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思想主要依据的是“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是指佛陀入灭后八、九百年左右,世亲所作的《往生论》。历来的净土宗祖师大多依据“三经一论”以及马鸣、龙树等诸论师赞述“三经一论”的要义来弘传此宗。后增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称之为五经一论。善导所著《观无量寿经疏》四卷、《往生礼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上下两卷、《般舟赞》一卷,号称五部九卷,为该宗重要著作。
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二卷,现行本依《开元录》作曹魏嘉平四年(252)康僧铠译。这是叙述阿弥陀佛过去的因行和所创建的净土功德庄严并此土众生往生行相的经典。为净土三部经之一。
此经的汉文译本,相传前后有十二种,在这题称魏译一种而外,现存的异译本还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后汉支娄迦谶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二卷,吴支谦译。《无量寿如来会》(即《大宝积经》第五会)二卷,唐菩提流支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宋法贤译。以上是五种存本。此外各经录有记载而现在缺本的还有:《无量寿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魏帛延译。《无量寿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无量寿至尊等正觉经》一卷,东晋竺法力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佛驮跋陀罗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宝云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宋昙摩蜜多译。以上是七种缺本,如《开元释教录》卷十四说:“右七经与《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同本,此经前后经十一译,四本在藏,七本缺。”加上《开元录》以后出现的宋法贤译本,即为五存七缺共十二译本。
但以存本论,现行的魏康僧铠译本,在《出三藏记集》和《梁高僧传》中皆未列载,《开元录》以前隋、唐诸经录中均以此本列为法护所译,《历代三宝纪》则并载僧铠和法护两种译本。但此经的译语、译例与宋宝云所译的《佛奉行经》等却颇相接近。宝云译本已见诸《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可见从那时以来一向存在,到隋代才成缺本,今本或即宝云所译,被误题为魏译本。又此经的异译本《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开元录》题为支娄迦谶所译,而梁《高僧传》和《开元录》以前隋、唐诸经录中却均将它作为魏帛延译。但《出三藏记集》卷二又录有法护译《无量寿经》,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勘诸法护其他译籍,与此经译语又多相近,因之此经或即原为法护译本亦未可知。
又以缺本论,晋竺法护和宋宝云译本可能即是支娄迦谶和僧铠译本,已如上说,此外,后汉安世高译本,在《出三藏记集》等古录中未列。仅据《历代三宝纪》卷四谓安世高有此译本,似难认为事实。东晋竺法力译本《出三藏记集》等亦未列载,只《历代三宝纪》谓见诸《释正度录》,也堪疑问。刘宋佛驮跋陀罗和宝云所译的原是一本,据《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两人皆于刘宋永初二年(421)。扬都道场寺同时同处译出,因之这两译似属一事。又昙摩蜜多译本,隋《法经录》和《开元录》虽皆列载,似系误传。
此经的藏文译本,系由胜友、施戒与智军共译出,现存于藏文大藏经中。
此经梵本,系于十九世纪中在尼泊尔发现。英国马克斯·缪勒和日本南条文雄于1882年据以刊行。嗣又用英文加以译出,收于1894年出版的《东方圣书》第四十九卷中。此经的日文译本,有南条文雄、获原云来、椎尾辨匡、河口慧海等依据梵、汉、藏文本译出了多种日译本。但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古来一般均通行汉文译本,而尤以曹魏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在各国流传最广,这当是由于这一译本在中国古来即已盛行弘通,对于此经的讲诵疏注最为兴盛的影响所致。
