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沙门慧立本 释彦悰笺
起十九年春正月入西京 终二十二年夏六月谢御制经序并答
贞观十九年春正月景子,①京城留守左仆射粱国公房玄龄等承法师齎经、像至,乃遣右武侯大将军侯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眘、②长安县令李乾祐奉迎,自漕而入,舍於都亭驿,③其从若云。
①景子 《传》、《录》均作“二十四日”。
②李叔眘 眘,《碛砂》本作慎。
③都亭驿 《传》云“在朱雀街”。
是日有司颁诸寺,具帐舆、华旛等,拟送经、像於弘福寺,人皆欣踊,各竞庄严。翌日大会於朱雀街之南,凡数百件,部伍陈列。即以安置法师於西域所得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①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留影金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三尺三寸;拟婆罗痆斯国鹿野苑初转法轮像刻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三尺②五寸;拟憍赏弥国出爱王思慕如来刻檀写真像刻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二尺九寸;拟劫比他国如来自天宫下降寳階像银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四尺;拟摩揭陀国鹫峰山说《法华》等经像金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三尺五寸;拟那揭罗曷国伏毒龙所留影像刻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尺有三寸;③拟吠舍釐国巡城行化刻檀像等。又安置法师於西域所得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一十五部,④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一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明论三十六部,声论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以二十疋马负而至。其日所司普颁诸寺,俱有寳帐、幢、旛供养之具,限明二十八日⑤旦并集朱雀街拟迎新至经、像於弘福寺。
①五十粒 粒字下,《录》有“金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尺有六寸”句。《状》云“佛像七躯”。
②三尺 《录》无三字。
③尺有三寸 三,《丽》本作五。
④一十五部 部字下,《录》有“大众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句。《丽》本与《录》同。
⑤二十八日 八,《状》作五。
於是人增勇锐,各竞庄严,穷诸丽好,旛帐、幢盖、宝案、宝轝,寺别将出分布讫,僧尼等整服随之,雅梵居前,薰炉列後,至是并到朱雀街内,凡数百事。布经、像而行,珠佩流音,金华散彩。预送之俦莫不歌詠希有,忘尘遣累,叹其希遇。始自朱雀街内终届弘福寺门,数十里间,都人士子、内外官僚迾道两傍,瞻仰而立,人物阗*(外門内壹)。所司恐相腾践,各令当处烧香散华,无得移动,而烟云赞响,处处连合。昔如来创降迦毗,弥勒初升覩史,龙神供养,大众围绕,虽不及彼时,亦遗法之盛也。其日众人同见天有五色绮云现於日北,宛转当经、像之上,纷纷郁郁,周圆数里,若迎若送,至寺而微。
释彦悰笺述曰:“余考寻图史,此盖谓天之喜气,识者嘉焉。昔如来创降迦维,慈氏将升覩史,龙神供养,天众奉迎,虽不及往时,而遗法东流,未有若兹之盛也。”
