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修定寺佛塔有什么艺术特色?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在今安阳市西北35千米的清凉山南麓有一座修定寺遗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相传修定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曾名天城寺、合水寺,从隋代起改称修定寺。隋末寺院荒废,至唐太宗时下诏予以全面修复。寺中有一座建于唐代的砖砌浮雕舍利塔,这就是安阳修定寺塔。此塔修建的具体时间在文献上无明文记载,但在塔的南侧门楣上有唐、宋、金各代题记可为佐证。从题记可知,最晚在唐咸通十一年(870),此塔已经存在。再从唐太宗下诏修建寺院以及塔的形制与雕刻风格来分析,此塔应是初唐遗物,很可能是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所建。

    塔的形制为四方形单层单檐亭阁式,原塔高近20米。基座平面呈八角形,下为束腰须弥座,内为夯土,外部砌砖。在须弥座外壁还残存着飞天、力士、伎乐、飞雁以及花卉、帷幔等雕饰。须弥座上为四方形塔身,每面宽8.3米,高9.3米。南面辟门,门上圆拱部分中间刻三世佛坐像,两侧刻阿难、迦叶及两菩萨和两天王像,共9尊佛像。佛像下的门楣正中有唐、宋、金的题记,包括唐咸通十一年(870)的草书题记。

    整个塔身外壁刻满各种雕饰,全部用雕刻模制作的矩形、菱形、五边形、三角形和一些由直线曲线组成的雕砖拼砌而成。共计有各种雕砖3442块,其中以菱形雕砖为主。外壁画面构成帐幔形式,塔身四隅雕制断面为马蹄形的角柱各一根。柱身上也布满了雕刻精致的团花图案。整个塔身雕砖的图案多达72种,其中既有佛教题材的天王、力士、飞天、狮、象等,也有中国传统习俗的青龙、白虎和各种植物、花草等,甚至还有不少道教内容的真人、童子、侍女等。这种佛、道与民俗的大融合,在早期的佛教雕饰艺术中是很罕见的。尤其是雕刻图案中还有作舞蹈姿态的胡人形象,反映了中国唐代民族大团结的情况。

    塔身的结构。内壁用绳纹小砖垒砌,并用澄浆泥黏结,壁体厚约2米。外表浮雕砖的贴砌方法有3种:一是在浮雕砖的背面制作背榫,将榫楔入墙内,或用素面砖压在背榫上,使之稳固;二是利用浮雕砖的不同厚度,与内层素面砖相互嵌砌;三是利用大铁钉和铁片子以拉联支托。在塔身内部距地面5.16米的地方,还安装有木顶棚两层,自上层顶棚起,塔顶向内挑出叠涩砖62层,收为四角攒尖的小平顶。塔刹现已不存,据20世纪40年代的照片所示,原为一大型莲座,上承巨大宝珠,用琉璃瓦制作。根据形制与材料质地色彩判断,应是明代重修时所加。

    在全国解放以前,修定寺的雕砖曾屡遭帝国主义分子和古玩奸商盗窃,损失了不少。后来当地群众用白灰泥将塔四周浮雕图案全部覆盖,借以保护这一珍贵文物。因此数十年来,此塔的本来面目一直未为世人所知。1978年,河南省进行文物普查,才发现了这一极具研究价值的历史文物。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