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藏》是怎样的一部大藏经?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龙藏》又称《清藏》、《乾隆版大藏经》,是清代由皇室下令刊刻出版的一部佛教典籍丛书,又因其所用的经版为木质雕版,俗称《木版经》。

    《龙藏》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佛教经典著作和佛学研究著述,共七千多卷。是研究佛学、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翻译工作的重要文献资料,是集佛教传入中国一千七百多年以来的译著之大成。

    《龙藏》经版始刻于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到乾隆三年(1738)刻竣,前后费时达五年之久,共雕刻经版近80000块,总重约四百吨。经版均选用上好梨木,全部经版无一拼接或有结节,是中国古代最后一部官刻大藏经。《龙藏》刻工精细,字体工整劲秀,佛像及版面也刻得生动美观。经版刻成后,先后印制103部。当时印刷的《龙藏》以《千字文》编号,自“天”字起至“机”字止;共724个字,每行一函,每函10卷,共7240卷。此后因故从中撤去一些内容,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龙藏》共有718函、1662部、7160卷、经版78238块。

    《龙藏》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系货真价实的国之重宝。它不但是中国的一宗珍贵文物,而且在世界佛教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深受各信奉佛教国家的关心和重视。然而两百多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这套经版中有三分之一遭到不同程度的缺失和损毁。经版缺失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下令撤去明代遗臣钱谦益所撰《大佛顶首楞严经蒙抄》一种,毁版660块。理由是钱谦益其人在清军南下时,起初声言要做明之“孤臣”,而清军一到,他却率先出降。乾隆以其“大节有失,不足齿于人类”,乃命撤其书,毁其板。经版的损毁则更为严重。《龙藏》经版初存故宫武英殿,后因取印不便,于乾隆后期迁入柏林寺存放,一直完好无损,并于1936年再次印刷二十二部。解放后,柏林寺及《龙藏》经版为北京图书馆接管,“文化大革命”初期,经版由寺内迁出,存放于柏林寺山门外搭建的临时大棚内,经版的编号顺序亦被全部打乱。从1966至1982年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由于存放条件恶劣,这批珍贵经版长期受到雨淋水浸、潮湿、重压、虫蛀等损害,毁坏非常严重。1982年,市文物局接管了这套经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这批经版移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内存放,经统计,78238块经版中,已有3400多块彻底损毁。面对经版缺失和损坏,中国文物出版社派专人遍访全国名山大寺数十家,配补了一套全本《乾隆版大藏经》,使几经损毁的724函《龙藏》再成完璧。目前,这套《龙藏》保存在云居寺毗卢殿内。继静琬石刻大藏经之后,云居寺又以珍藏木版大藏经而再度辉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