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离开碎叶城后,又经过了好几个小国家,然后来到了位于西域中部信仰拜火教的飒秣建国,这里有用火驱赶佛教僧人的传统。玄奘在这里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
玄奘离开碎叶城后,继续向他的目的地行进,在经过了好几个小国家以后,玄奘的脚步又停留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国家——飒秣建国。在我们的汉语史籍当中,这个国家更为著名的名字是康国。今天汉族里很多姓康的人的祖籍,应该就是在这里,这是有历史依据的。玄奘到达飒秣建国,也就是大致今天的撒马尔罕的时候,这个地方正处于鼎盛时期。在那么遥远的一个地方,居然这个城市的内城东门叫做“中国门”。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面,留下的关于撒马尔罕的记载非常珍贵,因为这个城市被蒙古大军摧毁以后,除了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它的古代史相对而言文字记载就不多了。而玄奘在它的鼎盛时期到达那里,记下了自己的观感:“异方宝货,多聚此国”(非常遥远地方的各种珍宝和货物都汇聚到这里,这已被当地的考古发掘充分证明了),“机巧之技,特工诸国”(当地的手工艺技术,是其周围地区中是最好的,就像龟兹的音乐在西域诸国里是最好的一样),“风俗猛烈……其王豪勇,邻国承命,兵马强盛,多诸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这个国家的风俗非常刚烈,非常勇敢,他的国王尤其了不起。“赭羯”的意思是猛士、勇士、战士,说这个国家盛产战士,视死如归),最重要的是“凡诸胡国,此为其中,进止威仪,近远取则”,中亚地区有那么多国家,飒秣建国在中间,远近诸国都去模仿它的行为和威仪,所以这是一个带有示范性的中亚国家。
照这么说来,这里应该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停留之地,可以让玄奘停下他匆匆的脚步,调整他远途跋涉后疲惫的身心。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作为一个带有示范性的文明古国,飒秣建国为什么不能成为玄奘理想的休息地呢?玄奘在这个地方遇到了什么麻烦?]
飒秣建国虽然很强盛,又有那么多异方宝物,出产骏马和勇士,周围各国都要向他学习,但这个地方从国王到百姓都不信仰佛教。他们信仰什么呢?“事火为道”,他们跟突厥可汗一样,崇拜的是拜火教,崇拜火、崇拜光明。这里的人都不是佛教徒,有两所寺庙,但却没有僧人居住。当地有一种非常奇怪的传统:如果有信仰佛教的僧人到来,住到庙里的话,他们就要放火驱赶,因为在他们心目当中,佛教是愚暗,于是要放火驱散邪恶。在这样的情况下,玄奘当然不可能从这个国家那里,得到他一路上几乎已经习惯了的热情接待。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当玄奘刚刚到达的时候,国王的接待很简慢(法师初至,王接犹慢),不把他当回事。以前一路过来,得到消息的国王都会到东门口,率领僧俗大张旗鼓地欢迎玄奘,这个国王没有这样做。尽管这样,玄奘是从突厥王朝的叶护可汗那儿来的,可汗还在自己的军队里寻找通晓汉语和西域各国语言的人才,让他们一路护送玄奘往前走,所以飒秣建国虽然厉害,但看在叶护可汗的面子上,这个国王还是接见了玄奘。这个国家本来就不信仰佛教,对佛教也没有善意,如果是一般人的话,国王反正也接见了我,我补充点粮食和水果,换点马,再打点水就可以走了,而玄奘没有。玄奘不是这样的人,也不是这样的性格,他绝不会轻易放弃感化一国国民、感化一国国王,使其皈依佛教的这么一个机会的。
