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与人生》 002立地成佛——放下压迫生命的重负 放下就是解脱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乏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

    ——《坛经》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如果执著于外在形有可见的事物或现象,而且把广做法事作为追求佛道的手段,或者到处建立法坛道场,大作功德佛事,或者谈论或有或无的得失,像这样的人,永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本性。

    这段经文点明了“若著相于外”的种种弊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们懂得“放下”、懂得“放手”。不论是“放下”,还是“放手”,都是让人们对某些该放下的事情要敢于放下,勇于放手。

    从古到今,人们为衣食、为名利、为自己、为子孙后代都是忙碌不已,很少有人肯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忙来忙去是为了什么?许多人直到生命的终点才明白,自己的生命太多浪费在无用的方面,而如今却已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体会生命的真谛了。

    唐代的寒山禅师针对这一现象作过一首《人生不满百》的诗——

    人生不满百,常怀干岁忧。

    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

    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

    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

    这首诗可以这样解释:“人生不满百,常怀干岁忧”,尽管人生非常短暂,但是人们却都抱着长远规划,全然忘记生命的脆弱;“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不仅应付自己的烦恼,还要为子孙后代的生活操劳;“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生命中劳劳碌碌都是为衣食生计奔波,哪里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人生的轨迹就如同掉进水里的秤砣一样,直到碰到生命的尽头才会停止。

    寒山禅师以此诗提醒世人:“即刻放下便放下,欲觅了时无了时”。能放下的事情不妨放下,若是等待完全清闲再来修行,恐怕是谁也找不到这样的机会了。

    人生往往如此,拥有的越多,烦恼也就越多,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凡人却试图牢牢把握使它永恒如此,于是烦恼无穷无尽。与其这样,倒不如尽量放下,快乐自然就会到来。

    曾经有一位修行人向优波鞠多尊者求法,尊者说:“你要求法,很好,那么,我说什么你就要照做。”

    这位行者回答:“我既然来向您求法,一定会遵从您的教诲。”

    此时,尊者幻化了一座顶端耸立着一棵大树的悬崖,又在树下幻化了一个又深又广的大坑,要他爬上树去。行者爬上去之后,手脚紧紧抱着树干。

    尊者说:“把两脚放下。”行者就把双脚放了。

    “左手放下。”左手也放了。

    “右手放下。”

    行者抗议道:“不行啊,放了就会跌到坑中而死啊!”

    尊者说:“你不是答应听我的话吗?要求法,就要相信我的话。”

    此时,行者右手一放,哪里有什么树和坑?原来只是尊者以神通变化的一个境界而已,放下心中执著,这位行者当下即证得阿罗汉果。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放下自己,依法而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法益;假使固执己见,死命不肯放下右手,那将会一无所获。

    在生活中,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多了许多的不快与烦恼,甚至于觉得生命是如此沉重。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因为放下就是快乐,放下就是解脱,放下才会一身轻松。

    许多人都有贪得无厌的毛病,正因为贪多,反而不容易得到。结果患得患失,徒增压力、痛苦、沮丧、不安,一无所获,真是越想越得不到。在生活中,普通的人只知道不断占有,却很少有人懂得如何放下。于是占有金钱的为钱所累,得到感情的为情所累……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方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位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问:“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找不到快乐呢?”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快乐其实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负着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总怕别人暗害,整日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慈悲为怀,这滋润了他的心灵,他也尝到了快乐的滋味。

    人生在世,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憎爱之念,盘踞心头,无法得到解脱与自在。若能了解修行没有容易的事,自己做主,烦恼自度,对心爱的一切人、事、物都能割舍,对违逆之境能够坦然接受,进而做到无憎无爱,达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的无我之境。

    在我们寻常人的眼里,世间的万法往往被认为是实有的,加之我们以固有的观念去看待世间的万物,因而在我们的主观的视角中便产生畸形的人生观,当作衡量世间一切事物的尺度,因而使我们深深地被是非、烦恼困扰住了。于是人生就平添了许多的痛苦,而我们自身又无法摆脱这种痛苦的缠绕。显然,我们要摆脱世间各种烦恼的缠缚,单纯地依靠世间的智慧,无疑是不可能实现的。此时,我们还需要一种勇气,一种敢于“放下”的勇气。

    【结语】“放下”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就等于“失去”。他们认为那是消极的行为。事实上,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与自在,也才能再次提起。佛家劝人们放下,并不是要人们什么事情都不做,是说做过之后不要执著于事情的得失成败:钱是要赚的,但是赚了之后要用合适的途径把它花掉,而不是试图永远积攒;感情是应该付出的,不过不必强求付出的感情一定得到回报,更不必希翼什么天长地久……如果我们学会了“放下”的智慧,那么不仅会有益周围的人,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你自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