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游记》 第四讲 潜往边关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唐太宗的“御弟”,奉旨前去西天取经。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却是偷偷从长安出发的,但刚到凉州就被勒令返回。一心求法的他竟冒生命危险,继续西行,准备偷渡边关。

    当时唐朝开国不久,局势并不那么稳定,用史籍上记载的话来讲,是“国政尚新,疆界不宁”。首先,唐朝和吐蕃(大致相当于今西藏)的关系相当紧张,吐蕃的军力非常强,控制面也非常大,曾经一度攻陷过长安。其次,唐朝和北部突厥的关系也非常微妙,突厥部落经常入塞攻略城池,掠夺人口,唐朝正准备向突厥用兵。同时,新开国的统治者往往担心国内的劳动人口或可以充当兵源的壮丁人口会流失到域外去,在王朝新成立的时候都会发布“禁边令”。因此唐朝出于多种考虑,三令五申禁止国民出境。所以玄奘刚走到凉州,就遇到了一场非常严峻的考验。

    当时凉州的最高军政长官——都督李大亮,自然也接到了禁止国民出境的命令,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有人向李大亮密报了玄奘到达凉州的消息,并称他有出境意图,史籍上记载的原话是:“有僧从长安来,欲向西国,不知何意。”可见当时有很多人对玄奘西行出国的真正意图是不了解的。而当时玄奘身处凉州,正在李大亮的管辖范围之内,如若失职,唐王朝对于地方官员的问责和处罚都是非常严厉的。因此,在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李大亮不敢掉以轻心,立刻派人找来玄奘,明确要求他打消西去的念头,并强令他往东返回长安。

    [返回长安就无法求得真经,而继续西行,一旦被捉,必受重罪严惩。在这种情况下,玄奘会如何抉择呢?]

    玄奘仍然坚信佛祖会保佑他这个虔诚的佛家弟子完成西行求法的伟业,决计不听从李大都督的摆布,下定决心潜往边关,从凉州再向西行,想办法找机会偷渡出境。

    这样的念头想想都觉不易,要付诸实施更是谈何容易。在真实的历史之中,在这个关口,真正帮上玄奘忙的有两个人。第一个仍然是凉州都督李大亮,他虽然官职显赫,但因为政务军务实在过于繁忙,因此在勒令玄奘东返之后,并没有派人将他强行押解回长安,这就给了玄奘一个喘息的机会,在客观上起到了相助的作用,否则他西行求法的进程必将延后。

    第二个就是当时河西佛教的领袖慧威法师。慧威法师当时的地位相当于凉州地区的佛教协会主席,非常能够体谅玄奘一定要西行求法的决心。他不方便亲自出面,便派了两个自己的亲信弟子——慧琳和道整,给玄奘带路,悄悄护送他离开凉州。在这个当口,有人做向导是最重要的,有了慧威法师的关心利暗中的帮助,玄奘便悄悄地往西走,离开了凉州。由于在凉州刚刚露出一点口风,就被李大都督勒令返回,玄奘再也不敢再堂而皇之地往西走,改为昼伏夜行,白天休息,夜间赶路,在两个同伴的掩护之下,一路向西而去,小心翼翼地来到了瓜州(今甘肃安西县)。

    不幸的是,在千余年前的唐朝,政府机关已经非常有行政效率,玄奘一到瓜州,就被瓜州刺史独孤达发现了。

    独孤达发现有外来僧人到了瓜州境内,幸而他并不知道来者何人以及事情原委,也不清楚玄奘的西行打算,只把他当作一位从首都长安云游至此的高僧,欢天喜地以地方长官的身份予以接待,并布施给他许多东西。

    玄奘吃一堑长一智,不明说自己将往西行,而是在瓜州向当地人打听,切实了解往西走的路。但是他很快就明白过来,要潜往边关偷越出境,实在是太困难的事情。

    再往前走,首先就是一条大河,湍急无比,绝不可渡。这条河就是今天的葫芦河,现在的水流不那么大,当年应该非常充足,回族人称它为布隆吉河,是疏勒河的一条支流,也是西北的一条大河。这条河首先就过不去,就算能过去,前头还有一个玉门关,类似于现在的海关,没有官方证件肯定出不去。就算能出去,前头还有“五烽”,即五个以烽火台为核心的边防站,里面驻有守边将士,张弓搭箭,日夜值班,随时会捉拿偷渡出关的人,或者索性将来人乱箭射死。并且这五烽之间各相距百里,途中绝无水草。就算玄奘每次都偷水成功,连过五烽都没有被人发现而葬身箭下,前面还有八百里莫贺延碛。“碛”就是戈壁沙漠,一直要出八百里沙漠才能到达伊吾国(伊吾相当于现在的哈密,位于新疆东部)。玄奘一听到这样的消息,不免心中凉透,只觉前路茫茫,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印度。

    在唐朝,中外交通有着各种各样的通道,经西藏而行的叫“麝香之路”,主要运送的货物是麝香;也有“海上丝绸之路”,以运送瓷器为主;还有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唐朝分为三条,分别是北道、中道和南道,北道的行经路线为:伊吾——蒲类海(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铁勒部——突厥可汗庭;中道的行经路线为:高昌——焉耆——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疏勒(今新疆疏勒县)——葱岭;南道的行经路线为:鄯善——于阗——朱俱波——喝槃陀——葱岭,光听这些名字就瘆得慌。玄奘当时西行不比我们现在,我本人参加丝绸之路考察的时候后勤补给完善,有四轮驱动车,遇到危险可以随时救助,而即便这样,我们也是一路沿着边缘有路基的地方而行,都觉十分难走,对于当时的玄奘而言,就更加难不可当。