今依曹魏译本略叙此经的内容:此经叙述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并诸大菩萨众一时来会。这时世尊姿色清净,光颜巍巍,阿难启请,佛即为说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出家名号法藏,发无上心,五劫思维;摄取诸佛国土的清净之行,并发四十八项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大愿,经过了漫长的时期,累积了无量德行,在十劫以前便已成佛,号无量寿,光明寿命最尊第一,并已成就无量功德庄严的安乐净土,其土声闻菩萨无量无数;国中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宝树宝池等都以七宝严饰,微妙严净,随意饮食百味,演出伎乐万种,皆是法音。其国人众智慧高明,颜貌端严,但受诸乐,无有众苦。众生往生彼国都入住正定聚。至于往生的行相,有上辈、中辈、下辈三种分别。国中菩萨都得到一生补处,以观世音、大势至为其上首。众生生彼国土皆具三十二相,智慧圆满,神通无碍,殊胜安乐说不能尽。佛劝弥勒并诸天人等,各勤精进,不要怀疑,信心回向,便能在彼国七宝华中化生,他方十四佛国乃至十方无量佛国菩萨往生彼国的也无量无数。弥勒、阿难等诸大菩萨、声闻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此经的各种译本叙述弥陀成佛的因果、净土依正二报、众生往生的行果大体相同,但在文字记载上互有出入。宋王日休以现存汉译四本(除唐译《无量寿如来会》)各有所长,因而校辑会为一本,题名《大阿弥陀经》。后来清魏源又步王氏的后尘,编为《无量寿经会译》一卷。这是由于净土念佛在中国盛行,因而此经各译本文义的异同,遂为一般佛教学人所重视。今就魏译为主以各本对照,如序分中来会的听众,魏译有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吴、唐两译同后汉译说是千二百五十人,宋译,藏译和梵本说是三万二千人。又魏译列菩萨众十七名,唐译列十三名,藏译和梵本仅列慈氏菩萨,其他三译都未列。叹菩萨德中,魏、唐两译大致相同,其他诸译本部未有记载。正宗分中叹佛德偈,魏译四言八十句,后汉译五言八十句,唐译七言四十二句,宋译七言三十六句,藏译和梵本有十颂,吴译没有偈颂。关于法藏所选择的净土,魏译为二百一十亿,后汉及吴两译同,唐泽二十一亿,宋译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藏译八一一百千千万亿,梵本八十一百千俱胝尼由他佛刹。法藏所发的奉愿,魏译四十八愿,唐译同,后汉及吴两译二十四愿,宋译三十六愿,藏译四十九愿,梵本四十六愿。又这些愿文互有出入,次第也不相同,成就文也不一致。说成就中,后汉及吴两译有阿阇世太子愿生净土说,其他译本都无。三辈章诸译本具备,但唐译简略。
十方菩萨往觐偈,魏译五言百二十句,后汉及吴译六言百二十八句,唐译五言五十句,宋译七言四十句,藏译和梵本二十一颂。佛劝世人离五恶行五善段,魏、后汉及吴三译都有,唐、宋两译及藏译梵本都无。流通文中,魏、唐、宋三译并藏译梵本有咐嘱弥勒文,后汉及吴两译都无。特留此经文诸译都有,但唐译在此终有偈颂四十二句,宋译有二十句,藏译和梵本有十颂。经末现瑞证成一段,魏、唐、宋译及藏译梵本都有,后汉及吴两译都无。但各本内容大致无异。因而近世学者称此经的梵文原本似有两三种云。
此经在印度似已颇为流行,世亲菩萨造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大概是依此经义而作。北魏昙鸾的《往生论注》(即前书的注解)中,也说明是正依此经。从南北朝以来,此经在中国盛行弘通。北齐地论宗灵裕,隋净影寺慧远,嘉祥寺吉藏,唐西明寺圆测,以及璟兴、法位、玄一、乃至清彭际清等均对此经加以疏释,而并依据曹魏译本,可见魏译本在中国流传的盛况。
此经过去在朝鲜、越南也传习颇盛。尤其是在日本由于净土宗开创者源空,真宗创立者亲鸾均专依此经发挥他力易行念佛的宗义,对于此经的弘扬更形显著。
此经的主要注疏,现存有隋慧远的《义疏》二卷,吉藏的《义疏》一卷,清彭际清的《起信论》三卷。新罗憬兴的《连义述文赞》三卷,玄一的《记》一卷,元晓的《疏》一卷,日本源空的《释》一卷,了慧的《钞》七卷,圣聪的《直谈要注记》二十四卷,道隐的《甄解》十八卷,西吟的《显宗疏》十卷等。
