”予曰:“不审不审。”师云:“你图口快。”予曰:“苍天苍天。”师咦一声,出法堂。
    又晚参,予作礼起云:“学人得个小休歇,来礼谢和尚。”师合掌云:“争得底?”予曰:“婆儿原是小新妇。”师云:“前三后三相见,又作么生?”予曰:“滚锅不是养鱼池。”师云:“白鹭下田千点雪,黄莺上树一枝花。”予曰:“和尚性命不顾,冷热也不知。”师云:“好个冷热也不知。”
    除夕,入室礼拜云:“腊月三十日到也,乞和尚道封印句。”师默然,予拂袖便行。傍僧云:“转来坐坐去。”予曰:“出门三步路,别是一家风。”僧云:“封皮揭掉了也。”予曰:“相吐饶你泼水,相骂饶你接嘴。”师云:“据子说话,大有来历,只是老汉耳聋,不能与子证据。你去将行脚叩实写来看看,我不辜汝。”予曰:“学人少蓄纸笔。”侍者送白纸一张,予接来两手呈上,师接来,看得无字,掷地,傍僧云:“非我种草。”予叉手向前云:“和尚无瞒人好。”师云:“是你瞒我。”予即掩耳而出。新正,安为副维那,其年始廿七岁,即师座下顿圆大戒。(38)
    禅门向来注重实修,丛林每年夏天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的专修期叫结夏,从十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的九旬期间,称为结冬。破山禅师在显圣寺跟圆澄大师的修学经历,就是在结冬的三月期间。经过为期一冬的锤炼,破山禅师受益匪浅。
    圆澄大师非常看重破山禅师的慧根,有意传授法要,叫他写个偈颂来,破山禅师却不着笔墨,呈上白纸一张,喻法本无可说,但没有得到圆澄大师的印可。这一年,破山禅师二十七岁,在圆澄大师座下受具足戒。
    7.密云圆悟座下得法
    破山禅师跟随圆澄大师受具足戒后,来到杭州的西山静室,又患上了重病,经过一月的调养休息,才度过病魔的折磨。当时密云圆悟禅师刚刚住持浙江海盐金栗寺(39)。破山禅师面带病容,支撑着摇摇欲坠的病躯,来参见密云圆悟大师,自然免不了一番机锋问答:
    师问:“那里来?”予曰:“云门。”师曰:“几时起身?”予曰:“东山红日出。”师云:“东山红日出,与汝甚么相干?”予曰:“老老大大,犹有这个语话。”师云:“我既如此,你这许络索,又是那来?”予震威一喝便出。
    次日,同车兄避方丈,师命坐里首。予曰:“昨日走得,今日走不得了。”师云:“做贼人心虚。”予曰:“是贼识贼。”师颔之。车兄问:“闻和尚精于《肇论》,是否?”师应诺。车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乞和尚讲讲。”师云:“知不知且置,你唤甚么为般若?”车云:“糊饼。”师摇手。予曰:“今日天凉,不用下这注脚。”师拈拄杖,予作怕势,师便休。少顷,复翘一脚云:“唤作脚则触,不唤作脚则背,你唤作甚么?”予曰:“婆儿原是小新妇。”师云:“饶你道得是,我只不肯你。”予曰:“用肯作么?”便出。又去讨铺堂务,师允之。
    一日,师坐斋堂里顾予云:“他们都颂《染牛偈》,你如何不颂?”予曰:“颂倒有一首,只是铺堂事忙,未暇呈似。”师云:“试呈出看。”予诣师前,画一圆相,于中书一牛字。师云:“此是古人底。”予一喝便行。(40)
    《自述行实》记载了许多关于密云与破山禅师师徒二人的问答机缘,这里是“东山红日出”、“是贼识贼”、“般若无知”、“触背关”及“染牛颂”五段公案。从这些公案的机锋语来看,师徒二人在“东山红日出”的对话里,认为一切有为法,皆是梦幻泡影,其性其相,了不可得,并达成了不作“络索”类无义语的同识。又因“车兄”问起僧肇大师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之说,说明无上智慧重在当下的运用,而不是咀文嚼字,卖弄世智聪辩。到呈上圆相中书一牛字,以阐发“众生平等,皆具本如不二的境界”的染牛颂,师徒两人机锋得宜,渐入佳境,配合得极为默契。
    破山禅师从28岁始参学圆悟大师,到33岁在嘉兴东塔寺传法,其间除一年到浙江海盐天宁寺参湛然圆澄大师外,一直跟随圆悟大师学习,并最终得到圆悟大师的印可,授以“曹溪正脉”,取得了临济正宗的传法资格。
    结语
    破山禅师受持律学于家乡的大持律师,再接受《楞伽》思想于慧然法师,因对“单传直指”法门的迷惘而游化江南。在江南参学期间,受到江南明末清初禅宿的提点,可以说,因为这些禅师的婆心教化,终于养成破山禅师的禅学性格。
    破山禅学性格远承高峰元妙、憨山德清、无异元来、闻谷广印、雪峤圆信、湛然圆澄及密云圆悟等大师的教化,明显具有四个特点:
    首先,破山的禅风以朴实率真,妙趣天成为特色。禅本无可说,为度众生故,破山以种种方便施以教化,或棒喝交驰,拳打脚踢,或“以言显道”,苦口婆心,或默不作声,如聋似哑。这些方便施设,应机契理,本自天然现成,不是分别心所为,极其自然朴实、率真,总以打破学人无始以来的妄想执若为宗旨。
