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经》本是《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称作《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由于它主要宣扬观世音崇拜,故有人把它从《妙法莲华经》中抄出,单独流传。
过去有的研究者认为,该经原称《观世音经》,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改称《观音经》。不过这种观点看来站不住,因为李世民曾经特意宣布,在佛经中,只要“世”、“民”两字不连写,就不必避讳。另外,早在南北朝时,《观音经》之名已出现,而在唐代,也有人依然将它称为《观世音经》的。可见《观音经》这一经名与避李世民之讳无关。
《观音经》宣称无论什么人,只要信奉观世音菩萨,念诵他的名号,便可以得到观世音的救助,免去一切灾祸。经中举例说:念诵观世音名号后,火不能烧,水不得淹;人海遇罗刹鬼,可得解脱;刀砍刀坏,枷锁枷断;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哀苦无告的普通百姓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只好把援救的希望寄托在大慈大悲的菩萨身上。这也说明为什么《观音经》这一类宣传外力救援的经典在古代竟如此广泛流传,受到人们的欢迎。
《观音经》除了宣传观世音菩萨能解救人们的苦难外,还特别宣扬了观世音的另一神通:他有三十二种化身,可以根据救度对象的不同而显示不同的形象。由于观世音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神通,所以后代寺院供奉观音的殿堂两侧经常塑有这些化身。此外,佛教雕塑本来就有“菩萨如好女”的说法,即以美女为标准来塑造菩萨像。为了强调观世音的慈悲,中国古代的雕塑家更是经常把他塑成一个女像。故而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观世音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其实,就佛教的一般立场而言,女人是不能成佛的。具体到观世音而言,由于他是已达到无住涅槃位的大菩萨,因此也可以说他已超越了有漏肉身,超越了男、女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