    玄奘西行的时候,为了躲避关卡,是沿北道和中道交叉而行的,回程则差不多是沿南道而归,因此实际上是将丝绸之路的三条道都走到了,还捎带了一点“草原之路”(也是当时中外交通的主要管道之一),其中的困难和艰辛,我们不难想象。

    就在这个当口,天雨偏逢屋漏,玄奘的马又死了。他屡受打击,束手无策,极其郁闷。据历史记载,当时他在瓜州逗留月余,无计可施,又决不愿往东归去,便逗留在当地。但就在他停留瓜州期间,又遇到了更大的麻烦事。

    [让玄奘意想不到的是,曾在不经意间帮过他的都督李大亮,这时却成了他西行最大的拦路虎。他是怎样对待玄奘的呢?玄奘又能否脱离危境到达边关呢?]

    凉州都督李大亮突然想到,不知玄奘是否听从他的勒令回到长安,便派人打听玄奘的下落。一打听之下,才发现玄奘非但没有往东回到长安,还悄悄向西而行,李大亮顾及自己可能要担负的责任,一气之下,立刻发下访牒,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通缉令,称:

    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

    李都督不清楚情况,还以为玄奘想要到西藩(吐藩)去,便下令各地守株待兔,严厉候捉。

    读者诸君不要认为古代江山阻隔通讯很慢,其实唐朝的通讯系统很发达,杨贵妃想吃荔枝还有人给送,也就靠快马加鞭,荔枝就被新鲜地运抵长安了,可见官方驿道的交通速度其实是非常快的。这个通缉玄奘的访牒一路发下来,玄奘还未及得知,就先传到了瓜州刺史独孤达手中,所谓“县官不如现管”,独弧达先不看,访牒文书又落到“现管”的州吏李昌手中。李昌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虽然文书上没有玄奘的画像,他心里也隐约感觉到瓜州境内的这个僧人就是通缉令上的玄奘,便拿着通缉今去找他了,

    [李昌是地方官员,捉拿玄奘是他职责所在;而他又是佛教徒,觉得西行求法是件好事。李昌是会秉公处置、逮捕玄奘,还是会放玄奘继续西行求法呢?]

    李昌见到玄奘后,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问道:“师不是此耶?”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说:“师父,您不是吧?”二是说:“师父,您不是吗?”若按后一种翻译方式理解,几乎等于说玄奘就是通缉令上的人;而按前一种方式理解,则是比较善意的。这句问话语带双关又滴水不漏,足见李昌这人了不得,当个中层干部是屈了他的才。

    玄奘自然听出其中的话外之意,心中不由得怦然打鼓。假如照实作答,便会被作为通缉犯遣返长安;如若不承认,又将违背“出家人不打诳语”的戒律。身处两难境地,不敢贸然作答,只好瞪着李昌,闭口不言。

    李昌这句问话如此巧妙,却得不到玄奘的回答,等于白问,一急之下,又道出一句:“师须实语。必是,弟子为师图之。”李昌真是厉害之人,这句话又击中了玄奘的要害,所谓“必是”,既可以理解为“您肯定是访牒上通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您假如真是访牒上通缉的人”。

    玄奘一看事已至此,便实话实说,说明自己违背李大都督的意思,并未东回长安,而是一路西行至瓜州,决心西去求法,不改初衷,向李昌表明了态度。

    李昌本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听之下,对玄奘当然非常钦佩,便又对他说:“师实能尔者,为师毁却文书。”若从行政执法来看,真不好说李昌是个好干部还是坏干部,通缉令说撕就撕了;但从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角度来看,他无疑是个大好人。当时他对玄奘所说的话,几乎全被史料保存下来,在我阅读古汉语文献的经历当中,这种一语双关、相互照应又滴水不漏的说法,实属罕见。李昌被玄奘的人格和西行求法的决心打动,确信他眼前所见的这位法师,是肩负着重大使命,能够西行万里去佛祖的故乡求得佛法的,因此将他力所能及的对玄奘的帮助,都做到了极致——纵之不擒,善意提醒,当面撕毁访牒。

    再者,按唐朝时期的制度,访牒下发一次后抓不到人,还会一直不停地继续下发,始终算是悬案未决。因此,如果玄奘不尽快离开瓜州,刺史独孤达迟早会将他缉拿归案,押回给凉州都督李大亮,而如果落到李大亮的手上,敬酒不吃吃罚酒,必将被遣回长安甚或就地关押。身为一级政府的行政官员,李昌很清楚这其中的轻重利害,于是又对玄奘说了四个字:“师须早去。”

    玄奘从前一直在长安、洛阳、四川,荆州等地活动,都属于当时中国经济比较繁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此次他真正从偏僻的路途往西行,又打听到如此险恶的前景,马也死了,慧威法师派来陪伴他的道整又到敦煌去了,只剩下一个慧琳。而这个慧琳大概是名如其人,非常秀气和懦弱,玄奘看他不像能够结伴长途跋涉之人,便也不强求他随自己去渡过马上就要面临的艰难险阻,千脆把他放回去,孤身一人上路。

    此时,两个向导一个走了、一个辞了,身后又有缉捕他的都督李大亮,如果在城市的范围内活动,被缉拿归案是早晚的事。玄奘已经没有选择,只能继续向前,而他恐怕连在瓜州就地买马、准备粮草的可能都没有了。他之后将要面临的,除了来自政府缉拿的压力,还有更多比无人区更严酷的自然环境的艰险。

    [玄奘就是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仓促地开始了偷越国境的冒险,他还会遇到哪些难题呢?请看下一讲“偷渡国境”。]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