    其次,破山在接引学人的方法上,可谓极其险峻凌厉,痛棒热喝,令人直下承当。祖师禅法是超越时空的,没有规则定法可言,总以明心见性为归趣。针对众生的无明妄想及种种分别执著,破山拈一条白棒,无论佛祖妖魔,一路打去,不让有一丝毫牵涉挂碍,棒喝之下直截根源,令学人当下独自承当,打破黑漆桶,亲见本来面目。虽然破山的禅法以奇险凌厉著称,但也不是流入孤芳自赏绝境,在受众不同的情况下,他也会以极为平实体贴的老婆禅教导学人,甚至络索廉纤,如迷雾荒野中老婆子对小儿的迫切的声声呼唤。
    再次,强调以无所得中道正观指导禅修生活,杜绝偏执或边见等禅病。破山认为一切法门都是契机的方便,不可因之生起法执,如说“即心即佛”的理念,并不意味着众生心性就是佛,就不再需要内在的实践,甚至傲慢地生起慢过慢,以为自己本来就是佛。其实,反观内心就会明白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属于轮回的还是解脱的境地,所以,破山又说“非心非佛”来破除我慢的迷执。既然非心非佛,有人以为还有其他的物可以比拟,破山就再次提出“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的对治之法。对内外诸境幻影的层层剥离,最终打破人法二执对主体精神的束缚,达到即生死即涅槃的超然意境。
    最后,破山提倡不离日常生活而参悟佛道,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佛法,体悟佛法,修证佛法,运用清净的佛法来指导思想,纠正意识迷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
    *重庆华岩寺方丈,重庆佛学院副院长。
    ①《续灯正统》,凡四十二卷,另有目录一卷。清代僧别庵性统编,康熙三十年(169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四册。辑录宋末至明代禅林耆宿之略传与机缘问答。卷三十二录有《破山禅师传》。
    ②《续指月录》,凡二十卷。清代聂先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三册。记述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凡五百余年间,禅宗三十八世之法脉。
    ③《五灯全书》,凡一二〇卷,另有目录十六卷。清代超永编,康熙三十六年(169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140册至142册。
    ④《卍续藏》第80册,第532页下。
    ⑤《五灯严统》,二十五卷另有目录二卷。明代费隐通容及百痴行元合撰。收于《卍续藏》第139册。录过去七佛至云门澄法嗣之禅宗五家传灯法系。
    ⑥《宗统编年》,凡三十二卷。清代纪荫编纂。收于《卍续藏》第147册。以编年体记载起自释尊终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间禅宗历史兴衰。
    ⑦《锦江禅灯录》,二十卷,另有目录一卷。清代破山禅师明和尚的门人丈雪通醉编。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重刊。收在《卍续藏》第145册。辑录出生于蜀地或来蜀地说法之历代诸禅德之源流、行实、机缘、颂古、法语,以及护法宰相、居士和神僧、高僧的机缘语句,共计收录一千余人。
    ⑧《黔南会灯录》,八卷。(清)善一如纯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序刊。收于《卍续藏》第145册。主要辑录明、清两代黔地诸师的机缘语要。黔者,指黔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彭水县。
    ⑨《巴蜀禅灯录》,冯学成、赵立明、邓忠贵、赵嗣昌、杜大威、张耀枢等编,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此书以《锦江禅灯录》为基础,广泛收集巴蜀禅门佛教人物史料,并订正了《锦江禅灯》的若干缺失。
    ⑩《卍续藏》第85册,第339页下。
    (11)《破山禅师年谱》即《双桂破山禅师明禅师年谱》,丈雪通醉禅师撰,附于双桂堂本《破山禅师语录》卷二十一之后。
    (12)刘道开《破山禅师和尚塔铭》,收入双桂堂本《破山禅师语录》卷二十一。耶输与罗睺,即释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夫人耶输陀罗及其子罗睺罗,以此喻示破山禅师早年结婚生子。