放在今天,玄奘绝对是一个公关高手,他非常善于寻找朋友,更善于化敌为友,善于把一切不利于他求法事业、弘扬佛法的力量,转化成对他的事业有帮助的力量。在来这儿之前,他处理和突厥叶护可汗的关系就非常成功。叶护可汗原本不信佛教,也是一个拜火教徒,但最终受到玄奘人格的感化,开始支持玄奘,并派人护送他西行。到了飒秣建国,玄奘利用国王款待自己的大好时机,对这个国王展开了强有力的弘法工作。玄奘本身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佛教教育家,在佛教历史上,本来就强调用各种方式来弘法,玄奘深谙此道。从这个角度看来,玄奘是一个懂得因材施教的优秀教师,绝不像《大话西游》里的那个唐僧,唠唠叨叨,言不及义。现实历史当中的玄奘,绝不是这么一回事。最终,飒秣建国国王被感动了,最起码短暂地折服了——不一定是被佛法所折服,而是被眼前这位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求法僧的风范、魅力所折服了,国王“欢喜请受斋戒”。斋戒是佛教的一种仪轨,他开始按照佛教的礼仪敬事,按照佛教的规矩生活。这可能是短暂的,但至少国王被折服了,于是对玄奘“遂致殷重”,也就是说,他对玄奘的态度逐渐变得殷切和尊重起来。
尽管玄奘折服了国王,但仍然无法改变飒秣建国整个国家的信仰,而此时的飒秣建国却发生了拜火教徒与佛教徒的冲突。玄奘巧妙地化解了这件事情,这不仅证明了玄奘对国王做的思想工作对佛教的弘扬有好处,也展现了玄奘人格的另一方面:他不仅仅是一位僧人,作为一名社会人,他在处理问题、摆脱困境、化解矛盾方面,有着超凡出众的能力。
原来,跟玄奘同道而来的还有两位僧人,这两个小师父不像玄奘那样有宗教敏感性,而是按照佛教的老规矩来办事。他们到了飒秣建国,一看那里有两座庙,就去烧香礼佛,结果被一帮拜火教徒放火驱赶。这两位小师父又惊又怕,赶紧跑来跟玄奘说,让他向国王反映这件事。前面已提到过,按照拜火教事火的做法来驱赶僧人,是这个国家的传统习惯,就算国王没有提倡这种行为,最起码也是默许的。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飒秣建国的国王受到了玄奘的感化,所以闻报大怒,下令把放火的人给抓起来,然后国王召集都城的百姓,下令要砍去这两个放火人的双手。这在一向崇尚拜火教的飒秣建国是前所未闻的,估计当时给民众带来的震动非常大。
在这个时候,一般人也许会认为这是继续推广佛法的好机会,至少不会去阻止国王的处置。但是,宽宏大量的玄奘却没有这样做。首先,玄奘是虔诚的佛教徒和得道的高僧,这种血淋淋的毁人肢体的刑罚他不会认可。第二,他有自己的考虑,劝说国王不要对这两个放火的人施以如此严酷的刑罚,将使得在场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佛法的宽宏大量和慈悲为怀,这也是宣扬佛教非常好的机会和方法。于是,国王听从了玄奘的劝告,免去纵火者的砍手之刑,就每人打几棍子,然后赶出都城了事。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玄奘不劝了,他处理事情是非常有理有节的,因为同时也要考虑国王的权威,顾及国王举动的象征意义。况且,他已经做到移风易俗了。由此可见,玄奘在处理这种世俗事务方面是非常精明能干的。那么这样的一种处置,带来的是什么效果呢?