壬辰,法师谒文武圣皇帝於洛阳宫。二月己亥,见於仪鸾殿,帝迎慰甚厚。既而坐讫,帝曰:“师去何不相报?”法师谢曰:“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帝曰:“师出家与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甚嘉焉,亦不烦为愧。但念彼山川阻远,方俗异心,怪师能达也。”法师对曰:“奘闻乘疾风者,造天池而非远;御龙舟者,涉江波而不难。自陛下握乾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被八区,淳风扇炎景之南,圣成镇葱山之外,所以戎夷君长,每见云翔之鸟自东来者,犹疑发於上国,敛躬而敬之,况玄奘圆首方足,亲承育化者也。既赖天威,故得往还无难。”帝曰:“此自是师长者之言,朕何敢当也。”因广问彼事。自雪岭已西,印度之境,玉烛和气,物产风俗,八王故迹,四佛遗踪,并博望之所不传,①班、马无得而载。法师既亲游其地,观觌疆邑,耳闻目览,记忆无遗,随问酬封,皆有条理。帝大悦。谓侍臣曰:“昔苻坚称释道安为神器,举朝尊之。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时赵国公长孙无忌对曰:“诚如圣旨。臣尝读《三十国春秋》,②见敍安事,实是高行博物之僧。但彼时佛法来近,经、论未多,虽有钻研,盖其条叶,非如法师躬窥净域,讨众妙之源,究泥洹之跡者矣。”帝曰:“公言是也。”
①博望之所不传 传,《碛砂》本作殆。
②三十国春秋 三十,《丽》本作晋。《考异》谓宋本作三十,《碛砂》本亦作三十。
帝又谓法师曰:“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详,师既亲覩,宜修一传,以示未闻。”帝又察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罢道,助秉俗务。法师谢曰:“玄奘少践缁门,服膺佛道,玄宗是习,孔教未闻。今遣从俗,无异乘流之舟使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徒令腐败也。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玄奘之幸甚。”如是固辞乃止。
时帝将问罪辽滨,天下兵马已会於洛,军事忙迫,闻法师至,命引入朝,期暂相见,而清言既交,遂不知日昃。赵国公长孙无忌奏称法师停在鸿胪,日暮恐不及。帝曰:“忽忽言犹未尽意,欲共师东行省方观俗,指麾之外,别更谈敍,师意如何?”法师谢曰:“玄奘远来,兼有疾疹,恐不堪陪驾。”帝曰:“师尚能孤游绝域,今此行盖同跬步,安足辞焉?”法师对曰:“陛下东征,六军奉卫,罚乱国,诛贼臣,必有牧野之功,昆阳之捷。玄奘自度,终无裨助行阵之效,虚负涂路费损之惭。加以兵戎战鬬,律制不得观看。既佛有此言,不敢不奏。伏愿天慈哀矜,即玄奘幸甚。”帝信纳而止。
法师又奏云:“玄奘从西域所得梵本六百余部,一言未译。今知此嵩岳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远离鄽落,泉石清閒,是後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译经处。玄奘望为国就彼翻译,伏听敕言。”帝曰:“不须在山,师西方去後,朕奉为穆太后於西京造弘福寺,寺有禅院甚虚静,法师可就翻译。”法师又奏曰:“百姓无知,见玄奘从西方来,妄相观看,遂成阛阓,非直违触宪纲,亦为妨废法事,望得守门以防诸过。”帝大悦曰:“师此意可谓保身之言也,当为处分。师可三五日停憩,还京就弘福安置。诸有所须,一共玄龄平章。”自是辞还矣。
三月自己巳,①法师自洛阳至长安,即居弘福寺。将事翻译,乃条疏②所须证义、缀文、笔受、书手等数,以申留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玄龄遣所司具状发使定州启奏。令旨依所须供给,务使周备。
①己巳 《状》作“一日”。
②乃条疏…… 《传》、《录》皆作“奘在洛陈擢贤同译,固请乃许。既承明命,返迹京师,遂召各沙门至”。
夏六月戊戌,证义大德谙解大小乘经、论为时辈所推者,一十二人①至,即京弘福寺沙门灵润、沙门文备,罗汉寺沙门慧贵、实际寺沙门明琰、宝昌寺沙门法祥、静法寺沙门普贤、法海寺沙门神昉、廓州法讲寺沙门道琛、汴州演觉寺沙门玄忠、蒲州普救寺沙门神泰、绵州振音寺②沙门敬明、益州多宝寺沙门道因③等。④又有缀文大德九人至,即京师普光寺沙门棲玄、弘福寺沙门明璿、⑤会昌寺沙门辩机、终南山丰德寺沙门道宣、简州福聚寺沙门静迈、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棲岩寺沙门道卓、幽州照仁寺沙门慧立、洛州天宫寺沙门玄则⑥等。又有字学大德一人至,即京大总持寺沙门玄应。又有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人至,即京大兴善寺沙门玄謩⑦。自余笔受、书手,所司供料等并至。