    (13)“七处征心”,即佛于楞严会上征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阿难先后以心在内、外、中间等七处作答,但都被佛所论破。(《楞严经》卷一)佛陀的目的是想破除阿难的妄想缘心,使他的妄心无所依止,因而一一论破,以显此心遍一切处,无在无不在的妙用。
    所谓“八还辨见”,即以所见八种可还的境界,辨别能见的性不可还。据《楞严经》卷二载,阿难不知“尘有生灭,见无动摇”的道理,妄认缘尘,随尘分别,如来遂以“心”、“境”二法辨其真妄,若言“心”,则谓“今当示汝无所还地”;若言“境”,则谓“吾今各还本所因处”,用以显示“所见之境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的道理,并以明还日轮、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左土右孛)还尘、清明还霁等八种变化的相状来辨析能见之性不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的道理。
    (14)破山禅师《自述行实》。
    (15)同上。
    (16)《高峰语录》,即《高峰原妙禅师语录》,全一卷。又作《高峰大师语录》。宋代僧原妙(1238—1295)撰,元代刊行。收于《卍续藏》第122册。其中收录湖州双髻庵示众法语、西天目山师子禅寺开堂语要、拈古、补遗、偈颂、赞佛祖、行状、塔铭、音释等。
    (17)《修西辑要》,收入《卍续藏》第110册,第二〇六页下。
    (18)参见《卍续藏》第112册,第四九五页。《禅林锻炼说》一卷。
    (19)破山禅师《自述行实》。
    (20)破山禅师《自述行实》。
    (21)《楞严经》卷二,收入《大正藏》第19册,第110页。
    (22)《破山禅师年谱》。
    (23)《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收入《大正藏》第30册,第498页。
    (24)破山禅师《自述行实》。
    (25)元来大师(1575—1630)为明代曹洞宗高僧,字无异。16岁从五台山静安出家,阅《传灯录》有所省悟,蒙无明慧经禅师(1548—1618)印可。万历三十年(1602)隐于信州博山(江西省广丰县)能仁寺。学侣云集,蔚成丛林,因以博山为号。后历住建州董岩寺、大仰宝林寺、鼓山涌泉寺、金陵天界寺等名刹。有《博山无异禅师广录》三十五卷、《博山无异大师语录集要》六卷等行世。元来大师虽然传承曹洞宗风,但一生努力提倡禅净不二的宗旨,以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为践行法门。
    (26)破山禅师《自述行实》。
    (27)偏正五位,即曹洞宗开示悟入禅境的五个阶段,所谓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
    (28)破山禅师《自述行实》。
    (29)参见《无异禅师广录》之《参禅警语》卷上,收入《嘉兴藏》第40册。
    (30)广印大师,字闻谷,别号掌石。十三岁出家于杭州开元寺,曾参礼西蜀的仪峰及无幻等。后来跟随云栖袾宏学习。其后,住于真寂寺、净慈寺,接化弟子甚多。崇祯九年(1636)示寂,世寿七十一。著有《宗门警语》二卷、《闻谷广印禅师语录》四卷。著名的永觉元贤禅师(1578—1657)、学者钱谦益(1582—1664)为他撰塔铭。
    (31)破山禅师《自述行实》。

    (32)雪峤大师(1571—1647),为浙江鄞县人,俗姓朱。自称语风老人。29岁出家,四方行脚,在天台偶见“古云门”三字,豁然大悟。曾跟随三栖袾宏大师学习,最终得到龙池幻有正传禅师(1549—1614)的印可。历住径山千指庵、庐山开先寺、浙江东塔寺等。雪峤大师一生发愿弘扬云门宗风,晚年入住浙江云门寺。著有《雪峤圆信禅师语录》四卷。
    (33)破山禅师《自述行实》。
    (34)破山禅师《自述行实》。
    (35)同上。
    (36)破山禅师《自述行实》 。
    (37)《楞严经》卷二,收入《大正藏》第19册,第111页。
    (38)破山禅师《自述行实》。
    (39)圆悟禅师(1566—1642),字觉初,号密云,谥号“慧定禅师”。家世务农,二十九岁出家,礼湖北龙池山禹门禅院幻有正传禅师(1549—1614)为师。万历三十九年(1611)受幻有印可传法,万历四十五年(1617)于龙池山禹门寺开始传授禅法。后历住天台山、黄檗山、天童山等六座名刹,弘化江南三十余年,弟子逾三万人,较著者有道忞、通容、法藏、日本黄檗宗开祖隐元等人。有《语录》十二卷传世。
    (40)破山禅师《自述行实》。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