现今佚传的重要注疏,尚有灵裕的《义疏》二卷,知玄的《疏》三卷,法位的《义疏》二卷,圆测的《疏》三卷,大贤的《古迹记》一卷,义寂的《疏》三卷,寂证的《述义》三卷等。
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刘宋畺良耶舍译。是叙说观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修行往生法门的经典。
此经古来称为《观无量寿佛经》(见《大周众经目录》卷三、《开元释教录》卷五、《贞元释教录》卷七等),又称为《无量寿观经》(见《历代三宝纪》卷十、《众经目录》卷一、《大唐内典录》卷四、《古今译经图记》卷三、善导的《观经疏》等),但一般通称为《观无量寿经》(见《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安乐集》卷上、慧远的《观经疏》、《乐邦文类》卷一等),或又简称为《观经》。是中国净土宗所依的三部经之一。
此经的汉译是刘宋元嘉年中(424~442)畺良耶舍在建业(今南京)钟山道林精舍译出(见《高僧传》卷三《畺良耶舍传》、《法经录》和这以后诸录都沿用此说)。汉译现存只此一本。此外,《历代三宝纪》卷四和卷七,列举后汉和东晋两种失佚本,虽然不尽可信,但据《净土往生传》卷上《僧显传》说,“显得梵僧传译新经,经之文备以净土三事因愿泪九品往生次第”,这似乎也说出东晋时已有此经的译本。又《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失佚经录》中也列有此经名。这也可为此经古时有失佚本的证明。又据《开元释教录》卷五说《宝唱录》载有刘宋时昙摩蜜多一译,这当是由于畺良耶舍和昙摩蜜多同时并居钟山各弘禅法因而误传之故,实际刘宋时只有畺良耶舍一种译本。
此经的梵文原本早已佚失,藏文未有译本。近世新疆发现有维吾尔文译本,日本西本愿寺藏有此片断。英文译本有日本高楠顺次郎1894年依据汉文刘宋译本译出的译本,收于《东方圣书》四十九卷中。
此经的内容,是叙述王舍城内阿阇世太子,听信提婆达多的恶言,将其父频婆娑罗王幽闭于七重室内,欲令饿死;后来又将母幽闭于深宫,不令出外。这时韦提希忧愁憔悴,遥礼耆阇崛山向佛祈祷,佛和目犍连、阿难现身王宫内,时韦提希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佛即在宫内为她宣说三福、十六观的往生法门。韦提希闻佛说后,欢喜悟解,得无生忍。
此中所说的三福、十六观,即是往生净土的修行方法。三福是:一、世福(孝亲、敬师、戒杀、修十善业),二、戒福(受持三皈、众戒并护威仪),三、行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诵大乘经并劝他行)。这三种福业,又称为净业正因,是往生净土的基本条件。十六观是:
一、日想观(观日轮没处的西方净土),二、水想观(观水清彻结水,成琉璃地金刚宝幢珠绳台阁华幢等),三、地想观(依水想观成极乐国土庄严了了分明),四、宝树观(观极乐国土宝树殊胜庄严),五、宝池观(观宝树间八功德水宝池庄严),六、宝楼观(观宝池边宝楼阁天乐说法庄严),七、华座观(观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七宝莲花台座庄严),八、像观(粗想莲华上座阿弥陀佛并观音、势至两菩萨和极乐世界各种庄严),九、真身观(由像观转而正观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好庄严),十、观音观(观阿弥陀佛左边的观世音菩萨身相庄严),十一、势至观(观阿弥陀佛右边的大势至菩萨身相庄严),十二、普观(观想自生极乐世界莲华上普观以上依正庄严),十三、杂想观(随顺阿弥陀佛及两菩萨或其首像庄严),十四、上辈生想观(观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三种往生的行相),十五、中辈生想观(观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三种往生的行相),十六、下辈生想观(观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三种往生的行相),并说明下下品五逆恶人还可以十念阿弥陀佛名号而得往生。这十六观中前七观是观佛的依报,次六观是观佛的正报,后三观是三辈九品往生行相。以上十六观法即是此经所明往生净土的观行。
