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
它有3个汉译本:西晋竺法护译的10卷本,名叫《正法华经》;姚泰鸠摩罗什译的7卷本,名叫《妙法蓬华经》;隋阇那崛多等改编的7卷本,名叫《添品妙法莲华经》。其中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为广泛。不过现在流传的鸠摩罗什译本已经是后人的修订增补本。
中国古代僧人对这部经典十分重视,称之为“经中之王”。它还成为天台宗依据的主要经典。有不少僧人专门念诵这部经,如僧神皓专诵《法华经》九千余遍;僧延寿诵一万三千多遍;僧守素诵三万七千多遍;僧亡名则“恒诵《法华经》,口无它言”。有的人甚至刺血书写它。
为什么《法华经》受到这样的重视?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妙法莲花经》出现在印度佛教大小乘激烈斗争的时期,它站在大乘的立场上,力图调和大小乘的矛盾,力图用大乘去会融小乘。所以该经的产生年代也比较早。经中称释迦牟尼虽然曾宣说过小乘“声闻乘”、“缘觉乘”的法,也宣说过大乘“菩萨乘”的法,但都是针对一定的对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的方便设教,都不是最高级、最圆满的佛法。最圆满的应是“佛乘”。从而主张“三乘归一”。
除了上述弘扬“三乘归一”,即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归于一佛乘的思想外,经中还宣扬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均能成佛的思想。该经采用诗、譬喻、象征等文学手法,以赞叹永恒之佛陀。称释迦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普度众生。所以深得人们欢迎。
《法华经》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宣称佛说此经时,多宝塔从地涌现,十方诸佛集会证明此经所说道理真实不虚。六万恒河沙等菩萨及其眷属护持本经,流传四方。经中还称无论何人,只要能护持、诵读、书写《法华经》,便可获得无量功德。而如果有人胆敢毁谤《法华经》,则会得到恶报。
因此,不少人把念诵、抄写《法华经》作为修功德的手段之一,从而又出现大量的“灵验记”之类的传说。比如说有一个和尚,专诵《法华经》。有一次与其他三人一起进山洞采钟乳石,三人都掉入水中淹死,火把也熄灭了。但由于他有念《法华经》的功德感得萤火虫领路,出了山洞。这类宗教传说对《法华经》的传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法华经》本身既是一种宗教宣传品,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想像丰富,故事浪漫,行文顺畅,词藻优美,所以很为历代文人学者所欢迎,这也是使它能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例如经中谈到大火焚烧房屋时,用了这么一段偈颂来形容:
于后舍宅,忽然火起。四面一时,其炎俱炽。栋梁椽柱,爆声震裂。摧折堕落,墙壁崩倒。诸鬼神等,扬声大叫。雕鹫诸鸟,鸠槃荼等,周章惶怖,不能自出。恶兽毒虫,藏窜孔穴。毗舍圜鬼,亦住其中。薄德福故,为火所逼。共相残害,饮血啖肉。野干之属,并已前死。诸大恶兽,竟来食啖。臭烟缝烤,四面充塞。蜈蚣蚰蜒,毒蛇之类,为火所烧,争走出穴。鸠槃荼鬼,随取而食。又诸饿鬼,头上火燃,饥渴热恼,周章闷走。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这是一派多么可怕的景象啊!三个天真无邪的小孩竟陷溺在这样的火宅中不知自拔,又多么令人惊心动魄啊!佛教由此引申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么一个观点。在这里,文学的描写与宗教的目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