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母又名欢喜母,梵文音译诃利帝母。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专吃人间小孩,被称为「母夜叉」。后来她被佛陀教化,皈依了佛教,成为佛教中的护法天神,专司保护儿童的职责。
在中国佛教寺院所供的佛像中,她被列为守护佛法的二十诸天之一,常和其他诸天一起被安置在寺院大雄宝殿的两边。
相传鬼子母原来是一个外道鬼女,后来又怎么成为佛教的护法女神的呢?关于鬼子母归依佛教的故事,佛经中有许多记载。据《毗奈耶杂事》中记,过去世时,王舍城曾经有独觉佛出世,为此举行盛大的庆祝会。当时某地有五百人赶来赴会。这五百人在来的途中,遇到一个已经怀孕的牧牛女,他们就劝那牧女一起赴会庆贺,毕竟独觉佛出世也是很难得的。所以那牧女高高兴兴地与大家一起去了。谁知中途那牧女却流产了,不幸胎儿堕落。而这时随行的诸人却为了赶去参加庆祝会,故将她弃于一边而没人理她。那牧女为此十分恼恨,发下毒誓,来世一定要投生王舍城,尽食城中幼儿。后来,她果然应了誓愿,投生于王舍城,并成为药叉神将婆乞多的女儿。她婚后生有五百个儿子,可由于前生发下的毒誓,她便自恃强力,天天捕食别人的幼儿。此事在王舍城引起了极大的恐慌。佛陀知道此事后,十分忧虑,为解救王舍城中无辜幼儿之厄难,决定以慈悲之心,方便自在之力,教化鬼子母,使其弃恶从善,以此安定天下父母之心。
再说那鬼子母虽然食人子女,却对自己的孩子十分钟爱。佛陀针对她这一特点,便乘鬼子母外出之际,将她的幼子藏匿起来。鬼子母回来后不见爱子,焦急万分,到处寻找,然而毫无所得,遂陷入惊悲狂乱的状态。最后她不得不求助于佛陀,来到佛陀处,向佛陀哭诉失去爱子之事。佛陀便对她说,你有五百个孩子,现在少了一个,尚且如此惊悲,但世人只有一两个孩子的,失去了心爱的骨肉,他们心中又不知有多么悲伤呢。佛陀劝她将心比心,并以因果报应说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果然劝化了鬼子母,使其顿悟前非,悔过自新,信奉佛教,成了佛教的护法天神。
民间以鬼子母为守护幼儿的慈悲女神。她的形象,据佛经记载,是一个美丽的天女形,身穿天缯宝衣,头戴天冠,耳挂耳珰,白螺为钏,身边有一童儿伴随。
法海寺壁画中的鬼子母形象,即是一贵妇人的相状,她侧身站立,右手持一柄宝扇,扇上绘有大海浮云、红日白月。身着大袖圆领袍衣,脚穿云头绣花鞋。左手轻抚一幼儿头顶。那幼儿头束发髻,身着红袍,腰系玉带,脚穿白底布鞋,颈中佩戴耳环,双手合十。整幅画面通过鬼子母慈和的面部,轻柔地抚摸孩子头顶的动作,以及那儿童天真的稚气和依偎着母亲的身姿,强烈地表现出一种浓浓的母子情深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