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敦煌莫高窟是一座佛教艺术宝库?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鸣沙山东麓,是中国佛教著名石窟,亦称「千佛洞」、「敦煌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凿于敦煌市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约1600多米。据武周圣历元年(698)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乐尊和尚于前秦建元三年(366)创凿洞窟,法良禅师接续建造,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诸代相继凿建。莫高窟现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余平方米,彩塑2415躯,唐、宋木构建筑五座,以及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窟内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也有群像,最大者高33米,小者不过10厘米,精彩纷呈。壁画则是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一部分,若将其画面以2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千米的画廊;莫高窟壁画以佛教思想为主,但也有反映中国古代狩猎、耕作、纺织、交通、作战、建筑、艺术、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是中国其他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莫高窟洞窟的形制大体上有三种类型:禅窟、中心塔柱窟和覆厦斗式窟。禅窟也称毗诃罗窟,其主室纵长,后壁开一个大圆券龛,内塑佛像,南北两壁各开四个方形小禅室,每个禅室一米见方,仅能容一僧在内修行,这种形制只有新疆和敦煌可以见到;中心塔柱窟,则是在主室后部建中心塔柱,塔柱前凿成仿木构的人字坡屋顶形式,这是敦煌石窟所特有的形制;覆斗式窟,平面为方形,后壁凿佛龛,窟顶从四壁顶部向上斜收,形成方形的藻井,顶心和四坡多画满壁画。

    莫高窟属于玉门系砾岩,石质松脆,不宜雕刻,古代匠师就地取材,发展了泥彩塑和壁画两种形式,其中尤以“绘塑一体(壁画与雕塑融为一体)”为一大特色。十六国到北周时期彩塑的主要内容有弥勒像、释迦多宝并坐像、说法像、禅定像、思维像以及表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像等。彩塑形象以圆雕、浮雕和拓模影塑等手法表现,既有早期受中亚犍陀罗影响的圆脸直鼻、袒肩披巾的西域式,也有后来流行于北方的面瘦含笑、褒衣博带的中原式。隋唐两代彩塑多为圆雕,一般在正壁大龛中或中心佛坛上列置群像,窟内有三世佛、三身佛、七世佛、弥勒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以及胁侍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和高僧像等;并出现了前代少见的高大塑像,特别是第96窟初唐的北大像,高33米;第130窟盛唐的南大像,高26米,以及第15窟中唐的大型涅槃像,皆为中国古代巨型彩塑之精品,彩塑形象逐渐趋于写实,面相丰满,比例适度,人物性格刻画细腻。

    莫高窟各洞的壁画更是丰富多彩。隋代前的北朝壁画,以佛传、本生、因缘故事和千佛为主。隋唐时期为莫高窟全盛期,经变题材成为壁画主体,此外还有与经变画相配合的屏风画、佛教感应故事画、瑞像图以及历史人物画等。其人物造型、敷彩晕染和线描技巧,都达到空前的水平。五代、宋时壁画题材多沿袭唐代。其中第6l窟的《五台山图》通贯全壁,为莫高窟最大的一幅壁画。西夏时的壁画,则装饰性较浓。元代壁画,更渗入了藏传佛教密宗的风格。莫高窟壁画不但保存大量有关佛教经典的经变图、佛教史迹图等,还真实地保存了丝绸之路上各民族生活以及中西关系的形象史料,涉及佛教文化的各个领域。

    19世纪上半叶以来,国内学者开始注意对敦煌石窟艺术和历史的研究。1943年设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后又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