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云冈石窟有「东方的伟大奇迹」之称?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郊16千米的武周山(云冈)南麓,由东向西排列着绵延1千米长的53个石窟。

    云冈石窟比敦煌石窟晚开凿一百年左右,在雕刻艺术上素以气势雄浑著称,被称为“东方的伟大奇迹”。

    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中间两道小峡谷将其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现存主洞窟53个,小龛1100多个,造像5.1万余尊,最大的高达17米,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与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并列为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成帝和平元年(460),主要石窟完成于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的30年间,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续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初由名僧昙曜主持,先后开窟五所,造佛像各一,此即北魏开国后五位皇帝祈福的昙曜五窟(第16至20窟)。此五窟属早期作品,平面作椭圆形,穹窟顶,主像以三世佛为主,外壁雕千佛。造型特征受中亚犍陀罗艺术的某些影响。第二期石窟,约完成在自昙曜五窟之后至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主要有5组:其中四组为第七、八窟,第九、十窟,第五、六窟,第一、二窟,均为双窟;另外一组为第十一、十二、十三窟。在此时开凿的还有第三窟。这一时期的石窟平面多作方形,有前室,顶部多雕平綦,有的窟中立塔柱。造像题材多样,大像减少,出现褒衣博带式佛装。题材除三世佛、弥勒菩萨、千佛外,还有释迦多宝佛,维摩与文殊像和佛传、佛本生故事等。雕刻风格偏于精细优美。自孝文帝迁都洛阳至北魏末为第三期石窟,多为不成组的中小窟,补刻小龛较普遍,造像的面型清癯,长颈、肩、衣裙密褶重叠。题材流行释迦牟尼、多宝如来二佛与维摩、文殊像,佛传故事较多。隋唐开凿极少,第三窟的阿弥陀等三尊大佛约为初唐雕刻。辽金时期仍有续凿。云冈晚期,石窟造像已基本采用当时中原流行的“秀骨清像”式风格,佛、菩萨已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而是表情自然生动,富有人间生活气息;飞天的形象则更为潇洒俊逸,具有江南女子的风韵,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结果。

    佛像造型巨大宏伟,是云冈石窟造像的显著特点。第20窟的本尊“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大佛原本处于石窟之中,后因地震造成窟前山崖崩塌,才暴露在外。大佛高13.7米,面部方正丰满,双眼长而锐利,鼻梁端正而高直,耳轮垂至双肩,手长过膝,宽肩细腰,头顶有高起的肉髻,眉间一撮白毫。身披印度右袒通肩式袈裟,结跏趺坐,尽管腿部已剥蚀,手已残损,仍然法像庄严,气度非凡。云冈石窟的佛教雕刻,既继承了汉代石刻艺术的传统,又融合了来自西域、凉州的造像风格,刀法淳朴,气势雄伟,具有北方早期佛教造像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杰出的创造力。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