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残在佛教绘画创作上有哪些成就?有什么代表作?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髡残的作品以真实山水为粉本,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髡残(1612~1692年)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字介邱,号石溪,又号白秃,一号壤,自称残道人,晚署石道人,本家姓刘。髡残在清初画坛上,与石涛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二溪”,与原济、朱耷、弘仁并称“四僧”。他政治上不与清统治者合作,艺术上主张抒发个性,反对因袭,作品感情真挚,风格独特。在当时成就突出,对后世影响很大。

    髡残的山水画章法稳妥,繁复严密,郁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胜,而于平凡中见幽深;笔法浑厚、凝重、苍劲;善用雄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干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川深厚,草木华滋。

    髡残善画山水,也工人物、花卉。其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得力于王蒙、黄公望: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手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苍浑荒率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可看出是近黄公望之法。另外,他还博采众家之长,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师法自然,并且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髡残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山水中度过,所以他所作的山水,讲究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稳妥而又富于变化,创造出了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他善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了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画面也给人一种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

    髡残二十岁削发为僧,之后云游名山。在明末清初的战争生活中,他避难到常德桃花源。正是当时艰难的丛林生活,给了他一次充分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机会,充实了胸中丘壑,为后来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他之后的不少题画诗中,都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其存世的代表作有《报恩寺图》,描绘的是南京聚宝门外的报恩寺,以娴熟的技巧概括提炼,表现了金陵名胜的磅礴气势以及奇异气象;《云洞叠壑图》和《雨洗山根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布局繁密、用笔苍劲,郁茂的景致、幽深的境界,显现出石溪鲜明的艺术特色。另外,《快雪时晴图》(设色、纸本、立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描绘的是雪后初霁之时,一红衣隐者策杖行于山道途中,远山云开,结庐于林下,章法稳妥,繁复严密,景色不以新奇取胜,而是于平凡之中见幽深。

    髡残在明末遗民中有很高的声望,其画作也为世人瞩目。当时著名的文人、大鉴赏家周亮工就十分景仰、看重髡残的人品和画学。他认为,髡残的诗,写出了自己的性灵;髡残的画,是直师造化,甚至比宋代的米芾父子还要好;髡残的佛学,是直指本心,而没有出家人开堂说法的那种俗套。张庚也对髡残有诸多赞扬,认为他的画深得元代四大家的精髓。总之,三百多年来,髡残一直以其人品与画品并重的高华之气,影响着画坛,成为画家心目中的丰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