对于这十六观门,我国古来各家颇有不同的解释,但以唐善导的疏解最为流行。据《观经玄义分》所说:古来诸师以为这十六观都是定善,善导则以观佛依、正的前后十三观是定善,观三辈九品往生的后三观是散善。又古来诸师以为这十六观都是佛应韦提希请而说,善导则以前十三观定善是佛应韦提希的启请而说,后三观散善是佛无问自说。又后三观中三辈九品,古来诸师有认为上辈三品是约大乘贤圣,中辈三品是约二乘学人,下辈三品是约大乘始业凡夫;善导则认为都是约今时的善恶凡夫,欲令同沾九品生信乘愿往生而言。善导的这一解说,为后世净土法门所广泛宣扬。
又对于此经的经文,古来诸师多以序、正宗、流通三分分判。善导则以此经分为王宫会和耆阇会两会,王宫一会又分序、正宗、得益、流通四分,耆阇会也分序、正宗、流通三分。又善导称此经“以观佛三昧为宗,又以念佛三昧为宗”,这可说是对于此经的较为具体的总论。
此经自从刘宋畺良耶舍译出以后,这一观念往生的法门便日见弘通。乃至隋、唐以来各宗著名的大师如慧远(地论宗),吉藏(三论宗)、善导(净土宗)、怀感(慈恩宗)、澄观(贤首宗)、元照(律宗)等都加以尊重奉持并广事疏讲。其中尤以善导的疏中,广泛发挥了此经的玄义。
此经的重要注疏,现存有隋慧远的《义疏》二卷,吉藏的《义疏》一卷,唐善导的《疏》四卷,法聪的《记》一卷,宋元照的《义疏》三卷,戒度的《义疏正观记》三卷,《扶新论》—卷,知礼的《疏妙宗钞》六卷,《融心解》一卷,明传灯的《图颂》一卷,清续法的《直指疏》二卷,彭际清的《约论》一卷,杨仁山的《略论》一卷。
现今佚传的有名的注疏,有唐道绰的《玄义》一卷,怀感的《玄义》二卷,《疏》二卷,璟兴的《疏》二卷,惠苑的《义记》一卷,澄观的《疏》一卷,宋智圆的《刊正记》二卷,《科》一卷,宋择英的《净土修证义》一卷,宋用钦的《白莲记》四卷等。
此经古来在朝鲜、日本也颇流行,尤其在日本弘传很盛。有新罗义寂的《纲要》一卷,太贤的《古迹记》一卷(今佚),日本源空的《释》一卷,证空的《秘决集》二十卷,《疏观门要义钞》二十一卷,显定的《疏楷定记》三十六卷,良忠的《疏传通记》十五卷,又《略钞》八卷(以上均存)等。
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是叙说阿弥陀佛净土功德庄严而劝念佛往生的经典,是佛无问自说的经,净土三经之一。
此经在中国弘传极盛,曾经三次汉文译出。第一译是姚秦弘始四年(402)二月八日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译出。第二译是刘宋孝建年中(454~456)求那跋陀罗在荆州辛寺译出,名《小无量寿经》,今已失传。第三译是唐永徽元年(650)正月一日玄奘在长安大慈恩寺译出,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又此经的藏文译本,系由施戒与智军共译出(一作慧铠日帝与智军共译)。
此经的梵文本,曾于1881年由英国马克斯·缪勒与日本南条文雄在伦敦加以刊行。嗣又于1894年将它英译,收于由马克斯·缪勒于1875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东方圣书》第四十九卷中。又有南条文雄、获原云来、椎尾辨匡、河口慧海等依据梵、汉、藏文译出数种日文本。
此经汉译三本在唐麟德元年(664)撰出的《大唐内典录·入藏录》中已并收入藏,同录卷六并载明第一罗什译本五纸,第二求那跋陀罗译本四纸,第三玄奘译本十纸。又据唐开元十八年(730)撰出的《开元释教录·入藏录》所载,罗什和玄奘译本纸数同上,求那跋陀罗译本则未收入藏。从那时起第二译《小无量寿经》似已佚失。但从元代以来各藏中,又都收有《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十五句五十九字和以下长行四十七字,并标明是求那跋陀罗译,出自《小无量寿经》,这当是第二译中仅存的佚文。至第三玄奘译和罗什译本的异点,即为罗什译本中六方诸佛证成,而在玄奘译本中则为十方诸佛证成;至对勘藏译本和现存的梵本,则和罗什所译的一致。又罗什译的另一异本即古传襄阳龙兴寺石刻《阿弥陀经》,和现行本也有差别,如王日休《龙舒净土文》卷一所说:“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乃隋人所书,字画清婉,人多慕玩,自‘一心不乱’而下云:‘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今世传本脱此二十一字。”这在宋元照当时也已见这石经本,元照《阿弥陀经义疏》中还表示“怀疑今世相传讹脱”,又戒度《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下中也附同上说。但今藏译本和梵本并玄奘译本中,却未见有和这所谓脱文相同的文句。明祩宏的《阿弥陀经疏钞》卷三中,也称此二十一字的所谓脱文,是前人解经掺入的语句,这似乎可信。
