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南藏》与《永乐北藏》这两部大藏经关系如何?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永乐南藏》与《永乐北藏》是明代永乐年间由朝廷主持刊刻的官版大藏经。

    《永乐南藏》通称《南藏》。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七年召集名僧校勘大藏经,并于永乐十一年至十八年间(1413~1420)刊版于南京大报恩寺。《永乐北藏》通称《北藏》。系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刻于北京,故称。

    明永乐十八年至清顺治十八年,《永乐南藏》有三次续刻。全藏共678帙,收经1618部6325卷。《永乐南藏》为《洪武南藏》的再刻本。《洪武南藏》系明太祖洪武年间的官刻大藏经。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敕令在南京蒋山寺开始点校,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雕版完成。全藏共收佛典1600余部,7000余卷,分作678函。永乐六年(1408)蒋山寺火灾,版片均被焚毁,故该藏传世印本极罕见(1934年在四川崇庆县上古寺发现一部,现存四川省图书馆)。《永乐南藏》虽以《洪武南藏》为蓝本,但目录编次受《至元录》影响较大,而与《洪武南藏》有所不同。《至元录》为元代庆吉祥等奉诏编纂的佛教经录,分类编录自东汉永平十一年(68)至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所译著的佛教经典1644部。该书校勘藏、汉两种文字所译佛典的异同,按元版藏经目录为序,注明两种译典的异同、有无、多寡,并用汉字标注佛典题目的梵文译音。汉译佛经中大乘经在《至元录》中首次分别显教和密教。显教按《开元释教录》所列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五部及诸大乘部分类,密教分类为秘密陀罗尼和仪轨等经。《永乐南藏》即参考《至元录》的目录编次,系以大小乘经、大小乘律、大小乘论排序,并将《开元录》以后入藏的典籍以时间排序改作分类编集,从而为其后的《永乐北藏》以及《清藏》的雕造所遵循。此外,在收录佛经数量上《永乐南藏》少于《洪武南藏》;书写、刊刻亦不如洪武本精致工整。全藏678帙,收佛经1618部,6325卷,装帧为经折装。该藏版片收贮于南京报恩寺,供全国各地寺院请印。

    《永乐北藏》通称《北藏》。系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刻于北京,故称。此藏于永乐十七年(1419)三月在北京庆寿寺开始校勘藏经,于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十月经版刊竣,历时二十一年。共收佛典1621部,6361卷,分作636帙。此后于明神宗万历七年六月至十一年六月(1579~1583),历时四年又续刻各宗著述36部,410卷,分作41函并入。《永乐北藏》全藏共677帙,其中续藏41帙;另有目录1帙,其中正藏目录4卷,续藏目录1卷。收经总6771卷。该藏为经折装,每版录经文25行,每行17字,折为5页,天地双线边框,字体与版心皆加大,文字改为秀丽的赵体,工整美观,装帧典雅,此藏印行后曾供颁赐名山大寺之用,并成为其后清代刊刻《龙藏》的蓝本。据记载朝廷为颁赐此藏而另有御制《藏经护敕》,各接受颁赐此藏的寺院须立碑铭记。2000年至2001年《永乐北藏》已有影印本问世,为现代精装200册与线装200函两种。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