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罗汉在佛教中有什么地位?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罗汉为梵文「阿罗汉」的略称,原指小乘佛教修行者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果位,后泛指得「阿罗汉果」果位的人。

    罗汉可不再投胎转世,免除“生死轮回”之苦。大乘经典借释迦牟尼之口,嘱托诸罗汉在佛灭后不入涅槃而常住世间以弘法度众。十八罗汉是佛殿中常见的罗汉群像。

    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他们皆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为释迦牟尼佛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之环侍,常供奉于大雄宝殿两侧,既像是在听佛说法,又像是佛的近身护卫。

    十六罗汉的名目,主要出自唐代玄奘所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难提密多罗”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庆有”,据说这位庆有尊者是佛灭后八百年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一位罗汉。他在《法住记》中详细记载了十六位罗汉的名称:

    第一位是宾度罗跋啰惰阇,简称宾头卢;

    第二位是迦诺迦伐蹉;

    第三位是迦诺迦跋厘惰阇;

    第四位是苏频陀;

    第五位是诺距罗;

    第六位是跋陀罗;

    第七位是迦理迦;

    第八位是伐阇罗弗多罗;

    第九位是戌博迦;

    第十位是半托迦;

    第十一位是罗睺罗;

    第十二位是那伽犀那;

    第十三位是因揭陀;

    第十四位是伐那婆斯;

    第十五位是阿氏多;

    第十六位是注荼半托迦。

    罗汉像流行的过程中受到僧俗喜爱与尊崇,它们因而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各种佛教艺术形式中。原来的“十六罗汉”也发展为“十八罗汉”,至于后两个新增加的成员是谁,没有佛经方面的依据。于是关于第十七、第十八两位罗汉就有了多种传闻:

    其一,第十七、第十八两位罗汉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尊者和译者玄奘法师;

    其二,宋代文学家苏轼认为,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

    其三,宋代僧人志磐认为,第十七、第十八两位罗汉是迦叶尊者和君屠钵叹尊者;

    其四,藏传佛教多认为第十七、第十八两位罗汉是摩耶夫人(释迦牟尼生母)和弥勒;

    其五,最为通行的说法为第十七位是降龙罗汉,第十八位是伏虎罗汉。这种说法起始于北宋,到明清时期已被大多数人接受。

    十八罗汉在中国逐渐后来居上,取代了十六罗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除大型壁画、雕塑外,他们还活跃在文学作品和戏剧舞台上,如根据《西游记》改编的京剧《十八罗汉都悟空》、《十八罗汉都大鹏》等精彩剧目,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