此经汉译中的罗什译本,文辞平易而流畅简明,最为汉地佛教学人所乐诵,因之流传最广。这一经的内容,是叙述佛一时在祗树给孤独园,向长老舍利弗等称说西方极乐国土阿弥陀佛依报和正报的功德庄严,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彼国;同时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证成释迦佛所说真实不虚,并对念佛众生共加护念等事。
由于在中国以罗什译本弘传最盛,因而古来各家多据此本从事疏讲。现存的重要注疏,有唐慧净的《义述》一卷,窥基的《疏》一卷,《通赞疏》三卷,宋智圆的《疏》一卷,元照的《义疏》一卷,戒度的《义疏闻持记》三卷,元性澄的《句解》一卷,明大佑的《略解》一卷,明传灯的《略解圆中钞》二卷,大慧的《已决》一卷,智旭的《要解》一卷,清徐槐廷的《疏钞撷》一卷,净挺的《舌相》一卷,续法的《略注》一卷,彭际清的《约论》一卷。
现已佚传的有名的注疏,有姚秦僧肇的《义疏》一卷,唐智首的《钞》二卷,湛然的《决十疑》一卷,宋智圆的《西资钞》一卷,《科》一卷,仁岳的《新疏》二卷,《新疏指归》二卷,《科》一卷等。
此经在朝鲜、日本流传也甚广,朝鲜古德对于此经的注疏,有新罗圆测的《疏》一卷,元晓的《疏》一卷,道伦的《疏》一卷,璟兴的《略记》一卷,玄一的《疏》一卷,太贤的《古迹记》一卷。日本古德对此经的注疏,有源信的《大意》一卷,《略记》一卷,源空的《释》一卷,圣聪的《直谈要注记》八卷等。
往生论
全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又称《净土论》、《无量寿经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经论》、《愿生偈》。优婆提舍,即是“论”的意思。
(一)作者
本论的作者是世亲(又作天亲)菩萨,梵名婆薮盘豆,北印度人。先盛弘小乘,造五百部小乘论等,常在论中诋毁大乘。兄无著菩萨为他忧心不已,于是以善巧引导,使其回小向大,从此研读大乘经教,撰述《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大乘成业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颂》、《大乘百法明门论》等五百部大乘经论,有“千部论师”的美称。
(二)译者
本经为北魏菩提流支大师翻译。大师是北天竺人,大乘瑜伽系的行者。资性聪颖,遍晓三藏,精通咒术,夙怀广弘佛法之志。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至洛阳,受宣武帝的敬重,敕住永宁寺译经。计其所译经论有《楞伽经》、《十地经论释》、《金刚般若经》、《佛名经》、《法华经论》等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往生论》尝授予昙鸾,鸾依之修习,终获大悟,昙鸾作《往生论注》,对净土的弘扬贡献远大。
(三)主要内容
本论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赞叹极乐净土的庄严,阐说修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劝人往生西方。全文是由偈颂和长行组织而成。其中,偈颂共有二十四颂;偈颂后长行则是以问答论议方式解释“偈颂”的内容。
五念门,意指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五种忆念修行门。内容概述如下:
1,礼拜门 身业:一心恭敬礼拜弥陀如来,愿生彼国。
2,赞叹门 口业:至诚赞叹如来名号、功德光明智相,如实修行,求生彼国。
3,作愿门 意业:心常作愿,一心专念,如实修行以止息散乱之心,求生彼国。
4,观察门 以智慧、正念观察彼极乐国土的依正庄严,即:(1)观察安乐国土十七种功德庄严;(2)观察弥陀如来八种功德庄严;(3)观察安乐国中诸菩萨四种功德庄严。如实修毗婆舍那,以观破昏暗之心,求生彼国。
5,回向门 将自己所有的功德善根,普皆回向一切众生,愿同生极乐国,皆共证佛道。
若能如是回向,便可以远离三种障菩提法及三种随顺菩提门法。
(1)远离三种障菩提法
①依智慧门,了知我空法,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的障菩提法。
②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的障菩提法。
③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的障菩提法。
(2)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