①一十二人 二,《录》作一。
②振音寺 音,《录》作响,《丽》本作嚮。
③益州多宝寺沙门道因 《录》无此九字。
④等 《传》别有“沙门慧明”。
⑤明璿 《录》作明濬。《丽》本同。
⑥玄则等 则,《传》作颐。又别有“沙门智证”。
⑦玄謩 謩,《传》作模。《丽》本亦作謩。
丁卯,①法师方操贝叶开演梵文,创译《菩萨藏经》、②《佛地经》、③《六门陀罗尼经》、④《显扬圣教论》⑤等四部,其翻《六门经》当日了,《佛地经》至辛巳了,《菩萨藏经》、⑥《显扬论》⑦等岁暮方讫。
①丁卯 《传》、《录》、《铭》俱作“五月”。陈垣《书内学院新校慈恩传後》云应为“秋七月”。
②菩萨藏经, 《录》谓“五月二十译”。
③佛地经 《录》谓“七月十五日译”。
④六门陀罗尼经 《录》谓“七月十四日译”。
⑤显扬圣教论 《录》谓“十月一日译”。
⑥菩萨藏经 《录》谓“九月二日了”。
⑦显扬论 《录》谓“二十年正月十五日了”。
二十年春正月甲子,①又译《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至二月讫。②又译③《瑜伽师地论》。
①甲子 《录》作“十七日”。
②二月讫 《录》作“闰二月二十九日讫”。
③又译 《录》作“二十年五月十五门译”。
秋七月辛卯,①法师进新译经、论现了者,表曰:②
沙门玄奘言。窃闻八正之旨,实出苦海之津梁,一乘之宗,诚升涅槃之梯隥。但以物机未熟,致蕴葱山之西,经胥庭而莫闻,历周、秦而靡至。暨乎摩腾入洛,方被三川,僧会游吴,始沾荆、楚。从是以来,遂得人修解脱之因,家树菩提之业,固知传法之益,其利博哉。次复严、显求经,澄什继译,虽则玄风日扇,而并处伪朝。唯玄奘轻生,独逢明圣,所将经、论咸得奏闻。蒙陛下崇重圣言,赐使翻译,比与义学诸僧等专精夙夜,无堕寸阴,虽握管淹时,未遂终讫。已绝笔者,见得五部五十八卷,名曰《大菩萨藏经》二十卷、《佛地经》一卷、《六门陀罗尼经》一卷、《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一十六卷、③勒成八袠,缮写如别,谨诣阙奉进。玄奘又窃见④弘福寺尊像初成,陛下亲降鸾舆,开青莲之目,今经、论初译,圣为代新文,敢缘前义,亦望曲垂神翰,题制一序,赞扬宗极。冀冲言奥旨与日月齐明,玉字银鉤将乾坤等固,使百代之下诵詠不穷,千载之外瞻仰无绝。
①辛卯 《状》作‘十三日’。
②表曰 内学院校本谓:“表文《一本》全异,附录卷末。”今见本书附录1。
③一十六卷 六,《传》作五。
④又窃见……内学院校本谓“《一本》以下别见於《请题经表》中”,今见本书附录2。
前又洛阳奉见日,敕令法师修《西域记》,至是而成。
乙未,又进表曰:
沙门玄奘言。窃寻①蟠木幽陵,云官纪轩皇之壤;流沙沧海,夏载著伊、尧之域。西母②白环,荐垂衣之主;③东夷楛矢,奉刑措之君。④固已飞英曩代,式徽前典。伏惟陛下握纪乘时,提衡范物,刳舟絃木,威天下而济群生,螯足芦灰,堙方舆而补圆盖,耀武经於七德,阐文教於十伦,泽徧泉源,化沾萧苇,芝房发秀,浪井开华。乐囿驯班,巢阿响律,浮紫膏於贝阙,霏白云於玉检。遂苑弱水⑤而池濛氾,圃⑥炎火而照积冰,梯赤坂而承朔,泛沧津而委赆,史旷前良,事绝故府,岂如漠开张掖,近接金城,秦戍桂林,纔通⑦珠浦而已。玄奘幸属天地贞观,华夷静谧,冥心梵境,敢符好事,命均朝露,力臂秋螽。徒以凭假⑧皇灵,飘身进影,⑨展转膜拜之乡,流离重驿⑩之外,条支巨*(左上士中冖一下卵右殳),⑾方验前闻,罽宾孤鸾,还稽曩实。时移岁积,⑿人愿天从,遂得下雪岫⒀而泛提河,窥鹤林而观鷲岭,⒁祇园之路髣像犹存,⒂王城之基坡陀尚在。⒃寻求历览,时序推迁,言返帝京,淹逾一纪,⒄所闻所履,百有二⒅十八国。窃以章允之所践籍,空陈广袤,夸父之所陵厉,无述土风。班超侯而未远,张骞望而非博。今所记述,有异前闻。虽未极大千之疆,颇穷葱外之境,皆存实录,匪敢彫华。谨具编裁,称为《大唐西域记》,凡一十二卷,缮写如别。望⒆班之右笔,饰以左言,掩博物於晋臣,广九丘於皇代。但玄奘资识浅短,遗漏实多,兼拙於笔语,恐无足观览。
