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有什么艺术特色?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大雁塔昔时位于唐长安城内,今在西安市城南慈恩寺大殿之北。它与小雁塔一起,同为中国盛唐时期的佛教胜迹,并成为古城西安的显著标志。1961年,有16座古塔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雁塔就是其中之一。

    慈恩寺本是隋代创立的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报答其母文德皇后的养育之恩,将其扩建为大慈恩寺。从此,从印度取经归来的玄奘从弘福寺移住慈恩寺,在此主持译经事务,创立了法相宗,并倡议修建大雁塔。

    大雁塔建于永徽三年(652),用以贮存玄奘自印度带回的梵文佛经,安放唐太宗、高宗亲自撰写的《圣教序》与《圣教序记》。开始是一座5层的土心砖塔,高60米。因土心塔不坚固,又施工不良,不久便倒塌了。长安元年(701),武则天下诏拆建改造,塔身增至10层。后又因风雨侵袭、战争破坏,此塔仅剩7层。五代后唐长兴年间(930~933)对此塔再次进行修葺,这就是现存的大雁塔。

    此塔本为慈恩寺塔,为什么称为大雁塔呢?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说西域建塔,下层为雁形,故称雁塔,唐朝沿用;二是说建塔时,有大雁过此,坠而葬于塔中;三是说佛祖释迦牟尼曾化身为大雁,舍身去救穷苦大众,人们知道这只大雁是佛祖化身,谁也不肯吃,便将其埋于地下,并建塔纪念,因此佛塔又称雁塔。唐朝时,人们十分崇尚大雁,于是就把玄奘倡议为贮藏佛教经典而修建的这座塔称为雁塔了。后来为与小雁塔相区别,故称大雁塔。

    现存的大雁塔是一座典型的楼阁式方形锥状砖塔,其外表砖乃明代加筑包砌。塔分7层,通高64米。其平面呈方形,基座每边长45米,高4米。塔身为长方形角锥体,底层每边长25米,全部用青砖砌成,磨砖对缝,结构坚固。塔身仿木构楼阁式,各层壁画均用砖砌成扁柱及栏额。下面一、二层为9间,中间三、四层为7间,上部五、六、七层为5间。每层四壁之中,均辟券门。层与层之间有梯道相通,可直达塔顶。每层的拱门也可凭栏眺望。塔身底层的门楣与门框上,均有唐代精美的刻线画,堪称难得的艺术精品。

    千百年来,有无数的文人学士曾登临大雁塔,为之吟诗作赋,留下了千古绝唱。如唐天宝十一载(752),诗人杜甫、岑参与高适同登大雁塔,每人都作诗一首,写景抒情。岑参写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这首诗对大雁塔的巍峨雄姿,可以说是描绘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了。而杜甫的《登慈恩寺塔》不仅描写了此塔“高标跨苍穹”,而且表示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思,对唐玄宗君臣的失望。其中所说的“君看随阳雁,各为稻粱谋”,不仅对李林甫、杨国忠等趋炎附势的小人进行了无情鞭挞,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名句。

    从唐朝起,大雁塔就成为新科进士金榜题名的地方。当时考中进士的人先在曲江参加宴会,名为曲江宴。然后集中到慈恩寺,推举擅长书法的人把考中者的名字刻在砖上。白居易27岁中进士,在同时考中的17人中,他年龄最小,因此他曾得意地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于是后代文人总把“雁塔题名”当做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而“雁塔题名”本身也就变成了科举得中的同义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