自是上下肃然,咸求信事,遂设大会,度人居寺。其革变邪心,诱开矇俗,所到如此。
也就是说,自从这件事情以后,国中上下肃然,大家再也不对路过的僧人采取这种放火驱赶的激烈行为,而且开始度僧居寺,就是国王开始剃度僧人,让他们居住在这两座寺庙里。整个飒秣建国宗教信仰的风俗,以这件事情为标志,发生了一种很微妙的变化:佛教在这里站住脚,不仅没有人去驱赶僧人,而且剃度僧人,居住到这个寺里面,佛教的住持、僧团在当地扎根了。
[离开飒秣建国之后,玄奘来到了古代的大夏这一块地方,并在这里遇到了一场人伦的惨剧。而这场悲剧的发生,也对玄奘的西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玄奘继续往印度赶路,他在经过了四五个小国家之后,又往西南走了三百多里,到达了羯霜那国。这个国家一直是有的,也就是汉语史籍当中记载的史国,汉族当中很多姓史人的祖籍应该就是在这里。玄奘在这里并没有留下非常丰富的记载,因为这个城市在当时还没有完全建成,玄奘就匆匆地经过,进入了帕米尔高原的西部地区,从山里面穿山越岭,到达了铁门。
铁门是西突厥的一个要塞,它就在今天乌兹别克的南部,是古代中亚到南亚的交通要道。出了铁门,玄奘就到达了*(左者右见)货逻国。这个国家就是西汉时期著名旅行家张骞曾经到过的大夏,用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话说,这块地方“南北千余里,东西三千余里,东扼葱岭,西接波剌斯(即波斯),南大雪山,北据铁门”。这块地方在当时是一个文化交流最集中的地方,人类历史上两大璀璨的文明——印度文明和伊朗文明在这里交汇,也是东西方文化交错的地区。但是玄奘到达这里的时候,已经是盛况不再了。大夏不再强盛,这个方圆几千里的地方分裂成几十个国家,其中的小国家和小城邦都臣服于突厥。玄奘抵达了这几十个国家当中的一个小国——活国,也就是今天阿富汗的昆都士,并且在这里遭遇了一场惨剧。按照汉族的伦理观来看,这简直是一场人伦的惨剧。
这件事一开始的时候,完全是一件让人非常快乐和意想不到的事情——玄奘在活国遇见了叶护可汗的长子。这位长子叫呾度,史籍上称为“呾度设”。“设”是个官名,别部统兵长官的意思,就是统帅这个部落的长官叫“设”。这可以说是故人之子了。玄奘跟那个叶护可汗相处得很愉快,而且随行到这里的,应该还有叶护可汗派出的那些通晓西域各国语言的官员,这原本是一件让人很开心的事情。更让人高兴的是,这个呾度设还是高昌王的妹夫,那就跟玄奘也有亲戚关系了,因为玄奘认了高昌王为王兄,玄奘等于也是他的小舅子。在充满艰险的漫漫旅途当中,还有比这样的事更让人宽慰和高兴的吗?问题是,玄奘到达的时候,呾度设的夫人,也就是高昌王的妹妹刚刚去世,当玄奘把高昌王的信给呾度设的时候,呾度设一下悲从心起,便嚎啕大哭。看来,这个呾度设和夫人的感情是非常好的。而根据记载,呾度设当时又身患重病,大概是因为他的这个夫人刚刚去世,心情悲痛,自己正好又在重病之中,于是对玄奘说:“弟子见师目明,愿少停息。若差,自送师到婆罗门国。”(法师您从高昌这边一路过来,我看见你眼为之一明,心情一下子好多了,请您在这里稍微停歇一下,如果我稍微好一点的话,将亲自送您到娑罗门国。)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因为呾度设不是一般人,先撇开他是活国的国王不说,他还是叶护可汗的长子,如果由他亲自送到印度,玄奘这一路会少很多麻烦,西行求法之路也会平坦得多。这个时候,好像老天也有意来帮助玄奘,从印度来了一位梵僧,来为呾度设念咒。印度的传统当中有各种各样的咒,比如咳嗽时让人念个咒,叫咳嗽飞掉。这个梵僧非常擅长此道,为呾度设诵咒之后,呾度设的身体也的确好转了。
但是,呾度设的身体好转以后,并没有马上履行他对玄奘的承诺,亲自送他到印度去,而是忙着做了另外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再结婚,又娶了一个比他年轻很多的娘子。从史籍留下来的蛛丝马迹来判断,这个呾度设起码有过三次婚姻。第一次不知道夫人是谁,但是留下了一个儿子,这个时候已经长大成人。第二次婚姻就是跟高昌公主,也留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还年少未成人。第三次就是这个小娘子了。谁也没有料到,就是这次婚姻,给呾度设带来了杀身之祸,大儿子串通小娘子,用毒药把呾度设给毒死了。这个在历史记载当中很明确,呾度设被毒死之后,这个大儿子自立为设,还娶了小娘子为妻。按照汉族人的想法,这里面肯定有奸情,其实倒也未必,因为当时很多的西部民族有收继婚的风俗,就是父死收继后母,兄死收继长嫂,不足为怪。
