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鹏的佛教绘画取得了哪些成就?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画人如画石,画石如画铁」,可谓意趣盎然。

    丁云鹏,明代画家,字南羽,别字文举,号圣华居士、黄山老樵,休宁(今属安徽)人。名医瓒子,宫廷画家,长于白描人物、道释佛像,宗吴道子、李龙眠,“丝发之间,而眉睫意态毕具”。山水取法文徵明,花卉、杂画皆精设色学钱舜举,时比之李龙眠、赵松雪。能诗,供奉内廷十余年。董其昌赠印章“毫生馆”,尝用于得意之作。曾为名墨工程君房、方于鲁画墨模,《程氏墨苑》、《方氏墨谱》中之图绘大半出其手笔。

    丁云鹏享年八十二岁,是中国古代画史上少见的长寿画家。丁云鹏的画以人物、佛道最负盛名,在明末画家中,与陈洪绶、崔子忠成鼎立之势。他的人物画早年画风讲究工整、秀雅、柔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则渐渐趋于沉着、古朴、粗放,及至晚年形成粗厚雄放、简洁厚实的创作风格。其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可以从存世的《媛挡熊图》及《三教图》中窥见一斑。

    丁云鹏早期的人物画,画风柔细、清俊,但是丁云鹏早期的作品流传并不多,如他在三十二岁时绘制的《调鹦鹉图》扇页(纸本设色,长16.9厘米,宽48.3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则说明他早期的画风尚处于模仿阶段。在丁云鹏四十多岁时,形成了十分匀细的人物画线条,类同游丝描,如他在五十八岁时所绘制的《释迦牟尼图》轴(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线条纤巧细长排叠而成,人物造型也逐渐显现出一些怪异的特征,另外也多了一些装饰趣味;但是,画中山水背景的线条却趋于粗重,也预示着他的画风将会发生变化,进入新的艺术年轮。值得一提的是,丁云鹏晚年的绘画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以及社会文人士大夫的心态有着必然的联系。晚明时期,城市商业经济促使社会走向奢华;晚明朝廷腐败,使得文人士大夫对于国家和个人前途丧失信心。一时间,这种“变态”的心理和生活方式充斥着文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就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艺术创作风格,其主要表现就在于造型变异、结体古怪为审美时尚的艺术趋向的出现。或许是丁云鹏离开了朝廷的缘故,他的绘画风格逐渐趋于个性化。此时,已经时年六十七岁的丁云鹏粗笔画风已经成熟。

    丁云鹏传世作品有万历二十年(1592)作《待朝图》轴,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四十四年作《伏虎尊者》轴,现藏安徽省博物馆;天启五年(1625)作《白马驮经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洗象图》轴藏中国美术馆;《罗浮花月图》轴、《漉酒图》轴藏上海博物馆;《龙王拜观音图》卷藏美国纳尔逊美术馆;万历二十年(1592)作《溪山烟霭图》卷藏南京博物院;三十四年(1606)作《丛山樵径图》轴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达摩图》轴藏沈阳故宫博物院;《煮茶图》轴藏无锡市博物馆;《六祖像图》轴藏荣宝斋。

    明代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这样评价丁云鹏:“功力靓深,神采焕发,展对间觉身入维摩室中,与诸佛菩萨对语,眉睫鼻孔皆动。”此可称之为方家的法眼高论。《绘图宝鉴续纂》中也曾这样描述丁云鹏的作品:“初见其笔,似乎过拙,辗转玩味,知其学问幽邃,用笔古俊,皆有所本,非庸流自创取奇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