①窃寻 《一本》无此二字。
②西母 母,《一》作羗。
③垂衣之主 主,《一》作后。
④奉刑措之君 奉,《一》作贿。
⑤弱水 弱,《一》作若。
⑥圃 《一》作霈。
⑦纔通 纔,《一》作裁。
⑧凭假 凭,《一》作上。
⑨飘身进影 《一》作“下资螾命,飘身迈迹,求遐自迩”。
⑩重驿 驿,《一》作译。
⑾*(左上士中冖一下卵右殳) 《一》作鸟。
⑿时移岁积 移《碛砂》本作多。
⒀雪岫 雪,《一》作处。
⒁窥鹤林而观鷲嶺 窥,《一》作援;观,《一》作棲。
⒂髣像犹存 《一》作“迤丽空存”。
⒃坡陀尚在 《一》作“婆陀可陟”。
⒄淹逾一纪 《一》作“忽将二纪”。
⒅二 《一》作三。
⒆望 从此以下《一》作“玄奘禀贸愚鲁,昧於辑实,望颂之右笔,饰以左言,截此芜辞,采其实录,标百王之称首,符九丘於皇代,庶使《山经》闷彩,《汲传》韬华”。
景申,①神笔自答书曰:“省书具悉来意。法师夙标高行,早出尘表,泛宝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闢法门,弘阐大猷,荡涤众罪,②是故慈云欲卷,舒之荫四空,慧日将昏,朗之照八极,舒朗之者,其唯法师乎!朕学浅心拙,在物犹迷,况佛教幽微,岂能仰测,请为经题,非己所闻。又云新撰《西域记》者,当自披览,敕奘尚。”
①景申 景,《一》作丙。
②众罪 罪,《传》作累。
丁酉,①法师重表曰:
沙门玄奘言。伏奉墨敕,猥垂奖喻,祇奉纶言,精守振越。玄奘业行②空疏,谬忝缁侣,③幸属九瀛有截,四表无虞,凭皇灵以远征,恃国威而访道,穷遐冒险,虽厉愚诚,纂异怀荒,④实资朝化。所获经、论,蒙遣⑤翻译,见成卷轴,未有铨序。⑥伏惟陛下叡思云敷,天华景烂,理包系象,调逸咸英,⑦跨千古以飞声,掩百王而腾实,窃以神力无方,非神思不足铨其理,⑧圣教玄远,非圣藻何以序其源。故乃冒犯威严,敢希题目,宸眷冲邈,⑨不垂矜许,抚躬累息,相顾失图。玄奘闻日月丽天,既分睴於户牗,江河纪地,亦流润於岩崖,云和广乐,不祕响於聋昧,金璧奇珍,岂韬彩於愚瞽。敢缘斯理,重以干祈。伏乞雷雨⑩曲垂,天文俯照,配两仪而同久,与二曜而俱悬。然则鷲岭微言,假神笔而弘远,鷄园奥典,托英词而宣畅,岂止区区梵众,独荷恩荣,蠢蠢迷生,方超尘累而自已。自此方许。
①丁酉 《传》此前有“奉敕译《老子》为梵言事”。
②业行 行,《一》作尚。
③缁侣 缁,《一》作法。
④虽厉愚诚纂异怀荒 厉,《传》作励。纂,《一》作慕。
⑤蒙遣 《一》作奉敕。
⑥铨序 铨,《一》作诠。
⑦咸英 咸,《一》作威。
⑧铨其理 铨,《一》作诠。
⑨宸眷冲邀 眷,《碛砂》本作睠。
⑩雷雨 雷,《一》作云。
二十二年春,驾幸玉华宫。夏五月甲午,①翻《瑜伽师地论》讫,凡一百卷。
①甲午 《录》作“十五日”。
六月庚辰,①敕追法师赴宫。比发在途,屡有使至令缓进,无得劳损。既至,见於玉华殿,甚欢。帝曰:“朕在京苦暑,故就此山宫,泉石既凉,气力稍好,能省览机务。然忆法师,故遣相屈,涉途当大劳也。”法师谢曰:“四海黎庶依陛下而生,圣躬不安则率土惶灼。伏闻銮轝至此,御膳顺宜,凡预含灵,孰不蹈舞。愿陛下永保崇高,与天无极。玄奘庸薄,猥蒙齿召,衔荷不觉为劳。”
帝以法师学业该赡,仪韻淹深,每思逼劝归俗,致之左右,共谋朝政。往於洛阳宫奉见之际,已亲论之。至是又言曰:“昔尧、舜、禹、汤之君,隆周、炎汉之主.莫不以为六合务广,万机事殷,两目不能徧鉴,一心难为独察,是以周凭十乱,舜讬五臣,翼亮朝猷,弼谐邦国。彼明王圣主犹仗群贤,况朕寡闇而不寄众哲者也?意欲法师脱须菩提之染服,挂维摩诘之素衣,升铉路以陈谟,坐槐庭而论道,於意何如?”法师对曰:“陛下言六合务广,三五之君不能独守,寄诸贤哲共而成之。仲尼亦云,君失臣得,故君为元首,臣为股肱。玄奘谓此言将诫中庸,非为上智。若使有臣皆得,桀、纣岂无臣耶?以此而推,不必由也。仰惟陛下上智之君,一人纪纲,万事自得其绪,况抚运已来,天地休平,中外宁晏,皆是陛下不荒、不淫、不丽、不侈,兢兢业业,虽休勿休,居安思危,为善承天之所致也,余何预哉!请辩二三以明其事。陛下经纬八纮之略,驱驾英豪之才,剋定祸乱之功,崇阐雍熙之业,聪明文思之德,体元合极之姿,皆天之所授,无假於人,其义一也。敦本弃末,尚仁尚礼,移浇风於季俗,反淳政於上皇,赋遵薄制,刑用经典,九州四海禀识怀生,俱沐恩波,咸遂安乐,此又圣心圣化,无假於人,其义二也。