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藏》是一部什么样的大藏经?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契丹藏》又称「辽藏」,为辽代所刻的官版大藏经。

    开宝藏

    宋开宝四年(971),太祖内官张从信往益州雕刻大藏经版。这次刻经,前后费时十二年,最初刻佛经五千多卷,后来又增刻一千多卷和六百五十多帙。因刻于宋开宝年间,所以这部藏经被称为“开宝藏”,又因刻于四川,故又称“蜀版大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刊刻大藏经。《开宝藏》经版刻成后被运至开封,保存在太平兴国寺。由于《开宝藏》是官刻本,所以刻工和印刷质量都较高,书法端丽严谨,雕刻精良。经本印成后,曾颁送各寺院,并赠赐日本、高丽等国,对后世影响很大。

    《契丹藏》的倡刻,是由于辽圣宗太平元年(1022)得到宋刻蜀版大藏经的印本而引起,辽刻大藏经意在超越宋版,在内容上尽量补充宋版缺少的写本。由于此藏刻版始于辽兴宗重熙年间(1032~1054),完成于辽道宗咸雍八年(1072),这一时期辽代已恢复了契丹国号,因而通称此藏为《契丹藏》。

    《契丹藏》在燕京雕印。全藏除依《可洪音义》收入《开元释教录》的“入藏录”全部经典外,还收入《贞元录》、宋《开宝藏》天禧本新译经及辽代敕准入藏的经典,总计收经约1414部,6054卷,分作579帙。每版正文多为24行,亦有27~28行不等者,行15~18字不等。每版另有小字所刻经题、卷数、版号,千字文编目次自“天”至“灭”。

    《契丹藏》文字工整遒劲,版面行格疏朗,内容校勘精良,刊成后曾赠与高丽,成为刊刻《高丽藏》的底本之一。《高丽藏》有初刻本、续刻本和再刻本三种,前两种均已亡佚,而《契丹藏》对《高丽藏》再刻本的形成贡献至大。由于《契丹藏》全藏印本后已散佚,没有传世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不知其真实面目。1974年山西应县佛宫寺维修时,从该寺建于辽道宗清宁二年(1056)的释迦塔内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其中首次发现辽燕京雕印的《契丹藏》经本十余卷,为卷轴装,其版式为每版27行至28行不等,每行17字左右,称大字本,年代有辽统和八年(991)、二十一年(1003)以及咸雍七年(1071)等。另据日本沙门宓庵《丹本大藏庆赞疏》称,该藏“帙简部轻,函未盈于二百,纸薄字密,册不满于一千,殆非人功所成,似借神巧而就”。从上述情况分析,辽代所刻的《契丹藏》似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如应县发现所示的大字本;另一种为小字本,即1992年在河北丰润天宫寺发现的《契丹藏》的一些残本,为蝴蝶装,四周有双边,每半页12行,每行30字,版心有经名、卷数、帙数,帙简部轻,纸薄字密,称小字本。这两次发现为了解《契丹藏》提供了重要依据。据专家学者考证,大字本约雕造于辽圣宗时代,至统和五年前后,已有初成本505帙,前480帙与《开元释教录》的“入藏录”分帙相同,后25帙同《续一切经音义》。此后辽兴宗重熙年间曾对初成本进行校正、增补。小字本是大字本的覆刻,约始于辽兴宗重熙初年,完成于辽道宗咸雍八年。《契丹藏》全藏应为579帙,收经约1414部,6054卷。一些学者认为,房山云居寺辽、金时期所刻佛经是以《契丹藏》为底本,正因为如此,方使后世得以考见《契丹藏》编刻的大概情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