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的另一部《楞严经》,全称《首楞严三昧经》,也略称《首楞严经》。
“首楞严三昧”,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健相定”或“勇健定”、“勇伏定”等,是禅定中最高的一种,即“勇者”(指诸佛与十地菩萨)所掌握的禅定。“健相”,表示其性坚固,“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如同转轮圣王所统领的“宝将”,所向无敌。《首楞严三昧经》就是解说“首楞严三昧”的佛经。这部佛经宣称:“首楞严三昧”统摄一切禅定,掌握了它可以拥有一切如意神通、无碍智慧,获得解脱,实现“涅槃”,“遍游一切诸佛国土”。
佛教采用古印度的传统说法,把众生所居住的世界按空间分为高下三个层次,叫做“三界”,包括“欲界”、“色界”、“无包界”,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欲界”有六个层次,从下至上依次为:(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意译为“三十三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
“色界”有四个层次,从下至上依次为“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其中,“初禅天”包括从下至上三重天:(一)“梵众天”。(二)“梵辅天”。(三)“大梵天”。“二禅天”也包括从下至上三重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光音天”。“三禅天”也包括从下至上三重天:(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四禅天”包括从下至上十重天:(一)“无云天”。(二)“福生天”。(三)“广果天”。(四)“无想天”。(五)“无烦天”。(六)“无热天”。(七)“善见天”。(八)“色究竟天”。(九)“和音天”。(十)“大自在天”。
“无色界”也有四个层次,从下至上依次为:(一)“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其中,“非想非非想处”是“无色界”中最高的天,也是“三界”中最高的天,是一个处于绝对寂静状态的地方。《楞严经》里面对它做了这样的解释:“如存不存,若尽不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这里,“非想”指舍弃一切想法,“非非想”指舍弃一切都不想的想法,因此,佛教用“非非”(即“非想非非想”)这个名词表示任何观想都不存在的绝对寂静的状态。“想入非非”的意思就是:进入了任何观想都不存在的绝对寂静的状态。
作为一条成语,“想入非非”已经没有佛教意义,而表示“思想进入了离奇玄妙的境界”,多用来形容完全脱离实际地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