至道旁通,深仁远洽,东逾日域,西迈崑丘,南尽炎洲,北穷玄塞,雕蹄鼻饮之俗,卉服左袵之人,莫不候雨瞻风,稽颡屈膝,献珍贡宝,充委夷邸,此又天威所感,无假於人,其义三也。玁狁为患,其来自久,五帝所不臣,三王所不制,遂使河、洛为被发之野,酆、鄗为鸣镝之埸,中国陵遲,匈奴得志,殷周已来不能攘弭。至汉武穷兵,衞、霍尽力,虽毁枝叶,根本犹存。自後已来,无闻良策。及陛下御图,一征斯殄,倾巢倒穴,无复孑遗,瀚海、燕然之域其入提封,单于弓骑之人俱充臣妾。若言由臣,则虞、夏已来贤辅多矣,何因不获?故知有道斯得,无假於人,其义四也。高丽小蕃,失礼上国,隋帝总天下之师,三自征伐,攻城无伤半堞,掠卒不获一人,虚丧六军,狼狈而反。陛下暂行,将数万骑,摧驻跸之强阵,破辽、盖之坚城,振振凯旋,俘馘三十万众。用兵御将,其道不殊,隋以之亡,唐以之得,故知由主,无假於人,共义五也。又如天地交泰,日月光华,和气氤氲,庆云纷郁,四灵见质,一角呈奇,白狼、白狐,朱鸾、朱草,昭彰杂沓,无量亿千,不能徧举,皆是应德而至,无假於人。乃欲比喻前王,寄功十乱,窃为陛下不取。纵复须人,今亦伊、吕多矣。玄奘庸陋,何足以预之。至於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此其愿也,伏乞天慈,终而不夺。”帝甚悦。谓法师曰:“师向所陈,并上玄垂祐,及宗庙之灵,卿士之力,朕安能致也。既欲敷扬妙道,亦不违高志,可努力,今日已后,亦当助师弘道。”
释彦悰笺述曰:“法师才兼内外,临机酬答,其辩洽如是,难哉!昔道安陈谏,苻坚之驾不停,恒标奋词,姚兴之心莫止,终致败军之辱,逃遁之劳,岂如法师雅论纔申,皇情允塞,清风转洁,美志踰真。以此而言,可不烦月旦而优劣见矣。”
①庚辰 陈垣云,六月无庚辰,有误。
时中书令褚遂良奏曰:“今四海廓清,九域宁晏,皆陛下圣德,实如师言,臣等备位而已。日月之下,莹爝何功。”帝笑曰:“不如此。夫珍裘非一狐之腋,大厦必众材共成。何有君能独济?师欲自全雅操,故滥相光饰耳。”帝又问法师:“(此)[比]翻何经、论①?”答:“近翻《瑜伽师地论》讫,凡一百卷。”帝曰:“此论甚大,何圣所说?复明何义?”答曰:“论是弥勒菩萨说,明十七地义。”又问:“何名十七地?”答:“谓五识相应地,意识相应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及举纲提目,陈列大义。帝甚爱焉。遣使向京取《瑜伽论》。《论》至,帝自详览,覩其词义宏远,非从来所闻,叹谓侍臣曰:“朕观佛经譬犹瞻天俯海,②莫测高深。法师能於异域得是深法,朕比以军国务殷,不及委寻佛教。而今观之,宗源杳旷,靡知涯际,其儒道九流之典比之,③犹汀滢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因敕所司简祕书省书手写新翻经、论为九本,与雍、洛、并、兖、相、荆、杨、凉、益等九州展转流通,使率土之人同稟未闻之义。
①此翻何经论 此,《丽》本、《碛砂》本皆作比,是,今据改。
②瞻天俯海 俯,《丽》本作望。
③其儒道九流之典比之 《丽》本无“之典”二字,有“比之”二字。
时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良等奏曰:“臣闻佛教冲玄,天人莫测,言本则甚深,语门则难入。伏惟陛下至道昭明,飞光昱日,泽沾遐界,化溢中区,拥护五乘,建立三宝,故得法师当(叔)[菽]叶而秀质,间千载而挺生,陟重阻以求经,履危途而访道。见珍殊俗,具获真文,归国翻宣,若菴园之始说,精文奥义,如金口之新开,皆是陛下圣德所感。臣等愚瞽,预此见闻,苦海波澜,舟航有寄。又天慈广远,使布之九州,蠢蠢黔黎,俱餐妙法。臣等亿劫希逢,不胜幸甚。”帝曰:“此是法师大慈愿力,又卿等宿福所逢,非朕独所致也。”
①菽叶 原作叔叶,《丽》本《考异》:“宋本作菽”。《碛砂》本作菽,是,今据改。