①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②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③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摄取众生生彼国故。
本论乃综三经之义,而结成“五念门”的往生法。前四门的目的在使自己趋入菩提,为“自利行成就”;第五门以救度他人出离苦海为目的,为“利他行成就”。如果广修五门,自利利他,能疾速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贴疏
该书是善导大师最被人重视的一本著作,全书分序和四卷正文疏钞。正文疏钞中分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共四义,并按四义分成四卷,将《观无量寿经》的内容作了一个充分的阐述。
玄义分中强调学佛皈命、发愿、祈请的重要,弥陀的弘愿教化,必乘愿往生。
序分义则主要探讨《观经》中阿阇世逆行,释迦佛施教,慈悲开释净土一法。文中提到六时修法的益处。
定善义详讲了《观经》中的十六观法,因正受与果正受。
散善义此帖文字最多,其中文字讲解差不多占了四帖疏的二分之一。“九界自力在弥陀果德回施面前,都是虚假行为,如珍宝牢狱”,先讲了依究竟心、真实心、以果地心为因地觉,随顺弥陀愿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开众生清净眼目,再按《无量寿经》详述佛摄凡夫按凡夫心性,宣示三辈九品。此经被后人称之为“净业行者之指南针”。
往生礼赞
善导大师著;全称《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六时礼赞偈》,又称《往生礼赞》、《六时礼赞》、《礼赞》。本书内容述说于一日六时中,各时唱诵的赞文及其礼拜之法,乃解说净土往生行仪的重要资料。本书被编入唐智升的《开元释教录》中。在日本,也被采入法然以后的净土宗之法式中,而广被读诵。
法事赞
善导大师著;又作《净土法事赞》。具名《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两卷。记弥陀三昧之行业及偈颂者。系记述净土转经行道仪则之著作。上卷卷首题为<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末题为<西方净土法事赞>,下卷首尾都以<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为标目。上卷首先列举奉请偈、启白、召请、三礼、表白、赞文等,其次说明行道赞梵偈、赞文、七周行道、披心忏悔,乃至发愿等行事之次第,下卷将《阿弥陀经》全文分成十七段,每段各加赞文,其次记载十恶忏悔、后赞、七周行道、叹佛咒愿、七敬礼及随意等轨式。
本书是依般舟三昧法而说明转经行道之仪则,书中引用《观佛三昧经》、《地狱经》等所叙述的地狱相,以启发行者厌离秽土之心,又转赞《阿弥陀经》以期鼓舞行者欣羡净土之心。
关于本书上、下二卷标题之所以不同,日僧良忠《法事赞私记》卷上说,上卷意在阐述方便的行道,故题为“转经行道”,下卷专明其行体的转经,故称为“行道转经”,且认为转经是正法,相对于行因而将所求的国度冠上“安乐”之字。
观念法门
善导大师著;全一卷。又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观念阿弥陀集》。本书叙述观、念阿弥陀佛之行相作法及功德。其内容分为三段,先示三昧行相,次示五缘功德,后劝人修行。
般舟赞
善导大师著;全一卷。全称《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又称《般舟三昧往生赞》。本书系依《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等而作之净土赞文,明示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分序文、正赞、结劝三科。序文以自劝劝他为往生净土之正因,并广赞净土之种种庄严。正赞有七言偈赞三十七篇二百八十一行半,各上句附愿往生,下句附无量乐等相唱和,乃赞叹极乐净土之依正二报庄严及三辈九品往生等相。本书中屡屡揭示要报释迦、弥陀佛之慈恩。
“三经一论”和“五部九卷”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后来增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它们共同构筑了净土宗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