在这种情况下,呾度设送玄奘到印度的承诺,当然是无法兑现了。无奈之下,玄奘只能继续在活国逗留。逗留期间,玄奘倒也并不是一无所获,他遇到了一位叫达摩僧伽的高僧,他曾经在印度留过学,在葱岭以西有着非常高的声望。疏勒和于阗在当年都是佛教的重镇,但是这两个国家的僧人居然都不敢和达摩僧伽对谈!玄奘一路上从来不会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但是考虑到这些胡人高僧的性格和做事方式难以琢磨,于是就辗转托人先去了解一下,达摩僧伽到底精通哪些经典和学说。谁知道这一打听,首先惹恼了达摩僧伽的众多弟子:你玄奘不直接上门来请教,反而辗转打听这些东西!达摩僧伽倒颇有点气度,毕竟是一代宗师式的人物,他的回答充满了自信:“我尽解,随意问。”这话的意思非常明确,佛教的各种学说和经典我都能理解和解说,请你随意来问。玄奘心怀厚道,他知道达摩僧伽是不修习大乘的,就以小乘经典发问,而对方的回答和解释并不怎么样,有诸多破绽。辩经失败以后,达摩僧伽服气了,也非常难得,不仅和玄奘相见欢喜,还到处为玄奘扬名,说他比自己高明(处处誉赞,言己不能及)。
[玄奘在西行求法路上,经历了好几次与高僧的辩经,却始终没能解开他在佛学上的诸多困惑。看来只有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才能求得最高最完备的佛法。但要去印度,就必须获得国王的帮助。当玄奘请求活国的新国王时,新国王的一个建议,竟使得玄奘没有立刻赶往他一心向往的印度,这是为什么呢?]
玄奘的目的地当然是印度,在活国的短暂停留是无可奈何之举。他的那位故人之子呾度设已经不幸去世,玄奘犹豫了半天,还是去找了这位毒死呾度设的新国王,请求他派出使者,提供马匹,以便他继续往印度前行。这位新国王的确也很不错,不仅按照玄奘的要求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帮助,而且还很善意地建议玄奘,在去印度之前先到附近的一些地方去看看,比如他属下就有一个缚喝国,这个国家有“小王舍城”的名声(王舍城是当时印度一个非常著名的大城市,以经济繁荣、宗教发达著称),圣迹很多,而且也顺路。正巧,缚喝国有几十个僧人来参加呾度设的丧礼,玄奘于是就和他们结伴而去了。
缚喝国其实是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大夏的都城,我国的《史记》、《后汉书》中称它为蓝氏城,希腊罗马作家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在著作中也提到过它。缚喝国并不大,但寺庙有一百多所,僧人三千余人,可见佛法很兴盛。玄奘在这里游历,留下了非常珍贵的记载。这里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寺庙,叫纳缚僧伽蓝,意思是新寺。这是一座美丽的寺庙,里面藏有大量的珠宝,有毗沙门天像守卫着。传说叶护可汗有个儿子叫肆叶护可汗,他率领大军前来劫宝,在离此不远的地方安营扎寨,夜里就梦见了毗沙门天,对他喝道:“汝有何力,敢坏伽蓝?”还用长戟刺穿了他的胸背。惊醒过来后,肆叶护可汗心口疼痛不已,尽管赶紧忏悔,不久还是死去了。
在这座庙里,玄奘还遇见了同样前来礼敬佛迹的般若羯罗,这是一位杰出的小乘学者,名满印度,和玄奘一见如故,“相见甚欢”。玄奘遇到了这样一位值得请教的高僧,干脆就停留了一个多月,跟从般若羯罗研究佛典。同时,玄奘还和那里另外两个有学问的僧人达摩毕利、达摩羯罗交上了朋友,共同研讨。
玄奘魂牵梦萦的是印度,当然是一心一意想早点赶到心目中的圣地。但是在我们的历史记载当中,玄奘在这里出现了一段停顿,因为他的声名越来越大,不停地有别的国家,或者当地的君主邀请玄奘去巡礼拜佛。玄奘为了增广见闻、长进知识,也就接受了这些邀请。玄奘一路巡礼佛迹、一路求学,不但吸收了沿途各国的佛学长处,也为他以后在印度的辩经中博得最高的声名打下了基础。
[然而,从那里到印度还有一段遥远而艰险的路程,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并没有神通广大的徒弟一路相助,那么他是如何越过接下来的一个个险峰的?他在西域小国又有着怎样的见闻呢?请看下一讲“走进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