帝先许作新经序,国务繁剧,未及措意。至此法师重启,方为染翰。少顷而成,①名《大唐三藏圣教序》,凡七百八十一字,神笔自写,敕贯众经之首。帝居庆福②殿,百官侍卫,命法师坐,使弘文馆学士上官仪以所制序对群僚宣读,霞焕锦舒,极褒扬之致。其词曰:“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鑑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徵,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於宇宙,细之则摄於毫氂,③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像开图,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广被,拯含类於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④曲学易尊,邪正於焉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隻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遲,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左木右片)理,⑤广被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後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涂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露而前踪。⑥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鷲峰,瞻奇仰异,承至言於先圣,受真教於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涛於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於西极,注法雨於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乾燄,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唯人所讬。譬夫桂生高嶺,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成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数,与乾坤而永大。”
①少顷而成 《状》云“八月四日制讫”。
②庆福 《传》、《状》作明月。
③毫氂 氂,《丽》本作釐。《碛砂》本作氂。
④旨归 旨,《传》作指。
⑤分条*(左木右片)理 *(左木右片),《丽》本作析。
④蹑霜露而前踪 露而,《传》作雨以。
时①法师既奉《序》,表谢曰:
沙门玄奘言。窃闻六爻探赜,局於生灭之场,百物正名,未涉真如之境,犹且远徵牺册,覩奥不测其神,遐想轩图,历选并归其美。②伏惟皇帝陛下玉毫降质,金轮御天,廓先王之九州,掩百千之日月,广③列代之区域,纳恒沙之法界。遂使给园精舍并入提封,贝叶灵文咸归册府。玄奘往因振锡,聊谒崛山,经途万里,恃天威如咫步,④匪乘千叶,诣雙林如食顷。搜扬三藏,尽龙宫之所储,研究一乘,穷鹫岭之遗旨,并已载於白马,⑤还献紫宸。⑥寻蒙下诏,赐使翻译。玄奘识乖龙树,谬忝传灯之荣;才异马鸣,深愧泻瓶之敏。所译经、论,纰舛尤多,遂荷天恩,留神构序。文超象、系之表,⑦理括众妙之门。忽以微生亲承梵响,踊跃欢喜,如闻授记,无任欣荷之极。谨奉表诣阙陈谢以闻。
帝看表後,手报书曰:“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於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深为鄙拙,唯恐秽翰墨於金简,标瓦砾於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讚,循躬省虑,弥益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①时 《一》作“八月五日”。
②美 《一》作义。
③广 《一》作斥。
④恃天威如咫步 恃,《一》作帖;咫,《一》作尺。
⑤载於白马 《一》作“载於素象”。
⑥还献紫宸 《一》作“远献紫宸”。
⑦文超象系之表 表字下,《传》有“若聚日之放千光”。
⑧理括众妙之门 门字下,《传》有“同法云之濡百草。一音演说,亿劫罕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